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241节

  但是实际上,也许秦王朝的分崩离析才是皇帝制度逐渐健全、走向完善的开始。而帝国的灭亡,才是嬴政伟大政治梦想的开端。

  事实也多次证明,他的政治构想实在是具有前瞻性,他用这个制度,将一片庞大疆域上的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就像是用一套机器,联动了整个庞大的机器。这个机器,一单开始启动运转,就延续了两千年。

  期间虽然坏掉过很多次,但是它却始终在运转。

  土生土长的赵地百姓、韩国百姓、燕国百姓、楚国百姓,他们的道德观念始终处在一个自然的状态。这六个国家始终没有把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于是,当秦国的制度文化和赵国的民众相遇,众人都以为,秦国将要靠著强权,让天下人都膺服于这种制度。

  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

  是六国人遇到了秦国的制度文化,他们内心的自然法则,礼仪规矩,伦理秩序和秦国的制度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这给秦国的制度新的生机,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从这里才开始。而文明上的交融、汇合,也是在这里开始的。

  对于古老的中原来说,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那一年,称得上是古今未有之大变局。

  秦国的文化,过去是自成一家的。

  可是当秦国吸纳了一个民众容量远远超出他们想像的群体时,秦国的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被成倍的放大,与此同时,这个制度也在被六国人的反抗进行一种纠正。

  很多人都觉得,秦国灭亡是因为秦国的军功爵制。

  可是为什么秦国在兼并六国之前乃至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这个制度让秦国越来越强大;但是当秦国一统天下后,秦国继续对外扩张却导致了失败呢。

  当一杯淡的水和一小勺盐混合在一起,水变得咸了,可是盐也分解了。

  抛开其他的不谈,秦国的军功爵制并没有错。在任何时代,一个国家如果不想在战争中取得失败,都会首选这个模式。

  而处在这样一个冷兵器时代,一个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度占据主流的时代,一个国家想要变得强大,会有比军功爵制更好的办法吗?

  只有军功爵制可以给庶民留有一条可以晋升的通道,只有军功爵制能够源源不断地保证秦国的中层、上层始终的活跃的,只要有强者可以闯入这个权力高层的决斗场,就能够给整个国家上上下下都创造巨大的利益。

  可是为什么,秦国却在按理说最辉煌的时候,走向了衰落。

  而嬴政创建的皇帝制度,也在刚刚诞生之后立刻就走向灭亡。

  因为这个皇帝制度,本身就是嬴政的天才设想。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实践过。

  嬴政的皇帝制度,只适合秦国的版图。

  于是当天下一统后,真正的文明交融汇合才真正开始,秦国的政治文明和六国的思想文化这才开始融合贯通。

  混乱往往意味著秩序的开始。

  某种意义上,秦始皇的皇帝制度其实是1.0版本,而汉朝初期的郡国并行制那是版本。

  只是可惜,版本的升级,是以牺牲人的血、肉、泪为代价。

第343章 扶苏,众望所归(2更求打赏月票全订

  )

  而秦始皇的伟大梦想,是在他驾崩之后,整整两千年,数百位帝王乃至世家所延续下来的。

  把握这一政治方向,很多事情就变得明朗了很多。

  那么大秦帝国的创建,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嬴政已经在确立皇帝制度。

  虽然自己这个太子对于他来说,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威胁。在政治上,不讲你有没有僭越的心思,只讲你有没有僭越的能力。此为后话,姑且不详叙。

  但是有些问题,这是扶苏接下来必须要解决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道自己活著的目标是什么,那就要提前是三年,乃至提前十年就筹谋。

  明知道未来天下人都要揭竿起义,造反秦国,各种弊端丛生,对扶苏这样从两千年后穿越过来的人来说,他的见识见闻就决定了他站得角度绝对比嬴政站得高,也决定他所要解决的问题方面非常广。

  历史经验也让他有了非常丰厚的知识储备去应对这些难题。

  眼下,摆在扶苏面前的难题并不是什么时候继位,怎么继位的问题。嬴政的个性和血淋淋的历史都摆在面前,来一个十三岁的小孩提前知道未来,那也知道该怎么做。

  扶苏要考虑和要解决的真正难题其实是关系到未来整个秦朝如何存续下来的问题。

  也许历史上秦始皇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伟大梦想能在他的作为下成为现实。

  未来诸子百家的文化该何去何从?

  秦国的政治体制以及六国百姓的固有思想以及贵族文化相互撞击,又怎么解决思想上的碰撞?

  秦国人和六国人的利益矛盾如何化解?

  秦国皇帝和六国复辟贵族之间的矛盾又如何调和?

  整个权贵阶层和整个庶民阶层的利益,又如何调和?

  这些问题,都是息息相关。一旦这些病症发作起来,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么要处理这些问题,也只能是从小处著手,也是用牵一发动全身的方式著手改革。

  邯郸驿馆,明日扶苏等人就又要启程。

  迄今为止,他只见到邯郸郡守亲自前来拜见,至于其他人,别说人,就是连只鸟都没瞧见。

  夜幕降临,邯郸驿馆里一处高楼里灯火通明。

  窗户微微开著,一个穿著玄衣,配著高冠的年轻男子正俯瞰著脚下的邯郸城,他的眼睛深邃地像是无边的黑夜,墨色的瞳孔里倒映出来的犹如米粒一样微弱的灯火在黑沉沉的夜幕里齐齐闪烁。

  等到二更时,打更人梆子一敲,那一豆豆灯火慢慢寂灭。

  邯郸城里便只有城阙和门市口上亮著火把。

  扶苏需要大量的才士、心腹、出自六国庶民阶层的士人来辅佐他。

  门扇被轻轻合上,扶苏一个人坐在座上,他看著案上的灯,心情十分沉重。

  处理这些事情,比他想像的更为复杂。眼下他最需要的就是人手,不是说嬴政的人不够精明,只是决定态度的是立场,秦国的既得利益者是先上车的人,他们不可能再去管理照顾那些还没上车的六国庶民。

  一场极少数人对整个天下人的压榨和剥削即将到来。

  要想改变这些,扶苏就要拉拢两个势力集团。

  其一是庶民群体。这个群体最广大,可是要拉拢也是最容易。

  其二是六国复辟贵族和有能耐但是不想做庶民的庶民,这个群体是敌人。但是也要拉拢。

  消灭对方永远是最下等的决策,把他们变成朋友,借助他们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上策。

  要想拉拢后一个群体,就需要一些帮自己搭桥的人,首先得和他们创建联系,然后才能谈这些事情。

  扶苏挖空心思,想来想去,除了汉朝的开国丞相萧何,还真的没有任何人能够入他的法眼。因为其他的人固然有才能,可是并没有萧何这样优秀。

  出自庶民,代表庶民;才华卓著,能够让那些贵族闭嘴。

  可是扶苏望了望门口围了三层的士兵,只能在阁楼里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冯敬就在门口屏风处。

  大门总是开著的,只是正对著大门总有一扇铜制屏风。

  执戟郎冯敬就是站在屏风处。

  他一本正经站在门口侍卫。华丽的盔甲在明灯的照应下闪烁著银色的光芒,一双眼炯炯有神,十分庄重。

  他眼看著扶苏的一声哀叹之后,瘫倒在椅子上,十分颓废无奈的模样。

  周围的人见到太子这样,一个个也以为扶苏的心情不好,都眼睛瞪大,小心翼翼侍奉在扶苏左右,个个都在腹中揣摩言辞想让扶苏高兴一些。

  冯敬望著扶苏,再三确认过扶苏就是在看他,他这才走上前来。

  “太子可是为什么事情担忧不已?”

  “倒不是担忧。只是这宫中的日子,实在是窒闷。此次好不容易出来,也只是疲于赶路。全无意趣。”

  冯敬暗想,原来太子是觉得无聊啊。

  可是,他能为太子做什么呢?

  估计是身边只有熊美人,太子和她在一起时间久了,心中厌倦了。所以暗示我去给太子找美人?

  可是我怎么去找,去城里直接抓几个美女回来,还是

  一时间,无数个荒诞的想法在冯敬脑海里掠过。

  扶苏却慢悠悠道,“我想去看看燕国的雪,听听齐国大儒讲经,看看邯郸百姓是如何在战后休养生息的。”

  冯敬顿时松了一口气。

  “太子,待此次完成接管齐国献地事由,到时候臣亲自护卫太子前去这些地方。”

  “只是我出来时是因公,这回去时这么做,怕是不太好?”

  冯敬脑海里闪过他父亲教导的一句话。

  太子有错就是自己的错,这样太子才不会犯错;自己有功那就是太子的功,这样太子就是功最高的。

  “此次太子回咸阳,届时该是春日。估计到了那个时候,楚国的战事也将告一段落。李将军率领二十万兵马去攻打区区衰弱楚国,能有多难。”

  “估计等到明年春日时,李将军取胜,大王必然高兴。到时候太子也处理完了齐地事由,届时慢些回来也正常。”

  冯敬说罢,周围那些年长的官吏都瞪著他。

第344章 邯郸百姓所期待的储君(求打赏月票

  全订)

  大家便都看向信,众人都是在用眼神交流。

  像这种情况,太子虽然没有渎职的嫌疑,可是传出去会让人感到太子贪玩。

  太子这又不是七八岁了,这么做属实会暴露自己不够稳妥的一面。

  可是信对此事却没有反对。

  扶苏也是看了看信,见众人都没站出来反对,便十分轻松地道,“嗯,是这个道理。待返回咸阳时,希望可以多去一些地方。否则还真不知道下一次出来又是什么时候。”

  信考虑一二,主动站出来地道,“太子不若就以游山玩水为由,去周围的城池多加巡视。届时太子可以向大王上书,请求延期返回。”

  扶苏只是摇头,“不必不必,巡视什么的,我对此不感兴趣。我只是想去游山玩水,看看风景。”

  “唯。”

  众多宦侍回到自己的住所。

  因为是出差,不同级别的内臣都要挤睡一张塌。

  夜深了,众人值守完都各自回到房间。一张张面孔对著,众人也只是闲聊。

  太子越来越壮大了,所有的人都很期待著太子未来继位的那一天。

  大家也开始为各自的利益谋划,一个个都开始心照不宣起来。

  但是今天晚上这个事情,大家都觉得不妥。

  尤其是以扶苏现在的身份,如果他真的要做点什么事情,很可能代价就是把他们的小命全部都给报销了。

  他们自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害怕扶苏做出啥出格的事情来。

  但是这内臣和内臣之间,各有权责利益交互的关系。这种人多嘴杂时,根本不可能议论这些敏感的事情。

  但一见到信回来,众人纷纷围上前去。

首节上一节241/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