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工业巨 第64节

  而刘惟谦也曾学习过张天赐大力推广的自然科学和唯物思想,虽然忠诚于皇权至上的刘惟谦并不认同科学和唯物,但是却在了解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还是受到了一些影响。

  而对刘惟谦影响最大的,便是基于科学的唯物思考方法。

  欧洲为什么席卷起黑死病?有两种主要说法,一是意大利人,现在叫那不勒斯王国。

  那里的人因为做生意,从中东或者其他地方,将黑死病带回了欧洲。

  第二种原因,则是当年蒙古铁蹄踏进欧洲和中东,不仅杀死了中东最为正统,也是最后一任哈里发。同时也将黑死病带到了欧洲。

  对于欧洲人的死活,刘惟谦并不在乎。

  但是对于欧洲这么大一块地方,刘惟谦倒是很在乎。

  “张天赐的万国图有记载,乌克兰平原、密西西比平原、潘帕斯草原。两块位于美洲,一块位于欧洲,不知这乌克兰现在属于钦察汗国还是莫斯科公国。”

  “嘶…欧洲黑死病,人口大量减少,造成劳动力短缺,推动当权者给予底层更多的财富。”

  “底层财富提高之后,上层获利减少。当权者为了节省成本,一定会想办法降低成本。”

  “降低成本,要么压低底层工资,要么提高生产效率……看来欧洲也有工业化的潜力!不行,必须给他们扼杀在萌芽中!”

  刘惟谦一下站了起来,吓的身旁两位侍郎打了一个哆嗦。

  “我有要事和陛下商议,你们今天盯着刑部的工作,有不懂的等我回来再议。”

  说完,刘惟谦大步向御书房走去。

  路上,正好遇到打算前来刑部看葡萄牙俘虏的张天赐,张天赐见刘惟谦严肃着脸,便问道:“刘尚书,您这急什么去?”

  刘惟谦看到张天赐,有些不爽对方吊儿郎当的模样,不过还是回复道:“欧洲内乱,有崛起之势,我正打算将此禀告陛下。”

  张天赐闻言觉得有些好奇,欧洲内乱?除了英法战争和黑死病,欧洲还有别的乱子?

  接过刘惟谦获得的情报一看,并没看到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新乱子啊。

  左右思考,张天赐又看了一眼刘惟谦,这才明白,对方说的内乱指的是欧洲内部的秩序发生了改变,而不是欧洲打成了一锅粥。

  张天赐将情报还给刘惟谦,对刘惟谦安慰道:“不用担心,影响不到大明的。”

  刘惟谦微微皱眉:“我不是怕他们将战火引到大明,我是担心他们因为人口衰减,反而促进对方开始进行工业化。”

  听到刘惟谦这么说,张天赐呲笑一声:“刘尚书多虑了,工业化不是那么简单的。就好比大明,如果没有我,大明想要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起码要一百年。”

  “而且,工业化之前,是先需要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复苏,欧洲应该还没进步到立刻就开始提升生产力,我估计现在黑死病刚过去,那的人正因为恐惧死亡,而沉迷享乐呢。”

  刘惟谦摇摇头,不与张天赐继续说下去,相比于张天赐的解释,刘惟谦还是更相信陛下的判断。

  张天赐对此也没什么异议,刘惟谦偏激的性格和思想不是一天两天就养成的,几十年都是如此,那想要让他改变,还不如期待陶成道能造出喷气式飞机。

  不过刘惟谦既然已经提前询问了,那张天赐也没必要再去一趟。

  这群人不过是底层水手,虽然能比普通的欧洲百姓获得更多的消息,但是底层毕竟是底层,能问出这么多关于欧洲各国的消息,已经让张天赐很意外了。

  至于记录最后,那群水手要求留在大明的请求,那就让老朱自己决定吧。

  不过,因为这十名葡萄牙人的消息,不知道老朱会不会对大航海感兴趣,未雨绸缪的话,就需要先把国籍搞出来。

  国籍搞出来之前,就需要人口普查一圈,正好还能消化一下倭寇岛挖出来的银子。

  除了人口普查,朱元璋最近也在想搞货币纸币化。

  除了基础的通货膨胀和银行原理之外,张天赐还告诉老朱印钞票的纸,可以用短纤维的棉花来做,而上面使用的油墨则可以搞出阳光下变色的效果,这样对于防伪也有很大的帮助。

  前元、前宋都曾在假币这个问题上吃过大亏,老朱如果想避免这个问题,那就需要在纸币的问题上下大功夫。

  纸币序列号、纸币材质、油墨的选用,以及防伪条和水印,张天赐将能想到的都告诉了老朱。

  当然了,告诉老朱不等于科学院就要承包这件事,现在科学院内忙的不可开交,哪有空给老朱研究纸币。

  老朱这边,倒是很满意张天赐新奇的防伪手段,但是对于张天赐这种把活推出去的行为,老朱却感觉十分不满。

  这事是你提的,按理来说就得你去办。

  现在你搞出那么多好点子,一转头你又让咱自己找人,整个大明都找不出第二个你这样的官。

  不过,虽然老朱心里会吐槽,但同时心里也明白,科学院的摊子越来越大,张天赐忙的也越来越多,没时间给他干活也算正常。

  看着张天赐离开的背影,朱元璋叹息一声:“小兔崽子,真会给咱找事做。”

  “和刘惟谦一个德行,看咱轻松一点就马上给咱找活干。”

  “真不知道这大明到底是咱老朱家的,还是你们家的。”

  吐槽两句,朱元璋便让万福去把户部的徐本叫来。

  这老头,没钱的时候从咱内帑里掏银子,现在有钱了反而不来找咱了。

第121章 离谱的税收

  老朱心里想着,这活不能我一个人累着,你徐本也得跟咱一起干。

  谁让你从咱这薅出去那么多银子的!有活你也别想跑!

  叫来徐本,朱元璋直接将纸币计划和人口普查这两件事告诉了徐本,徐本越听越心惊。

  这人口普查和纸币设计,哪个都不是轻松能完成的。

  而且,以往都是一段时间干一个活,现在一段时间要干两份活?

  自己才轻松几天,老朱你还有没有点人性?

  不过徐本可不是张天赐,就算心里吐槽,他也没这个和朱元璋对着干的胆子。

  唉声叹气的接下两个任务之后,徐本面色凝重的回到户部。

  “韩飞,你去找造纸打浆的工人,请到应天,若是技术合格,则日后需要保密工作。”

  “老刘,你去找几个家里有独门秘方的刷漆师傅,同样若是合格也需要保密。”

  “至于棉花……我哪知道棉花怎么分长短绒!罢了,去兵部问问吧,他们那镇守边关的应该知道哪有短绒棉。”

  再看从户部分割出去的资部,历经一年才堪堪搭起一个架子。

  新任的资部尚书钱守元看着自己的手下,叹息一声:“一半人就一半吧,能运作起来就行。”

  “小李,跟我一起去礼部,陛下有一笔大生意,打算和高丽还有其他的南洋小国谈谈。”

  老朱给周边这些藩属国定下的,是统一的一年一次朝贡。

  如果是以前的朝代,对于这些小国来说没什么,来一趟就相当于赚一趟钱,这可是那些藩属小国内抢着干的生意。

  但是现在这个大明和前朝却不一样,现在回礼讲就的就是一个等价,他们这一来一回如果算上路费,那可以说是裤衩子都要赔进去了。

  但是就算抱怨,他们这些使者,也要带着国内最好的东西过来朝贡。

  毕竟从大明如今对倭寇的态度就能看出,他们要是敢不送东西,第二天城门楼子上就能看到他们的脑袋。

  等到第二个月,大明就整军待战,打算灭他们的国。

  会同馆内,诸多小国听说大明新部门的尚书要来见他们,还要和他们谈生意,一个个都互相打量着对方,心里都在嘀咕,大明这是要做什么?

  等到钱守元来到会同馆,将朱元璋打算售卖化肥的事告诉他们之后,这些使者这才放下心来。

  我就说大明堂堂汉人帝国,不可能那么抠门,原来真福利在这等着啊!

  化肥的威力他们自然是十分了解,别说是他们,就连蒙元人都知道化肥的威力,想要偷偷买一点,看看能不能搞出更好的牧草。

  而从无数渠道打听来的消息,这化肥还真不是闹着玩,无论是商贾还是地里的农民,从他们口中都能听到化肥的功效。

  下田翻两倍,上田多一半,这可是能让国家财富凭空多出一半的神器啊。

  他们自然也动心想要买过,但是因为老朱定下的出口关税,化肥属于化学品,出口受到管制,需要缴纳八成的关税。

  商税、专利税、关税,如果再加上路费,这些费用加起来对他们来说可就没那么合算了。

  如果单单以养活老百姓这个角度来看,那这个化肥价格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是以利润率来讲,那这就算是赔本买卖。

  这也就导致了这群各国使者虽然眼馋化肥,但是却没有一个选择出手购买的。

  资部尚书钱守元也看出了这些使者的顾虑,便和他们说道:“这化肥的关税,自然是不能取消,但是朝廷却可以和各国签署一份特殊合作的合同,以此避过关税。”

  “除此之外,朝廷还会给各国一份专属援助,这份钱也只能用来购买化肥,算作是大明对各位小国的的一种援助。”

  各国使者直接激动的站起来,这不仅仅帮他们减免关税,还给一笔专门用来买化肥的银子,大明不愧是这个时代最进步的国家!

  老朱的性格,是一个会免费援助其他国家的人吗?

  这所谓的援助,给的可不是银子,而是日后打算推行的纸币。

  等到大明研制新纸币成功之后,这周边诸国都要在老朱明里暗里的操作下,完全使用纸币。

  而这些国家一旦完全使用上纸币,老朱打算不费一兵一卒吞并的计划,也就成功了一半。

  没错,老朱为吞并周边小国制定了诸多计划,有利用化肥为由的强占对方的计划。

  也有利用经济掌握对方的咽喉,逼着对方退步的计划。

  总而言之,大明越富,能使用的手段就越多。

  如果大明没有占下倭寇岛,那能使用的手段也不过是强攻罢了。

  资部和户部都在忙,另一个户部分出去的【税部】也没闲着。

  因为突然从倭寇岛多出无数白银,税部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而去年的税收总计,一直到现在今天才勉强统计出来。

  税部尚书周子楚,前元官僚,此时正哼着曲,接过侍郎递来的税务统计报告。

  一边喝着茶,周子楚一边看着税收的各类统计,神态看起来好不快活。

  当周子楚看向皇族宗亲税收,和天下庙宇道观税收这一栏时,差点没忍住将口中茶水喷到报告上。

  “全国寺庙税收……一千一百四十二两?”

  “皇亲农税……十五两?”

  周子楚哆哆嗦嗦的看着报告,心中已经想象到了朱元璋的痛骂。

  【咱给你这么大权力,你就给咱收上来这点税?拉出去,砍了!】周子楚狠狠地打了个哆嗦,将这些恐怖的想法提出脑海。

  “不对,不对!商税也不对!”

  “商税怎么才不到两百万贯!”

  宋朝巅峰时期,商税收入能达到八百万贯。

  如今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我大明就算收不到八百万,那五百万四百万总该有吧?

  你这还不到两百万贯,还是四成的商税,你们这群商人是在糊弄鬼?

  再往后一看,周子楚直接白眼一翻,昏死过去。

  只见上面写着【农税合计:三千两百万石!】

第122章 毛骧,老朱对你很失望。

  侍郎苦着脸,赶忙将周子楚叫醒:“尚书大人,快醒醒啊!总不能让我去送报告吧!我不敢啊!”

  宗族和宗教偷税、商贾漏税、而农税却飙升到恐怖的三千两百万石!

首节上一节64/1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