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刘辩:三兴炎汉 第85节

  左慈问道,连说书人也看向了郭嘉。

  “你知道,你们东家现在最缺的是什么吗?”

  土地?

  左慈心想着,现在东边那帮人为了城池土地都快打疯了。

  粮食?

  钱财?

  说书人可听说,他们东家最近为这两个都快愁疯了。

  “是人,大量的人!”

  郭嘉笑着说道,接着又一本正经的补充道:“这乱世出门在外,最担心的就是一个安全问题。尤其是深山野岭,你们东家固然可以拦道设卡,可是这世道,需要出门的要么就是活不下去的,这样的人拿不出什么钱;要么就是不要命的,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可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宁可多翻两座山,也会想着逃避这个费用。

  可这一不收钱,还有人护送,逃难的百姓放心,经过的学子称心,行走的商人开心,久而久之,本来可以走其他道路的,也会选择这边,这人只要一多,到时候路边多开几间客栈,几间茶楼不久把钱赚回来了吗?

  更不用说,这仁义的名声经由这些人的口一下子就传出老远。你们东家这一手真的妙啊!”郭嘉称赞道。

  同时还有一点,郭嘉没有说,那就是商人是最关心各地大势,只要过往的商人多起来,这打听消息来,也容易许多。

  “先生真是博学多才,来往的人这么多,只有你猜出了我们东家的心思。”说书人起身拱手道。

  郭嘉摆了摆手,许多事情分析出道理并不难,难的是第一个想到的人。

  当然,还要有那份舍得之心。

  “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颍川郭嘉!”

  “呀!”说书人惊得站了起来,“可是郭嘉郭奉孝?”

  “正是!”

  “太好了,我马上安排人护送先生去见我们东家!”

  “哦,不是说要等未时三刻的吗?”

  “来往的人太多,我们东家安排上下午两次是为了节省人力。不过我们东家早已吩咐各个道口,若是颍川郭奉孝来了,一定第一时间带去见他!”

  左慈看向郭嘉,一时不知怎么言语,他对着说书人说道:“在下庐江左慈!”

  “原来是左道长!”说书人拱手道。

  左慈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人称乌角先生。”

  “久仰久仰!”说书人再度行礼。

  左慈深吐一口气,嘴角的胡子吹得直抖,他缓缓说道:“你们东家就没有提到过贫道?”

  “兴许是我家东家说了我给忘了!”说书人心领神会的说道,“我们东家喜迎四方宾客,南来北往,无论男女老少,医巫百工,只要是有心拜会,都可以安排。”

  左慈本是清修不争之人,此时被划入等等之列,道心突然有些失衡,他心里忿忿的想着,“亏本道还留几个人在县城关键时候帮你的忙,这个没良心的!”

  很快,郭嘉一行就出了客栈。这时候,郭嘉才发现,一旁立着几块大木牌,上面写着一些最新的告示。

  第一块就是说书人刚才讲的那些, 为过往的商人过客提供庇护;

  第二块,则是《靖难安民大元帅告百姓书》,告示言道,凡是大汉百姓,皆可在此地得到庇护,无论孤寡老幼,皆可以在这里获得一块安身之地,免除一切人头税,并且无论之前犯下任何过错,都既往不咎。如果有一技之长,无论耕、畜、工、医诸类,皆可量才为用。

  第三块,则是附近山道人员的官职与职能。比如刚才的说书人,就是大元帅府文宣部宣传科员,不仅有责任为沿途旅客行商介绍最新政策,如果遇到不公对待,也可以通过他们向上反映。还有之前的小二,属于人力资源部科员,如果来往行商需要人帮忙搬运物资,可以向其提出申请,当然,这个是要收费的。

  这上面的种种郭嘉都很好理解,唯独奇怪的是,为什么是靖难安民大元帅?

  难道不是大汉天子告万民书吗?

  “因为我们东家就是靖难安民大元帅啊!”说书人,啊不是,准确来说是,驻道口有间茶楼宣传科员如此说道。

  “那陛下何在?”郭嘉问道。

  “陛下就是大元帅,陛下说了,以后在公众场合,一律称呼他为‘大帅’。当然,二位若是见了,称呼‘陛下’也是可以的!”

  “难道是这大元帅比天子还要大吗?”左慈问道。

  “这倒不是,陛下的意思是说,如今天下糜烂,百姓受苦,他以靖难安民大元帅自称,是为了牢记使命,等到天下太平之时,再改口称皇帝也不迟!”

  郭嘉听了,哈哈一笑,说道:“陛下,啊不,我们大帅还真是颇有先帝之范啊!”

  “哦,为何啊?”这倒是让宣传员不解了。

  “你有所不知,当时黄巾猖獗之时,先帝登坛拜将,亲授自己为无上将军,在我看来,这‘无上’之上,倒不如‘靖难安民’更高了。”

  “原来如此!”左慈恍然大悟,原来那小子是为了更加合理的掌握兵权,刚才那一下,他还以为那小子自知不是刘辩,所以自爆了呢!

  “不愧是大帅满心期待的奉孝先生,陛下啊不,大帅的这份心意我们也未能这般深刻的认识。如今想来,我们大帅,最高明的不是剑法,而是他那颗仁义爱民之心了。”

  “你这般会说话,显然离升官也不远了。”郭嘉称赞道。

  “那就承先生贵言了!”说书人也很高兴,因为按照大元帅下发的文书,如果他按部就班,需要三年才能提一级,除非,能为大元帅府引荐特殊的人才。显然,眼前这个机会被他抓到了。

  很快,郭嘉与左慈就由人护送上山。

  走着走着,郭嘉就察觉了奇怪,他一开始认为天子只是找了个偏僻点的地方, 怎么走着走着往这么高的地方去了?

  倒不是高的地方不好,而是一个地方要发展,依靠的主要是平原广袤的土地。

  高山之中,安全是安全,可是交通不便,土地也养活不了那么多人,这样下去是发展不起来势力的!

  “咦,奉孝,你可认得出,他们这种的是什么?”

  行至半路,左慈突然询问道。

  ……

第138章 庄稼与田租

  山腰下半段新修了梯田,上面已经种上了水稻。

  梯田兴修民间早有尝试,不过如此大规模的梯田,郭嘉还是第一次看到。

  梯田两端散落着许多民居,三五户一处,农户边上还有几块旱地,种着韭菜、薤、菘、葱等等。

  山势再高一些,显然取水也遇到了问题。郭嘉游走过许多地方,见到百姓通常在高处种植果树,桑麻之类。

  不过眼前却不同,这地里行间,有的作物排列整齐,模样却如牛筋草一般,只是看上去挺直了一些。

  而有的则是如同藤蔓,正午过后,蔫了吧唧倒在一旁。

  还有的土地上覆盖了大量的粪肥,地表只光秃秃的一片,显然种子藏在了下头。只是郭嘉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作物,需要这么施肥?

  既然左慈这么问,郭嘉也不急着走了,走到田间一老农身旁准备询问一番。

  “阿伯,这种的是啥呀?”地里已经足够的干净,不过老伯还是蹲在那里,手拿指掐,将刚冒头的小草,给消灭殆尽,枯槁的手指早已被草渍染成了黑色。

  “嘘!”老伯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这是陛下爷从天上偷来的仙苗,你们可不能声张。”

  郭嘉凑近了一点,问道:“不是称大帅吗?”

  “大帅那是外人称的,俺可是跟陛下一起上山的,在俺心中,陛下永远是陛下。”

  “老伯,你是这个!”郭嘉凑到对方面前竖了个大拇指,然后小声问道:“看老伯这般面善,你小声点告诉我,这种的是什么!”

  老伯回头望了眼路边几个护送人员,凑到郭嘉耳边说道:“俺可不是那种听了年轻人几句花言巧语就什么都往外说的人,俺只是看你是陛下的贵客,才告诉你的。听说陛下管这个叫红薯,还有那边那个种的是玉米。”

  红薯!

  玉米!

  郭嘉确信没听说过。

  “老伯怎么知道我是陛下的贵客?”

  “这么和你说吧,这里每天都有人经过,不过一般人,陛下就派两个人护送,而后生你呢,陛下派了整整四个!”

  郭嘉回头看了一眼,那客栈派出的护送人员衣服也没什么特殊的,于是他指了指自己的左边问道:“老伯是通过这个来分辨的?”

  老伯点了点头,说道:“这陛下身边的人有两种,一种左臂缝着一块白布,俺们管他叫‘白面书生’,如果你刚来这,有什么问题不懂,遇到白面书生,都可以上前问询。还有一种呢,左臂缝着一块黑布,我们管他叫‘黑面将军’,这个呢,除非你是遇到危险,又或者觉得某个人可疑,否则不要找他们。”

  对于如何让底层的百姓认识管他们的官,这是个大问题。

  古有皇权不下乡,地方小吏多选用本地人,也有这方面考虑。

  郭嘉一路走来,见到山中的百姓服饰也有些差异,显然这袖章是山中这位大帅想出的最简易的法子。

  想到这位大帅这么节俭,看来这次来,想弄个绶带和大印挂在腰间,是不可能了!郭嘉暗自叹息。

  “老伯,这地里都没什么杂草了,你还在这忙活,陛下对这收成要求很高吧?”

  “这是自然的,陛下会按时派人巡视田间,如果谁不好好种田,那就会减少他的田数;反过来,谁的地种得好,就可以多分地,分好地。你别看老朽一把年纪,可等到庄稼成熟的时候,绝对是这一片最好的!”

  汉代对农耕十分看重,九卿之中就有大司农(治粟内史)一职。相对应的还有司农,底层也有农官依照二十四节气指导百姓种地,若有百姓疏忽懈怠,就会受到严惩。

  三国曹魏时期,也同样设置了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等官职。

  见老伯一副自得的模样,郭嘉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不知道到时候要上交给陛下多少呢?”

  “陛下说了,上等地五五分账,次一等收四成五,最次的收四成。”

  郭嘉眉头一皱,这可不轻啊!

  “俺知道,你肯定又在心底诋毁我们陛下了!”老伯开口道。

  郭嘉:?

  “后生,你知道一亩地能种多少粮食吗?”

  “如果种粟的话,一亩地大概能有三石左右,如果是老伯这样的庄稼好手,配上肥土丰年,四石也是可能的。”

  “你这后生还有点见识,不是只会读书的那种。陛下说了,一石粟差不多是120斤,而这红薯,如果亩产没有八百斤,陛下分文不取。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俺说这是仙苗了吧?”

  郭嘉一听,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如果红薯亩产有八百斤,那就是纳完一半的田税,也比没纳税的粟米要多得多。

  说句仙苗一点也不过分。

  “那,那个玉米呢?”

  “传话的白面书生说,玉米会少一点,但也比粟米高。后生你是没见过,这玉米的种子真的就和黄玉一样,比粟米大了不少呢!”

  郭嘉听完这话,已经迫不及待想去见见山中这位大帅了。

  只是他刚起身,就听到老农说道:“其实就算是和粟米一样,陛下收五成我们也是愿意的。”

  “老伯公忠体国之心,实在是让人敬佩啊!”

  “嘿嘿,别以为俺听不出你是在笑俺傻,俺可不傻。谁不想少交点田租,可是以往俺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没剩下什么,还背上了一身债务,到了这里之后,陛下可说了,庄稼成熟以前,不收大伙一粒粮食,还派人分发种子,寻常的县官太守一个个恨不得把头仰到天上去,只有陛下低头看我们,知道我们生活不易呢!”

  “如今天下纷乱,贪官酷吏确实多了些,可是想我大汉兴盛之时,税赋可比前朝少多了。”

  西汉之初,吸取秦亡的教训,田租一直在十五税一到十税一之间,及至景帝元年,三十税一成为了汉家定制。东汉自建武六年之后,也采取三十税一,一直到了汉末。

  “这只是对你们这些大家族的子弟来说的,太平光景,我们普通百姓,其实日子一样难过呢!”

  “老伯为何这么说?”

  ……

第139章 税赋

首节上一节85/1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