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73节

  “日后我成为天子,就封叔公做楚王!”

  从这句话被扶苏说出来时,熊启的命运就被改变了。

  熊启没有上交楚王递给他的信物,他握著那把剑,口中自道,“我欲为楚王,区区丞相算什么。楚地虽然广大,人数实力还不如秦国三郡之和。”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朝野之中。

  秦人自然怒斥楚王负刍,想出这样的烂招。

  嬴政却非常高兴,“楚王如此心急,想出勾结我秦国内臣的这种法子,可见是太子的计策真的威胁到了他们。”

  原本嬴政对扶苏没有大的信心,现在嬴政感觉到,优势全在扶苏这一方啊。

  “楚王负刍的作为已经出卖了他们的境地,他们现在已经是无计可施了,他们惧怕寡人的兵马踏平他们的都城。”

  众臣自然是对著扶苏的计策一顿恭维。

  提到扶苏,嬴政满面红光,十分高兴,“对了,太子到了新郑,至今可有什么作为?”

  

  在真实的历史中。

  楚幽王十年时,楚幽王去世,楚哀王即位。楚哀王在位两个多月,负刍的党羽袭击杀害楚哀王,而拥立负刍为王,史称楚王负刍。

  楚王负刍二年,秦军伐楚,大破楚军,占十余城。他向秦国提出拟献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地以求和。秦仍派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之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寝(今安徽临泉)和陈郢(今河南淮阳)等地。楚军趁秦军不备,进行反击,大败秦军,杀秦军七个都尉,收回失地。

  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他因不愿献青阳以西地,并派楚军袭击原楚都郢所在地的秦之南郡(今湖北武汉以西至四川巫山以东;郡治设在今湖北江陵东北郢城,后迁江陵)。

  同年,秦王嬴政派王翦率兵六十万攻楚。他出动主力拒秦;大将项燕被秦军击败后自杀。

  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军将领王翦、蒙武率军攻进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楚王负刍,秦国将楚地设置为长沙郡。其兄昌平君在吴越之地继续抵抗,次年败亡。

第239章 太子,是不是该动一动了?(求

  打赏月票!)

  “太子下令,全军坚壁不出。”

  嬴政狐疑,这是什么打法?

  扶苏这小子不会打算关起门来等到楚人围城,到时候要寡人派兵再去救他吧。

  “派人去问太子,要坚壁不出到什么时候?”

  这时候丞相王绾看到坐在王座上的嬴政此时他不是一国之君,而是一个父亲。

  “大王,太子出征,入新郑戍守不足一月啊。”

  嬴政心里烦躁,带兵戍守的人又不是你的儿子,丞相倒是说的轻巧。

  “让太子拟定战报,发回咸阳让寡人看看。”

  众臣脸上带著惊愕之色,大王还真是不放心太子。大概是因为楚王负刍想出了这么一个烂招,稍有不慎,如果我国中有人答应了,恐怕太子就危险了。

  王绾无奈,“唯。”

  等到下了朝会,朝中臣子有几人便私下求见秦王。

  上卿姚贾道,“大王,楚王能够想出此计,并非是异想天开。臣等恐怕他背后有高人指点。”

  嬴政坐在上座,十分闲适的样子,“何意啊?”

  “大王,这楚人之所以想到要求见太傅,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自从大王罢黜了二相,过去在朝堂之中吸取骨髓楚国贵族秦国高官一一退隐下去。”

  “楚国贵族一脉,在秦国的经营有百年之久,犹如百年之巨木,可谓根深蒂固,根系发达。”

  “消息一旦传出去,未必有人不会利用这样的机会。”

  古人说话,素来说到一半,彼此领会心意,点到即可。

  嬴政听过后,只是望著地面。

  等臣子退下,他也是闷闷不乐的样子。

  赵高知道,每到这种时候,就是他出场的时候。这就是他能留在秦王身边这么久的原因。

  “大王,小人这就去安排。小人将派人日夜不分地盯著被牵连连坐的一众楚国贵戚。”

  

  颍川郡,新郑。

  当其他大将都挪去了城中设立的幕府辕门之中。

  尊贵的太子殿下这时候还在驿馆别苑里撑船游玩。

  今淑蹲在船板上,一手撑伞,一边看自己小时候住的宫殿样式。

  最是低首间,一张灿烂的脸庞像是春日绽放的花朵,清纯甜美,清新怡人。

  手边的兔子已经又大又肥,扶苏捏住兔子的耳朵,拎起来足有八斤沉。

  “这两只兔子如今肥了,可以吃了。”

  今淑歪头看著扶苏,她总是喜欢蹲在地上玩,站在船上也是蹲著捞鱼。

  “我素来知道太子是没有孝心的。说什么送兔子给王后,结果回头我为王后把兔子养肥了。太子出征却把兔子带出宫来,如今看到兔子肥了,便想著吃了算了。”

  “如果是王后知道,不知道该有多伤心。”

  扶苏见今淑根本听不懂他的话,还是少女般单纯青涩,只能一本正经地说,“孝心这种事,贵在诚心诚意。我为母君打了不下上百只兔子,如今吃一两只又如何。”

  今淑瞪著扶苏,“要杀杀别的兔子。这可是我养大的,谁都不许吃。”

  “好,今天不杀。不过早晚是我的。”

  今淑可不示弱,她十分凶巴地道,“你要是敢动我的兔子,我就烧了你的院子。”

  “烧吧烧吧,要是能高兴,烧几座院子都值得。”

  今淑脸颊一红,将头埋在双膝之间。

  她没想到,太子出征戍边,居然会带上自己,而不是带上他的新夫人还有那个一天到晚在宫里横著走的熊良娣。

  太子八成是喜欢她很久了。

  

  墙院外,一群士兵正在闲聊。

  “知道里面住著的那位是谁吗?昔日韩国的公主。素来能够得到他国公主为妾室的,朝中只有太子了。”

  “要我说,大王对太子可真够好的。太子请求戍边,居然这就同意了。十万兵马,说给就给。真大方。”

  “哎,你们说,太子会打仗吗?这坚壁不出,是个什么打法?”

  “不知道。听说大人物做决定,都是看人长相行事。大王喜爱太子,八成就是因为太子长得俊美。”

  这些士兵闲著没事干,整天吃饱喝足了,就坐在土地上晒太阳闲谈。

  正赶上蒙恬和李信前来求见太子,听到内院里男女嬉闹追逐之声,二将自然脸色都不好看。

  李信直接了当,“恕我直言,太子本就在军中没有大的威信,如今到了这地方也整天在玩女人,根本没有打仗的心思。难道你我要一直看著太子这么放纵下去吗?”

  蒙恬解释道,“一则眼下战事并不紧张,二则据我了解,太子不是这样沉湎声色的人。”

  李信望著蒙恬,也不知道太子给蒙恬灌了什么迷魂汤。

  无论太子说是什么蒙恬都说对;无论太子做什么,蒙恬都能给太子找到理由。

  如果蒙恬是个奸臣小人,自己才懒得琢磨;可他偏偏是忠诚正直之人。

  到了院子里,扶苏已经一本正经地坐在上座。

  陪王伴驾,倒是荣耀,可也要分做什么。

  如果是扶苏提议去打猎,李信就会很高兴;可是太子和他们偏偏议论事情多,又是个讲话不痛快的人,这就让李信总是费神。

  这从出发到驻扎此地两个月的日子,李信可被憋坏了。

  “二位副将一同前来,该不会是要催促我做些举措吧?”

  “太子,十万大军在太子手中啊。如今到新郑都快一个月了,我军是不是该动一动了?”李信十分无奈,要是他的话,这时候已经领著十万兵马打到平舆了。

  “我得到线报,项燕至今未发兵。在距离秦国最近的城池中,百姓也都还在城中照常生活。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和我们开战。”

  “那我们呢?难道要这样一直等下去。楚人明知道秦军要进攻他们,所以他们绝不可能无所作为,此事一定在背后筹谋什么。”

  扶苏这么淡定,是因为他知道楚国的国力在历史上就是拼上全部身价,也不过凑出来四十万大军。

  而且这四十万大军,装备,士兵,将领和秦国相比,没有任何一处是能拿得出手的。

  他根本就不慌。

  只要稳扎稳打,徐徐图之,楚国不算难。

  反而如果是想著猛攻快打,就会落下乘。

  扶苏望著李信道,“不出一月,楚军会有人前来围城。到时候,会有二位将军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当真?”

  蒙恬用手肘倒了下李信,“面见太子,怎么说话呢?”

  “我把太子当主帅啊。副将面对主帅,难道还要藏著掖著不成?”

第240章 变虎狼之师为义军(求打赏月票

  追订!)

  一股寒风袭来,城郭池塘边上的芦苇丛瑟瑟发抖。

  只是这个时候,荆楚的芦苇丛,却还是一片绿意,丝毫不见黄草斑驳其中。

  此时正是冬月。

  荆楚之地天地间仍旧一片草木青青之相。

  清晨山岚间弥漫着浓重的白雾。

  渔村里人家的炊烟袅袅腾起,浓雾和白烟交相混杂,让人根本辨别不轻哪个是雾,哪个是烟。

  成片成片的沼泽、泥地、河道、湖泊连接著,窄小短促的小道上时不时有行人穿过。

  大量的飞鸟聚集在河岸两边,沙鸥翔集,鲜红的鲈鱼时不时从水底翻上来打个浪。

  一支穿著便装的楚人小队,驾著轻舟在芦苇丛里来回穿梭。长而笔直的木板船身在他们灵巧的大手下变得比鱼儿还要灵活,在芦苇丛中进进出出,丝毫没有阻碍。

  他们一路行进,一路留下标号。

  秦军在去年攻占的城池中照常饮酒,他们日夜不息地在城头点著火把。

  远处云雾弥漫,水汽氤氲,遍地沼泽,芦苇丛生。

  在浓重的白雾里,时不时有黑色的影子来回穿梭。

  一开始,秦人也被这动静吓得不轻,总觉得岸边、沼泽地里有什么人,几十支箭头飞出去,只是落入一片茫茫之中。

  等到天气晴朗再去探,发现只是几块大石头罢了。

首节上一节173/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