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好贤王 第93节

  “颉利据说如今在灵州西北的沙钵罗部落,看架势是打算投奔吐谷浑。”见主公……呸!楚王发问,张公瑾不紧不慢地回答道,随后他似想到了什么,又补充道:“不过目前来看,此事还未成定局,听说颉利可汗将执失思力派往了长安,向陛下求和了。”

  “不是,”李宽听完张公瑾后面的话顿时就炸了,他猛地站起身,大声道:“本王打赢的仗,怎么他颉利还派人千里迢迢找我爹那个昏君投降?他有没有搞清楚主次?!不行,这口气本王忍不了!姜盛!你去把阿史那.铎仁给本王抓来,先打断他一条腿,再让他回去复命!”

  “唯!”太穆皇后去世以后,姜盛效忠的对象,便只剩下眼前的楚王李宽,所以当下他二话不说便转身走出营帐,去执行命令去了。

  “楚王殿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已经对李宽嘴里崩出的“昏君”二字免疫的李靖,此刻一脸的痛心疾首,而他身边被抢了活儿的窦师纶,也是满脸苦涩。

  老夫人,希言(窦师纶的字)对不住您啊……

  “本王又没斩了他,打断他一条腿而已。”李宽撇撇嘴,随后又气恼道:“他颉利凭什么不亲自前跟本王跟道歉?反了天了还……”

  “楚王殿下,这事儿……他不是这么论的……”李绩此时也有些看不过眼了:“咱多少还得讲点武德……”

  嗯,能让李绩这样的人说出“请楚王殿下讲武德”这话来,某人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足以自傲了。

  “如今都贞观四年了,你跟本王说武德?咋的?你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呐?念念不忘我祖父啊? ”李宽皱着眉头看着好不容易替他着想一回的李绩,继续突破自己的下限:“这事儿我爹他知道不?”

  "你个竖子!"可能这辈子都没受过如此委屈的李绩,当下是真急眼了:“老夫是那个意思吗?!”

  “那可说不好,要不咱现在找人评评理?”李宽闻言坏笑的,眼中全是不怀好意。

  “评理?评个屁的理?这大帐之中,还有好人?!”李绩这话说得很露骨,这大帐之中,可能除了自己和李道宗,剩下的都是楚王党羽,或者更直白点:全是反贼。

  “楚王殿下,懋功兄方才那番话,的确是一番好意,您总不能……”眼见两人又要闹起来,楚王的“泥瓦匠”无奈地站了出来当起了和事佬。

  “窦叔儿,我英明神武的李伯伯怎么会跟我置气呢?方才我俩的争吵,不过是找找战斗的感觉罢了。”李宽笑嘻嘻地随口解释了一句,随后看向张公瑾:“张公啊,劳烦您写一封缴贼檄文,命人送给吐谷浑王,告诉那个王八蛋,本王这次来,摆明了就是要吃定颉利,天神都留不住他!我说的!而他要是敢插手,本王不介意让他感受感受,什么叫王师所至,皆为焦土!”

  “楚王殿下,您是懂王师的……”怀疑自己从前对“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两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误会的张公瑾,闻言深吸一口气,他突然觉得这次来北方,跟着坐在帅位上的这位大爷再这样浪下去,搞不好连命都得丢掉:“楚王殿下,您要不要问问其他几位大将军。”(注1)

  突厥再加上一个吐谷浑,大家伙吃得消吗?

  “楚王殿下,先不说吐谷浑如今还臣服于吐蕃……”生气归生气,李绩还是希望楚王殿下找回理智,可李绩话里的后半句“人家的兵员少说还有二十万”还没说出口,楚王殿下就让他见识到了什么叫“竖子不与为谋”。注1

  “那就给吐蕃也下战书!”李宽把脖子一梗,霸气侧漏道:“记得让他们派出最骁勇善战的人来跟本王打这一战,本王打的就是他娘的精锐!”

  “好好好……”柴绍此时无奈的捂住了额头:“你个小王……混账玩意儿……你是想让大家都别活是吧……”

  “楚王殿下,咱们如今只有七万大军,不是七十万……”李靖作为军神,即便到此刻他依旧在认真分析局势:“您这么干,万一我们全军覆没……大唐可承受不起这样的损失……”

  “真的吗?”李宽闻言若有所思的看向李靖,没说话,只是与其对视了一眼,然后他又将目光转向众人:“可是如果……本王是说如果……万一……我们打赢了呢?”

第210章 得加钱!

  尽管时常有人说,华夏民族骨子里都透着一股中正平和的沉稳,但是实际上,几千年来,我们这个民族的骨肉血液之中,就从来就不缺乏冒险精神。

  比如西汉与汉武帝互相成就的冠军侯霍去病。

  再比如东汉那个叫刘秀的神奇法师……

  亦或者一把火烧出三足鼎立,季汉浪漫的赤壁之战。

  总之,李宽的这句“万一我们打赢了呢”,无疑是将一颗希望的火种落在众人心间,并且开始有了燎原之势。

  “先打突厥,”李宽此时满脸正色:“打下定襄城以后,咱们手里如今最不缺的就是马匹,带来的七万军士,可以尽数武装成骑兵,没问题吧?”

  “没问题,”回答李宽的是李道宗:“军中对士卒的骑射功夫时常都有训练。”

  “分出去四万,继续先前的政策,对突厥部落进行袭扰,洗劫,本王要的就是整个草原人人自危,各部落首领不敢再派兵支援颉利。”

  “可是颉利可汗身边不光有阿史那.思摩,从西域折返的阿史那弥射,还有从正面战场撤回来的康淑敏,这三人手中的骑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十万。”接过话头的李靖说到这里,深深看了李宽一眼:“楚王殿下,颉利可汗出逃之后,身边虽说只有几千人,可是逃出定襄城的突厥骑兵不下六万,我们这一战,可只阵斩三万余啊……”

  “哈……李伯伯放心,这八万人,能投奔颉利的最多不超过五成。”李宽闻言哈哈一笑,随后正色道:“其实本王现在派人去叫来那几个大部落的酋长,表示出扶持他们中间一人出来当新的突厥可汗,可能就没这么多事儿,但是本王的初衷你们是知道的,东突厥经此一役,不能再有任何可汗的存在,至于西突厥,等本王抽出手来……”

  “停停停……”柴绍是真听不下去了:“臭小子,你先说接下来怎么打,不要扯什么西突厥了,虽说人家如今陷入内乱自顾不暇,可瘦死的骆驼它也比马大,你要真连他们也招惹,那你姑丈我就是战死以后,骨灰被你在临敌时拿来当石灰用,恐怕也保不住你小子的命!”

  “那就不扯西突厥!”楚王殿下可能是被姑丈的肺腑之言所感动,当即决议到:“那就暂时只给吐谷浑还有吐蕃下战书!”

  “这个‘暂时’用的真好!”一直没开口的姜去终于在此刻开始发挥他的毒舌,只见他似笑非笑地看向李宽:“殿下,要不老夫再替您想想,看看咱们这四周还有哪些敌人没招惹?”

  “要不给高句丽和西域诸国也下战书?”袁天罡属于是看热闹不怕事大,只见他一副认真思索的模样,随后跃跃欲试地望向李宽:“楚王殿下,这个威风,咱得抖啊!”

  “有道理!”李宽寻思反正等仗打完那些家伙可能都还没收到信,当即义正言辞道:“给他们送去信函,不算战书的那种,告诉他们,让他们睁大狗眼,好好看看乃翁是怎么拳打突厥,脚踢吐谷浑,头槌吐蕃的!”

  好好好……

  作为李宽的家臣头子,如今文臣被迫当武将来用的窦师纶,闻言也只能苦中作乐道:“我家殿下这算是真正用尽浑身解数来打这一仗了……”

  “谁说不是呢……”原本还觉得李靖窦师纶等人有心跟自己抢功的李绩现在也明白过来了:哥几个也是辛苦,跟着这么个比陛下当年还要疯的小王八蛋,能活到现在纯属命硬,反正此时他李绩是一点也不嫉妒这头一批跟着楚王的倒霉蛋们所立下的军功了。

  全他娘的是拿气数换的。

  “你们不要这么悲观嘛!”李宽见状,当即拍着胸脯,半是安慰半是保证道:“咱们只要以最快的速度拿下颉利,之后就边打边退就是了,总能撑到援军来的。”

  “楚王殿下……您觉得老夫还会信您一个字吗?”李靖对此是有绝对发言权的:就这混蛋玩意儿,连打城中敌军十几倍于己身的定襄城都半点不带怕的,甚至还玩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那一套,你给他七万大军,哼……

  楚王现在的精神状态估计就一句话:我的草原我的马,我想咋耍就咋耍!

  “还有一事,”张公瑾突然出声道:“据阿史那.铎仁所说,执失思力在颉利可汗逃出定襄城的第二日就被其派往了长安,如今按日子算,恐怕已经见到陛下了……”

  “啊哈!”李宽闻言忽然怪叫一声,接着他兴奋地看向众人:“那颉利之后派阿史那.铎仁来,不就是因为他见苏定方一直紧紧追击在他身后,害怕了吗?哼,这狗东西果然是打算用阿史那.铎仁来迷惑本王!”

  “殿下,老夫的意思是,陛下很可能会派唐俭唐大人出使突厥啊。”张公瑾这话说得很隐晦,但李宽还是听得出来,他在问自己会不会投鼠忌器。

  毕竟按照楚王的战法,唐俭这次出使,属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啊。

  “啊……”听闻此言,向来重情重义的楚王殿下不由四五十度角仰望帐顶:“唐俭之子唐观,那可是和本王拜过把子的手足兄弟,真真正正的挚友亲朋啊……”

  “唐俭之辈何足惜!”李靖忽然来了这么一句,打断了恶魔之王的施法前摇。(注1)

  “李伯伯,您误会了。”李宽闻言摇了摇头,接着道:“本王的意思是,得加钱!”

  “啊?!楚王,您在说什么啊……”薛万彻此时觉得自己的小脑都在那一瞬间萎缩了一下,这都哪跟哪儿啊?

  “废话!万一唐观丧父,回头我去他家吃席,挽金(丧事上的礼金)不得多给点啊?!不然本王吃得下去啊?!”楚王一个白眼顶回去,同时也将自己的道德底线和做人操守再一次暴露于人前……

  真就他娘的…… 不当人啊……

  但是不得不说,不当人的楚王,他的处事方针与大局观……那真是一向阔以……甚至出类拔萃!

第211章 如今楚王的战绩是多少了?

  既然楚王连挽金加码这事儿都想好了,那大家也没啥可说的了:只能算他唐俭倒霉。

  “殿下,我打折了他一条腿,人已经被送走了。”当众人准备继续商量出兵事宜时,姜盛一脸淡然地走了进来,向李宽复命。

  而在他身后进来的苏定方,则是一副良家子被迫误入歧途的悲愤:“楚王殿下,事儿没这么干的……”

  “定方啊,跟着本王,你得学会习惯。”听闻此言的李宽脸上则是在此刻露出了微笑:“若真论是非对错,从突厥铁骑在几十年前南下中原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定论。何况这次大战是如何引起的,他颉利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派出的使者,本王便是就地格杀,又能如何?”

  “老夫算是看出来了,”李道宗倒不是反对李宽的这番话,但他也有些感慨:“合着如今这大草原上,您楚王的规矩才是规矩啊。”

  “正是此理!”楚王殿下向来就讲究一个当仁不让:“咱们中原的那一套‘五常之德’的道德标准,在草原上是行不通的,游牧民族嘛,天生就信奉一个‘强者为尊’,拳头大才是唯一的真理。既如此,本王又何必搞得这么谦虚?”李宽说到这,下巴轻挑,神色轻狂:“况且在这种时候本王哪怕怂一点点,可能在人家眼里都是对自身实力不自信的表现,本王才没那么傻。”(注1)

  “哎对对对,您不傻。”李绩此刻已经无话可说了,他望着好似孔雀开屏一般,将就这一身二杆子的气质体现到极致的楚王殿下,他明白:这位爷就是要将长城以北的敌人通通给干废。

  先别管能不能打赢,反正气势上是完全输不了一点的。

  “楚王殿下,既然如此,老夫这就按照您的战略方针,开始部署作战计划了。”李靖是一个务实派,虽然他不太建议李宽一下子跟所有的异族掀桌子,但是对于李宽的分析,他却很认同:只要能在颉利投奔吐谷浑之前生擒或者杀死他,待局势木已成舟,届时吐谷浑也好,吐蕃也好,还真就未必有跟大唐翻脸的勇气。

  然而,就目前来说,他们唯一的机会就是眼下颉利还寄希望于派遣大唐的执失思力能说服李二陛下,接受他的投降,这样一来,虽然面子上难堪一点,但是他颉利在这之后还会是东突厥的可汗,依旧能享受在这片广袤草原上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如今唐俭还未到达沙钵罗部落,我们的机会还很大。"李绩这话说出口,多多少少就有点成为“楚王党羽”的趋势了因为他这话就是在提醒在场众人:别管陛下答不答应颉利的投降,咱们想要来一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那么此次拿下颉利的最后时间点,就是唐俭离开沙钵罗部落之前。

  “李将军,本王是打算生擒颉利之后,将他带回突厥腹地,然后放他走。”李宽此话一出口,场中一片沉寂。

  “殿下,您当真是要捅破天啊……”张公瑾现在突然很怀念那个当初造反都想要提前占卜一番的李二陛下了,他娘的,当爹的犹犹豫豫,当儿子的那叫一个杀伐果断啊。搞得这个曾经批评李二陛下不够果决的他,如今都要劝人家的儿子稳健了!

  “本王不把他们的大汗当狗遛一圈,本王怎么实现一劳永逸啊?何况,当年我爹受的委屈,我这当儿子不得替他讨回来啊?!”李宽梗着脖子瞪着张公瑾:“若真如此,那生儿子又有什么用?!”

  坏了……

  楚王殿下此话一出,这帐内众人更迷糊了。

  这话吧,是好话。这天底下但凡是当爹的,就没谁不希望自己能有一个这样的好儿子。

  可楚王殿下,倘若此话是从你嘴里说出来……

  怎么就哪哪透着不对劲呢?

  或者说得直白点:老夫等人怎么就非是不信呢……

  难道说,这臭泥塘里,还真能挖出一汪清泉啊?

  “你们别这么看着我!”李宽见大家都是一副嘴上不说话,但是眼中藏着许多话的姿态,当即双臂环胸大声道:“抛开事实不谈平心而论,本王还是很孝顺的!”

  “嗯……咳咳……噗……咳咳……”

  帐内顿时升起一阵此起彼伏的咳嗽声,顺带夹杂着几声憋不住的笑声。

  对对对,平心而论,楚王殿下确实是个孝顺孩子。

  这一点,不光是从当年楚王殿下初来长安,便固执的为其祖母太穆皇后独自守孝,还是后来李二陛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位爷又是第一个敢翻进太极殿,跪在祖父殿外大声背诵《陈情表》的孙辈,更勿提在这之后,他还时常看望失势的太上皇,陪着祖父说话逗乐,使得祖孙俩的感情愈发深厚。

  可……

  楚王殿下孝顺归孝顺,可他的孝顺从来就没有在陛下身上体现过啊……

  这么些年来,这帐内的几员大将,除了柴绍一直不曾回长安,但凡回长安的,哪怕是短暂回归的薛万彻,他们哪一个在和李二陛下议事之余,没听见陛下抱怨过家中的某个竖子?

  平日里招猫逗狗捅马蜂窝,高兴了还得从御花园里钓几尾锦鲤烤来吃,不高兴了更是逆天,陛下在武德殿收藏的兵器,在这位大爷手里丢失过半,虽说事后大都也找回来了,可谁架得住家中有这么个能折腾的主儿?

  对了,说起这个,臣还得提一嘴,那杆随陛下南征北战的马槊,如今还在定襄城头插着呢!

  嗯……若是从这一点出发,楚王殿下对陛下还是有一点孝心在身上的,但肯定不多……

  “诸公,”窦师纶眼看楚蛮王又要蓄满怒气,作为家臣的他当即正色道:“莫要再取笑,我家殿下,还是很仁孝的。”

  “啊对对对,老夫怎么忘了这茬。”李绩闻言点点头,随后笑言道:“楚王殿下不光孝顺,而且仁爱,对了,如今殿下的战绩是多少了?”

  "朔方城外阵斩一万余,突厥腹地大小战役加在一起,无算伤亡的突厥百姓,正规骑军两万七千余,定襄城一战,三万余。"家臣之中,此时姜去面色平静地扫了一眼李绩,接着开始报起了楚王的战绩:“这些加起来,再怎么保守估计,阵斩七万,还是有的。”

第212章 大战前夕(一)

  这一下,帐内算是彻底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原本只是想出言调侃的李绩,也不禁呼吸渐沉。

  当初楚王在朔方城外大胜阿史那.思摩,阵斩一万余,战报写十万,剩下赊人头的逸事随着他的两个好弟弟外带柴绍的传令官泄密,已经传得上长安内外,边关军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

  可眼下在姜去报出楚王的战绩后,大家这才意识到这件原本在两个多月以前还是饭后笑谈的事情,现如今,竟已是楚王即将达成的惊天壮举了!

  “还有三万。”薛万彻忽然摸了摸脖子,接着看向李宽,眼神炙热:“殿下,末将愿助您一臂之力!”

  “哈,好说好说!多谢多谢!”找回场子更找回面子,“飘零半生,终遇良臣”的楚王殿下,先是面露感激之色地朝“姜公”望去一眼,随后转过头来笑着对薛万彻道:“那本王就在此先谢过薛大将军了!”

  “臭小子,姑丈也助你一臂之力!”柴绍看着眉眼之间与平阳昭公主有几分相似的侄儿,眼神里透着一股欣慰。

  “此战,总得让老夫也捞点军功,不然怎么好意思回长安呀。”李绩眼下也是满脸笑呵呵,至于心里怎么想,旁人就不知道的。

  “楚王殿下,真要下战书?”张公瑾依旧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

  “下啊!怕他啊?!”霸气侧漏的楚王殿下刚说完,便转头望向了李靖,接着腼腆微笑道:“对吧,李叔!”

  “……”李靖心中叹了一口气,随后道:“殿下心中有数就好,此战,老夫自当尽心竭力。”

  “成,妥了。”李宽闻言点点头,随后又道:“不过在出发之前,咱们得犒赏三军,鼓舞士气!吩咐下去,大家杀牛宰羊吃顿好的,七日之后,我们按时出发,让颉利感受感受什么叫他娘的大唐边军!”

  “唯!”

首节上一节93/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