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陈景恪前世今生都算不上什么贵子。
他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靠的全是穿越者多出几百年的见识,和迥异于古代的思维方式。
真要论政治水平,他就是菜鸟中的菜鸟。
就像这次剃发事件,他被这群大佬们安排的明明白白,从头到尾都没有察觉到有问题。
要真是大家站在对立面,他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得知自己被安排,他心中确实很不舒服,但也松了一口气。
至少比被背叛要强的多。
而且这件事情也教会了他一个道理,那就是忍耐和妥协。
政治没有那么多快意恩仇,更多的是苟且和妥协。
即便心中再不舒服,面对这次善意的安排,他也要接受。
所以,他起身郑重的朝徐达下拜道:
“谢徐伯伯,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徐达很是欣慰,说道:“不错,你已经学会审时度势,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不等陈景恪解释,他对徐允恭说道:
“自己的兄弟自己开导,老子说的口干舌燥,也没见你给老子倒杯水。”
然后转身离开了大堂,只留下他们二人。
徐允恭有些尴尬的讪笑道:“景恪,你别生气,我们真没有恶意。”
陈景恪想要故作轻松的表示不在意,却发现自己做不到。
索性也不装了,怼道:“你少放屁,换成你,你能不气?”
见他生气,徐允恭反而不慌了,说道:
“好好好,就当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行了吧。”
“要不让你就打我一顿……你肯定抬不起手。”
“要不就骂我几句……你肯定张不开嘴。”
陈景恪气笑了:“你说相声呢,谁说我抬不起手张不开嘴。”
“要不是这里是在你家,看我揍不揍你。”
这是以前他用来戏耍徐允恭的梗,现在回旋镖扎到自己身上来了。
徐允恭突然叹了口气,说道:
“现在你知道这群老家伙的可怕了吧?一个个都是老狐狸,一不留神就被算计的死死的。”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是啊,其实这两年顺风顺水,我也生出了自大之心,以为政治也不过如此。”
“这一次算是给了我当头一棒,让我清醒了过来。”
这是真心话,从揭皇榜进入皇宫以来,他确实非常顺。
将偌大的帝国指挥的团团转,颇有点算无遗策的意思。
心中确实生出了,不过如此的想法。
被大佬们安排了一次,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就是个菜鸟。
想到这里,他心中好受了许多。
虽然被安排了很难受,可他们的初衷确实是好的,自己也获得了难得的经验。
关键大家非亲非故,他们花费这么多心思布局教导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可矫情的?
想到这里,他心态渐渐放平,诚恳的道:
“谢谢。”
第187章 无不怀念我大元啊
从魏国公府出来,看着明媚的阳光,陈景恪的心情也恢复了正常。
没有背叛,学到了经验,获得了很多人的重视……
不论怎么说,最后自己都是赢家,实在没有必要矫情。
至于剃发的事情,他已经不关注了,也没必要关注。
事情已成定局,剩下的交给时间就行了。
之后他就返回家中,开始为过年做准备。
就在这忙碌之中,发生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齐王朱死了。
去年朱元璋将秦王次妃邓氏的人皮,给朱送去,希望能震慑一下这个凶暴的儿子。
效果确实很好,好的有些过了头。
这位曾经将鸟窝摘下来,或雏鸟捏成肉泥,或用火烧成灰,并以此为乐的齐王。
变得特别珍惜生命,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
之后又笃信佛教,每天吃斋念佛。
但依然感觉有冤魂环伺周遭,以至于不敢独处,夜不能寐。
五日前他在噩梦中惊醒,高呼有恶鬼索命,意图拿烛火烧死恶鬼。
最终引燃了卧室,被活活烧死。
这个消息着实有些让人震惊,群臣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置比较好。
朱元璋则是又怒又悲。怒其不争,悲其早亡。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群臣申请给朱加谥号的时候,他直接给出了一个‘丑’字。
怙威肆行曰丑,这是标准的恶谥。
并且还将朱的恶行,全都写在了悼词里,并且给出了禽兽不如的评价。
这一下反而轮到群臣坐不住了,纷纷劝谏,给死者留点体面吧。
马皇后和朱标也被惊动,纷纷劝说。
陈景恪虽然觉得以朱的行为,给个丑字恰如其分。
但经过之前的那一番安排,让他明白政治不能由着性子来。
所以也劝说朱元璋换个谥号。
在众人的劝说下,冷静下来的朱元璋将谥号换成了愍字。
虽然也是一个比较差的谥号,但至少不是恶谥。
因其无子,故国除。
齐王一脉至此落幕。
朱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但带给诸藩王的警示,比朱那一次还要大。
毕竟朱只是被罢为庶人,被圈禁之后虽然失去自由,但活的其实也不算差。
朱不一样,不光丢了命,死后也没落了好。
足见朱元璋对不法行径的厌恶。
一时间诸藩王心中可谓是警钟长鸣,都消停了许多。
皇十三子豫王朱桂,就和换了个人一样,说话都不敢太大声。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黄河改道正式完成,李祺携白英等筑河功臣还京。
朱元璋大喜,众人皆有封赏。
主要是白英,被授予水部郎中一职,正式掌管水部,掌有关水道之政令。
凡舟船、漕运、灌溉、水渠、河道、湖泊等,皆归其管辖。
说白了,只要与水有关的事情,他都能插一手。
端的是位高权重,还是个肥差。
这个位置平日里不少人盯着,每次更换私下都要经历一次较量。
但这次任命白英,没有任何人反对。
没办法,主持黄河改道的功绩实在太大了。
谁要是敢阻挠,传出去绝对会被无数人咒骂。
陈景恪的功劳也被提起,毕竟上次朱标当众承认,是他一手策划了黄河改道之事。
不过对于封赏,朱元璋只是一句:
此事我自有考量,就暂不封赏了。
但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是什么意思,陈景恪和福清公主的婚事,现在可谓是人尽皆知。
肯定是留到赐婚的时候,一并封赏了。
但要说最大最受关注的一件事情,无疑是重新核定功勋之事。
经过几个月的复核,勋贵和文官之间私下几经争斗,终于在年底拿出了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这一波就有数万人被晋封,或是授爵或是授勋,其中授勋占大多数。
同是爵位,相互之间也有区别,大部分人都没加开国二字,也就是要降等袭爵。
只有极少数才加了开国,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至于勋,第一等的柱国总共就三个,分别是徐达、李善长和已故的常遇春。
第二等的护军只有十六位,包括冯胜、傅有德、李文忠、邓愈等。
第三等的都尉就比较多了,蓝玉、曹震、张翼等,全都是这一级别。
蓝玉只得了一个都尉,不是谁有意打压他,而是他从未独立领过兵。
第一等的柱国就不说了。
第二等的护军,原则上只有当过方面军主帅,才有资格获得。
蓝玉作为先锋大将,往往是作为副将出征,所以只能被授予都尉。
但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刺激。
得知自己竟然只得了一个都尉,他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下次独立领兵作战。
柱国不敢想,但必须要弄个护军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