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工业巨 第98节

  如果色彩偏移或者颜色混在一起,那看起来就像一只大马猴一样。

  而现在使用的则是六道印刷工艺,按照区块分别印刷颜色,最后再用机械编码在右上角打上钞票的防伪号码。

  印刷之后,新钞还要经历一层化学溶液,以此来固化颜色,以避免淋湿之后染料的脱色问题。

  经历过这些工序之后,才到快速烘干的步骤。

  通过双轮加热后的金属滚筒挤压,新出厂的纸钞质地坚韧,看起来也和后世银行中取得的新钞一样。

  整套工艺下来,也让户部感觉到,这机械化和化学化工的重要性。

  单单是这一整条自动印刷流水线,外加最后的化学固色的手段,就让户部不知道节省了多少人力物力。

  虽然这些操作,人工也能做到,但是随着大明经济的发展,人工肯定是越来越贵的。

  纸钞越发越多,每年还要回收废旧纸钞,如果新纸钞的印刷全都依靠人工,那不等别人说,户部自己就要开始骂娘了。

  当然,新宝钞的落地,除了邀请张天赐到了户部来审核一下。

  朱元璋和朱标,也被徐本邀请,来到户部看最终版的纸钞。

  只见朱元璋接过新纸钞之后,微微皱眉,一旁的徐本见状,顿时觉得有些心惊胆战。

  “陛下,这新版宝钞可有不满意的地方?”徐本上前小心翼翼的问道。

  朱元璋摇摇头,对徐本说道:“你们要在宝钞上加咱的画像,咱也能理解。”

  “可是这不是画像啊,你这是从史官那要来的照片,拓印下来的吧。”

  徐本点点头:“回禀陛下,最初本来并没有加上陛下画像的打算,毕竟以前历朝历代都没有过这种,将当代皇帝画像印在纸钞上的先例。”

  “不过张少傅说,新朝新气象,若是事事都和旧朝相同,老百姓的认同感会降低,加上陛下的画像也能更好的让百姓尊崇陛下。”

  “而且,礼部一直在民间推广教育和识字,目前大明已经有八成的百姓,认识的字达到三百字。”

  “一成的百姓已经认识超过三千字,这些人开蒙启智之后,再用前朝那些用天生异象来……反正就是会造成疏离感。”

  听到徐本略过了话题,朱元璋满不在乎的随口说道:“老徐啊,你都跟咱多少年了,从起事至今,跟咱也有十多年了。说话还弯弯绕绕什么,不就是糊弄老百姓嘛。”

  “咱大明现在这是富裕了,有条件给老百姓启蒙了,让他们不被贪官污吏骗,要是头几年那么穷,咱也得这么做,没什么不好说的。”

  说着,朱元璋斜眼瞥了一下朱标,只见朱标站在一旁笑眯眯的,也不上前搭话。

  看朱标和张天赐这样子,朱元璋突然有些后悔。

  怎么能这么相信这两个孩子呢!这两个小兔崽子!想一出是一出,也不知道定稿之前拿给咱看一看。

  不过既然已经定稿了,也没故意抹黑他,那这样就算了。

  朱元璋对于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没什么插手的兴趣。

  而且不得不说,这头像印的还挺帅。

  就是为什么自己的头像是半侧着脸,看向一旁空白的地方?

  朱元璋一琢磨,便想起这纸钞上,好像还有一个透光便能看到的防伪水印。

  对着阳光一看,一个看起来十分温柔,又很漂亮的女子头像,便显现了出来。

  “这…这不是你娘年轻时候的样貌吗?”朱元璋一惊,回过头看向朱标。

  朱标点了点头,对朱元璋解释道:“这样父皇和母后互相对视,民间也能流传一下父皇母后相爱的佳话。”

  朱元璋冷笑一声,一把将朱标拽到身边:“别给老子转移话题,咱问的是,为啥你娘的画像就是年轻时候的样子,你老子我就是现在的画像!”

  “好啊你小子,你是心里只有你娘,没有你爹我是不是!”

  “小兔崽子别跑!看打!”

  朱元璋和朱标在一旁父慈子孝,张天赐这边和徐本聊自己的。

  徐本指了指宝钞上的防伪编码说道:“张少傅,之前你提出用英文加阿拉伯数字,在下觉得略有不妥。”

  “一来老百姓没见过,不认识,二来我大明的纸币上用外人的文字,还是有些不妥。”

  “你看,这是我改良后的编码,用偏旁部首代替那洋文,用简化过后的汉字数字代替阿拉伯数字,这么搞看起来是不是也不错。”

  张天赐一手接过一张纸币,一手接过对应的编码表。

  一共一百七十四个偏旁部首,分别是:冫冖十讠刂八人厂力又亻卩阝廴勹厶匚冂……(简单列举一些,不水字数了,想了解的读者可以自己查,或者看章节末的作者有话说。)

  外加简化后的十个数字汉字,若是按照四位偏旁加八位数字的组合,那编码数量足以达到“垓”这个级别,也就是十的二十次方,整整二十位数。

  二十位数是什么概念,如果非要找一个数字做对比,那大概只比地球上的沙子数量少一点点。

  这个量级的数字,就是今天科技大爆发,直接变成核动力印刷机,每天印刷一百万张宝钞,那也要印刷整整三十万年,才能用完这些编码。

  可以说,在今天定下编码规矩之后,就算大明从现在开始,天天都印钱。

  这些防伪编码,最少也能够大明使用一百万年以上。

第182章 金融对抗赛,但是在大明

  等老朱揍完了朱标,徐本这才来问朱元璋,新宝钞的样式是否可以。

  见朱元璋点头应下,徐本这才松了一口气。

  来来回回改了十几遍,可别在改了!

  历时两年的新宝钞研发计划,终于圆满落地。

  既然老朱已经点头应下,确定了宝钞的样式和规格,那大明的宝钞,也终于开始正式印刷。

  以目前大明的印刷产量,一天大概能印刷出两万张宝钞,这还是在绵纸和染料都充足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这个水平。

  说起来产能,大明现在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虽然现在大明拿下了倭岛之后,钱也不缺了,资源也暂时能够被满足。

  但是因为生产机械的推广还是不够快,很多例如煤炭铜铁等物资都堆积在仓库或者港口,根本卖不出去。

  甚至在前一段时间,过多积压的原材料,导致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猛跌。

  要不是朱元璋看国库里的银子太多花不出去,最后选择出手收购了一些市场上的原材料,估计原材料的价格还会一路猛跌。

  为了保证对民间以及对海外市场的货币数量供应,一直印刷了一个月,朱元璋这才开始正式宣布。发布大明第一版宝钞。

  朝廷宣布发放宝钞之后,张天赐一直防备着民间的风向。

  倒不是因为别的,毕竟老百姓被宋朝和大元的纸币坑过很多次了,再傻的老百姓,对宝钞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抵触心理。

  然而,民间的舆论风向,和张天赐想象的不太一样。

  原本张天赐以为,民间要么是看到精美宝钞热烈欢迎,要么因为被坑多次疯狂抵触。

  可是真当纸钞进入民间之后,张天赐惊讶的发现,民间根本没什么水花。

  不支持的还是默默的使用着铜板和银子,支持朝廷的,则会选择接受纸币来贸易。

  无论哪一伙人,都没有闹出大声抱怨,甚至聚集起来抵触朝廷的事。

  甚至从情况上来看,整个大明支持宝钞的人,要远多于不支持的老百姓。

  这个情况可让户部和张天赐十分疑惑,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张天赐直接找了上百人去做调查问卷。

  最后得到的结果,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民间接受宝钞的人更多的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两个最朴实的观点。

  一是大明的日子越来越好过,挣得钱也越来越多,所以老百姓相信大明这个新兴政权。

  二则是大明的宝钞和以前朝代的宝钞,完全不同。

  大明这个宝钞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无论是纸张质量,还是整体的造型,防伪的技术,都能让老百姓看出这大明宝钞,绝对不是用来随便印刷之后收割老百姓的手段。

  老百姓的信任,张天赐认为是政治力量中,最宝贵的东西。

  当信任累积到一定程度,这股信任就会量变引发质变,最后更会化作民族之魂,哪怕是再大的天灾人祸,老百姓都会站在朝廷这一边。

  为了保证这份信任不会辜负,张天赐又和朱元璋提议,严格管控宝钞印刷技术,泄密者等同于叛国!

  不仅要诛九族,还要让他上地方志、上族谱,还要刨了他祖坟,让他先祖挫骨扬灰。

  最后还要在史书上单独给他开一页,让他遗臭万年!

  宝钞发行七天之后。

  从各地汇报的情况来看,宝钞在民间的接受度很高,按照百分比来算,北方的接受度远高于南方,而从整体来看,则是南方的数量高于北方。

  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职业。

  这些名曰抄录人,每天早上六点,蹲在大明银行门口,只要大明银行一开门,绝对会第一时间冲进去,抄写今日新的白银等价表。

  然后赶忙回去在半个小时内完成印刷,再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将这些信息都送到各地豪强富户的家中。

  没错,这宝钞推行没多少天,就已经有人开始用这东西想着赚钱了。

  张天赐仔细一琢磨,心想也算正常。

  为了保证货币的稳定,宝钞和银价的波动都被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多说也不过三个百分点。

  但是那些豪强是什么人,他们手里可是有大量白银和资金的。

  只要经过几次正确的投资,就能让手中的资产增值百分之十以上。

  虽然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人频繁的将白银和宝钞互相兑换,看起来是有利于大明的宝钞推广。

  但是长远来看,这却是在供养一个个空手套白狼,贪食国家资产的蛀虫。

  因为资源总量是不变的,他们这么操作却是在看似凭空的增值资产,那就代表一定有朝廷没注意到的地方,有人承担了这个代价。

  一想到这群人可能会富裕起来,张天赐学习二十载,灵魂深处对资本家的厌恶,立刻就涌了上来。

  你要是低买高卖我还能容忍,你跟我玩金融?玩空手套白狼?那不让你亏得倾家荡产,怎么对得起各地信任朝廷的老百姓!

  是时候对你们这些封建地主,狠狠地出重拳了!

  下定了决心,张天赐当天晚上便想到了一个好计划。

  等到第二天一早,那些负责抄送汇率的人忽然发现,今天写有汇率的公告栏上出现了一行新字:【每时辰更新一次】。

  在牌匾下面则多了一排新的木块,上面有的写着【蒙元沙暴,恐影响西南地区畜牧收成。】

  有的则写着【倭岛石见银山,发现新的矿团,预计白银增产百分之八十。】

  七八条看似不相关的消息出现在公告栏下面,让人看的眼花缭乱,根本分不清哪件事会影响白银的价格,哪件事对白银兑换没有任何影响。

  那负责抄送的人顶多是认识字,哪知道这金融贸易的信息有多重要,只能是埋头将这些东西都抄下来。

  当天,各地的豪强和富户便发现,不能再简单的像以前一样,轻而易举的预估朝廷的白银兑换走向。

  大量的信息反而让这些富户和豪强开始懵逼。

  他们是玩过投资的,唐朝也有权贵通过当年的银行,也就是“柜坊”,玩过加息降息等模式,以此来收割老百姓。

  可是这种以时辰为单位,快速更新数据的模式他们没玩过啊。

第183章 和平一点不好吗?

  无数富户和豪强忍不住想要大喊:慢一点慢一点,太快了,要受不了了。

首节上一节98/1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