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13节

  朱震惊的道:“大哥,你说黄河改道计划是老师提出的?”

  朱标笑道:“怎么样,没有想到吧?”

  “景恪可不只是医术高明,他的本事大着呢。”

  “有些事情现在还不方便让你们知道,你们只需要知道,他是我大明不可或缺的肱股之臣就可以了。”

  朱不可思议的说道:“老师,你到底还有多少秘密啊。”

  陈景恪心下得意,面上装作淡定的道:

  “一点小小的建议罢了,不值一提。”

  “多赖陛下和殿下信任,才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方孝孺先是惊讶,然后露出释然之色。

  确实,以陈景恪的才华,在宫里那么久岂能一点作为都没有。

  虽然不知道他具体做了什么,但肯定不只是黄河改道这一件事情。

  之所以没有传出风声,不过是陈景恪低调罢了。

  而且一直以来困惑他的几个问题,也有了答案。

  陈景恪身为太孙伴读,凭什么能随意离开皇宫?

  还能组建算学小圈子,光明正大的拉帮结派?

  凭什么敢不经皇帝允许,就擅自将头发给剃了,还要大张旗鼓的推广剃发。

  又凭什么能得到魏国公的青睐……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对他另眼相看?

  难道就因为他医术好?

  现在终于知道原因了。

  他还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之前骂人他都是收着的。

  就怕骂的太厉害,那些文官集体请愿罢免了他的官职。

  他倒不是舍不得官职,而是没了官身做很多事情都不方便。

  现在好了,既然自家好友的后台这么硬,那还怕个啥。

  以后火力拉满,狠狠地骂那些腐儒。

  船队沿着新河堤顺流而下,沿途能看到许多百姓在开挖水渠。

  而且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到处都是。

  白英兴奋的道:“这是地方衙门组织百姓开挖水渠。”

  “现在将水渠修好,开春就可以引黄河水灌溉田地了。”

  “黄河沿岸千万亩旱田,都将变成上好的水浇田。”

  “明年河南、山东和北平南部(河北),就能实现自给自足,无需朝廷救济。”

  “三年之后,北方就可以重新变得富庶……”

  听到这番话,随行官员皆窃窃私语。

  黄河改道,从原本的风传,到最后的落实。

  其实大家心中都很担忧的,怕黄河失控,怕最后做了无用功。

  现在计划平稳落地,黄河改道顺利完成。

  是好是坏不用等几年后,只看冒着严寒还热火朝天,修水渠的百姓就能知道。

  此真乃万世之功也。

  一名官员心中一动,站出来大声说道:

  “人为使黄河改道造福万民,此乃亘古未有之事。”

  “此等壮举在我大明完成,皆赖陛下和殿下英明……”

  “天下万民,必将世世代代感念陛下和殿下恩德矣。”

  不少人心中懊悔,这么好的拍马屁机会,怎么被他给抢先了。

  但嘴上却不敢慢,一起跟着说道:

  “陛下、殿下英明。”

  朱标笑了笑,说道:“真正应该感谢的是陈伴读和白郎中,以及所有为此付出汗水的人。”

  陈景恪趁机说道:“殿下,不若竖立一座碑,以纪念此次壮举。”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朱标也很是意动,左右看了看,说道:

  “也好,希直的文采最好,这碑文就由你来写吧。”

  方孝孺没有推辞,虽然修黄河没他的事儿,可如此盛事他岂能不参与一番。

  陈景恪又说道:“但‘黄河改道纪念碑’这几个字,一定要有殿下亲笔才行。”

  其他人自然也知道该说什么,纷纷表示必须殿下亲笔。

  朱标知道他的意思,笑道:“你呀,也学会溜须拍马了。”

  陈景恪一本正经的道:“这是全体臣工的心意,请殿下顺应民意,莫要凉了人心啊。”

  其他人纷纷道:“是啊是啊。”

  朱标无奈的道:“真是拿你没办法,以后不许如此了啊。”

  陈景恪笑道:“是……那谁,还愣着做什么,快吧笔墨拿过来。”

  马上有内侍取来笔墨,朱标挥手写下了几个大字。

  不过不是什么‘黄河改道纪念碑’,而是‘定黄碑’三个字。

  “虽然知道是奢望,但我还是向苍天祈祷,从此黄河能再不起祸患。”

  众人自然又是一片马屁声,殿下宅心仁厚什么的。

  之后方孝孺又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篇碑文。

  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赞美了朱元璋和朱标,又表彰了陈景恪、白英、李祺等人的付出。

  竖碑的事情自然不需要他们操心,自有李祺这个名义上的总负责人去操办。

  顺着新河道一路向东,进入山东地界。

  朱标没有停留,而是直接进入了大运河,准备南下返回应天。

  之前大运河山东段一直半通不通,究其原因还是北方缺水。

  少了黄河这个主要水源,靠零星的河流,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运河。

  前世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用了永乐年间。

  朱棣派人修缮山东段。

  白英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才出仕,帮助朝廷成功修好了大运河。

  结果自己也累死了。

  可是这次修缮大运河,是以牺牲整个山东的水资源为代价做到的。

  本就稀缺的宝贵水资源,就这样顺着大运河流入淮水,然后流向大海。

  加剧了山东地区的旱情。

  这一世黄河改道成功,完美化解了所有问题。

  虽然黄河的年流量并不算特别大,却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

  既能灌溉土地,还能支撑起航运事业。

  虽然多年后,黄河还会面临泥沙淤积的情况。

  生活在两岸的百姓,时刻都要担心黄河决堤。

  可比起没有水,所有的灾难都是可以忍受的。

  更何况,下一步就是在黄河上游植草种树。

  尽最大可能减少泥沙淤积,控制决堤的次数。

  所以,对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来说,利是远远大于弊的。

  穿越这么多年,经过这么久的谋划,终于为北方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看着新黄河,陈景恪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到了这里,白英和李祺一起下了船。

  他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眼下还不是回京复命的时候。

  朱则要跟着一起回京去过年。

  方孝孺也决定回应天去看看,用他的话来说,去会一会那群‘老朋友’。

  陈景恪知道,这是嫌写文章骂不痛快,想当面去喷人了。

  陈景恪本来决定留在河南,他要亲自盯着防疫推广工作。

  但朱标却将他劝了下来: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将士们吧。”

  徐允恭也劝道:“是啊,二十万将士,加上他们的家眷就有百万人。”

  “这么多人要是都做不成,你留下也是无用。”

  陈景恪知道他们说的是对的,就收起担心,跟随船队一起返回了应天。

  -----------------

  事实上,情况比他想象的要顺利的多。

  而且任务完成的还很戏剧化。

  经历过数百年动乱,北方被人锐减。

  洪武十四年河南才只有三十一万户,一百八十几万人,堪称是地广人稀。

  所以,在这里安置二十万军户超百万人口,是很轻松的事情。

  根本就不会出现土地不够用的情况。

  因为这里是未来的京畿之地,户部和五军都督府都非常用心。

  掺沙子的时候一点手脚都没敢动。

  那真的是每一个普通村子旁边,安插一个军户组成的村子。

首节上一节213/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