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67节

  区别只是在于,有些是拆门板围墙,有些却是拆地基。有的是心急火燎的拆,有的是文火慢炖的拆。

  “韦将军,如果啊,我是说如果将来杨玉环继续在音律舞蹈这方面发展的话,公孙大娘,应该会很不满吧。

  她可能就要了因此失业了。圣人看了杨玉环的舞蹈,只怕很难再看得上别人了。

  那么公孙大娘有没有兴趣,让她和她那些弟子们,穿上华丽的唐锦,再次剑气惊动四方,讨圣人的欢心呢?”

  方重勇单刀直入问道,并不回避如今众多梨园子弟们担心的东西。

  “我带你去见公孙大娘,就你一个人。”

  韦青沉声对方重勇说道,瞥了郑叔清一眼。

  方重勇说得不错,他也觉得,现在确实有必要杀一杀杨玉环的风头。

  当然,如果做不到,那让公孙大娘等人在李隆基面前露露脸也是好的。

  “那太好了!”

  方重勇紧紧握住韦青的双手激动说道。

  听闻公孙大娘也是个美人,而且腰细腿长善舞剑。穿上这唐锦制成的锦袍,定能发挥十二分的威力!

  方重勇心中自信满满!这会赢定了!

  ……

  唐代的时候,“大娘”这个称呼,一般并不是指代后世经常出入广场舞活动的“大娘”,而是通常说家中长女。

  并且,还是常常是长女非常年轻的时候才这么称呼。嫁人以后就不这么叫了,只有到死的时候刻墓志,才会又称呼其“大娘”。

  所以姓氏+“大娘”组合的女人,不仅不应该年老,反而该是个十多岁的小姑娘才对。

  当夕阳西下,将天边照耀成橘红色的时候,方重勇终于在长安城北面的禁苑,也就是从前城外的梨园,见到了正指导女徒弟们舞剑的公孙大娘。

  然后,心中的信仰碎了一地!

  这就是一位大娘,一位在后世词语里面,也要恭敬的称呼的“大娘”。

  略有些佝偻的背脊,因为生过孩子而变粗的腰围,因为操劳而爬上额头的皱纹。

  眼角的鱼尾纹亦是清晰可见。

  方重勇幻想中拿着佩剑挥舞如风云涌动,气质英武不凡又华服玉面,苗条飘逸还身轻如燕的公孙大娘。

  全都只是一个梦而已。

  岁月是把杀猪刀,见到谁都不留情面。

  如今的公孙大娘,额头爬满了皱纹,看起来格外显老,身材退化到方重勇前世常见的广场舞大妈水准,甚至就连曾经的秀发都花白了不少。

  唯有那双眼睛依然锐利,身上的气质不怒自威。

  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地印记,带走了青春,却又留下了一些别人,甚至是她自己都看不到的东西。

  经验、智慧、心性,或者别的什么。

  “小郎君见到奴,似乎很是失望呢。”

  公孙大娘轻笑说道,一眼就看出了方重勇几乎是写在脸上的情绪。

  从韦青之口,她已然得知对方来意。

  “那些唐锦之服,让她们试试可以。奴已经老了,也舞剑舞不动了。哪怕穿上那些华服锦缎,也不过是出来丢人现眼而已。”

  公孙大娘叹息说道,如今的她,平日里喜欢粗布麻衣。

  既然已经老了,那么自然也不必把曾经舞剑时才会穿的华丽衣裳拿出来,当做过去战绩与荣光的可笑炫耀。

  “李十二娘,你带她们几个去量身材准备做衣服。

  三日之后圣人的盛宴,不要丢我的脸。”

  公孙大娘淡然对自己那几个徒弟说道。转身就走,懒得跟方重勇计较什么了。

  看得出来,能歌善舞又精通音律的杨玉环,确实对公孙大娘冲击很大!或许碍于李隆基的面子与权威,公孙大娘不可能当着李隆基的面就说坏话。

  然而他们这些人背地里是什么心思,可就难说得很了。

  “真的没问题么?”

  方重勇有些疑惑的询问韦青道。

  “我也不知道,只有圣人可以给出答案。”

  韦青摊开双手,无奈答道。

第64章 求跟读

  唐代的历史,资料庞杂,甚至不乏《太平广记》一类志怪小说从侧面反映生活。因此我不敢乱写,不能反映时代特色的剧情,我基本上能删都删了。

  近期在酝酿一篇关于唐代士大夫与官场深层逻辑的资料片,估计过两天上线吧。

  很多人说历史爽文如何如何,就不该去考虑那么多,可以随便由着来之类的。

  其实我是想说,写书的作者,为什么要对自己的要求这么低呢?

  明明可以查清楚的东西,就是不愿意下功夫,然后就自己乱编,想当然的构建历史场景与社会关系,然后说史料碍着自己的事了。

  明明那些士大夫不可能在主角未发迹的时候就产生联系,结果因为不愿意去深挖剧情,不愿意下功夫去打磨剧情,然后就直接的把这些明显违背当时社会规律的事情搬上来。

  反正读者没有我懂,我的战斗力虽然只有20,但读者却只有5而已。20打5,碾压局。

  所以我怎么写都无所谓,只要他们够爽就行了。他们爽了就不会去思考,没有任何关系。

  谁会和银子过不去?

  内心是否抱有这样的想法?

  其实真实还原历史真相也是可以写爽文的,甚至越到后面越有滋味。

  缺陷不在史实上,历史的真相就在那摆着,缺的不过是作者本身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罢了。

  尊重历史环境的逻辑,就是最基本的要素。比如说唐代的官制。

  唐代的官制真的很有意思,所谓士人阶层,也很有意思。这里头能看出很多唐代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以及等级森严的“天花板”潜规则。

  以至于最后出现一种名为“清流”的官宦阶层,终身以“做官”为目的,生下来就是为了当官,如果不当官,就要回家闲着以为“养望”。

  越是了解这一段,越是感觉到窒息的压抑。

  王维、杜甫等唐代著名诗人,都是这个阶层的人,而李白一辈子削尖脑袋做官,也是为了挤进这个阶层。

  这时的社会,是人人生而不等,并且向上通道被完全锁死的。有种令人窒息的绝望。很多史书留下善名的人(如张九龄),所坚持的东西,时常是影响深远,对民族危害极大的恶堕。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也在调整自己的历史观,力求客观看待历史的局限性,跳出“善恶”的箩筐,不去给历史人物随意贴标签。

  比如说像某些唐代爽文中人人都围着主角转的情况,基本上不可能发生。每个人的脸上都被打着阶级标签,如果没有战乱,基本上只能在自己所属的阶级做到顶尖。

  每一个阶级,所能达到的上限都是有定数有标杆的。

  屠龙者变恶龙,甚至还没屠龙就变恶龙的故事,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不如不写。我想用一个新视角去描述这个烈火烹油的时代。

  比如说士大夫阶层,就连穿的衣服需要有什么多余的配饰,都要符合“清流”们内部形成的规则,才会被这个阶层所认同接受。而你不是这个阶层的却贸然使用这些服饰配饰,则会被时人所鄙视。

  比如说你遇到一位诗人(唐代几乎所有的诗人都是官员,或者在求官路上),而你本身不是士大夫这个阶层的人,那么……别人不会跟说话,一句都不可能有。

  唐诗很美好,这些很丑恶,却又是历史的真实。

  所以有必要去还原这样一个曾经出现过,又辉煌过的时代。不必因为要去追求“超级爽”,而泯灭了历史原本的味道。

  具体的情况一言难尽,等资料片上线的时候再说吧。

  求追读别养书了。

第65章 霓裳羽衣曲

  “你这一招到底行不行啊?”

  兴庆宫后门的方家宅院书房内,郑叔清疑惑的看着方重勇问道。

  已经深夜了,二人还在这里密谋。

  接下来的事情还有很多,最关键的一条便是:跟少府监的头头,也就是郑叔清的亲戚,少府卿郑岩好好商量一下,赶紧将这批唐锦做成舞女们的衣服。

  才不会耽误大事。

  加急,优质,起码做工不能比布料的档次差!

  这样的要求,除了少府监外,长安还真没哪一家有这个实力。

  在与郑岩商议之前,郑叔清需要最后一次跟方重勇确认,这一锤子买卖能不能做!

  “其实,这次是有捷径的,并不需要去找韦青,更不需要公孙大娘帮忙。”

  方重勇幽幽说道。

  老郑最怕他说这种话,连忙压低声音问道:“此话怎讲?”

  “杨玉环正是受宠的时候。只要郑侍郎给她定做几套衣服,庆典的时候让她穿上,圣人必定龙颜大悦。那批唐锦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这个方法既稳妥又省钱,还能讨好杨玉环,间接讨好了圣人。”

  方重勇对郑叔清解释了一下这个办法的好处:疗效好,见效快,还省钱。

  老郑何许人也,一听就知道这件事有极大的副作用,连忙问道:“只是有什么不妥么?”

  “当然不妥,隐患极大!你信我就是,现在好多事情一时半会没法解释。”

  方重勇轻叹了一声,他总不能说至少这个年代的很多人,将来都把安史之乱的发生怪在杨玉环头上,认为与之有着密切联系。

  如果掺和到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事情当中,等于是在自己身边埋下了一颗随时都有可能引爆的炸弹!

  “嗯,如此也好,我也是觉得此事找上杨玉环很有些不妥。”

  郑叔清微微点头,他这么说,纯粹因为是为官多年的官场生存直觉。

  无数先辈们用血的教训证明,只要是跟宫中后妃扯上关系,有好处的时候固然可以把你带飞。然而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却很有可能被牵连,无缘无故就陨落。

  本来仿制新式粟特锦的事情,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说不定会对大唐将来的纺织业产生极大影响。

  正因为有这个打底,郑叔清也不想剑走偏锋。别说方重勇没提,就算提了,他也不太可能会接受。

  而为梨园的舞女提供上好的衣服与布料,这本就是少府监的本职工作之一,属于“公对公”。

  无懈可击。

  这也是郑叔清经常找方重勇拿主意的主要原因。

  这位方小神童的主意,常常都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且合规合法!

  “这次让公孙大娘露脸,一定会得罪杨玉环。现在她可能还不会说什么,但是这件事一旦留下祸根,就很难排除隐患。

  未来会如何……难以预料。

  但未来的事情,太远,也暂时顾不上了。”

首节上一节67/8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