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36节

  没多久就死于惊惧。

  李文忠只是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实际行动。

  再加上朱元璋也是事后才知道,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道此事。

  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李文忠自己还没有放下。

  朱标的信息更加及时准确,知道的也更多。

  其实从数年前开始,李文忠就有些不对劲儿了。

  事情还要从朱文正说起。

  虽然他因为惊惧而死,但他有个儿子叫朱守谦。

  从小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抚养长大。

  后又封其为靖江王,封国也放在了桂林。

  可以说,完全是将他当亲儿子对待。

  但朱守谦性情暴戾引的天怒人怨。

  朱元璋就将他叫到应天批评,他非但不知悔改,还写诗嘲讽。

  说我们本来就有杀父之仇,你假惺惺什么,搞的我多稀罕你的爵位一样。

  老朱彻底怒了,废了朱守谦的爵位,圈禁在凤阳守陵。

  或许是因为兔死狐悲,从那时开始李文忠的情绪就不对了。

  前几天李文忠又因为某些政事上书劝谏,被朱元璋斥责。

  估计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导致心态彻底崩了。

  朱标想的更深。

  朱被废之事,恐怕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亲儿子都能废,一个外甥又算得了什么?

  但朱标深知,自家老爷子是真的已经将当年之事放下了。

  否则又怎会容许李文忠活到现在?

  完全是他做贼心虚,自己解不开这个心结。

  但朱标又完全能理解李文忠的担忧。

  首先朱文正死的太快,你说是被吓死的,证据呢?

  估计在所有人心里,都已经默认是被秘密处死的。

  其次就是自家老爷子杀人太狠了,开国功勋杀了一批又一批。

  胡惟庸案更是杀的血流成河。

  连自己这个亲儿子都有些怕,更何况是李文忠。

  又恰好赶上朱被废。

  只能说,时也命也。

  面对这种局面,朱标也实属无奈,提笔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

  将陈景恪的诊断写上,然后直言他是心病,只能靠自己解开心结。

  然后又给马皇后写了一封信,让她去开导开导李文忠,希望能有点作用。

  之后他就不再操心这个烂事儿了,实在管不了。

  十二月不知不觉就走完了,洪武十七年悄然到来。

  朱标没有返回应天,而是留在了长安过年。

  给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信里,他写明了原因:

  陪陕西百姓过个年。

  也以此为朱爽之事画下一个句号。

  朱元璋和马皇后那是非常心疼儿子,自然是毫不犹豫就同意了。

  朱标不走,陈景恪自然也回不去。

  再说还有李文忠那摊子烂事儿,他也不愿意回去沾染是非。

  就给父母写了封信,并寄去了很多陕西特产。

  今年的陕西百姓,确实过了一个欢乐年。

  扒皮王朱被废,朝廷又免除一年的赋税。

  朱标又将秦王府的钱财,拿出一大部分购买物资,发给十岁以下的孩童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手中有了点余粮,日子有了奔头,百姓自然高兴。

  看着笑容满面的百姓,朱标也发自内心的笑了。

  心中的郁结之气也消散大半。

  年刚过完,朱标就带着人出发了,实地走访考察陕西的具体情况。

  最终得出了几个关键性数据:

  陕西冬季变冷、降雨减少。

  粮食比二十年前减产两斗左右。

  要知道此时的良田,亩产也就二十斗(两石)左右,少两斗就相当于减产十分之一。

  陕北和河套地区的情况更加严重,耕地面积比之唐朝时期,减少了一半左右。

  产量更是减少到只能勉强保本。

  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朱标更加直观的认识到,陕北和河套的问题有多严重。

  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一月底,朱标拿着详细数据,离开了陕西。

  陕西百姓自发的从四面八方赶来相送,无数人跪求朱标不要离开。

  很多人直接躺在车轮前方,请求他留下。

  朱标感动的几度落泪,随行人员无不动容。

  陈景恪心中也酸楚不已,百姓是多么期盼有一个好官啊。

  但作为皇太子朱标怎么可能留在这里,车架还是一点一点的前行。

  十余日后,在百姓的挽留声中,离开了陕西。

  听着身后隐约传来的挽留声,朱标揉了揉眼睛,说道:

  “我终于理解,为何父亲会如此痛恨贪官污吏了。”

  陈景恪被噎的半天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您的感触?

  在这种感动至深的时刻,您觉得说这话合适吗?

  果然,你们老朱家脑回路没几个正常的。

  过了半晌,他才说道:“您要是找个机会将广通渠挖通,陕西人民会更感谢您。”

  朱标深吸口气,表情恢复正常,说道:

  “此事之前咱们讨论过,我已经将广通渠放在备忘录里了。”

  他拿出一张地图,说道:“上次没有说完,趁现在有时间,你继续给我说说。”

  陈景恪凑过来,说道:“好,上次说到哪了?哦,这次迁都应该走一步,看两步。”

  之前陈景恪将他在应天,给朱元璋说的那番话,给朱标也讲了一遍。

  并且强调了广通渠对陕西的重要性。

  其实到了这一步,新都的所在地已经毫无悬念。

  就是洛阳。

  倒不是说只有这个地方合适,而是综合考虑客观条件,再加上朱元璋和朱标两人的主观因素。

  洛阳是最符合要求的。

  陈景恪自然知道,北平才是潜力最大的地方。

  靠近渤海湾,海权时代占据的优势实在太大了。

  然而陈景恪自己知道什么叫海权时代,却没办法给朱元璋和朱标解释。

  难道要告诉他们,再过百年欧洲人就会开启大航海。

  全球即将进入海权时代?

  完全没有说服力啊。

  打开地图,看看现在的世界局势。

  中东亚地区,帖木儿帝国已经进入巅峰期。

  这个国家有多强呢,永乐二年,他们的君主帖木儿组建了二十余万人大军,准备东征大明。

  只是在行军途中病死,此事就此作罢,之后就陷入内乱了。

  别管能不能打赢,就从他们能组建二十余万人大军,还能筹集足够跨越西域的粮草。

  足见这个国家的实力有多强。

  顺便提一句,帖木儿的五世孙率领残部南下印度次大陆,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再说中西亚地区,奥斯曼帝国正在快速崛起。

  而未来将主导世界的欧洲呢,此时比二十一世纪的中东还混乱。

  告诉朱元璋和朱标,这群正在互殴的弹丸小国,未来会开启海权时代?

  他们会信才见鬼了。

  就好像现在有人说,百年后中东将主导世界,估计也没人信吧?

  道理是一样的。

  继续看地图,沿海基本全是落后的小国。

  比较大的国家,靠现在的航海技术想要到达,需要的时间是按照年来计算的。

  怎么搞海权?

  闹呢?

  不是朱元璋和朱标没有前瞻性目光,他们能迁都北方,已经是很有前瞻性的表现了。

首节上一节136/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