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说道:“我知道,但我需要借助翰林院的藏书,帮我梳理自身所学。”
“若文章传播出去,我无法在此地立足,也就无法再翻阅这里的藏书了。”
“所以眼下还不是和他们翻脸的时候。”
陈景恪笑道:“原来如此,方兄好算计啊。”
方孝孺也跟着一起大笑起来,若是让翰林院那些人得知的打算,想来表情会很精彩。
笑过之后,他正色道:“景恪,对于如何寻找自己的道,我依然毫无头绪。”
“我知你胸有丘壑,今日邀你过来,一是叙旧,二是想问一问你,可有办法助我悟道。”
陈景恪没有直接回答,思考良久才说道:
“道不在书中。”
方孝孺大喜,道:“我就知景恪必有良法教我,快快道来。”
陈景恪说道:“书中写的都是过往之道,是前人之道……”
“但并不是说先贤之道就是错的,只是不在适应当前时代而已……”
“我们所遵循的道,最早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先贤根据当时的环境,悟出了适合当时的道,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新时代的人,在先贤之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总结出了更适合新时代的道。”
“可以说,每一代人,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在前行。”
“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总结出来的道也有不同。”
“于是就有了百家争鸣……”
“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方孝孺连连点头,类似的道理在他的文章里也有所阐述。
他自然听的明白,也深以为然。
只是陈景恪竟然如此化用,道家的万物化生理论,还是让他眼前一亮。
道德经果然无物不包啊,以后要好好研究才行。
陈景恪继续说道:“所以,想要找到自己的道,就要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了解先贤之道,其二深入了解当前环境。”
“前者方兄已经具备了,现在所欠缺的就是后者。”
方孝孺犹如醍醐灌顶,惊喜的道:“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真是糊涂啊。”
“多谢景恪提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罢了。”陈景恪谦虚了一句,转而说道:
“每一个人观察环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这也是百家诞生的原因。”
“方兄可知,如何才能保证自己的道,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为大多数人接受呢。”
这一点很重要,百家真正的显学,也就道儒法墨兵五家而已,其他学说都太片面了。
而片面的结果就是,沦为配角。
方孝孺自然不希望自己未来的道,是一个配角。
只见他起身,朝陈景恪郑重行礼:“请贤弟教我。”
陈景恪脑海里,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台词,‘他还得谢咱呢’。
面上不动声色,坦然受了一礼,才说道:
“这就涉及到历史观了,你持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决定了你的思想。”
方孝孺一脸茫然:“历史观?”
陈景恪斟酌说道:“就是你用何种观念来看待人类历史的。”
“有人将历史观分为两大类,唯物观和理念观……”
“唯物观认为物质是独立存在的,影响着精神和意志……”
“理念观则是反过来的,认为精神和意志是独立存在的,物质只是精神的外在具现。”
见方孝孺一头雾水,陈景恪也有些头大,他只是个学医的,不是搞哲学的。
一时间还真不好解释。
想了想,决定换一套更好解释的说辞:
“额……这个太过于复杂,一时间我也无法给你解释清楚。”
“你只要知道,佛道两家都偏向于理念论,程朱理学也同样如此。”
“而你正在编写的学术发展史,是偏向于唯物观的。”
方孝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多数人认为是思想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影响了环境。”
“所以他们推崇古人,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废。”
“我则认为是环境影响了思想,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认为当效仿古人,与时俱进。”
“原来还可以如此划分,唯物观,理念观。”
“这个划分好,以后我方孝孺就是唯物观的的支持者了。”
陈景恪偷偷抹了一把汗,他也不知道方孝孺这种说法对不对。
尴尬啊,早知道就不说什么唯物唯心了。
怕他再追问,就连忙转移话题道:
“还有一种史观划分方法,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
“人民史观,就是将人民视为历史的推动者,是人民创造了这一切。”
“英雄史观,就是将某个人作为历史的推动者,是英雄创造了这一切。”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方孝孺连连点头,然后问道:
“不知你是哪一种史观?”
陈景恪说道:“我自然是人民史观的坚定拥护者,但也不否认英雄在其中起到的引导作用。”
方孝孺并不觉得意外,陈景恪要是持有英雄观,他才会觉得奇怪。
“我们华夏的史书,表面看是帝王将相史。”
“但仔细看就会发现,都在围绕一个‘民’字打转。”
“安民、教民、牧民;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不是在说万民之事。”
“帝王将相其实也皆出自于民……”
“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意,英雄也不过是顺应民意行事而已。”
“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了民心者,方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方孝孺脸色大变:“景恪,慎言。”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为何如此紧张,朱元璋可不是什么大度的人。
还是那句话,有些话朱重八听得,朱元璋听不得。
就因为一句‘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就想把孟子给赶出文庙。
要是他这一席话传出去,定然会引起风波。
要是引得朱元璋发怒,将他给咔嚓了都不无可能。
天授君权,是铁律,谁都不能触碰。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又不是铁头娃,也没有兴趣刀尖跳舞。
在决定抛出人民史观之前,早就给自己准备好了退路。
只见他笑着说道:“方兄勿惊,且听我说完。”
“我方才已经说了,并不否认英雄在其中起到的引导作用。”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也是松散的,犹如一盘散沙。”
“所以,占大多数的民,才会被少数权贵奴役剥削。”
“这就需要一位英雄站出来,领导他们,保护他们的利益。”
“老子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人行人道,都想让自己变的更加富有,这本身没有错。
但欲壑难填,吃饱穿暖之后还想穿金戴银,想吃山珍海味,想娶三妻四妾,想家产亿万,想奴役他人。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们会挖空心思钻营,会大肆搞财富兼并。
有钱的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被剥削越来越穷。
然而,人都有求生之心。
当穷人实在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拿起武器,把富人全部杀死夺回一切。
然后一切归于混沌,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如果不想迎来大破灭,就需要一个人来行使天的权力。
抑制财富兼并,给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谁来扮演天的角色,行使天的权力呢?
皇帝。
只有掌握天下大权的皇帝,才有这个能力代天行权。
而皇帝也必须要想办法抑制财富兼并,让百姓活下去。
否则大破灭到来第一个倒下的就是他。
所以,英雄若想享有崇高的地位,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须顺应民意。
如果皇帝没有了,天的权力会落在谁的手里?
普通百姓吗?
不,只会落在富人手里。
可富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保护百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