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54节

  “经过数百年的同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传入,让高丽大部分人都心向大明。”

  “《华夏简史》的传播,消除了双方之间最后一点隔阂。”

  “这也是我建议陛下派出使节团的原因。”

  “可以说,此时的高丽就是一颗熟透了的果子,等着大明去采摘。”

  一席话说的朱元璋也不禁连连点头:

  “有道理,细思确实如此,那你觉得该如何实施统治呢?”

  陈景恪说道:“按照陛下之前的计划,将潭王封在此地。”

  “但他这个王只是个傀儡,是过渡性质的。”

  “所以,在制度上要做出改变,不能弄成先秦时期的封国,最好效仿汉朝。”

  “藩王虽然有极大的权力,但相国等官吏,需要朝廷派遣。”

  “然后迁徙高丽百姓到中原定居,现在河南、山东两省加起来,不足一千万人口。”

  “完全可以在这里安置百万人。”

  “再从南方人口稠密的地方,迁徙一部分百姓去高丽。”

  “这次人口清查,定然会查出很多隐户。”

  “这些隐户都是无地之人,去高丽就给他们分田分耕牛,再分一个婆娘,他们肯定会愿意去的。”

  朱元璋再次点头,当初要饭的时候,谁要是给他分田分婆娘,让他去哪都愿意。

  “还有大户人家的奴仆,大明继承了辽金宋元三朝太多的糟粕。”

  “汉唐时期朝廷努力减少贱籍奴隶,隋朝隋文帝更是公开和贵族抢夺人口,不允许贵族蓄奴。”

  “据说唐太宗年轻时,因为家中奴仆太少,土地没有人耕种,其母太穆窦皇后带领他们亲自种田。”

  “只是辽金元乃蛮夷建国,还保留了这种制度。”

  “至于宋朝我都懒得再鄙视他们了,他们是第一个主动增加贱籍人数的朝代。”

  “甚至一度将平民的地位,贬低到和贱民同等,就这还好意思说自己以文治国。”

  “后来大明立国,您老人家日理万机,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没顾得上这一块。”

  “这些糟粕制度就被保留了下来。”

  “这些奴仆虽然生活在大明的土地上,却并不能算是陛下的子民,而是他们主人的私有物品。”

  “这叫什么?这叫与君抢民,他们抢夺了本属于您的人口。”

  朱元璋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儿,听到后面一脑门黑线,打断道:

  “行了行了行了,咱知道你爱民如子想废除奴籍。”

  “不用拐弯抹角,这件事情又不影响国体,咱就答应你了。”

  “你直说,准备怎么改?”

  陈景恪心下一喜,说道:“废除奴籍,将奴仆改成契约制。”

  “契约时间为五年、十年、十五年不等,期间要保证奴仆的薪酬和基本的权益。”

  “时间到了之后,如果双方都同意,可以到衙门续约。”

  “如果双方有任意一方不同意,则不能续约。”

  朱元璋突然沉默不语,让陈景恪很是担忧,莫非他不同意?

  哪知,朱元璋却幽幽的问出一个问题:

  “你可听说过纳妾救人的说法?”

  陈景恪摇摇头,纳妾和救人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朱元璋叹道:“当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有人递过来一根稻草,都是活命的希望。”

  “尤其是乱世,百姓无立锥之地,男人都活不下去,女人更是凄惨。”

  “哪个大户人家,要是肯广纳妾室广收奴仆,即便他再刻薄,也会被视为大善人。”

  陈景恪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害怕有些穷人,连做奴仆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这个想法,他只能说很幼稚。

  “陛下,大明现在地广人稀,还远未到考虑此事的时候。”

  “前朝有丁税,大明准备摊丁入亩。”

  “不用缴纳丁税不用服徭役,就算失去土地,百姓还能靠做工勉强糊口。”

  “况且,大明未来要给皇子皇孙们建制立国的,又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以晋王为例,他想在碎叶川立国,就算给他五百万人都不够用。”

  “您有二十几个儿子,太子现在有三个儿子,未来会更多。”

  “太孙也会有很多儿子,太孙的儿子也会有很多儿子……”

  “就大明这点人口,就算再翻十倍,都不够用。”

  “现在咱们多解救一个人,未来就能繁衍出十个人来,缓解大明的人口压力。”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与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一样的情况,不能再用以前的老思想去衡量问题了。”

  “陛下,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您拿出魄力,做前人连想都不敢想之事。”

  朱元璋被这一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给说的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推行变革册封诸王。

  然而老朱毕竟是老朱,很快就冷静下来:

  “嘿嘿,一不小心又差点被你小子给忽悠了,什么做前人不敢想之事。”

  “咱只要大明国祚能多延续几年就满足了。”

  “不过你这个提议确实有几分道理,摊丁入亩之后,大明百姓身上的重担减轻了许多。”

  “就算真的失去了土地,也能活的下来……”

  “嗯,咱想起来了。还要开海,在民间推广手工业,生产很多商品……”

  “如果能赚到钱,肯定会有人扩大规模,雇佣人手做工。”

  “如此一来,失地百姓凭借做工也能活下来。”

  “嘿……你小子的算计可真深啊,环环相扣……”

  “你能给咱说说,你还设计了那些环节,让咱也涨涨见识……”

  陈景恪憨笑道:“陛下真的太高看我了,有些真不是提前设计好的。”

  “世界的规则本就是一张环环相扣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明之前的变革,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朝局和民生。”

  “之后的每一项改革,其实都是之前变革的延伸罢了。”

  朱元璋略微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露出释然之色。

  要是陈景恪真能算那么远,他反而要寝食难安了。

  只是他不知道,陈景恪是穿越者,是站在历史高度来做的布局。

  已经不是走一步看五步,而是看的全局,看的几百年后。

  不过陈景恪已经说服了他,废奴确实会引起权贵和大户的反对。

  可比起当年隋文帝,从士族、勋贵、豪强手里抢夺人口,难度要小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且废奴的时机也确实成熟了。

  以前有人头税、有徭役,还有其他各种限制。

  真全面释放奴仆,反而是害人。

  现在这些全都取消了,百姓的生活压力减小。

  而且大明现在确实地广人稀,有足够的土地分给百姓。

  废奴反而有助于恢复生产,为后续分封诸王打基础。

  最后一条才是关键的,人口自然优先给子孙后代的封国,你敢和咱的子孙抢人口。

  你家族谱是批发的不成?

  “好,此事咱会和太子商议,让他一并拿出改革章程来。”

  “等人口和土地清查完毕,和新税法一起颁布。”

  陈景恪欣喜的道:“陛下圣明。”

  朱元璋无视了他的马屁,说到:“高丽之事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第209章 用木牛流马耕地

  朱元璋溜达着就来到坤宁宫,这是他养成的新习惯,有啥事儿都要说给马皇后听。

  尤其是碰到得意的事情,那必须要找媳妇显摆显摆。

  虽然这次的两件事情,没什么特别值得说道的,可他还是找了过来,将事情讲了一遍。

  对于高丽那边的事情,马皇后没有说什么。

  不说不代表不重视,自家大儿子大孙子是皇帝,高丽肯定要掌握在朝廷手里才行。

  不过朱元璋已经决定不封了,她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说的多了,显得她这个皇后小心眼,针对嫔妃之子。

  所以她只对废奴发表了意见:

  “你不是很讨厌人员变动吗,洪武十四年还制定了严格的人口管控制度,怎么就同意放开了?”

  在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并制定了严格户籍管理制度。

  游民直接逮捕,有户口也一样逮捕,并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视为游民,则逮捕之。’

  这个政策将百姓牢牢束缚在了土地之上,好处是有助于恢复农业生产,方便朝廷管理。

  坏处就是,对工商业是个巨大的打击,同时也让百姓失去了逃难这个选项。

  要么死,要么反。

  废奴、摊丁入亩,允许百姓通过做工谋生,就必然会导致人口流动频繁。

  这和朱元璋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

首节上一节254/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