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04节

  “崔钧答曰,论者嫌其铜臭。”

  “自此之后,这铜臭二字,与钱也就脱不开关系了。”

  “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充,但开口昧神灵。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示意刘时敏给自己添茶,朱由校接着道。

  “钱这个东西,人人都是嘴上嫌弃,但私底下,却恨不得天下财货皆是自己的。”

  “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钱代表着什么呢?”

  “朕读古书,发现越人曾以贝壳为钱,楚人曾以布帛为钱,自秦一统天下之后,车同文,书同轨,秦币通行天下。刘邦斩白蛇起义,建刘汉,汉武帝收天下铸钱之柄,专由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此为铜钱制式之始。”

  朱由校说着,拿出一枚银元宝,放在桌子上,向众人问道。

  “这锭银,是五两的金花银,能拿去在市面上买到五石粮食,足够一个人一年的吃食。”

  “诸君觉得,他为何能买到五石粮食呢?或者说,银子为何能作为钱呢?”

  “这。。。”

  听着皇帝的话,堂中众人陷入一阵沉思。

  钱就是钱呗,还能为啥?

  “因为每一个大明的百姓都认可。”

  思索一会儿后,毕自严尝试着出声道。

  “善。”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对于毕自严的悟性很是满意。

  “银子这东西,有什么价值呢?它一不能吃,二不能穿,除了能做首饰之外,就没什么其他的实际作用了。”

  “不像铜,可以铸造工具,不像粮食,可以吃,更不像是布帛,可以穿。”

  “做兵器太软,做工具太少,但就是这么个实际作用很小的东西,能够成为钱,能够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

  “这是因为,银子除了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外,它还有作为货币的价值,或者说有作为一个交易工具的价值。”

  “管子言,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指的是,钱的交换价值高了,则百姓就会逐利而行,竭尽办法的想要获得。而钱的价值低了,百姓就会抛弃他,不想要使用他。”

  “诸位,听明白了吗?”

  “。。。”

  听着皇帝的,众人纷纷对视一眼。

  老大,你搁这儿说什么天书呢,听不懂啊。

  看着众人的反应,朱由校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又接着道。

  “诸位可还记得我大明宝钞?”

  “臣等记得。”

  这次,大伙儿都点了点头,那玩意儿,没见过也听说过。

  大明宝钞,大明经济学的一个痛点,没人不知道。

  “正统四年,敕谕,南京及在外文武官吏俸米、军人月粮,近为粮储不敷,减分支给,以钞折充。”

  “正统十三年,新钞一贯,时估不过十钱,旧钞仅一二钱!甚至于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这是为什么呢?”

  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次朱由校看向了袁世振,出声道。

  “袁爱卿改我大明盐法,分旧纲新纲,你有什么感悟?”

  “回陛下,臣、臣。”

  思索了一下,袁世振感觉自己思绪如麻,若有所悟,但就是说不出口来。

  “闻陛下之言,回想在两淮所见,臣有些拙见,也不知对与不对,说出来万望陛下恕罪。”

  “但说无妨。”

  闻言,朱由校挥了挥手,端起茶杯喝了口道。

  “今日,朕与诸卿与其说是论政,不如说是坐而论道,可畅所欲言。”

  闻言,袁世振躬身行礼,整理了思绪后,方才继续说道。

  “臣以为,是因为超发导致宝钞没了价值。”

  袁世振一开口,胆子就相当的大,这是把大明历代皇帝、官员都给说了进去。

  “我朝历代,或因战事,或因大工,或因灾情,国帑不丰,为了收到更多的盐税,就选择了超发盐引。”

  “但各地盐场每年产盐数量有限,盐引在盐场中提不出盐来,这也就导致盐引没了价值,盐商自然不会再想要纳银开中,这盐税自然也就少了。”

  “而盐税一少,朝廷就又会选择超发更多盐引。”

  “周而复始,盐引越是超发,越是在盐场提不出盐来,这盐政就会败坏,盐引也就没了价值。”

  “臣在两淮,分旧纲新纲,让盐引虽不能立刻提盐,但却可在日后补提,且仅允许持有旧盐引之户可以售盐,这盐引也就又有了价值。”

  “而盐引与宝钞之理相同,宝钞又是我大明曾经的钱,臣也就明白了白银的价值。”

  “自张居正变法以后,折色为银,能够上缴赋税,这银也自然就成为了钱。”

  “善。”

  对于这个改革盐政,一年给大明输送一百万两白银的盐税之人,朱由校觉得很满意。

  “我大明的宝钞之所以会废,就是因为超发、滥发、朝廷不收,这才导致其失去了作为钱的价值。”

  朱由校说着,用手指了指北边京城的方向。

  “我大明钞关,自宣德四年(1429)而始,时钞法不通,由商居货不税。于是,朝廷下令,在京省商贾凑集之地,开设税摊,悉令纳钞。”

  “此举,一为增加朝廷岁入,二为挽救宝钞。”

  “果然,此后数年,宝钞价格回升,百姓们也重新愿意用了。”

  “商贾能够用宝钞缴税,百姓能够用宝钞购物,那这宝钞的价值便就又有了。”

  “但往后数年,宝钞超发,价值减少,百姓自然就又不认了,终至废用。”

  “同理,朝廷用银收税,赋予了银作为货币的价值,自然而然的,也就是钱了。”

  “陛下聪慧,臣等拜服。”

  听到皇帝说清楚了银为啥能成为钱,毕自严和袁世振两人当即带头拜道。

  银子之所以能成为钱,是因为朝廷用它收税,赋予了它价值。

  一众人提笔记下皇帝关于宝钞价值的描述,与自己的感悟,心里纷纷说出了同一句话。

  这是上来个什么怪物啊。

  见微知著,因小见大。

  从这皇帝关于钱的理解上,诸人都能感觉到,皇帝对于事物的思维方式,和他们这些读儒家经义的人是真滴不一样。

  孙承宗这厮,在东宫给朱常洛教书,顺带着教朱由校认字的时候,到底是拿什么书给皇帝作为启蒙教材的?

第127章 大不了,天下罪朕

  2023-12-11

  “方才,我们说了钱,为什么是钱。”

  “白银之所以能成为钱,是因为除了实际的使用价值外,朝廷用白银收税,赋予了白银交换价值。”

  放下手中的茶杯,朱由校正了正脸色,向堂中众人道。

  “你们说,朕为什么会令人铸银币以为钱用?”

  “陛下。”

  听到皇帝的话,毕自严身为度支司正卿,当即出言道。

  “触类旁通,民间有言,谷贱伤农,谷贵亦伤农,故我大明设有常平仓,控制粮价。”

  “新铸银币,朝廷就能够通过流入民间的银币数量,来控制物价,不至于使民间物价混乱。”

  “善。”

  闻言,朱由校对毕自严的悟性很是满意。

  “方才,毕爱卿说到了江南银多,江北并川渝诸省银少,故此反对折色。”

  “既然说到了这件事情,那么,如何处理呢?”

  “臣以为,应行三策。”

  拱了拱,毕自严道。

  “一者,江南诸省存银量大,应先在江南诸省推行银币,且江南诸省税收折色。”

  “二者,江北并川渝之地银少,朝廷应该正色,待银币数量多后,再行折色。”

  “三者,如今银币仅在京畿流行,且数量与民间存银相比,只可谓杯水车薪,臣以为要让宝泉局扩大铸造规模。”

  “嗯,将此三策记下,就先在南直隶和北直隶推行,以观后效。”

  闻言,点了点头,朱由校对毕自严道。

  “执行之时,若是有所纰漏,要尽快调整。”

  “臣遵旨。”

  闻言,毕自严当即躬身道。

  趁着刘时敏提笔拟旨的时间,朱由校起身离开,到后殿解手。

  而前殿的众人,也是纷纷站起来,活动一二,要出恭的出恭。

  待一盏茶时间后,朱由校才又从后殿出来,继续主持茶话会。

  “一条鞭法,分为两条。”

  “一者为折色,一者为摊税。”

  “折色的重点在钱,朕通过铸银币的办法,能够对问题解决一二。”

  “而摊税的问题,则比较严重。”

  脸色严肃的看向在场的众人,朱由校接着道。

  “收税,就难免要说到人,我大明的户籍制度,袁爱卿,你来说说。”

  “臣遵旨。”

  闻言,袁世振一拱手,当即开口道。

  这都是有准备的。

首节上一节104/48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