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工业巨 第58节

  “你是不知道,为了这个电镀技术我是耗费了多少心血,浪费了多少铬,才在实验室中实现你要的电镀技术。”

  “不过,虽然研究成功了,但是冶铁部挺不高兴。”

  “可能是因为制备铬的工艺,他们还没研究明白,就都被我要走做实验了吧。”

  “哦对,他们还让你什么时候多找点人才,他们现在正按着元素周期表提取纯金属,现在都快忙疯了。”

  正阳子说的铬,是现代工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种金属。

  因为铬的属性极好,能够耐腐蚀、防氧化、耐高温、耐磨。可以说是电镀材料中最常用的一种金属。

  而想要大量的制取铬,就需要找到富含翠绿色氧化铬的铬矿石。

  获得铬矿石后,还需要将铬矿打成沙粒,甚至更小的形态。随后再使用磁铁粗过一遍,将铁和其他有磁性的元素吸出去。

  粗过一遍之后,再用平铺摇晃的方式,将轻于铬金属的其他金属再次筛出去。

  做到如此纯度之后,再将富含铬元素的矿粉和硫酸亚铁氨,使用硫酸进行反应。

  去除最后的铁元素后,再将化合物溶于热水,反应后再通过电解技术,便能后获得高纯度铬。

  这个技术可以说是难点不高,也就硫酸亚铁氨的制备复杂一些。

  不过硫酸亚铁氨合成需要使用的原材料,也不过是氨和硫酸,这些也是早就被化学部制造出来的东西。

  这工艺有了材料也有了,正阳子这老头隔了这么久才搞出镀铬技术,张天赐有理由怀疑,这老头是实验中途偷懒听曲去了。

  张天赐虽然不是发明家,但是对于制取实验的难度也是心里有数的。

  看正阳子躲躲闪闪的目光,心里立刻就断定,这老登肯定是没事就去听曲,所以过了这么久才搞出来!

  这白天有工作不做,就想着晚上去勾栏听曲。你这快五十的老登,身体还真强壮啊!

  听到张天赐的质问,正阳子的神情也是一怔,随后就好像被老板抓住的摸鱼员工,只能尬笑却又不敢言语。

  吴梦琪在一旁看着张天赐批评正阳子的模样,捂嘴在一旁偷笑。

  毕竟在吴梦琪眼中,张天赐的形象一直都很随和,像今天这样严肃起来的模样,却是从未见过。

  好在张天赐只说了两句也就不再继续说,也没有抓住这一个理由就穷追猛打,只是警告了正阳子几句,便不再继续追究。

  毕竟现在科学院这么缺人,只要能整出来,那就不算慢。

  反正无论是润滑油还是铬矿石,这些就算实验室能生产出来,也没办法大规模推广。

  原因无他,要么是铬矿石内地缺乏,要么是内地的石油开采难度过高。

  据张天赐所知,盛产铬矿石的地方有新疆、西藏和蒙古三个地方。

  听到张天赐这么说,正阳子叹息一声:“看来上次的勘探队走早了,出发的时候也没让他们顺便找找铬矿石,亏了。”

  张天赐呵呵一声说道:“行了,也不算亏。”

  “新疆那地方可大着呢,谁知道铬铁矿在哪了,这次让老朱多派点人去找不就行了。”

  “去和冶铁部要几块铬矿石,明天我就和陛下说,先去新疆那边找。相比于蒙古地区和西藏地区,新疆还能安全一些……好吧,好像也安全不到哪去。”

  “不过为了大明的工业,必须有人出发!随着倭奴的增加,倭岛的银子产出也会越来越多。”

  “以老朱那性格,就算知道银子要流通,他也会囤积一些银子。”

  “与其让这些银子都烂在国库里,不如都给我砸到工业进步中!”

  朱元璋这时正批阅奏折,突然感觉鼻子一痒,一个喷嚏便打了出来。

  “嗯?莫非是有人在背后念叨咱?那肯定就是张天赐那小子了,指不定又在背后偷偷骂咱!”

  抱怨一句,朱元璋对身边的太监说道:“万福,给咱把吴祯叫来。”

  “都给他放两天假了!是时候继续出征了!”

  万福接令,出门一路小跑,让专门的传令兵通知吴祯。

  没一小会,吴祯便匆匆赶来:“陛下,微臣来迟,还望恕罪。”

  朱元璋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别搞这一套,咱就是想问问,你离开好几天了,这倭寇岛不会出乱子吧?”

  吴祯一愣,没理解朱元璋的意思。

  那一群不足五尺的小倭寇,能掀起什么大风浪?

  转念又一想,吴祯便反应过来,老朱这是催他上班呢!

  在心底偷偷吐槽几句【朱扒皮】,嘴上却说道:“若是陛下所需,微臣即刻便可以出海!”

  朱元璋沉默一会,对吴祯说道:“后天吧,你和吴良的战略也变一变。”

  “你为人稳重,佐渡和石见都由你负责监督开采。吴良性格直率冒进,不如就让他带兵,给你抓倭奴!”

  说到这,朱元璋轻叹一声:“爱卿,莫要怪咱催着你出征,实在是咱被户部催的烦了。”

  “徐本那个老头,没事就来问咱那倭寇岛的银子啥时候到。你带回来那十万两连塞牙缝都不够,后来还是咱给添上一万两,徐本才闭嘴。”

  吴祯在一旁听的眉头直挑,脸上没表现出什么,心里却是掀起一阵波澜。

  户部那个叫徐本的老头,这么牛逼吗?

  他居然敢从朱元璋的兜里掏钱!

  更离谱的是,朱元璋居然还真听话,真的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掏了一万两给徐本。

  这什么魔幻剧情?

  朱元璋又嘱咐了吴祯几句,见快要天黑到宵禁的时候,这才让吴祯回去。

第110章 倭岛爆炸了!

  吴祯回到倭岛之后,立刻和吴良说了朱元璋的安排。

  吴良对此倒没什么意见,甚至还有点高兴。

  毕竟带着倭奴找矿点和带兵四处征伐相比,那还是带兵到处抓倭奴更刺激一些。

  六月,吴良率兵,直接向吉野和平安京进发,一路之上打的倭寇丢盔弃甲,只用了三天,便攻破五座城池。

  汪广洋坐镇石见地区,眼看倭奴越来越多,便数次向朱元璋传信,要求增派兵力管理倭奴。

  有了蒸汽船,一来一回也不过一天多一些的时间。

  随着倭寇岛的消息传回大明,一时间上海、天津、山东、福建等地也借着朝廷建立的港口,开始聚集大量商贾。

  和以往出海的商贾不同,现在出海的商贾都是全身带甲,带着同乡或者招募的乡勇,到倭寇岛去狠狠地发一笔无本的横财。

  与此同时,因为吴良横穿倭岛的战术,反而极速加剧了倭岛内部的混乱。

  原本南北两朝就一直处在微妙的平衡之中,随着大明的突然介入倭岛之中,暴力的将倭岛的局势变成一团乱麻,同时也引爆了南北朝之间的矛盾。

  事情的最开始,先是大明的商贾老老实实和南边做生意,侧面帮助南方长庆天皇的地盘变强,造成了南强北弱的局面。

  随后没过多久,大明发布了“不封刀”政策,这些商贾又转头换上铁甲,开始化身豺狼,对着南边的倭寇就开始大洗劫。

  因为南方更富裕一些,自然是南方要遭受更多的伤害,倭岛的局势又从南强北弱,变成了南弱北强!

  而北方光严天皇本身就是一个独断朝纲的人,他以为这是一个机会,便抓紧时机对着南朝的领地就开始发动偷袭。

  南朝这边正因为大明商人的洗劫变得混乱不堪,也就让北朝的武士抓住了机会,一路势如破竹,到处横攻城掠地。

  战局一直持续到六月,没想到这时候沉寂了半个月的大明军队,再次行动起来。

  别说是有火器做支撑,就算是没有火器,以大明绝对的暴力依然足够横扫倭寇岛。

  随着大明的暴力参与,两方的战火直接被平息,双方参战的人员全都被大明杀了个七零八落。

  与此同时,经过无数在倭寇岛吃到红利的商贾宣传,大明越来越多的商贾和朝廷申请“倭岛不封刀”的批文。

  一时间,居然有多达数千个商贾团体,开始在倭岛所有沿海地区肆虐,而整体参与的人数也达到了恐怖的三万人。

  一些有钱的商贾为了比其他人更快一步吃到红利,甚至会从南洋进口小破船,再给朝廷一笔费用,让朝廷的蒸汽船拉着招募的乡勇到倭寇岛。

  而那些没能力从南洋进口小破船的商贾,则多塞一笔银子,直接坐上蒸汽船往倭岛跑。

  朱元璋见到这个情况,笑的是合不拢嘴。

  因为单单是把这些商贾运往倭岛,朝廷就在这七天时间内赚到了将近八万两银子。

  而张天赐这时也顺势提议!朝廷一点一点把倭奴阉掉,实在是效率太低了。

  不如直接再把这项权限下发给商贾,直接让他们在倭岛上圈地。

  凡是占据的土地,只要没有贵重金属矿产,那就允许他们免费使用七十年!

  七十年后要么还给朝廷,要么花大笔银子续费。

  而对于倭人,只允许保留被阉掉的男倭奴,对于这些倭奴的去留,也只允许在倭寇岛内驱使,不允许带回大明。

  至于倭奴的死活,大明朝廷则不管,只要你不怕被官员说你打算造反,你保留一万个倭奴朝廷都不管你。

  朱元璋思索一番,觉得这么做倒也没问题。

  即便商贾有心造反,能带上的也不过是铁甲钢刀。

  这些东西在现在的大明面前,不能说一点用都没有,只能说到了战场上,死的会更痛苦一点。

  随着朱元璋大笔一挥,下达倭寇岛圈地令,整个大明民间的市场再次沸腾起来。

  圈多大就有多大?免费使用七十年?男倭奴的使用朝廷不管?

  这无本的买卖现在要是不抢着做,难道要等竞争对手富裕起来在后悔嘛?

  至于会不会有人狠不下心,以及儒家的态度,这两点张天赐倒是不担心。

  封建时代有弊端,但是也有属于自己的好处。

  在此时大明人的眼里,那大明四周全都是蛮夷,具体的划分也不过是弱的蛮夷和强的蛮夷的区分罢了。

  儒家也会为了利益为自己辩经。

  随着倭岛圈地令的下场,更多的商贾想要涌入倭寇岛。

  为了加快进程,很多背后有着不可明说势力的商贾,成功把钱送到了朱元璋面前,以此希望朝廷能彻底开放蒸汽船的使用,甚至是整体租赁。

  朱元璋冷笑着看着一箱一箱的银子,粗算之下都有五十万两白银。

  这些白银全都是那些商贾以“无私帮助朝廷”和“强我大明海军”的名义,捐赠给朱元璋个人的。

  对于这些商贾这么做的用意,朱元璋心里是门清。

  如果没有朝廷中那些蝇营狗苟的帮助,哪个商贾敢给他送钱?

  现在这些商贾露了头,朱元璋虽然有心杀鸡儆猴,但是又担心被有心之人传谣,打击民间的热情。

  左右权衡之下,只能先让毛骧把这群人的名字记下来,以后在慢慢收拾这群商贾。

  日后甭管是站在台前的商贾,还是隐藏在背后的推手,一个都别想跑!

  “想插手我大明军事,咱倒要看看,是哪个不长眼睛的狗东西!”

  朱标对于这件事也是默认,军权是皇帝最后的仪仗。

  就连张天赐也只敢对军队下层进行改革,他们这群背后推手怎么敢把手伸到军队建制中的?

  吴良这边,随着战线越拉越长,进展的速度也是越来越慢。

首节上一节58/1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