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471节

  “夫君生日都不过吗?”

  正在绣花的徐婉儿闻言,抬头看向朱由校,好奇的问到。

  “有那银子摆场面,朕还不如犒军呢。”

  放下手中的笔,朱由校撇了撇嘴角道。

  过生日,又没巧克力蛋糕吃,过什么,天上又不会给他掉下来几吨的黄金。

  “那婉儿给夫君做碗长寿面。”

  低头思索了一下后,徐婉儿抬头道。

  “嗯,有心了。”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又提笔继续写了起来。

  不过,刚写了两个字,朱由校就转头对刘时敏道。

  “朕过生日,高兴,上四卫和无当卫,多发一月军饷,同乐。”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点了点头后,又开口问道。

  “那京中官员要不要发?”

  “上四卫和无当卫的士卒,整日训练,从不扰民,严格遵守大明军纪,他们能做到吗?”

  提着笔补完最后一笔,朱由校一挑眉毛道。

  “不发。”

  “是。”

  闻言,刘时敏点了点头,向着外面走去。

  有皇帝的话堵人嘴,就可以了。

  没有理会离开的刘时敏,朱由校写完最后一句后,放下笔甩了甩手腕。

  用毛笔写字,还真的是累人。

  “王末,朕让人弄的炭笔和韧纸,弄出来没有?”

  “回皇爷,炭笔弄出来了,但韧纸还没。”

  听到皇帝的话,今日前来看望皇帝,以防自己失宠的王末连忙出声道。

  “奴婢将宛平画眉山那边产出的画眉石磨碎,浑着粘土做出了炭笔。”

  “但人纸张奴婢令人试了两个月,还是没能做的出来。”

  “画眉石?”

  听到个莫名其妙的名字,朱由校好奇的出声。

  “画眉山出产的画眉石,色黑而性不坚,宫人多用来点眉。”

  看着皇帝,王末解释的同时,还递给了皇帝两根已经做好的炭笔。

  “碳棒?石墨?”

  接过东西打量了几眼,朱由校心中暗自道。

  一掌长的炭笔,中间夹着根炭棒,外包裹着两片木条。

  华夏笔的发展,是从硬笔到软笔,再到硬笔的一个过程。

  最早的笔,是硬笔。

  典型的有刀笔和铅笔。

  刀币流行于秦汉之时,捉刀的一个含义就是指拿着笔的旁侍。

  而铅笔。。。这个词不是舶来词。

  南北朝时,纸张和毛笔的开始渐渐的普及,软笔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但对穷人来说,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刀子这玩意儿刻字,还是容易伤到自己,但铅这种质软的金属,在竹简上镌刻还是挺方便的。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杨子云好事,常怀铅提椠,从诸计吏访殊方绝域四方之语】,其中铅指的是笔,而椠指的是没有书写过的素牍。

  而现代之所以给炭笔挂上铅笔的名字,就不得不说到倭瓜。

  近代华夏有很多的词语,都是古代传到倭瓜后,在那边洗了个澡后又跑了回来。

  江户时期,倭瓜从荷兰进口了potlood(荷兰语),其中lood就是铅,翻译成了【】。

  而从倭瓜回来之时,就翻译成了铅笔。

  铅笔这东西,制作上没什么难度。

  即便没石墨,用烧出来的碳也能做。

  有难度的是纸。

  宣纸这玩意儿,即便是御用的书笺,强度也不咋样,用炭笔在上面书写很容易就划破。

  下意识的将铅笔在手指间顺滑的转动,朱由校心中思索。

  现代的A4纸,别的不说,硬度要求,和宣纸完全就是背道而驰。

  宣纸要求软,因为要吸水。

  而现代的A4纸则是要求硬,要求光滑,要求有韧性。

  他若是没记错的话,后世的纸张增强剂有涂料、玻璃纤维、纤维素等物。

  但这些东西,他跑哪里去搞。

  “造纸的时候,往纸浆里加东西。”

  转头看向王末,朱由校开口指点道。

  “找几个人试着做,往里面加蜡啊、树脂啊之类的,多试试。”

  “奴婢遵旨。”

  闻言,王末低头应了一声后,从袖子中翻出一个小本本,拿着炭笔往上面记录。

  没有再理会王末,朱由校从腿上抽出日常绑在那里的匕首,削起了铅笔。

  在桌面上将笔尖刮好后,朱由校新铺开一张纸,结果一下笔,就哗啦一声,几张上好的宣纸就此报销。

  “啧。”

  见状,朱由校颇为的不爽。

  转头四处看了看后,朱由校眼神一亮,看到了他前些日子没事做,刨出来的那块光滑无比的薄木板。

  拿过薄木板,又在上面铺上了一张新的宣纸,朱由校又一次尝试书写。

  这一次,没有将纸面划破。

  “我可真是个大聪明。”

  给自己的聪明才智点了个赞后,朱由校合起了桌面上的书,眼神变的幽幽。

  还没见到晋商,但晋商已经给了他这个皇帝一个狠狠的晋商震撼。

  他手中的这本书,叫做《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简称《算学宝鉴》,这是当年由张居正的左右手,晋党的叛逆分子,大明财政修补匠户部尚书王国光送入古今同集库的。

  《算学宝鉴》的作者,叫做王文素,耗费三十余年,研究前人二十余本算学顾及,穷经皓首三十余载,完成了这本五十五卷的典籍。

  经过他的【历将诸籍所载题术,逐一测深探远,细论研推,其所当者述之,误者改之,繁者删之,缺者补之,乱者理之,断者续之。复增乘除图草,定位式样,开方演算,捷径成术,编为拙歌,注以俗解】,全书300多简便口诀,一千两百道应用题,外加三百余诗词形式例题,共计五十五万字。

  而其中的应用题,已经和后世的差不多了,题目中既有米麦棉马,牛羊鸡鸭,绫罗麻绢这些生活用品,还有船费、脚银、军饷、税种、税率这些抽象概念也有应用。

  此外,书中对于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内容详实,证明了一元高次方程数值解法及天元术、四元术在大明没有完全失传。

  这本书,是华夏数学、珠算学的集大成者。

  如此一本巨著放在朱由校的手边,他却是一点儿都高兴不起来。

  原因也很简单,他既不会珠算,也不会筹算,这书他看不懂!

  书中加、减、乘、除、开方等由简单到复杂的运算,全是用珠算进行。

  这些陌生的珠算算式,在朱由校这个后世人眼中,跟天书有的一拼。

  “需要翻译成俗语,降低学习难度,然后建立一个科学的体系啊。”

  抚摸着眼前书的封面,朱由校喃喃自语道。

  “陛下在看什么?”

  就当朱由校的注意力放在书上时,一个小脑袋突然从书桌旁探了出来。

  “数学。”

  伸手摸了摸徐慧儿的脑袋,朱由校转头调笑道。

  “朕若是让你吟诗作赋,即便一时间说作不出来,你仗着往日里读过的几本书,还能哼哼几句。”

  “但若是让你做这本书中的题目,不会就是不会。”

  重新将书合上,朱由校抬头看了眼外面,发现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今夜你先睡,朕去巡营。”

  伸手捏了捏徐慧儿的小脸,朱由校从身侧衣架上拿起一件大氅,披在了自己的身上。

  旧衙门的大门外,丁修正眯着眼睛养神,突然察觉到有人靠近,睁眼看去,却见到皇帝披着他那件熊皮大氅走了出来。

  “陛下。”

  见状,丁修连忙上去见礼。

  伸出一只手,接住了一片落下来的雪花,朱由校叹了口气。

  “巡营去。”

  “是!”

  闻言,丁修对身后挥了挥手,自然有从龙营的士卒跟了上来。

  今天要去巡的营,是虎贲卫的大营。

  明晃晃的一连串火把靠近,进入百步,就有士卒高声喊道。

  “口令!”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不待皇帝出声,丁修就冲着对方喊了一句。

  “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带头的士卒闻言,当即对上了下句,而后几个卫兵就一同行礼道。

  “参加陛下。”

  “继续放哨,不要松懈了。”

首节上一节471/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