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这些县城获得了河北叛军的增援,那么此战在第一阶段,就已经失败,根本不必进入第二阶段。
接下来直接打汴州保卫战就行了。
“何昌期攻打荥阳、管城;
王难得攻荥泽与河阴;
至于原武、阳武这一路,封常清领亳州兵拔之。
诸位,你们有没有问题?”
方重勇面色肃然,沉声问道。
“我等谨遵节帅号令!”
众将齐声高呼道。
“好,那就依计行事,都去准备一下。
计划随时都有可能更改,以最新的军令为准。”
安排好了各路将领该做什么,方重勇站起身,准备离开。
明明关中那边的作战计划是大雪开始,为什么方重勇硬是把自己这边的行动,提前了如此多的时日呢?
答案是:他要把宝臣大帅的主力,吸引到荥阳附近,让对方在这里跟他形成对峙的局面。
郑州是大平原地形,唯有荥阳以西的“豁口”处,是通往洛阳那边的狭窄通道入口。也只有这里才能形成对峙。
此战之后,洛阳虽然方重勇不打算拿到,但郑州、滑州、濮州乃至南面的许州,他都是打算收入囊中的。
这些地盘都是汴州的外围,将来可以打造一个“汴州经济圈”,以大大小小的河流为支脉。这是方重勇的战略构想。
这个思路跟他前世的“郑州经济圈”类似。
要是没好处,方重勇又何必给关中那边的人做嫁衣呢?
只有把李宝臣大军主力吸引到荥阳这边,并且让对方“久攻不下”,这样才能让关中那边的兵马顺势接管洛阳。
再不济,也能创造战机。
方重勇觉得只要能搞定李归仁,此战赢面就有九成以上。
剩下的那一成失败概率,便是关中的军队掉链子,压根不出击,就坏菜了。
可是现在能做的事情也做了,颜真卿也确实派颜杲卿来信誓旦旦保证了。
要是再出问题,可就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怪不得方重勇了。
不是有句话叫人算不如天算么?
众人离开之后,方重勇将岑参叫到了府衙书房,打算对他面授机宜。
看到对方跃跃欲试的模样就知道,岑参建功立业的心思已经拉满了。文人不都是有着“一张嘴胜过十万兵”的幻想嘛,岑参也不例外。
这次的任务,正好合乎心意。
二人落座之后,方重勇给岑参倒满了一杯酒。
“李归仁当年在幽州的时候,跟史思明是有仇的,一直都关系很差。
所以当初河北贼军在分兵的时候,史思明为一路人马,皇甫惟明亲率一军,李归仁便是在其账下猛将,独当一面。
现在李归仁南面是跟我们面对面,北面还有史思明这只饿狼在虎视眈眈。
他的日子,其实也不好过。
如果是正常情况,没有外力干扰的话,本帅以为李归仁是不会那么心甘情愿,听李宝臣摆布的。
毕竟,他保存实力才是第一要务。
怕就怕出现意外,所以才需要你走一趟邺城。”
方重勇对岑参介绍了一下李归仁的基本情况。
从常理上说,这一位到时候应该是要袖手旁观的。
只不过嘛,凡事都有意外,谁也不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于所谓“常理”。
七七为命,终缺其一。
古人认为七七四十九就是天命,加上剩下那一个,正好凑足五十。而这个“一”,就是天命之外的变数。
这也是为什么说话的时候别说得太满,否则会被打脸的原因。因为世上总有些奇怪的事情发生,在预料之外。
战场上知道进退得失的统帅,总要加些自保的手段,才能安心带着兵马进攻,而不用担心后路被断。
“节帅,其实这件事说好办也挺好办。”
岑参面带微笑,对着方重勇摆了摆手,看上去很是轻松的模样,似乎一点都不为此行河北而担心。
方重勇好奇问道:“莫非你已经有了对策?”
“然也!
下官先去一趟幽州,和史思明谈谈投靠朝廷的事情,约定我们一起攻打李归仁,替朝廷收复失地。
节帅给他写一封亲笔信就行了。
史思明这人奸猾,必定会蒙骗下官,写一封回信,说些漂亮话。
他极有可能打算到时候火中取栗,能骗我们一时就骗一时,反正对他来说没有坏处。
然后卑职拿到这封信,直接交给李归仁看看就好了,根本不需要过多去劝说。
相信到时候李归仁知道要怎么做的。”
岑参摸着下巴上的小胡子嘿嘿笑道,当年的神童之姿尽显无疑。
妈的,文人肚子里的花花肠子就是多啊!
方重勇忍不住感慨叹息,听完岑参的计策,他觉得自己已经不用给李归仁写亲笔信了,直接给史思明写一封就行了。
毕竟,把史思明的回信给李归仁看,比交出方重勇的信效果更好。
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因为李归仁肯定知道,他跟史思明不对付已经不是一两天了。
这种“离间计”,属于是阳谋的范畴。
史思明所占地盘跟方重勇不接壤,遇到对方派人来招降拉拢的情况,肯定是能骗就骗,能哄就哄。
反正漂亮话说了又不掉块肉,又不用真的付诸实践。
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史思明在收到方重勇的亲笔信后,一定会写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
等双方控制区接壤后,史思明该下狠手的时候,也一样不会手软,事后说不定还会嘲笑方重勇是个傻子。
这就是人性啊!
李归仁不知道方重勇和史思明写信时说了什么,他只能看到史思明说两家约定攻打李归仁挺好的。
史思明觉得自己不可能真去打,但李归仁也会这么认为么?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本来本帅还担心岑判官去河北会有危险,现在看来,是大材小用了。”
方重勇哈哈大笑道,跟岑参碰了一下杯子。
这一战,他的把握更大了,因为李归仁的行为已经可以预判,大差不差。
“哈哈哈哈!如今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岑某怎么能闲着呢!”
岑参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也是同样的开怀大笑。
第591章 长安米贵
“两千文一斗米,两千文一斗米啊!”
长安西市百业萧条,唯独米店开着。米店的伙计大喊着最新的米价,那叫一个骇人听闻啊。
天宝初年的时候,长安米价才二十文一斗,现在直接翻了一百倍!
一斗米有多少呢?
如果称没有造假的话,大约是五公斤多点。
尽管如此,买米的人依旧是排起了长龙。两千文一斗,您还别嫌贵,等饿死的时候,多少钱都带不到棺材里面!
李白看了看排队买米的人,想起这几天到长安的朋友家做客时,对方居然拿不出招待他的饭食。
这让李白羞愧而去,压根就不敢停留。
长安米价虽然上天了,但这依旧是好事。
毕竟,这是权贵老爷们担心百姓饿死,最后还是开仓放粮了呀!
毕竟,在关中大饥荒的关键时刻,这些粮食普通人拿钱就能买到,权贵老爷是多么的慈悲呀。
贵总归有贵的道理吧。在此之前,哪怕有钱也买不到,那才是真可悲呢。
“也是该回汴州了。”
面对排队买米的人,李白长叹一声,连写诗的心情都没了。
他今日去见了颜真卿。而后者已经向他承诺,关中兵马会出潼关攻打洛阳,并给永王李写了封信。
城还是这座城,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李白再也找不到当年那种“长安即大唐”的感觉了。
长安现在这幅鸟样,他真的一刻也待不下去。
李白决定今日就启程。
刚刚走出春明门,李白就恰好遇到颜真卿族兄颜杲卿,对方是从外地返回长安,只是去了哪里不得而知。
二人都急着赶路,简单寒暄了几句,互相行礼告辞后便各走各路了。
李白在长安滞留了许久,已经远远超过送信该有的时间。
到长安后,这一路基本上都在权贵家里做客,受尽了追捧。他吃喝玩乐又有权贵的家妓陪睡,从头到尾几乎没花自己一分钱。
那些人都是费尽心思打听永王和汴州的各种情况。席间李白还没心没肺的即兴创作了不少诗篇。
这段时间李白确实玩得比较嗨,除去到朋友家做客的所见所闻,让他感觉心惊肉跳外,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因为哪怕是从前,在权贵面前,他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抬头挺胸过。
可惜玉真公主不在长安,那可是他当年的恩主啊!这次李白非常想当面谢谢玉真公主,对方当年提携他的恩情,永远不能忘。
不过李白也知道自己这次玩得太嗨也是个问题。
虽然没耽误正事,却也是属于“公费旅游”,还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这些事情李白可不敢回去如实跟永王禀告,他打算编一些理由。比如说他滞留长安,是为了观察长安百姓民生疾苦啊之类的,回去糊弄一下得了。
永王一般也不会计较的。
李白确实是潇洒的离开了,无论长安是地震也好,洪水也罢,都跟他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但颜真卿与颜杲卿却无法离开长安,或者说没办法摆脱长安这个巨大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