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274节

  “魏忠贤五月十五有过奏报,几个大仓的围墙已经建起来了,度支司衙门的地基也已经打好了,预计两个月就能建好。”

  魏忠贤的办事儿效率还是可以的。

  听着刘时敏的话,朱由校暗自思索道。

  这个,就叫做皇权,皇帝想要做一件事情,根本就没人能阻止。

  大明往前五十年,有个猛人,叫做高拱。

  这位爷打算趁着小皇帝只有十岁,和皇权争上一争。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朱载驾崩。

  六月初,隆庆尸骨未寒,高拱就上了一道奏章,叫做《新政所急五事疏》。

  一、御门听政,凡各衙门奏事,照祖宗旧规,玉音亲答,以见政令出自主上,臣下不敢预。

  二、事必面奏,方得尽其情理。望于临朝后,间御文华殿,令臣等入见。有当奏者,就便陈奏。其有紧急密切事情,又容臣等不时请见。或于讲读后奏之。如此则事得精详,情无壅蔽,不惟睿聪日启,亦且权不下移。

  但当时的万历只有十岁,有个锤子的主见啊。

  不管是御门听政还是面议,除了可还会说什么。

  三、视朝回宫后,照祖宗旧规奏事二次。御览毕,尽发内阁拟票呈览。果系停当,然后发行。则下情得通,奸弊可弭,皇上亦得晓天下之事。

  加强内阁权力,所有奏疏都要内阁票拟。

  四、官民本辞,当行当止,未有留中不发之理。且本既留中,莫可稽考,不知果经御览与否。又或事系紧急密切者,及至再陈,岂不有误?望今后一切本辞,尽行发下。有未下者,容具原本以请。其通政司所封进有未下者,科官奏讨明白。如此,庶事无壅隔,亦可远内臣之嫌,释外廷之惑。

  不许对奏章进行留中不发。

  五、事不议处,必有差错。国朝设内阁官看详拟票,盖所以议处也。望皇上于一应章奏,俱发内阁看详拟票上进。若不当上意,仍发内阁再详拟上。若或有未经发拟径自内批者,容臣等执奏明白,方可施行。庶事得停当,亦可免假借之弊。

  权归内阁,禁皇帝发中旨、司礼监内批。不经内阁票拟者,恕不执行。

  高拱的这道奏疏,前四条到还好,没什么大的问题。

  但最后一条,直接就给当时还沉寂在死老公悲伤中的李太后,吓出了个PTSD。

  高拱你是个活王莽啊。

  特娘的想干嘛?造反吗?

  从皇权分出给司礼监的批红权,一旦让内阁拿走,那她十岁的儿子不就成了个摆设了么?

  于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高拱被罢,张居正上台,和冯保“沆瀣一气”。

  大明的皇权,没有人能说三道四。

  “皇爷,这是毕自严的奏本。”

  就在朱由校畅想着什么时候能将中央朝廷衙门都给搬到南海子的时候,一个小太监急匆匆的拿着本奏本走了进来。

  “让朕看看。”

  从小太监的手中接过奏本翻开,朱由校的眼神不自主的就眯了起来。

  “《国朝钱粮使用疏》。”

  看样子,毕自严从他的借贷记账法里,得到了不少的启发。

  这本奏章中,毕自严对各方上疏要钱的奏本,做出了详细的固定,不再是像以前那样,报个数字就可以了。

  按照毕自严所定下的规定,今后不但需要钱粮的具体数目,还需要对于都在那些方面做出说明,如主要经办人、责任人,这些都要写清楚。

  这位大明的首辅,此刻像个双眼冒光的老账房,打算对国朝的经济账做一个好好的规划。

  如果毕自严的目的达成,那么大明将来的皇帝,就再也不需要像现在一样,对国朝财政处于一个两眼一抹黑的状态了。

  而且,毕自严还在给度支司要一份复核权。

  他推荐的人是锦衣卫千户陆文昭!

  【准】

  提笔在毕自严的奏章上写下一个准字,朱由校又勾着头思索了一会儿后,接着写到。

  【钱粮申请,物资采办,各库存储,各个方面都仔细想想,给朕上个章程。】

  “送回内阁。”

  写完之后,朱由校吹了吹后,就将其交给了小太监。

  看着离开的小太监,朱由校不由的开始思索。

  锦衣卫分家,差不多该开始了。(本章完)

第271章 毕自严正在建立一套统一的中央财政

  难,太难了。

  有的事情,即便是内阁首辅做起来,也非常的困难。

  大明的国库管理体系,不能说没有,只能说不多。

  主要问题是,大明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国库。

  洪武二年,朱元璋定都金陵不久之后,就设立了内库府,下辖十二库。

  分别为户部管理的内承运库、甲字库、丙字库、丁字库、赃罚库、广惠库六库。

  工部管理的广积库、戊字库、广盈库三库。

  兵部管理的乙字库。

  这些库虽然看起来很多,但却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内外不分。

  朱元璋是个狠人。

  太祖实录里有这样两段话。

  人君以四海为家,固天下之财为天下之用,何以公私之别?太宗,宋之明君,亦复如此!

  (宋)太宗首开私财之端,及其后世,困于兵革,三司财帛耗竭,而内藏积而不发,间有发缗钱几十万以佐军资,偏以为行其所难,皆太宗不能善始故也。

  朱元璋觉得,天下的一切都是皇帝的,并且吸取了宋朝内藏库私敛的教训,就将国库和内帑给合并了。

  故此,大明太子结婚,藩王就藩这些事情,让户部出钱,还真是名正言顺的。

  朱元璋对国库的定义是积为天下之用,为天下公用,主要目的是出财,而不是敛财。

  但他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

  洪武、永乐年间,皇帝理性尚在,以外臣担任的内承运库大使或副使。

  就比如说户部尚书夏原吉。

  朱棣要钱打蒙古,户部尚书夏原吉就捂着内承运库的门,没有,死活没有。

  等到了正统年间,事情就开始变了。

  正统元年副都御史周铨将南方部份地区税粮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七百余两送于于北京内承运库缴纳每季分进二十五万余两。

  这个,就是所谓的“金花银”。

  此时的内承运库,除了承担在京文武的俸禄外,全都成了皇帝的私产。

  那么此时,是谁填补了国帑的作用呢?

  哎嘿,是太仓。

  朱棣迁都以后,在北京、通州等地修建了存储粮草的仓廒,总称“太仓”。

  这个太仓指的是太仓粮库,存的是漕粮。

  最初之时,太仓的作用是存储京营粮草(不负责九边的)。

  由于太仓管理有序,太仓渐渐就成了额国帑的代名词。

  但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太仓的本职工作是存储军粮,由于大明朝廷岁入不够朝廷支出,时常就发生寅吃卯粮,调用军粮的事情,导致军粮不足。

  此外,还有个太仓银库,正统七年所设,又称银库:十库中绵丝、绢布及马草、盐课、关税,凡折银者,皆入太仓库。籍没家财,变卖田产,追收店钱,援例上纳者,亦皆入焉。

  太仓银的主要收入是夏税和秋粮折银、盐课折银、户口盐钞和商马草折银(万历九年后并入田赋)、赃罚银、赎罪银(犯官交钱免罚)、吏承班银、捐纳事例、僧道度牒银等。

  国帑的定义不明确,可以说就是大明经济政策烂的根本。

  而现在,毕自严拿着皇帝的许可,建设起了国帑的概念。

  同时,他还将各部下辖仓库的管理权,开始往度支司收拢。

  毕自严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内承运库。

  当然,不是又想着从皇帝的荷包里掏钱。

  而是从法律体系上,将内承运库从外朝剥离。

  京官的俸禄由吏部请报,在度支司管理的国帑,或者说太仓银库核准后,拨银给吏部,让吏部发放。

  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内承运库让皇帝自个儿玩去,别在国库里玩了。

  而接下来,毕自严将自己的目标放在了其他各部的仓库上。

  主要是太仆寺的常盈库、工部的节慎库、光禄寺银库、南京户部银库等等。

  诸部库存一个比一个富有,哪儿特么来的这么多小金库,统统收缴。

  想是这么想的,但做起来,太困难了。

  皇帝虽然给了毕自严圣旨,但各部不可能老老实实将自己的库存交给度支司,一直都在和毕自严打太极。

  银子,就代表着权力。

  “该怎么做呢?”

  坐在内阁班房里,翻看着手中各部交上来的账本,毕自严的眉头紧紧的皱在一起。

  这件事情不能用强,那是明目张胆的破坏官场规矩,到时候就算有皇帝护着,他也别想在大明朝堂上站下去了。

  “首辅,这是徐尚书送来的漕运管理条例奏章。”

  就在毕自严沉思的时候,一个内阁文书抱着本奏章从从的跑了进来。

  “哦?终于来了?”

  闻言,毕自严抬起头来,从对方的手中接过奏本,翻开看了起来。

  “民运官理,分段管理,按省修葺。”

  看着徐光启对于漕运变法的描述,毕自严仔细的思索了起来。

  小半个时辰之后,毕自严遣人寻上了工部尚书徐光启,一起到西苑面圣。

  “徐尚书乃非常人也。”

  手中拿着徐光启的奏本,朱由校在御书房中踱步。

  “运河从南到北,总共七个钞关,以为钞关为界,设六个管理衙门。”

首节上一节274/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