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秦始皇与我视频通话 第85节

  “这就是上郡高奴县所产的洧水?”

  秦始皇闻了闻,味道有些刺鼻。

  “石油一词实在恰当,此物炼制之后,极易燃烧,所产沥青,便是后世所说修建大路的主要材料。”

  秦始皇很高兴,终于有个能够现在就用得上的物品了。

  “此物提炼之时有毒,可用刑徒进行。”他叮嘱了匠承一句。

  然后看向身边的王绾:“高奴县纳入内史管辖,绾卿之后安排此事。”

  既然有这好东西,那就得用。

  最后一件东西是一幅图画。

  “此物由墨甲给陛下讲解。”

  眼神清澈的墨甲代替了师父的位置,指着挂在墙上的未知之物,侃侃而谈。

  这是一个动力源头,依据后世提供的蒸汽原理,由这位墨家年轻人亲手绘制。

  “人之源头在心,此物可为死物之心。”

  秦始皇笑着指了指上面的图画,他可是看到过后世大路和铁道上奔驰的车辆画面。

  知道这所谓的蒸汽机,是能够运送人和货物的利器。

  同时也是代替耕牛,提升农业生产速度的东西。

  墨甲解释完毕,然后说道:“此物要求精密,尤其是各种无漏铁管,手工打造费时费力。臣只暂做了一个演示物品。”

  这是一个圆形的铁球,上面有个拐弯的管子,铁球两边被两个铁管夹住,这两个铁管子固定在一个锅盖之上。

  一旁已经有一个翻滚着热水的大锅,墨甲将这个特制的锅盖盖在了大锅之上,那铁球之上的弯管开始冒出白色蒸汽。

  一会时间,那铁球就开始飞速转动。

  呜呜之声在大厅内响起。

  “原来如此!”

  有很多东西,只有看到了,才能真正理解。

  众人都是欣喜的看着这个转动的小东西,似乎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在心中流动。

  动力之源。

  从烧开水开始。

  一个简陋的蒸汽演示,让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性。

  一众大臣开始纷纷议论,脸上都带着探寻的神色。

  秦始皇则是看向了一旁敞开的后门,门外面,是一条笔直的黝黑大路。

第89章 道路与农事

  秦推终始五德,周为火德,秦代周,为水德之始。

  五德对应五色,木青、火赤、金白、水黑、土黄。

  秦国是六进制,以六为极数。

  所有的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秦始皇更是将大河更名为德水。

  眼前的宽六米的黑色大路,如同那流淌的德水,蔓延到院外。

  他很满意。

  可以说是非常的满意。

  步履轻轻踩了上去,然后十分用力的跺了跺,又跑到旁边看看了路边缘的厚度。

  还用手抠了抠。

  很坚硬。

  “陛下,此路如何?”

  这是匠承准备的礼物,用石油提炼后的沥青,混合石子之后,修成了这条漆黑大路。

  秦始皇脸上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笑容。

  “墨卿!速速告诉朕!此路修成,需多少时日?”

  他很激动,看着匠承伸出了一个手指头。

  “十日!”

  近百米的长路,而且如此平坦,十日时间也不算长。

  “一日。”

  秦始皇觉得有些口干舌燥。

  “几人?”

  “二十多人吧,因为无法用刑徒,皆是院中工匠帮手修建。”

  有点快了。

  大秦的驰道修建是秦始皇定下的国策。

  要求也很高,但是没办法达到如此精美。

  因为无论路面如何夯实,下雨之后,也是泥泞的。

  这路就不一样了。

  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有泥泞!

  身后的众大臣都有些感叹。

  大秦国都的大道也还都是夯土,若都建成这种道路,那雨天出行便不会怕溅一身泥水了。

  “彩!”

  有了这路,各地往来速度便更快了。

  无论调兵,还是运送物资,因大雨导致车辆深陷的事情便不会发生了。

  秦始皇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了很多趟,真是越看越喜欢。

  “要致富,先修路!”

  他想起后世说起大秦驰道时所写的一段话。

  想象着如此道路遍布大秦时的景象。

  骑着骏马的信使,路上巡查的士卒,无数的商队,来往的黔首。

  那才是大秦应该追求的富强。

  “陛下,此为石油提炼,以及此道路修建之法。老夫结合后世所传,做了些许更改。”

  秦始皇接过匠承呈上的小册子,打开看了看。

  让这些墨家之人做事,就是省心。

  “墨卿想要何种奖赏!”

  老墨匠咧嘴而笑,“更多的技术,还有更多的帮手!”

  秦始皇深呼了口气,更多的技术他有,可是更多的帮手,他没有办法。

  “前一件事朕倒是可答应帮你,可是后一件事。”

  他看向了一旁蹲在地上抠沥青路的将闾,“东北新郡仍需大量墨家之人支持。”

  老墨匠露出了苦笑。

  他们已经抽不出人手去支援北方了。

  缺人,缺的从来都是达到某种水平的人。

  “此事容朕与诸臣商议,不会立刻就有成果,墨卿给朕些时日。”

  老墨匠只得躬身,将恋恋不舍的一众人送至门外,“前方农家之地,诸位慢慢观赏。”

  走过叮叮当当的工室,外面是一片田野。

  年前种上的冬麦被积雪覆盖着。

  相邻的水晶房屋里,则是有另外一种粮食郁郁葱葱。

  更远处,则有一间玻璃建造的房子,里面雾气朦胧,依旧有绿茵呈现。

  “冬日能够见这一片绿色也是奇景。”

  农家以农乙为首,在田间等着始皇帝的巡视。

  “麦子长势喜人!”

  秦始皇扒开积雪,看到青绿的麦叶,冲着身后的大臣们说道。

  一阵道贺之声传来。

  农乙便带着几人看了水晶房中的水稻。

  “谁能想到,这冬日还能见到抽穗的水稻。”

  秦始皇看着将要抽穗的水稻,又是一阵感慨。

  暖房中很热,如同盛夏一般,几个肥胖的臣子已经开始抹汗了。

  “温度很重要,此举完全是为了验证育秧法的成活率,结果很好!”

  农乙将一张表格递给了秦始皇。

  秦始皇看着表格,不住点头,然后传阅众人。

  “节省了不少稻种,但是多了人工。成活率还不错,只是不知产量如何。”

  今年推不推育秧之法,这个问题秦始皇在纠结。

  大秦水稻,历来是直播之法,就是撒上种子,等雨水浇灌,成活密集的地方,可以选择性移植到稀疏的地方。

  这种方式要多用些稻种,稻草混合,易倒伏。

  “再试一年吧。”

  他看向农乙,轻声说道。

  “农事事大,与其做错,不如不做。”

  这个结论并没有出乎农乙的预料。

  他和秦始皇对育秧法的态度是一样的。

  “臣也有此想,今年会在多地试种此法,因地制宜,才是农家正道。”

首节上一节85/32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