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朱雄英年龄毕竟还太小了,见识远远不够,心思也不够成熟,慢慢的就积累了很多疑惑。
老朱确实不是一个好老师,他先是给朱雄英解释,见解释不通就拿出更多同类型的奏疏。
希望通过量的积累,来让朱雄英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些问题,确实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但有些问题这么做,只会加重疑惑,让他更加的迷茫。
不过还好朱雄英不是闷葫芦性格,有问题就去找陈景恪求教。
陈景恪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作为医生,心理学是必学的。
再加上行医过程中接触的实际病例,网上看到的信息……
他对教育还是了解一些的。
对于朱雄英的很多问题,他都给出了解答。
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释,也会帮他开解。
有句话说的好,解决问题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制造问题。
老朱灌鸭式教学产生的问题,很快就超出了他的解决速度,朱雄英心中积累了大量的疑问。
这些问题,有些无所谓,靠着时间就能找到答案。
有些问题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成长的。
没有办法,陈景恪只能找到老朱,将问题讲了一遍,然后苦口婆心的道:
“陛下,我知道您望孙成龙心切,可太孙才九岁啊。”
“您这样教很容易出问题的……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教。”
“况且,我以为现在提高他的眼界,培养他的思维方式,比学会批改奏疏更重要。”
“您现在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扼杀太孙的自我个性啊。”
朱元璋不确定的道:“咱真的过了?”
陈景恪说道:“您想想,当年是如何培养太子的。”
这一对比,就更明显了。
太子先接触一些简单的奏疏,等十几岁学有所成,逐渐接手部分政务。
到朱雄英这里,步子迈的就有点大了。
朱元璋尴尬的道:“,是咱心急了点,以后会挑一些有特点的奏疏给他。”
说完,老朱心里叹息一声,偷懒计划失败。
之后他没有再如这般教朱雄英,而是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奏疏,拿给朱雄英让他练手。
能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知道朝廷会遇到这方面问题。
然后让他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如此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朱雄英轻松了不少,对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这其中陈景恪也出力甚多,经常帮他分析问题。
这天,朱雄英又拿着一份奏疏过来:
“景恪你快来看看这个,是工部拿出的治黄之策,你看看怎么样。”
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
治黄疏?
陈景恪马上就想到去年黄河决堤之事,当时好几个县被淹。
又恰逢赵瑁案爆发,工部官员全军覆没,差点就没能及时处置。
还好朱元璋果断,立即抽调民夫堵口子。
又抽调粮食进入灾区赈灾,才将这场灾祸化解。
但这种大规模杀官,也确实让朝廷的效率降低了很多。
直到现在工部才拿出治黄疏,就足见问题有多严重。
不过,朱元璋让朱雄英看这份奏疏,肯定不是指望他能拿出什么好主意。
而是让他了解治黄。
黄河母亲的性格,着实有点暴躁了。
严重的时候,平均两年决堤三次。平缓的时候,三年也能决两次。
每隔五到十年,就要大修一次。
否则,黄河就会让世人知道,水不光能覆舟,还能淹没大地。
从唐朝末年开始,治黄就成了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的目的,应该是让朱雄英了解黄河,了解治黄的历史。
有了这个认识,陈景恪就没有急于给他做解答,而是说道:
“治黄是个大课题,我需要时间将这些知识梳理一下,明天再给你讲吧。”
“你自己也可以找相关书籍,了解一下黄河。”
又要讲课了吗?
朱雄英兴奋的道:“好,我这就去大善堂,找黄河有关的书籍。”
治黄既然是重大课题,自然也就有专门的书籍。
大善堂是朱元璋的私人图书馆,里面有此类书籍也不奇怪。
朱元璋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陈景恪要讲课的消息。
也难免有些激动。
盖因陈景恪每次讲课,都会牵出一个大课题,由不得他不重视。
马上下命令,这两天要盯紧陈景恪,将他说的话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感到意外。
自己被监视,那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了,没什么好奇怪的。
要是哪天老朱突然不监视了,才需要担心。
拿出纸笔,开始整理自己对黄河的了解。
前世他老家就在黄河边上,从小就听着黄河的各种故事长大。
上学时候老师也经常提起黄河问题。
耳濡目染之下,他对这条河还是有着一定了解的。
虽然不是很详细,但对朱雄英已经足够了。
甚至对这个时代的治黄官,都有极大的启发。
所以他也没有试图深挖,只要将这些整理出来,告诉朱雄英就足够了。
不过即便如此,整理这些知识所用的时间,也超过了他的预估。
足足用了两天多,才梳理好。
这期间,朱雄英等的有些心急,但最急的还是工部。
都三天了,皇帝还没批复,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啊?
朱元璋反倒一点都不着急,反正治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急也没用。
况且,他还是第一次见陈景恪,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
以前不论谈任何话题,都是略微思考就开讲了。
由此可见,他定然对黄河有着极深的了解,说不定就能找到更好的治黄之法。
至于工部的治黄疏,主要讲了两点,加固河堤,利用支脉分流,应对洪峰冲击。
都是历朝历代的常用之法,实在没什么可说的。
如果陈景恪那边没有可行之法,再批复也不迟。
-----------------
再次检查了一遍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确定没有疏漏,陈景恪才找到朱雄英。
还没等他开口,朱雄英就迫不及待的道:
“景恪,你准备好了?”
陈景恪哑然失笑,这小子比我还急呢。
“好了,前两天让你去了解一下黄河的情况,你去看了吗?”
朱雄英连忙点头道:“看了,黄河真是多灾多难。”
“历朝历代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勉强控制住,不让其发生大的水患。”
“若遇乱世无人修缮,更是可能发生改道,导致生灵涂炭。”
“以前黄河是经河南山东入海,南宋时期夺淮入海,至今未变……”
说完,他看向陈景恪,等着他的点评。
陈景恪微微点头,能说出这些,足见他确实用心了解过了。
“不错,很用心,值得表扬。”
得到表扬,朱雄英雀跃不已。
陈景恪笑了笑,说道:“治黄分为两个阶段,东汉光武帝之前,唐朝灭亡之后。”
朱雄英不解的道:“为何要如此划分?”
陈景恪说道:“因为光武帝时期,经过王景的治理,黄河八百余年未发生过大的灾祸。”
朱雄英惊讶的道:“真的?若如此,王景真乃治黄第一人也。”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在王景治黄之前,黄河和现在一般,时常决堤造成大灾。”
“尤其是王莽之乱时期,因朝廷无力治理,黄河更是连年决堤,导致赤地千里。”
朱雄英说道:“真想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治理黄河的。若我们学会了此法,就可以彻底解决黄河水患。”
说着,他期盼的看着陈景恪:“景恪你知道吗?”
陈景恪摇摇头:“他的治黄之法已经失传,就算没失传,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