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工业巨 第133节

  如此一来虽然能说得通,但是中间的流程却又成了一团迷。

  胡惟庸自知老命休矣,一个字也不曾吐露过。

  其精神坚韧的程度,让当时行刑的锦衣卫都咂舌。

  整个事件虽然还没有结束,负责王汉卿和胡惟庸二人中间,沟通的人还没有找到。

  但是总不能一天找不到,便把所有人关起来一天。

  只能将这件事暂时封存,将科学院所有被逮捕的人放回科学院……

  除了正阳子。

  张天赐也是第二次从诏狱中出来,两次入诏狱,两次都没有被行刑,也能称得上另类的千古无二。

  出了诏狱之后,张天赐先回家对吴梦琪报了一下平安,随后便马不停蹄的来到皇宫御书房。

  对朱元璋行礼之后,张天赐便问起了整件事情的经过。

  太监万福在一旁代替朱元璋,对张天赐说出整件事情。

  除了胡惟庸之外,也只抓获了王威和王汉卿。

  王汉卿脑子糊涂,供出了二十多个上家,查过之后发现没有一个是真的,到最后这件事也只能不了了之。

  听到科学只出了这一个叛徒,张天赐长舒一口气:“陛下,阿芙蓉此物剧毒,可有遗害华夏血脉之危险。”

  “微臣建议,列出明确法条,彻底禁绝此物,乃至此物的民间私自种植也不允许。”

  “如果有药用需求,也应当由国家监督下的农田种植,决不能让百姓轻而易举的接触到这种东西。”

  朱元璋随便摆了摆手:“那便交给礼部吧,让他们继续完善大明律。”

  “不过咱现在主要担心的不是这件事,而是另一件事。”

  张天赐稍稍思索一下,便反应过来朱元璋说的是山西事件。

  两件事同一时间内接连爆发,确实很难让人不去怀疑其中的联系。

  科学院技术泄露,此事只波及到科学院内部和一小部分官员。

第243章 造反、叛徒、走私之间的联系

  可是山西这个案件,却足以惊动整个大明官场。

  不过朱元璋不是已经,派出了上万锦衣卫临时工,去山西彻查此事么?

  难道还没查出什么东西?

  只听朱元璋冷笑一声说道:“这山西的水,比咱想的还深啊……”

  “那山西一年账上采矿两千二百吨,可是你知道咱查了之后,发现实际采了多少矿么?”

  “足足有两万吨……”

  五万吨?

  张天赐闻言,猛地倒吸一口凉气。

  根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一年也不过一万吨。

  如今虽然大明采矿业彭博发展,但是到头来洪武六年的产量,也不过区区四万多吨。

  而整个山西瞒报数量,居然达到了四万八千吨?有大明改革后一年的产量这么多?

  怪不得历史上记载,山西总是闹饥荒,这青壮年都被拉去刨山了,这粮食产量怎么可能高的起来!

  煤炭是什么?是燃料,是热源。

  除了供给老百姓取暖之外,煤矿的最大用途便是冶金。

  经过元末乱世,虽然至今已经有了七年的太平,但是这点时间根本不够山西人口暴涨。

  如此大量的煤矿开采瞒报,却是不知道要抽走多少山西的汉子来干这些事。

  恐怕整个山西内部,下至整个山西的县尹和村长,上至知府和巡抚,一个都别想从这件事中摘出身子。

  不过,此事目前最要紧的并不是去查抄贪官污吏。

  而是先稳住老百姓,让老百姓赶快回到各自的住处,让他们恢复生产。

  同时也要查清这四万八千吨的煤矿,到底被这些贪官污吏用在了什么地方。

  总不能挖出来之后屯在家里,自己没事烧着玩吧?

  煤炭水洗去硫的技术还不成熟,使用起来成本极大。

  无论是哪个地方的老百姓,在家里使用煤炭,都很可能因为空间狭小,导致人昏厥中毒而死。

  所以,虽然张天赐发明的煤炉,目前已经在民间流传开来。

  但是老百姓还是会选择,由商贾加工制作好的蜂窝煤,直接使用原煤的人并不算多。

  朱元璋看张天赐陷入深思,对着张天赐说道:“别想了,咱已经查清了。”

  “虽然不知道卖的人是谁,但是卖的地方咱还是查出来了。”

  张天赐疑惑的看向朱元璋:“这么大量的煤,他们是卖向了哪里?”

  朱元璋叹息一声,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头疼的说道:“北元,或者说是瓦剌部族。”

  瓦剌部族?

  张天赐对瓦剌部族并不陌生,只是让张天赐觉得有些疑惑的是,瓦剌部族从大明走私这么多煤炭做什么?

  他们虽然有随行的铁匠,但是没有高炉技术。

  就算是想要消耗大量煤炭打造兵刃,也没这个条件啊。

  他们瓦剌要是能固定在一个地方等着打铁,那也不用叫游牧民族了,直接改名叫农耕民族好了。

  大明还省的和他们打仗了,直接吞并不就好了。

  朱元璋长叹一声:“这件事,咱一开始也疑惑,但是咱分析之后,也觉得和咱有些关系。”

  “咱搞得生物战初见成效,虽然没有扩散很多,但是成功在边境之外建起了一道毒草和沙鼠组成的屏障。”

  “当然了,咱也是在草原西方做了一些散播实验的,鞑靼人也是成功发现了草原出现了问题。”

  “他们害怕自己的马匹吃了病草之后生病,便一直向东迁移,正好和前来征讨鞑靼的北元偶遇。”

  “北元抓住这个机会,将鞑靼部族再一次统合。”

  “而地处边境区域的瓦剌部族,在看到北元的行为之后,便心生惊恐,因此才会选择从大明走私煤炭。”

  张天赐听后,无奈的摇摇头。

  显然朱元璋也没想到,他当初随便搞得一个生物战,居然会带来这么多预料不到的影响。

  朱元璋确实很有战略眼光,能够推演出鞑靼部落在发现草有问题之后,会向东迁移。

  从而和北元发生内部矛盾。

  但是朱元璋没猜到,瓦剌居然大受刺激,因此从山西走私大量煤炭,从而让隐藏在山西境内的走私商人抬起头。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群走私商人,他们真的敢截杀大明的矿物勘探队?

  张天赐突然意识到一件不对劲的事,如果按照这么推论,那么寻找到走私者后,这件事就应该算是完美收场。

  可是实际情况来看,隐藏在暗处的走私者什么利益都没有获得啊?

  他们如果不这么做,还能保全身家,或许未来还有卷土重来,参与到朝廷的采矿生产当中。

  可是现在看看这个幕后黑手的操作,他们截杀了大明矿物勘探队之后,迎接来的并不是朝廷的妥协和息鼓偃旗,而是朝廷的猛烈报复。

  毕竟此时的大明可是刚刚立国,国运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怎么可能向这些黑恶势力低头?

  按理来说,这些背后的走私者应该不至于这么愚蠢,毕竟现在收手了,还能趁机金盆洗手和朝廷合作。

  张天赐将自己心底的疑惑说给朱元璋,朱元璋微微摇头:“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具体目的,但是实际上他们已经暴露了。”

  “他们杀人搜尸,却没检查尸体。锦衣卫在一个尸体的嘴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已经写了关于这件事的汇报。”

  “就算他们想收手,恐怕也顶不过咱的锦衣卫的调查。”

  张天赐微微皱眉,朱元璋显然将这件事想的太轻。

  如果真是害怕官方过来调查,那相比于截杀官方的官员,还不如推出几个脑子有泡的小人物顶雷,何必做这么冒险的事?

  除非……

  走私者还有别的更大的利益,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动荡,以此来掩盖的天大的利益。

  而大明上上下下,唯一能符合这个条件的利益链,恐怕只有和阿芙蓉有关了……

  朱元璋听完张天赐的分析,先是觉得震惊,随后在推断之下又觉得合情合理。

  再仔细一看两件事的发生时间,先是胡惟庸被抓闹出硝化纤维泄露案。

  然后便是对科学院内部的清查,这时山西才出现了,截杀大明官员的案子。

  按照这么推断,那就是幕后之人认为,阿芙蓉这件事必然暴露。

  便提前推爆山西煤矿走私案,好让大明朝廷转移视线。

第244章 靳希彤,你摊上大事了。

  张天赐突然又啧了一声,听得朱元璋满脸的疑惑。

  “怎么了?此推断不是很合理吗?”朱元璋疑惑的看向张天赐,希望张天赐能说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张天赐摇摇头,对朱元璋说道:“这番推断虽然没错,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前提,那便是我大明已经有很多上瘾的毒虫才行。”

  “但是再看现在的大明,有没有吃阿芙蓉的毒虫?这个自然是有的,可是这些使用阿芙蓉的人,他们的数量真的足够多吗?”

  张天赐这么一说,也让朱元璋陷入了思考。

  朱元璋心想,如果自己是贩卖阿芙蓉的商人,那自己根本没必要放弃巨大且长远的煤炭利益,而去冒险开辟一条一定会遭受打压生意。

  虽然看起来阿芙蓉会让人上瘾,根本就不缺买家。

  但是谁说煤矿就不会让人上瘾的?只不过煤矿感染的是整个国家而已。

  一旦开始了工业化:发电、冶金、化工这三大行业便永远也离不开煤炭。

  这难道不比那点阿芙蓉更赚钱?

  如果大明境内没有那么多毒虫……那就是外面了……

  而什么样的事,需要这些毒虫恶贼来掩盖外面的事?

  那自然便是“商业航运”了。

  或许是在利用国内的土地种植阿芙蓉,或许是在利用国内的化工技术提纯阿芙蓉。

  总而言之,这群毒虫恶贼为了更高的利益,铤而走险在国内进行制造,又为了安全选择在国外销售。

  张天赐不排斥对外开战,因为“开疆拓土”这四个字足以冲淡一些对外民众的愧疚。

  张天赐也不排斥灭亡外国的文化和文字,因为“书同文车同轨”是深深刻在张天赐灵魂深处的印记。

首节上一节133/1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