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24节

  “太子念旧情。这倒是好事。不过太子贵为太子,宫里难道还有人敢对太子的宫人下手吗。”

  熊启说著,随后仰头大笑了,“这不是什么大事。再说了,这王宫里,不是还有大王和王后。谁能让太子宫里少人啊。太子多虑啦。”

  熊启假意说著。

  都是身居高位的人,熊启很容易就知道扶苏在指什么。

  这小子缺少亲信,又身在宫里,做事不方便。

  熊启打了个马虎眼,又喝了几杯茶,和扶苏讨论了江湖上的奇闻怪事。

  说到燕赵的侠客,楚地阴阳家,齐国儒生。

  等到瞎扯了半天,熊启便驱车离开了王宫。

  坐在马车里,熊启仔细琢磨著太子说的每一句话。太子绝对是在暗示自己做些什么。

  自己要给太子送两个帮手?

  不可能,大王和太子的关系固若金汤,自己前脚敢这么做,后脚嬴政就会发怒要杀了自己。

  不过扶苏这小子,真是不错啊。

  有大王这样对权力如此贪婪的父亲,又有王后这样对权力满不在乎的母亲。

  难为他一个人撑了这么多年。

  自己怎么就忘记了呢,太子之位,从来就不好坐啊。所以他一直都记挂自己这个叔公。

  熊启摸到了太子的软肋,他是被束缚著的,需要有人给他松绑。

  熊启坐在马车上,身板又挺得直直的。

  他终于又有事情可以做了。

  

  另一边,在造纸坊前等候的赵高,他正持著短鞭在室内上座坐著。

  手下的宦侍则在清点纸张。

  听著沙沙沙摩挲作响的纸张声,望著这一张张滑溜溜的黄纸,赵高在暗暗赞叹太子扶苏的奇思妙想实在是管用之时,他又陷入遐思。

  太子得到了昌平君这个宫外的最大帮手,如今又在积极准备参与攻打楚国的战事。

  赵高越发坐卧不安。

  很明显,太子有谋反的嫌疑。

  可是自己并不能向大王明说此事,一旦说了,到时候大王就会认为自己在离间大王和太子。

  而且以太子在大王心目中的地位,再加上太子厚颜无耻的劲儿,大王根本不会相信太子会做对他不利的事情。

  反倒是自己,夹在大王、太子、王后之间,怎么看自己都不好过。

  如果自己利用大王伤害了王后和太子,大王反应过来会杀了自己。

  太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在暗中挑拨大王和王后之间的关系,以他的个性,一定是对自己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可是他一直没有动手。

  不叫的狗,会咬人啊。

  赵高额头上横起纹路,难道他的好日子马上就要结束了不成。

  又或者,他推太子一把,让太子先出宫去,等到太子回来,他一旦出兵,少则一年啊。

  像他这么能耐的人,如果打赢了回来,大王会忌惮他。

  对,大王一定会这么做的。

  大王就是这样的人。

  而如果太子输了,那不是更好吗。从此太子在大王面前再也骄傲不起来,而且战败这样的大事,是会被史官记录在史书上的,到时候太子敢不敢回来还不一定呢。

  他的威严和信誉一败涂地,大王将不再以他为骄傲,反而以之为耻辱。

  而且太子如果真的战败,到时候这又将成为大王当政期间做下的一个错误决定。

  从此以后,大王会厌恶太子才是。

  赵高想明白了太子只要出征,无论是胜利还是战败,到时候形势都对他更有利。

  众宦侍早就将纸张筛选好,却见赵高正在发呆琢磨事情。他们都不敢提醒,只是在一边小心翼翼的侍立,唯恐打断赵高等来触怒他之后的鞭打。

  赵高笑出了声音。

  我真是聪明!

  太子他聪明,可我赵高能成为中车府令,靠的也是我的智谋啊。

  赵高望著底下这帮人,“你们今天做的都很不错,每人赏一金,等会儿太(大)监来跟我取赏。”

  众人这才悬著的心落在了地上,一个个纷纷称谢。

  等到赵高走后,这些作坊里上上下下的人都开始咒骂抱怨起来。

  “这个赵高,狗眼看人低。身为中车府令,他竟然如此嚣张跋扈。我也曾拜见过丞相,见过太尉,没有真正身居高位的人对我们如此刻薄无情。”

  “何止啊,大王一向待我们这些宫中的贱奴,那也都是十分温和;更不要说愿意和工匠们长期共处一室的太子了。反倒是他一个中车府令,狐假虎威,总是动不动对我们疾言厉色,随即高兴了却又摆出一副上位者的姿态。”

  众人在私底下议论,抱怨。

  “瞧瞧他看我们的神情,仿佛他多高贵似的,可他不也是奴籍出身吗。”

  “狗娘养的罢了。我呸!”

  造纸坊里,无论是宦侍,还是工匠,都口径一致地痛骂赵高。

  赵高回到章台宫中,却见到许久不见的信站在大殿里,而且章邯也在嬴政面前。

  就在赵高赶来之前,信已经把太子希望给嬴政转达的消息都呈递给了嬴政。

  听到扶苏和昌平君的议论,嬴政心里百感交集。

  其实嬴政心里也没底,他只是在赌。

  赌自己是天命,如果自己真的是天命,那么李信二十万人伐楚也能赢;如果自己不是天命,那就是王翦六十万来也没有用。

  现实逼迫嬴政不得不这么做,他知道他现在所拥有的国家到处都很脆弱,天灾、战争,农事,每一方面都要顾及到。

  而这三年来,秦国攻占下的国土面积有他继位时的秦国那么大,如果不是扶苏提前八年就建议大批量培养秦吏,他们根本来不及抽调人手。

  但是即便秦吏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兵马的人数。

  边地的驻军数量不可能减少,否则就会出现大的动乱。而军功爵制对当地百姓庶众的吸收,也收效很慢,他们很多人逃避兵役。

  再就是兵马、战车、粮草,这些东西一直都是处在被消耗的状态,别说积蓄了,战争再消耗三五年下去,秦国到时候就是攻守易势了。

  留给嬴政的资源、时间,都不多了。

  他必须要快刀斩乱麻。

  “章邯,你怎么看?”

  “大王,臣不懂军事。”

  “直说无妨。”

  “那臣只能说些浅薄的见解了。下臣以为,带兵其实就是治理众人。臣倒是以为,太子比都尉信更加适合统兵。下臣并不觉得太子年少就不适合去统兵,恰恰相反,太子虽然年少,可是性格稳重。臣见过太子这么多回,从没见过太子大喜大怒。”

  至于李信,章邯并没有直接评述他。

  有些事,大家都看到了。

  李信明显就是崇拜嬴政,一时头脑发热所以才会那么说。

  甚至在嬴政身边跟久了的宦者令、中书,他们都看得出来,其实当时李信是因为害怕大王不高兴,所以才那么说。

  反而太子表现得多淡定啊。

  “我无能也,不及李都尉。”能一脸平静、面不改色说出这种话,可见太子的底气。

  事情明摆在眼前,太子和李信,明显太子更成熟稳重,除非有比这两个人更好的选择。

  那就得是王氏父子。

  殿中一片沉默,嬴政处在两难的选择之间。

  明天就是朝会,嬴政马上就要把这件事交给诸臣商议了。

  林信已经把扶苏甘愿退居幕后指挥粮草的事情报了上来,无形中又给扶苏添了一笔筹码。

第170章 推波助澜(求打赏月票推荐票!

  )

  “都退下。”

  嬴政陷入了思索,章邯、林信、宦者令、尚书令等内官都退了出来。

  只是嬴政的这句话,是对章邯、林信等人说的。

  赵高独独侍立留在殿内。

  “大王,新纸已经造出来。太子前年提出的墨印之术,已经见到了成效。”

  赵高说著,他已经亲手将托盘里的新纸还有墨刻上去的几行字呈递到嬴政面前。

  纸是一张比一张表皮光滑,质地也越来越精良,过去有些纸稍微受些潮湿,立刻就软沓沓的。现在这些问题不仅被克服了,还专门在纸张里加入油脂,让水无法渗透。

  秦国的工艺技术,本来就是领先于天下各诸侯国的。

  八年的时间,有这些进步实在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大事。

  只是秦国王室尽管努力内部保密,天下人却都已经风闻有此物的存在。

  原本写字的材料,帛书最为珍贵稀缺,可是现在不一样了。

  这传说中的黄纸,如今在民众的吹嘘下,成了天底下最金贵的书写材料。

  外人们都说,这是秦国的太子少年时制作出来,专门献给秦王政的。

  所以现在的天下,只有嬴政一个人使用这样东西。

  嬴政知道这些事情,他没有反驳。

  只是心安理得独自一个人使用著这些精良的纸张。

  只是这一回,嬴政不是来看纸的。

  扶苏造出纸张,配备墨印技术,本就为的是让文字书本方便流传。

  但是现在,快速传播秦律文书的现实需求也摆到了嬴政的面前。

  如今秦国招聘了许多工匠,几乎是夜以继日制作竹简,同时又招募了大量的士人,专门入室抄写《秦律》,一是为了用于太学学室里的秦吏弟子,二是为了将《秦律》运送到各处郡县。

  可是根本供应不及。

  制造一套《秦律》,少说也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

  可是秦国三个月之内,就能打下十座城池。

首节上一节124/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