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229节

  对于想着偷税漏税的玩意儿,朱由校是一点儿惯着的想法都没有。

  将田地投献到他人名下,用来偷税漏税的那天起,你就应该有这个觉悟。

  大明的田亩,卫所田占三成,自耕农占三成,剩下的都是皇亲国戚和巨商富贾。

  这轮改制,目的是弄清税基,而不是拉拢民心。

  对于下面的人是怎么做的,朱由校这个皇帝并不关心,那是臣子的事。

  他为臣子们提供了自己的帮助,给了权力,只看结果。

  而随着虎贲卫重新回京,顺天府的新政推行的也是异常的顺利。

  “末将此番出京,共剿灭贼匪七伙,捉拿流寇四股,捕获无业流民七百六十九人,向陛下缴旨。”

  西苑校场之上,当着已经归来的众军士,以曹文诏为首的虎贲卫将领,正在向朱由校这个皇帝进行着军事汇报。

  仔细的听完了曹文诏对一路上的叙述后,朱由校挥了挥手道。

  “朕知道了,将赏银给有功之人发下去吧。”

  “待事后,本次出京城士卒,轮番放假三日,以做犒赏。”

  “末将谢陛下隆恩。”

  曹文诏一拱手,就向高台下走去。

  随着曹文诏的离开,本次跟随曹文诏离京的军士中,立功之人纷纷前去领取赏银。

  也就四五十个人,这次军事行动,说是出城剿匪,实际上就一次和武装迅游差不多,根本就没打上仗。

  主要目的,还是看看军队成色,不要连家门口都没离开,就大明军镇的故态萌发,搞个臭事出来。

  一步一步走到高台的边上,看着下方正在训练的留守士卒。

  对于这次剿匪的结果,朱由校这个皇帝很是满意。

  战斗力强不强先不说,起码军纪严整,没发生什么杀良冒功之事。

  就目前而言,这就足够了。

  就在虎贲卫归京当日,顺天府衙门中。

  董应举正在主持一场例会。

  每月十五,顺天府就会召集如今已有的四个知县,对新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能拿出解决办法的,自己解决。

  拿不出解决办法的,由董应举上奏皇帝,由皇帝来给出解决办法。

  站在窗外,听屋内几人的讨论,听了一会儿后,周应秋皱着眉头离开了顺天府衙。

  坐在马车上,又回头再看了眼顺天府衙,周应秋不由得摇了摇头。

  这董应举的能力,还是差了些,手腕,魄力都有不足。

  让这么个人主持政改,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这么想了一路,当周应秋回到吏部衙门,时间已经过了午时。

  “将今日的公文都给本官拿来。”

  “是!”

  听到周应秋的话,立刻就有文书前去搬运需要周应秋批示的公文。

  而与此同时,宝泉局的正院中,正有一个个身着公服的衙役们,检查着一个个大箱子中的银元。

  “这是天启元年四月,最后的一批银币了。因为南直隶兑银要将五月份的额度多给一些,所以这批就暂缓至了现在,待清点完毕后,烦请毕正卿用印。”

  手中拿着一份堪合,待毕自严在骑缝处盖上度支司的大印后,赵晗伸手擦了下自己额头上的汗水。

  看着一箱箱的银元从宝泉局的库房中搬出,撞上马车,驶出宝泉局的大门。

  赵晗心中的紧张才算是松懈了下来。

  而与此同时,南海子的工地之上。

  一个个被发配来此劳改的官员们,刚结束了半日的休憩,正要开始做工。

  抬头看了眼天上毒辣的太阳,周顺昌搬起一块砖,艰难的走在去目的地的路上。

  天气越来越热,很多人都累倒了,这日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就是如今顺天府每日都会发生的一幕。

  如果说京城的政事,就跟被猫咪抓过的毛线团一般,难以理清。

  那么辽东的事儿,就只剩下只抓乱毛线的猫了。

  辽东,或者说辽东都司的情况,不堪,太不堪了。

  以往的都司军政管理政策,太过于粗放。

  没有文官进行文化建设的辽东,此时也就比建州女真那边的野人地区好些,但也好不到哪儿去。

  处于一个要黄册有百户所,要鱼鳞册有千户所的一个状态。

  手指在眼前的舆图上摸索,孙承宗感觉自己的头发又白了一缕。

  “没人可用啊。”

  修路,修渠,屯田,设官四项,就忙的他前后脚打架。

  前番,皇帝下诏,宁远、广宁两府,海、盖、复、金四卫废卫设府。

  宁远、广宁、义州三卫,合为了宁锦府,海州卫、盖州卫两卫改成了海州府、盖州府,复州卫、金州卫合二为一,成了旅顺府。

  而且,现在随着抚顺关的收复,沈阳不能说多安全,但辽阳肯定是安全了。

  这辽阳的官府搭建也要孙承宗去做。

  辽东建奴的问题,要靠朝廷去解决。

  但辽东今后的问题,却不能全靠朝廷去解决。

  万幸,四府之地军事改革的担子在杨镐的肩上,主管人是熊廷弼。

  他孙承宗只要完成政事的部分就可以了。

  而且,随着熊廷弼如今大军撤回沈阳,开始进行整编,他所承受的压力也小了很多。

  “辽阳由张诠任知府,广宁由孙传庭任知府,这剩下的两个知府还未有定论。”

  孙承宗的身前,有一张纸,是如今辽东衙门里大大小小的官员构成。

  靠着这张纸,孙承宗控制着辽东大大小小的事务。

  但孙承宗觉得,这张纸上的名字再翻上一倍,他都不一定能将这辽东上下处理的井井有条。

  朝廷得到一个合格的官员,太难了。

第226章 辽东渐稳

  沈阳,经略府校场之上。

  “本经略屡次三番强调,不得克扣军饷,汝竟敢视本官于无物,视大明国法于不顾,留不得你!”

  “拉出去,砍了!”

  说着,熊廷弼大喝一声,从桌上的木桶中拿起一根签子,掷下了桌子。

  “是!”

  随着两员锦衣卫的齐声应喝,顿时就有一人被拉上校场,领了一刀斩首示众。

  不一会儿,待锦衣卫用个大红色托盘将被杀之人的脑袋捧到熊廷弼帅案之前,熊廷弼方才一挥手道。

  “本官受圣上信重,统御辽东,如若让本官再发现有人敢贪污、克扣士卒军饷,此缭便是尔等的前车之鉴!”

  “谨遵经略训斥。”

  听到熊廷弼杀气腾腾的话,在场众将连忙躬身道。

  这个熊蛮子,每次干大事儿,总要提溜一两个人出来,杀人立威。

  在场众将中,有人心中不由得腹诽道。

  不过面对熊廷弼这么玩,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在辽军自己废的差不多,外来兵马占大头的情况下,虽然中上层将领对熊廷弼的感官很差。

  但下层的士卒们,对于熊廷弼这人却是崇拜非常。

  熊廷弼这人,天生就是个混军队的。

  身形壮硕,能开三石强弓,先考中武举,后又因为受人贬低,怒而考了个文进士。

  最过分的是,他能让蛮子称呼为熊蛮子。

  如今,皇帝出钱出工具,让辽东屯田,整顿军队。

  熊廷弼也不手软,当即就开始对辽东各个军镇的军队进行裁汰。

  老弱病残送去屯田,能打的分散开来,重新编制。

  反正皇帝不急着平了建奴,他就搁这辽东慢慢来呗。

  他熊廷弼在辽东也算是待了有十几年,对于辽东也算熟悉。

  如今,辽东部分废卫设府,化归文治,他熊廷弼一定帮帮场子。

  今天的事已经做完,熊廷弼离开帅案,返回自己的班房,拿出孙承宗给他的信件开始阅读。

  “这老孙头也是个有本事的。”

  看完了孙承宗对辽东政务的见解,熊廷弼捋着自己的胡子暗暗道。

  以前大明的文官们,只是在两京十三省里内卷,僧多粥少,为了一个官职,狗脑子都能咬出来。

  现在辽东新设诸府,虽然是辽东这种“苦寒”之地,但只要运作得当,挪动升迁都是有可能的。

  不过,现在辽东五府需要的不是政治投机客,而是真正有本事的官儿。

  毕竟,辽东如今要面临屯田、流民等诸多问题。

  这朝廷要是派群草包过来,那出了事儿倒霉的就是他这个总督辽东军政的经略了。

  想到这里,熊廷弼抽出一份宣纸,开始草拟给皇帝的奏章。

  一直写了足足有一个时辰,熊廷弼方才放下手中的笔。

  仔细的阅读了几遍,删删补补之后,熊廷弼方才抽出书写奏章的专用纸,开始誊抄。

  而与熊廷弼这边大刀阔斧的对军卫所动手相比,杨镐所在的凤凰城,则可以说就是不动如山了。

  虽然皇帝让杨镐主持改制,但杨镐也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情况。

  他就是个挂出来挨骂的牌子,老老实实帮熊廷弼守住辽东侧翼,待在凤凰城,给毛文龙做好后勤工作,保证毛文龙袭扰建奴顺利就行了。

  至于说改制的事儿,让熊蛮子和孙帝师两人去倒腾就行了,他就挂个名。

首节上一节229/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