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53节

  王后回过头来,傻傻地说,“可我不懂得指挥作战啊。”

  “妇好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寡人的王后在后宫为寡人指挥宦侍、宫婢,打理后宫,处理的井井有条,亦然有妇好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啊。”

  王后继续听嬴政说著,自然信以为真。二人渐渐坐的近了,近了又近了……嬴政上下其手。

  王后面红耳赤地坐在嬴政身上。

  “大王,这是太子宫,在这里是不是不合适?”

  “那就让此战速决。”

  一个时辰后,二人一前一后出了殿门。

  嬴政出来时神清气爽。

  而王后则在后面慢吞吞地拖著双腿走出来。

  是时扶苏正在拆古琴,不,是了解古琴架构方便学习弹琴。

  他提著一把琴,立在院子里见二人一前一后出来,王后还在摆弄发饰,不用想也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扶苏还得佯装自己看不懂父母在做什么一脸懵懂的样子,瞪大眼睛看著两人。

  嬴政走出去时,还对扶苏说,“你要像王后学习,多读书。方才寡人和王后交谈了一些读书心得。等你什么时候读了一车书,到时候也可以和寡人彻谈。”

  扶苏低著头,“哦。”

  等到王后走过来时,也对扶苏说了相同的话。

  “扶苏,你要像你君父一般。学不可以已。你要日日坚持读书,这样才能有你君父的博闻强识。我方才与你君父谈论书籍,发现大王又精进了不少。”

  “嗯……”

  此后这三天,嬴政都去宿在王后宫中。

  “我看扶苏是发现了吧?”王后担心地问嬴政。“我听说很多贵族很小的时候就沉溺于色事……”

  王后不希望扶苏也跟著学坏。

  嬴政想了想上次扶苏睡在他的塌上,呈现著“太”字形。

  嬴政笑呵呵地,“扶苏毛都没长齐,自然什么都不懂。王后不要整天担心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在史书上,从来没有留下嬴政王后的半点记载,自然更没有秦国皇后的有关记录。

  扶苏曾数次翻看《史记》,好在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都是大事,有长篇大论的贾谊《过秦论》,可是却鲜少记录嬴政的只言片语。

  可是在汉高祖、汉武帝、吕后本纪中,记载了大量的人物原话,更别说项羽、樊哙、张良那些人。

  这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点。而且在秦始皇晚年时期,有一年的历史是完全缺失的,一字都没有写。

  周五上架,再说一遍。别养书了。

第73章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开始

  嬴政作为第一个皇帝,创制皇帝制度,绝对有言官记录言行。

  可是《史记》里对嬴政的原话竟然只有寥寥几句。

  历时十四年,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这样震惊世人的功绩,竟然在司马迁笔下只记载了寥寥数语。

  自然会被人怀疑《秦始皇本纪》是否有被人删减过。

  总有后人说嬴政没有立王后,在他眼中,女人根本不算什么。

  这完全是对嬴政的误读。

  这也是违背历史上的嬴政形象的。

  据记载,嬴政是赞扬遵守妇德的女人的,他东巡时,曾经在泰山石刻上篆刻文字,为的就是鼓励女子遵守妇德。

  甚至嬴政赞赏敢为天下先,自己做生意的女人,比如寡妇巴清。嬴政亲自召见了巴清,还赏赐于他。

  至于说嬴政没有王后,这在战国末期乃至汉初,都是非常严重的人伦错误,夫妇的结合是人伦之始。

  如果不成亲就有了孩子当父亲,在当时是要被世人笑话的,更何况是一国的君王。

  如果嬴政不立王后,这就是违背祖宗的决定。反而会被天下人口诛笔伐,将这样骇人惊悚、前所未有的大事记载在史书上。

  而且按照宗法制,既然是一国之王,怎么可能不立王后。

  再说当时嬴政创立了皇帝制度,也同时设置了太子和皇后一应的规制。

  可是奇怪的是,《史记》没有对嬴政皇后的记载,却又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说在胡亥继位被赵高谋逆将死之际,胡亥求赵高,能不能放过他和皇后。

  这就说明,胡亥在继位后,很快就确立了皇后。

  可见当时秦朝的皇后制度是完备的。

  这又成了嬴政有王后的一个佐证。

  可是在史书上,嬴政的王后完全消失了。

  这就只有一种可能,她作为嬴政的正妻,秦朝正统的皇后,公子扶苏的生母。

  在胡亥赵高矫诏篡位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皇帝位置的正统性,胡亥把嬴政王后、亦或者皇后有关的一切全部抹除了,就像是胡亥抹除了嬴政其他儿子的痕迹那样。

  因为越是嬴政有王后的证据确凿,公子扶苏的正统性就越强,所以胡亥才越是感到害怕,恨不得把她从历史上直接抹除掉。

  可这就是历史。

  成王败寇。

  失败了的人,全部被历史抹杀,赢了的人,纵使作恶多端,史书上留的还是他们的言行。

  都说秦国六代明君,可是谁又去了解过,在秦国过去的历史上,自秦国哀公之后,就接连不断地发生了政权更迭。

  秦国在五十年之间,前后换了八位国君,史书上只是记载寥寥数语。

  不是谁都有资格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还能够像项羽一样被单独列一篇本纪记载他楚霸王的威风事迹。

  大多数人随著政治斗争的失败,直接被掌权者抹杀,痕迹也清理的干干净净。

  所以史书永远只是真实历史留下来的一点痕迹罢了。

  看著自己的母亲,还有对自己并不很差的父亲,扶苏想著,历史上的公子扶苏居然这都烂泥扶不上墙,那也未免太逊了。

  因为扶苏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下长大,有这样的母亲,注定是良善之辈。可是他输也输在这个地方,重感情,不够狠。

  好在,自己是个穿越者,也曾为了谋取肉食寒窗苦读十七年之久,知道做个屁民的难处,也见识了人的多面性,事情的两面性。

  扶苏很珍惜和王后相处的机会,所以,他也要维护他母亲在历史上的名位。

  把这位在鲜明尊卑等级秩序下热衷于维护和谐的楚国公主留在青史之上。

  

  春祭大典很快就结束了。

  一群猛士穿著黑袍,一脸严肃庄重地进入祭祀场地,先后祭祀了天、地、秦国列代先王。

  待隆重的礼仪结束,随后就是大摆宴席。

  嬴政款待了他的‘天赐猛将’王翦,也在宴席上接受著众臣的赞美。

  恰如王后告诫扶苏的那样,美好的事情往往都是很短暂的,

  宫中的日子又恢复到了往常那般。

  扶苏继续跟著韩非学习,而嬴政在过完年祭之后,很快就回到了让他实现抱负的地方。只是现实没有让嬴政得意太久,很快他的政绩就出现了负面记录。

  而扶苏不知道的是,从他选择以韩非为师的那一刻,却在无意间改变了整个历史。

  就像是多米诺骨牌,扶苏自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可是却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难以估量的后果。

  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

  所谓历史,就是上个世代的人和下个世代的人恩恩怨怨的迭加。

  扶苏知道韩非会死,他对韩非只是抱著学习的心态想从他身上多学一点能用的东西。

  毕竟韩非是被后人尊称为子的大人物。

  但是他也早就默认了韩非肯定是要死的事实。

  他是为了韩国而来,怎么可能真心实意为秦国做事。作为秦国的太子,他得以秦国的利益为先,如果有一天韩非真的做出了伤害秦国的事情,那他必须站在秦国这边。

  只是扶苏没想到,这一天来临的这么快。

  秦王政十四年年,秦王政二十七岁了。赵国任用了李牧,在宜安大破秦军,桓败走。

  李牧被赵国封为武安君。

  日益骄横、无所不胜的秦王乃至秦军,在遭遇了惨败之后,自然陷入苦闷和徘徊。

  压抑、窒闷的气息伴随著春夏的消逝,于秋雨霖霖的季节格外浓重,整个咸阳笼罩著一股窒闷。

  而桓大败逃走的消息传回咸阳宫,立刻让整个咸阳宫上下都沉浸在一种恐惧之中。

  扶苏的羽阳宫也不例外。

  嬴政非常愤怒,那双眼恨不得随时撕碎几个人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快。

  扶苏最近去章台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现在过去,不就是嬴政的出气筒吗。

  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嬴政的出气筒,扶苏甚至于这些日子按部就班地去上秦国律法的课程。信非常满意,他已经很久都没有在册子上记录什么了。

  而这个时候,韩非却表现的心不在焉,扶苏在努力用自己的知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经验,和韩非教导他的权谋之术相结合,试图勾勒出一个更为完备的皇帝制度。

  “君主若要将权力收束起来,可是若是上位者无道,不以民众的生机为贵,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

  但是韩非这个时候却心不在焉的,对扶苏的问题,他竟答非所问道,“太子又精进了不少,以后太子将会成为很难得的明君。”

第74章 生还是死

  之所以韩非发生这样的变化。

  还是和嬴政攻打灭掉赵国的计划落空有关系。

  面对桓的战败,嬴政怒不可遏,杀了这位逃逸的败将。

  桓也是在秦国位居三等公爵的大将,在前方打了这样大的败仗,不仅仅让嬴政准备的粮草全部白费,更让嬴政的威严一扫而空。

  在秦国,是有反战派的。诸如楚国贵族。

  他们自然不会公开在朝堂上和嬴政说这些打仗不好的话,只是用粮草已经没有了,大军损失严重的话回复嬴政。

  这些事情在朝堂上说出来,那就昭示著嬴政在政治上的错误,军事上的冒进。

  但是政治一向是搞平衡的艺术,二位丞相给嬴政施加完压力之后,还要在一旁安慰嬴政。他们劝告嬴政先暂时放一放赵国,去攻打韩国,以维护将士们的士气。

  嬴政勉强答应了。

  所有人都知道,嬴政早年在赵国被赵人多有苛刻对待,一直对赵国心存恨意。

  是以从嬴政亲政以来,就开始表露出非常浓重的想要灭国的欲望。而且时间久了,这竟然成为了一种执念。

首节上一节53/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