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77节

  他们本身就是官,心思复杂一些很正常。

  等到编纂组打出名声,才引来许多单纯的算学爱好者加入。

  陈景恪已经将这些人的名字都记了下来,将来会优先将他们拉进小圈子。

  这些才是未来理科的干将啊。

  他先是回家瞅了一眼,见一见父母,卡着皇城落门的时间才进宫。

  并没有直接将书呈送给朱元璋,而是自己先看了一遍,确定有没有什么问题。

  倒不是他不信任程一民,而是在宫里待久了,习惯性谨慎。

  其实最近他本也没有闲着,每天都要和朱雄英一起学习处理政务。

  主要是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

  这么大的变革,可不是朝廷颁布几天政令就行了。

  需要各衙门集体配合。

  六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吏部忙着遴选官吏,一万多个空缺,可有他们忙的了。

  户部在全国各地划分土地,以安置军户。

  礼部开始着手为即将到来的大授勋做准备。

  兵部将吴王时期的档案都翻了出来,重新核对军功。

  这是一项非常繁琐工作,工作量之大,能让人看的腿发软。

  还好,李善长从较为清闲的机构,比如鸿胪寺等,抽调了大量人手过来帮忙。

  工部也没有闲着,最近他们才是最忙的。

  黄河改道工作已经开始。

  新都修建,虽然还没有破土动工,可各种材料已经开始着手收集。

  现在又要组建军械局。

  而且军械局还不是单纯的工部机构,军方也会派出几名官员过来做代表。

  名其名曰是方便双方沟通,能让军械局更及时的了解军方需求。

  真实目的大家心知肚明,就是怕文官搞鬼。

  如果放在平时,文官集团肯定不愿意。

  你们军方也配在我们文官的地盘插钉子?

  但现在,也没人在意这点小事儿了。

  派就派呗,几个代表而已,还能翻天不成。

  不只是六部,其他衙门也基本都被牵扯了进来。

  可以说,大明所有的中枢机构和地方衙门,没有一个能置身事外的。

  陈景恪和朱雄英学的,就是如何调动、协调各衙门。

  同时也借着这个机会,更加深入的了解,各衙门是如何运作的。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精通。

  朱元璋的安排是:“军队那边的事情比较简单,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主要了解的是行政系统的运作,这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然后他又叮嘱道:“不要学李善长的坏毛病,他这个人外宽内忌,待人苛刻。”

  “遇到意见相左之人,往往会出言不逊。”

  “当年刘伯温执意辞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受不了他的辱骂。”

  陈景恪咋舌不已,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老李看起来挺和善一个人,竟然是个大喷子。

  能把刘伯温喷的要辞官,啧……

  朱雄英反而露出了好奇之色,似乎很想知道他是怎么骂的。

  朱元璋继续说道:“这也是咱一直不让他重回中枢的原因。”

  “希望经过这些年的打磨,他能稍稍收敛一些。”

  所以,陈景恪和朱雄英二人,只是偶尔才去一次徐达那里,大多数时间都在李善长身边。

  李善长也知道朱元璋的意思,对两人悉心教导。

  让两人受益匪浅。

  因为朱元璋的话,他们两个一直在私下观察老李。

  发现确实如此。

  平时还好,甚至有人犯了错他都能包容。

  可唯独不喜欢别人和他有不同意见。

  要是有人和他意见相左,那脸色难看的像是要吃人一般。

  不过还好,并没有破口大骂。

  也不知道是真的有所收敛,还是朱雄英在,他不敢做的太过分。

  话说,这次改革李善长可谓是焕发了第二春。

  洪武四年他因病退居二线,后来胡惟庸案爆发,他虽然没有受到牵连,却也再不复当年的辉煌。

  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统领御史台。

  一个中枢机构的头头,说起来职务并不低。

  然而御史台除了风闻奏事,并没有什么实权。

  这个职务完全无法匹配他文官第一人的身份。

  说他在事实上退居二线了,都不过分。

  这一次改革,他再次回到了风口浪尖。

  虽然权力远不如丞相大,却也是风光无限。

  比起权力,重新向世人证明他在朝廷的地位,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江浙派面前证明自己,更是让他充满了成就感。

  你们不是想要挑战我们淮西的地位吗?

  现在遇到大事,陛下依赖的不还是我们淮西功臣吗。

  江浙派其实已经偃旗息鼓了。

  尤其是迁都之事确定,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他们深知已经不可能掀翻淮西派。

  比起无意义的斗争,他们更想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

  但对陈景恪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也无瑕关心。

  是真的忙。

  白天要跟着徐达和李善长学习,晚上回来审核洪武算经,得点空还要和福清公主培养一下感情。

  说起福清公主,自从两人的婚事确定,她反而变得有些放不开了。

  动不动就脸红,竟然开始看起了女戒,学起了女红。

  陈景恪知道,她这是在讨好自己。

  于是就尝试给她讲一些自立的观点,但发现并没有什么用。

  时代如此,她根本就无法理解。

  后来干脆就直接告诉她,自己对女戒女红没兴趣,就想找个能有共同话题的媳妇。

  就像是陛下和皇后那样。

  果然,这话比什么都好用,她再也不提什么女戒女红了。

  开始聊历史,聊朝政,聊军事,跟他一起畅谈古今。

  陈景恪知道,她依然在有意的配合自己。

  但这些东西,也是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她做起来更开心就是了。

  两人的婚事,也渐渐的在小范围内传开了。

  开始是徐达知道,后来李善长也知道了,再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真正原因,只因为陈景恪比较有才能,获得了陛下的喜爱。

  毕竟明朝公主嫁给普通人,也不是第一次了。

  马皇后的嫡女安庆公主,驸马就是普通读书人出身的欧阳伦。

  陈景恪是神医,又有才学,能尚公主并不奇怪。

  嗯,大多数人都以为,他是尚公主。

  娶公主之事,估计要等到真正赐婚那天,才会公布。

  即便如此,陈景恪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又再上了一个台阶。

  大家对他更加的客气。

  不知不觉又过去半个月,这天在洛阳坐镇的朱标再次返回应天,并带回了一副设计图。

  新都设计图。

  历时两个月,动用了将作监九成人力,做出来的详细设计图。

  图纸长三米五,宽两米,展开后足足占据了大半面墙。

  即便只是图纸,也能看出这座都城的巍峨雄壮。

  陈景恪也不禁有些兴奋,毕竟他可是参与了选址的。

  设计新城的时候,他也提了许多建议。

  这新都也有他一份功劳啊。

  朱元璋有些激动的道:“给咱好好介绍介绍,这都城都有什么讲究。”

第164章 永除草原之患?(六百月票加更)

  伊水和洛水是两条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也是黄河的重要支流。

首节上一节177/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