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82节

  看到自己的同僚根本没有远见,还是像当初那样得过且过且狭隘的心态,“几乎都是鼠目寸光之徒”。

  看到宛城只有一万弓箭手,便觉得敌军少,我军人数众,可以谋取宛城。根本没有大局。

  看到秦国的太子面对辱骂不还口,不还手,只觉得他懦弱。从来不为这种人的城府心境感到惊慌担忧。

  项燕自己也感慨,“我欲往上青天,可是却无好风凭藉。”

  三五日下来,项燕自己也不得不走向动摇。

  自己本来想让秦人内部先发生矛盾冲突,让秦军军心大乱;可是眼瞅著现在,楚国人自己内部先乱起来了。

  项燕眉头直皱,可是他甚至没有能诉苦的对象。

  

  新郑,扶苏又收到了身在敌营之中的奸细秘密送来的消息。

  扶苏立刻派人去军营请蒙恬、李信过来。

  “我得到消息,如今楚国军营上下人心不和。楚国兵临城前,项燕却久久不下令发兵攻打宛城,将士们纷纷猜测疑忌。对我们秦国来说,这时候要是采取行动比项燕慢一步,都会让我们秦国损失惨重。”

  “所以我决定立即发兵。由一猛将率领五万人马,夜间袭击平与。”

  【平与:也做平舆讲】

  “宛城、平舆,项氏封地,刚好都在一条线上。宛城最东,平舆在中,背后靠的就是项地。”

  项氏的氏,本来就因为封地在项所以才得名。故名唤项地,但是实际上相当于一座大城池,只是那面的土地,都是属于项氏一族的。

  而少年时期的项羽,本身就是当时家世显赫的地主家的继承人。

  而后期历史上,项羽表现出对楚国土地的种种执念,也就源自项氏一族的历史,在当地的荣耀。

  言归正传。

  扶苏认为,“这宛城距离平舆,足足有几十里路程,行军三天三夜都不能到。我知道项燕临行前,楚王答应给项燕四十万兵马,现如今他手上只有二十万兵马。”

  “我猜想,就算楚王没有给够他四十万,但是他一定在别处部署了兵力。恐怕兵力还不少。眼下楚国虽然号称带了二十万兵马,实际上只有十二万人在宛城前。”

  “项燕此人和别的楚国大将不同。早在楚国楚考烈王在世时,就曾指著项燕说,他以后是可以做大将军的人。楚王负刍继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任命项燕为大将军,这些年他一直都在整顿兵马粮草,对楚国各城池,人口、地形地势的情况十分熟悉。因为他治军严谨,楚国百姓也都拥戴他。”

  “他带兵到宛城,始终没有主动进攻的意思,可见对我并无轻敌之意。光是这一点,已经胜于诸多将军。”

  “他一定备有后手。准备随时应付我军。我猜项燕一定来到,我军如果要入楚地,一定会采取兵分两路的方法。我们就来个将计就计。”

  “平舆本就是此次项燕大军的本营,我想兵马粮草一定都过此城。而平舆背后,正是项地,项地千里足以为楚军支撑供应粮草。”

  “一旦我们有人进攻平舆,对于楚军来说,就是截断粮草。楚军闻言,势必铁了心要回去。这时候,就是我们反攻的好机会。”

  “可是平舆背后有项地,项燕也一定在其他城池备军。我军人数上并不占据优势。一旦楚军要回击,我军将士恐怕会葬身鱼腹。所以进攻平舆的人,一定要不能恋战。一旦见到敌军前来,立刻撤退。二位将军以为,谁能胜任这样的事情呢?”

  原本计划好的突袭平舆的人,就是李信。

  可是太子扶苏之前没有告诉将军李信,要他打了就撤。

  李信到现在都感觉懵懵的,喉头处也是一紧。

  他想占领几座城池,怎么就那么难。

  可是扶苏是太子,又是大王亲定的主将,扶苏既然说了这样的话,他就算是不爽,也不得不去。

  (上午闹了点乌龙。和责编沟通时没说清楚。请大家赶快忘记。我的错,要是有存稿就好了。抱歉抱歉。)

第254章 高手之间:预判你的预判(求打

  赏月票全订!)

  “太子,李信愿往。只是末将有个请求。”

  扶苏心喜,“直言无妨。”

  只要肯听话,想干什么都可以。

  

  距离春祭,只有三日。

  秦军开始关闭所有城池各处城门,不许任何人随意出入;街上巡逻的兵卫也多了起来。

  夜间,将军李信以调兵防卫为理由,先后抽调了五万兵马陆陆续续离开敌营。

  秦国人在楚国内安插眼线,楚国人也在秦国境内安插眼线、细作。

  因为秦国人和楚国人都是人,都有各自的国。一个是大利当前,一个是大敌当前。为了自己的国,为了自己的家,双方都在拼命。

  作战的双方主将也都知道,彼此都有人马眼线安排在敌军之中。

  这是一种奇怪而又微妙的默契,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平衡。

  所以一旦有一天,接收不到自己这一方细作消息,又或者消息来迟了。

  这种平衡被打破,这时候就要出大事了。

  项燕现在就面临这种情况。

  他在营帐之内左右徘徊。

  秦军一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们非常骄傲,只要好好利用这种心态,让他们轻敌,就可以很容易击败他们。加上这次又是秦太子带兵出征,他就算再怎么地位高,得人心,可是年龄小是事实,没有带兵打仗。

  长久拿不出实战来,还面对我的挑衅如此视若无睹。

  自古以来,民众愚昧不堪。

  军中士卒,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时间一久,他们也必定对秦太子道非议。

  项燕知道,秦太子是个很不错的对手。他相信秦太子扶苏一定早就洞察了自己的目的,所以才忙不迭入军营安抚将士。

  可是即便上位者再怎么明智,很多时候也并不能力挽狂澜。

  事实摆在眼前,只能看谁的一边人心齐,对将领更有信心。

  自己用了攻心之计,一个月的时间,秦军那边应该正是心痒痒的时候。

  现在,一个不详的迹象出现了。

  项燕已经三天没有收到秦军那边的动向了。

  这说明秦军这边是已经有动作了。

  项燕徘徊著,时不时转回身仔细查看地图。

  出现了这种事,项燕立刻把这消息告诉了他的部将们。

  有一些人觉得项燕这时候有些太过敏感了。

  “秦太子别的不说,对庶民一向以仁义著称。他前些日子不是还下令让驻军给地方百姓修路、补墙吗?也许这几天又忙著给庶民准备过年祭的食物和赏赐去了。”

  “他这个人啊,像赵襄子。总是爱玩这种把戏。”

  一些将士嬉笑著,他们看不起庶民。他们认为出身卑贱,见识狭隘,愚蠢不堪,活该被他们奴役,活该被他们欺负。

  对于秦太子这样的做法,他们自然也是嗤之以鼻。

  所以楚国永远也搞不了商鞅改革,更加没有办法临时效仿扶苏,去和秦国人争夺老百姓。

  项燕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可是他能怎么样。

  说出来又有什么用。

  项燕问道,“这秦太子,把自己的本营设置在新郑。绝对是别有用意。好在我之前于青阳、陈【地名】这二地都已经布下兵马。”

  青阳,嬴政很想要得到的地盘,毗邻秦国,地广人多。此前楚王使人入楚,曾经提出过一个计策,就是献出这块地以西的地盘给秦王,希望秦王罢兵言和。

  “据我的消息,他此次戍边,抵御我楚国是其一,更有要安抚韩、魏、楚乡众的意思。所以他才把本营设置在新郑,想要安抚后方。”

  项燕现在已经不说秦太子非常明智这种话了。

  因为他手下的这帮蠢蛋,只听得了好话,一点让他们不开心的事情到了耳朵里,他们都觉得浑身像是长了刺一样难受。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很多人既不了解自己,更加不了解别人。

  过去世家之中这样的人还是很少的,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打仗的时候,问题和弊病都显露出来了。

  项燕只觉得自己打起仗来,最艰难的不是秦军,而是应付这些楚国人。

  “我担心秦国的太子已经秘密指挥秦军行动了,而且一定是进攻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更加说明,我的办法奏效了。”

  “今日召见诸位前来,我是要告诉诸位将军。不管他们要去攻打我楚国什么地方。以秦太子所带十万兵马,就算是天兵天将。入了我楚地也先得迷一阵路。更不要说他们兵力单薄。”

  “所以他们若是有主动出击,一定是虚招。届时我军将士不可乱了军心,都要听我指挥,和我一同前去捅入秦太子的老巢新郑。”

  “我决定命令二十万士兵,直接北上攻打新郑。端了秦太子的老巢。诸位以为如何啊?”

  项燕说的绘声绘色,眸中闪著精明的光。

  众将士听著,也早就跟著满眼放光。

  “好啊,这个主意好!”

  “甚妙啊!”

  “攻打新郑,活捉秦国的太子,让秦王割地给我们。好啊,这个主意好!”

  就是宋义,听到这个主意,也是双目放光。如果能够活捉到秦国的太子,到时候可就拿捏到了秦王的七寸。

  众将异口同声赞叹不已。

  见到部将们又对自己有了信心,项燕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样一来,他们也不再忙著去进攻宛城。

  项燕回去后,又派出去了更多的斥候,多路巡查消息;又下令让人主动去新郑城中探情况,再去和秦军里的细作接头。

  他就这么等著,可是又过了一天,春祭就在明日。

  天地间草木萧瑟,河水都是一片灰白,河滩上的沙子和石头层层裸露出来。

  高大的芦苇丛茂密不已,比林间的灌木还要高大。茎叶十分粗壮。

  顺著河流一路向西,就是平舆。

  此时,星夜漫漫,广袤的天地间,河谷山川之中,一条黑龙像是发了狂一样,直接向平舆城冲过来。

  项燕是在平舆留了人马,可是不足一万。

  因为项燕不觉得扶苏有那个胆量会派人去偷袭他的后部。因为要抵达平舆城,非常容易惊动守军。

第255章 神龙出动(求打赏全订月票)

  第255章 神龙出动(求打赏全订月票!)

  除非他们不走水路,不走山道,直接从山地上穿插越过来。

  可是林间瘴气重,又有迷雾,更有猛虎虫蛇,非常危险。

  只是项燕少算了一回事,如果是李信带兵的话,这些危险就通通变成了无。

首节上一节182/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