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246节

  “他陪伴大王,足足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时间越久,他和大王之间的感情就越深,是以宫中的人,都知道他的地位。但是王后以这个赵高为祸,多次劝大王杀了他。”

  冯绾绾柔声道,“可再怎么样,这赵高也只是一个官宦小人。王后劝告大王杀了他,可是他竟然能逃过这样的劫数,如今又有东山再起之相。这都说明,此人确实是手段高明。”

  “夫人,能在大王面前长期侍奉的,岂能是等闲之辈。小人斗胆劝告夫人,还是不要掺和此事为妙。”

  “不掺和?这能是我想不掺和就不掺和的事情吗?你不妨想想,倘若你是这赵高,王后劝告大王杀了你,还敢留在这宫里吗?”

  这人自然是摇摇头。

  “已经被王后猜疑,岂敢多留。生死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那你说这赵高为什么留下来?”

  “这……小人不敢揣度。”

  “即便他留下来,你觉得他对王后又会是怎样的用心?”

  “绝对提防王后。”

  “提防?你把这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要我说,王后和这赵高已然结下了梁子,而大王却仍然重用这赵高。仅此一举,就足以离间大王和王后,这是在破坏大王和王后之间多年的感情。那你说,大王和王后离心,难道太子能独善其身?”

  这些心腹之人都低头互相望望彼此,感慨而道,“我等皆不及夫人深思熟虑。”

  “让我猜猜看,王后想要劝蒙氏上谏,杀了赵高。”

  “王后的做法没有错。大王已经不听从王后之计,王后请朝中大臣出面处理此事,合乎情理,而且也一定会引起大王和群臣的重视。”

  “那你觉得,在大王心目中,是王后重要,还是蒙氏重要?”

  “这……大王的心思,我们这些小人怎么敢揣测呢?”

  “你们都是男人,我乃女子。你们尚且不敢揣测,我又怎么能想得通大王的心思。想不通,就会让王后和蒙氏都陷入危险的境地。你们可要想清楚,王后要杀的人可是大王的心腹,一旦失败,很可能让历史上的悲剧重演。自古以来,成事靠小人,败事也全在小人。”

  几人对视,窃窃私语一番,最后给了冯绾绾一个答案,“自然是王后更为重要。”

  “那王后都杀不了的人,蒙氏更加杀不了了。而且这个赵高,他已经是在掺和大王的家事了,如果他是个君子他就应该早早退下,可是他没有。事情已经很明了了。此人如果不除,那就是养虎为患。”

  “可是就算夫人您把这一切都分析透彻了,又能怎么样呢?就像是夫人说的那样,大王连王后的话都不听,更加不会听您的话了。再说了,赵高此人,大家都看在眼里,大王不愿意杀,固然有大王的道理。若是强行去规劝,大王必然觉得身边的人都在忤逆大王。反而会让事情朝著大家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

  冯绾绾笑道,“嗯说得有道理。确实不能再明著去劝告了。可我好奇的是,这赵高如此得大王信任,可是他是怎么被贬为小小宦侍的呢?听你们说了这么久,始终没有提到他曾经犯了什么过错。如果有过错,自然是要在过错上下文章。”

  “说起来,也确实奇怪。赵高被大王忽然撤职,可是又没有被大王赶走,但是始终没有传出来他曾经犯下什么错。”

  冯绾绾像是想到了什么,忽而微微一笑,让这些家臣看见,一个个心襟摇荡。

  “也许,曾经就有人想要除掉赵高,并且他找到了一个为数不多行之有效的法子。”

  其他人自然听不懂甘棠夫人在说什么。

  冯绾绾坐在恒阳宫上座,又是微微一笑。

  她本来就生得极其美丽,微微一笑,让人仿佛置身春日花丛之中。

  “从今日起,告诫恒阳宫上下,所有人见到中常侍赵高,都要把他当做王宫之中最尊贵的人一样对待。就说是我说的。”

  这些家臣互相对视一眼,纷纷笑道,“夫人这一招,可谓杀人于无形啊。”

  “你们给父亲写一封信吧。说一说这宫里的情况,让我们所有冯家的人,也都要对中常侍毕恭毕敬。我就不相信,王后、恒阳宫上下、冯氏再加上一个蒙氏,难道还动摇不了这个赵高在大王心目中的地位。”

  “夫人高见。”

第351章 帝王心术(求打赏月票全订!)

  话说扶苏抵达巨鹿城后,便在正事上表现出懈怠。这让随行大夫万分焦灼,所以写信给秦王。

  秦王得悉此事,反而高兴。

  嬴政自然召集了群臣,把扶苏到了巨鹿城后束手无策的事情给诸臣都说了一遍。

  这好像是一件对秦国不利的事情,但是众臣看秦王神色一点也没有生气的意思。

  王绾自然是理解嬴政的。

  李斯也是个人精,也看得出这里面的猫腻。他知道,他这回必须给大王想出个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这样才能让大王更加高兴。

  冯去疾听了,心里也是高兴。太子知道示拙,那就可以长久。只是,如果真的是示拙,那就好了。

  朝中丞相及九卿,各怀心思。

  其他大夫多有茫然,不知道大王因为何事面露喜色。

  “大王,这齐、赵百姓喜爱外逃,那就让他们逃吧。我们到时候再打就是。”

  一个年轻的声音在朝堂上蓦然响起,声音洪亮。

  众人不用回头就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谁。

  蒙毅呗!

  青年才俊!才是否高过在场大夫这个暂且不论,可帅是真的帅啊。

  头戴獬豸冠,面色冷得似铁,双目如电,神情严峻。

  身长八尺,体态修长,声若洪钟。

  整齐的朝服穿在他身上,像是一件艺术品。周围那些早就吃出‘将军肚’的大夫上卿在他旁边一站,那真的是高下立判。

  搁在现代,那就是一堆葛优里站了个胡歌。

  秦王只要看到蒙毅,便心情大好。

  当他穿著履鞋站出来,双眸如星,整个人神采奕奕。

  他仿佛浑身上下放著光一样,在场多有迟暮之人,看得那叫心里一个妒忌。

  也有不少过去风华正茂时貌若子都的高官,他们则捋须看著这些人露出姨母看待侄儿时的笑容。

  嬴政听到这话,虽然觉得不是那么妥当。

  可是这朝堂上响起年轻人的声音,纵使驱散不了天空上的乌云,可是却能放射出些许阳光,让他的心见到些许光明。

  “大王,臣以为,这些人不是喜欢逃跑吗。他们不就是为了自己的私产只让自己使用,想要逃避赋税,想要逃避兵役吗?咱们何须管他们呢。他们想要跑,我们就让他们跑。天下就那么大,等到大王把天下都打下来,我看他们还能往哪里跑。”

  众人听了,那一个个都是血脉贲张啊。

  王贲听得,也是心里极爽。

  蒙氏两兄弟,都是铁血男儿啊。

  诸臣听了,都是大喜。嬴政也不例外。

  “善。大夫毅所言甚合寡人心意。”

  蒙毅听了却脸色微微发白。大王竟然说的是甚合心意,意思是自己说得还不够好。

  他记得大王对待上卿的建议时,总是说正合心意。

  王绾上前道,“太子奉命出行,不可无功而返。”

  蒙毅听到这话,这才醒悟。太子是奉大王的命令去的,如果这个任务完不成,那就是做决策人的有问题。而做决策的人就是大王。

  所以不管这个事情有多难,都要把这个差事办好。因为这是嬴政做出的决定,是嬴政下达的命令。如果扶苏执行不好,会让很多人觉得嬴政做事不公允。

  李斯也等了很久了,这就是该他出场的时候了。

  “启禀大王,这乡民外逃之事,始终是个痼疾。必须根治。而且据臣所知,商人外逃,去的并不是大城市,而是去郊野之地躲避战乱;庶人外逃,也并非前去其他乡邑,而是躲进山林自垦自食。”

  

  “这些人逃避兵役和赋税,对于国家来说会造成很多难以估量的后果。防微杜渐,应该及早处理。微臣以为,应该加重对那些未经过官府迁令调动私自搬家的商客以及庶民予以重罚。”

  “非刑不足以扬威,非重典不足以使民知难而退。商与民都以为逃跑对他们来说是最有利的,要想终止他们的行为,不会有比严刑峻法更能奏效的。”

  诸秦法家派别大夫自然齐声附和,“臣等皆以为当如此。”

  但是嬴政并没有当即同意,他另有打算。

  看到嬴政没有同意,朝中顿时又是一片寂静。

  这时候,在稍微重用过后就被秦法家排挤的六国臣子开始说话了。

  “太子曾言,六国庶民是因为惧怕秦法所以逃跑,如今加重刑法,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这人正是茅焦。

  他看准大王的心意,相信单是从大王派太子去处理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大王是认可太子安抚六国民众怀柔手段。

  嬴政听了,也没有说话。

  王绾也坐了很久了。

  比起怎么处理这件事,太子不作为的反应才更值得他们思考吧。

  “大王,太子对此事只是一时无策。不如多给太子一些时日,让太子在巨鹿一带久留。六国庶民多闻太子贤能,听说是太子前去,也许会有奇效。”

  事实上,嬴政也是这个目的。

  其实一开始,扶苏到了新郑。他只是随便做了些事情,很快就赢得了很多六国人的好感。

  当时嬴政还为这件事很生气。因为他做了那么多,但是六国人对他却非常反感。

  后来嬴政自己慢慢想通了这件事。对于六国人来说,他始终都是发动战争的那个人。扶苏不一样,他从小就负有仁义之名,自然理所当然受到众人的喜爱。

  慢慢地嬴政也就想通了。

  反正未来的天下也是扶苏的。也许是这是上天的安排。

  后来扶苏也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他作为秦国的太子,再加上他的作为,本来就具有极高的政治影响力。

  嬴政就是想要利用扶苏的影响力,去帮助他自己巩固统治。

  王绾还是了解他啊。

  李斯却不这么认同。

  因为他很清楚扶苏之前是用什么方法安抚了韩国民众的。对待韩国民众,扶苏及时缓解了他们的情绪,让秦齐军与民之间的对抗状态纾解。

  但是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被普遍推广。

  尤其是同一个方法一而再再而三的用,会让庶民觉得太子虚伪,方法自然而然无效。

  百姓说到底要的还是实质利益。以太子的能力,他拿什么去给庶民好处。

  但是,这是秦国,嬴政的国。

  嬴政不需要他李斯的立场,嬴政要的是符合他想法的建议。

  李斯退了,不再多言。

  冯去疾因为等的最久,反而观看到的事情和掌握到的资讯更多。

  一开始他也不知道大王在想什么,太子又想要干什么。

  可是慢慢地,一场朝会下来,他从诸多同僚的言辞、嬴政的反应和扶苏的作为综合分析判断,终于晓得了扶苏要做什么。

  太子并不是无计可施,懈怠政事。

  恰恰相反,太子是在真正的解决问题,太子是在替六国庶民和整个秦国朝堂抬杠。

  太子想要变法!

首节上一节246/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