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挽歌 第129节

  类似的条件,必然会形成一个内部抱团紧密,并有一定程度民主机制的地方官府。

  在缺水就会死的绿洲地带,只需要拦河筑坝就能玩死成千上万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众人要是还不团结,那迟早会因为内斗而导致这片地区成为无人区的!

  在严苛的生存环境面前,人们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从而选择制定规则,并严格遵守。

  与大唐的其他地方相比,河西走廊的地方官吏相对而言是勤政爱民讲规矩的。

  真正的压力并非来自内耗,而是来自朝廷,来自吐蕃人的虎视眈眈,来自河西走廊对西域各州的供给。

  方重勇今日将本地行政官员,如司马和长史,六曹参军等召集起来商议秋防令的事情,然后就被浇了一头冰水!

  本地官员,已经把“解决方案”,以及解决这些事情所需要的钱粮都算好了,直接将账册放到方重勇面前“审核”!

  只要他签字,再盖上自己的刺史大印,公文就能直接发出去!

  要求真不高!只要有钱就行了!

  只是,甘州平均一户人家要加收价值十贯的财货,这个税收不上来,或者闹起民变来了的话,他们这些地方官就没办法了。

  当然了,一般来说,官府搞钱的渠道很多。比如说在甘州设立的所谓“义仓”都有好多个。平日里也是有专门人员经营,靠着“放贷”来盈利。要是一口气把借贷出去的粮食都收回来,也能少收点税。

  诸如此类的办法不止一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无论是什么由头,总之要向百姓手里要钱,那是跑不掉的。

  连这些建议,都有人专门写了册子,交给方重勇了。

  看到这群勤勉得让人心疼的地方官吏,方重勇这才感觉地方官难做!太踏马坑爹了!

  这群人既是帮手,又是“对手”,在他方某人没来之前,便已经把可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就等着有人来背锅!

  但你能说这些人都是坏人么?

  那也不是,大家都不过是为了自保罢了。谁牵头干了这件事,便是把甘州百姓得罪死了,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

  理论上说,方重勇的工作就是“拍板”,只要签字盖章就行。可问题是,秋防令如果真的执行下来,甘州绝对会出大事的!

  “要不,郎君还是想办法回长安吧。节度使之子,何苦受这个气呢?”

  阿娜耶一脸不满的抱怨道。

  “真是头发长见识短!”

  方重勇低声呵斥了一句。

  似乎感觉自己的话重了点,他又补了一句:

  “明天穿件朴素点的衣服,跟着我去张掖城内城外逛逛,我们去走访一下那些因为朝廷军令不能换防回家的军户。”

  “哦。”

  阿娜耶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搞不懂方重勇到底是怎么想的。

  难道他真的以为给别人说说好话,那些民风彪悍的本地人就会乖乖的缴纳朝廷所需的赋税?

  “你之前说你会讲突厥、粟特、铁勒诸部的语言,不是跟我吹牛的吧?”

  方重勇冷不丁问道。

  “难道很难吗?”

  阿娜耶疑惑反问道,当时她不过随口一说,因为这在凉州本地好像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她从小就在凉州长大,这里随处可见突厥人、粟特人,要是连那些人的话语都听不懂无法交流,那还怎么开医馆?

  外语天赋极差的方重勇尴尬说道:“难倒也不算很难……就是挺耗费时间的,以后有机会你可以教教我。”

  第二天一大早,方重勇便带着阿娜耶和阿段,轻车简从的准备去走访甘州城内一个军户的住处。

  这一户的户主姓李,家在张掖城内,其中有两人在赤水军中从军,在黑水右岸有水田数十亩,家境算是很不错了。

  至于甘州这边居然也能种优等水稻,则是方重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之前在宴席上吃的“黑水稻”只是特供,就像是夔州的红莲稻一般。不过从已知的情况看,似乎黑水两岸的水稻种植很普遍。

  而为什么水田没有被本地豪强侵占,方重勇估计是这户家中有人当兵,兔子逼急了咬人得不偿失。等家中丁口都死于战阵后再动手不迟,又或者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很犯忌讳。

  翻阅本地户籍账册才知道,这里的土地兼并,远没有长安和洛阳那样的地方激烈。对于战争频繁的地区来说,土地这样的不动产,没有那样超然的吸引力。

  方重勇本以为进到这户人家里会很难,但来到对方院门外才发现,院子大门都是开着的,还有人在排队,已经排到门外面了!

  他们的衣袍虽然跟中原汉民的款式差别不大,但袍子尺寸更紧身,普遍都配胡帽、蹀躞带、乌皮靴。

  乌皮靴又称乌皮六合靴,是西域最具代表性的靴子。这种靴子由六块皮子缝合而成,因为这些皮革在缝合前已经被染黑,因此得名乌皮靴。

  穿布鞋的反倒是寥寥无几。

  这些人手里都提着鼓囊囊的布袋,也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方重勇装模作样的排在队伍最后面,但很快,就有几个人把他们一行人给拦住了。

  “你们这些人不是我们渠社的,排在队伍里面做什么?是不是想蹭王二娘家的石磨?”

  其中一位壮汉瞪着方重勇问道,语气不善。

  似乎是捅了马蜂窝,那些正在排队的人闻讯都聚拢了过来,将方重勇他们团团围住。

  “渠社?”

  方重勇听到了一个新奇的名词。

  “诸位不要误会,在下正是新到任的甘州刺史。”

  方重勇挺直了身板,义正言辞的说道。

  不说还好,一听到这话,围观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你这黄口小儿要是刺史,那我们都是节帅了,哈哈哈哈哈哈!”

  某个壮汉在那里哈哈大笑,指着方重勇,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

  方重勇看了看自己一身便装,无奈叹了口气。

  这就是不穿官袍的坏处了。

  “这玩意你们认识吧?”

  方重勇掏出腰间挂着的那个,写着“果毅都尉”的铁牌,亮出来抖了抖,人群中的笑声戛然而止!

  河西这里的男丁,九成以上都有从军的经历,要是没见过“果毅都尉”的腰牌那就真见鬼了。假冒甘州刺史的人可能会有,但敢于假冒果毅都尉的人,则一个也没有!

  因为这是朝廷所颁发的“荣誉证书”,虽然不能参与政务,也不能参与军务,却能证明自己“地位不凡”!

  围观人群渐渐散开,让出一条路,仿佛方重勇是个瘟神一般。

  方衙内指了指刚才笑得最欢的那个人说道:“你来带路!其余的人都进院子,一个不许走!”

  此刻方重勇霸气外露,让人不敢质疑他的命令!

  众人走进院子,就看到一个身材粗壮的中年妇女,正用鞭子抽打着推磨的小毛驴。这毛驴的脾气很倔,就是不肯走,急得她直骂娘的。

  看到方重勇身后一群同渠社的人走进院子,她连忙擦了擦上上前询问道:“奴家乃王二娘子,请问诸位这是有何贵干呢?”

  “我乃新任的甘州刺史,来张掖城里走走,体察民情嘛。”

  方重勇脸上带着笑容,就看到众人脸上原本虚假的笑容都垮下来了,王二娘子更是苦着脸哀求道:“家里最后一个男丁才十岁,其他都是老人,就不用上番了吧?”

  嗯?

  这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啊。

  方重勇心中嘀咕,面上却是不动声色说道:“进堂屋再聊,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123.第118章 无所不在的结社

  123.

  王二娘子家的堂屋很简陋,但看得出来,她们一家正在努力的维持体面,室内的装饰物,如帘、帷、帐、屏风等,一应俱全。

  此刻王二娘子便是拉上了帘子,在大堂内隔出一片私人空间,跟方重勇一行人密谈。

  “不知使君造访,有什么事情指教呢?”

  王二娘子拘谨的把手放在衣服上下意识的擦了擦,在腰间留下了一道道面粉的痕迹。

  河西饮食,胡饼要占很大的一块,麦饭这种东西,在这里是受到坚决抵制的。但凡有条件的人家,都会将麦粒磨成面粉,制成的“干胡饼”,这玩意在河西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存放很久。

  在这里,做一次胡饼便能吃一个月的人随处可见!凉州那边甚至有专门卖这种标准化“干胡饼”的店。方重勇在这里日常吃的也是类似的,干胡饼的最大优点就是百搭,它本身是没有什么独特味道的。

  “河西战事紧张,屯兵轮换被延后了,待战事结束后再行轮换。”

  方重勇沉声说道,将朝廷的文书递给王二娘子看。

  令人意外的是,对方居然就这样接过公文,一目十行的看完,随即将其还给方重勇,然后默默点头说道:“妾身已经知道这件事,使君有心了。”

  方重勇看她不像是那种娇滴滴的官宦家庭出身的女子,反倒身材粗壮,显然是日常农活的好手。不由得大为惊奇。

  在古代,读书学习的效率很低,如果没有专人指导的话,光靠自己去学,效果十分差,学得也很慢。

  很难想象王二娘子一个女流之辈,家中男丁都是军人,居然能读书认字。

  似乎看出他的疑虑,王二娘子讪笑道:“甘州有一个纺织社,只许女子加入,主要是在一起商讨织布的技巧。里面家长里短的闲事不少,也有无聊的官宦妇人,教我们读书写字。妾身便是在里面学了点字,勉强能看文书。”

  纺织社?

  这是什么玩意?

  方重勇记得之前,好像听过类似的词,似乎是叫……渠社!

  将这些杂念放到一边,方重勇继续解释道:“河西战事紧张,士卒的轮换,不是我这个刺史说了算的,希望你能理解。”

  王二娘子松了口气说道:“妾身非常理解,已经习惯了。朝廷不按时轮换戍卒,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我们这些人除了忍着,还有什么选择呢?倒是使君年纪轻轻就爱民如子,很是难得。”

  这是句实在话。

  刺史上门来解释,姿态已经放得很低了。互相恭维两句客套一下就可以了,互相指责改变不了什么。

  无论如何,戍卒轮换推迟已成定局,给别人面子也就是给自己面子,底层人民的无奈,方重勇非常理解。

  “呃,顺带问一句,屋内和院子里的这些人……是来做什么的呢?”

  忽然想起这一茬,方重勇疑惑问道。

  王二娘子一愣,似乎有些不明白如此常识的问题居然会被担任刺史的方重勇问出口。

  不过她看了看方重勇的身材,以及稚气未脱的脸庞,随即拍了下脑门,懊恼答道:

  “瞧奴家这记性。使君可能是才来河西不久,不知道这里的结社之事。

  我家与那些人家里一同出钱出力,修了一条水渠,将黑水引到我们的屯田这边。为了修水渠,我们便结成了一个渠社,平日里除了强制安排社员维护水渠外,还会根据渠社规矩互帮互助。

  他们有麦子没有石磨,我家有石磨没有壮劳力,所以其他的社员就会秋收农忙时帮我家收割稻谷小麦,他们则是定期把麦子送来,我给他们磨好了再还回去,作为酬劳的一部分。”

  王二娘子耐心的解释了一番,方重勇从这番话里面,发现了这家人有数十亩水田,家中壮劳力从军,却没有因此破产的秘密了!

  答案就是渠社二字!

  如果在长安郊外,这样的人家,多半会因为家里壮劳力从军,导致田地无人耕种,进而导致收入锐减,甚至是入不敷出。为了解困,这家人得请人耕作,又要花钱不得不借高利贷,或者卖地求生,减少耕种面积,生活水平螺旋下降直到破产。

  总之,日子是过不下去的。

  而河西这里有渠社,如果某一户家中壮劳力到边军中番上了,渠社里其他人,会根据规则,根据实际情况给社员提供低息贷款以及有报酬的壮劳力。这样就避免了因为各种意外而陷入困难的家庭,去外面借高利贷。

  以王二娘子家为例子,她家两个男丁到赤水军番上,家中田地无人打理。平时王二娘子还可以勉强弄一弄,但农忙的时候,就必须要人来帮忙。

  而她向渠社内提出申请,所付出的经济代价,远远低于向本地大户求助!

首节上一节129/8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