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一日早晨两军交战,伤亡相当,明军主力突围未成,撤回松山城,只有骑兵数千突围奔向杏山。】
【军粮见底,粮道又被切断,明军军心开始动摇。】
【洪承畴想决一死战,但陈新甲派来的监军张若麒以及诸将不愿意,想撤回宁远,于是洪承畴定下了夜间一起突围的计划。】
【不成想,天刚黑,大同总兵王朴率先逃跑,从而导致全军崩溃。】
【当时皇太极估计明军新败,粮草又丢失大部,龟缩在松山的明军定将逃回宁远。】
【于是,他便于松山和杏山之间的高桥设伏,以待明军。】
【果不出所料,往宁远撤退的明军果然陷进了清军的埋伏圈。】
【清军层层设伏,前后夹击,最后只有王朴、吴三桂仅以身免。】
……
大汉。
刘邦避开吕雉的视线。
乃公被围和他被围,那能一样吗!
……乃公那是自己说了算!
他这……那皇帝能不能救他都两说呢。
……
大宋真宗时期
赵恒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个男人。
“昂吭~”
对,就是这个动静……不对!
“哪来的驴叫!”
刘娥奇怪的看着他。
哪有驴叫?
……
{根据朝鲜人记载,明军视死如归,很少有人投降,在海水中的士兵把将领围在中间,张开手臂掩护,一直到士兵被射中沉没。}
{这一战,共斩杀明军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人,俘获马匹七千四百四十四匹、骆驼六十六峰,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海中浮尸漂荡”。}
……
大唐。
“一将功成万骨枯。”
李世民悠悠长叹道:
“前有李隆基逼迫哥舒翰出关御敌,几十万大军一败涂地。”
“后有不催促洪承畴进军,导致十几万大军冒进而被合围。”
李承乾弱弱道:
“但锦州危急,粮饷告急……这仗也必须得打啊。”
李世民斜睨着他。
“《孙子火攻篇》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谋攻篇》曰: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李世民摇摇头。
“崇祯,不知兵,不知胜之道。”
……
【洪承畴这次大规模出兵,不仅未能解锦州之围,自己也被围困在松山城中,身边只有一万多残兵败将。】
【崇祯帝闻知洪承畴兵败被困,便召兵部尚书陈新甲等问应急之策。】
【陈新甲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只是劝崇祯帝命洪承畴坚守。】
【十一月,辽东大雪,天气奇寒。】
【清兵粮草将尽,皇太极产生了撤兵之意,于是便遣降人入关议款。】
【兵部正为辽东战事忧愁,见清愿议和,十分高兴。】
【崇祯帝也无计可施,遂许兵部与清秘密联系。】
【洪承畴被围困在松山,崇祯命杨绳武为代理总督。】
【崇祯十五年正月,杨绳武死去,崇祯帝又命范志完代理。】
【范志完命副将焦埏率兵出关救援,结果一出关就被清兵全部歼灭。】
【吴三桂在宁远收集散亡,但始终未能组织起一支援军。】
【兵部尚书陈新甲正秘密与清议款,对增援松锦也不甚积极。】
【故明军在半年间并未对松锦进行有力的救援。】
【这时的松、锦两城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粮草皆绝,又出现人吃人的惨状。】
【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山的守城副将夏成德暗向清约降,并派出自己的儿子赴清营做人质,约日献城。】
【于是松山一举被清军占领,洪承畴被俘。】
【防守锦州的祖大寿见松山已陷,也于三月八日出城投降。】
【至此松锦大战结束。】
【在这场战役中,明朝最后一支精锐重兵集团全军覆灭,至此明朝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
第668章 崇祯迁怒清帝坐崩
【松锦大战中明朝最后一支精锐之师覆灭,筹码尽失的崇祯皇帝终于下决心与清朝议和。】
【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初一,皇太极送议和信,约定以后两国有吉凶大事,要遣使交相庆吊,每年明朝给清朝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清朝则回馈明朝人参千斤、貂皮千张。】
【双方逃至对方的人员需要遣还,另外还要划定双方国界,以宁远和双树堡中间土岭为明国界,以塔山为清国界,以连山为适中之地进行边贸,两国不直接接壤。】
【但此次议和因为一件非常戏剧化的事件失败了。】
【议和文书交给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看完后将报告放在书桌上,他的家童误以为是公开的塘报,就把它发送给各个衙门传抄了,于是言路哗然,众起弹劾陈新甲擅自议和。】
……
大汉。
吕雉实在无法相信这种没有脑子的巧合。
“这也太离谱了。”
“真的假的?”
刘邦倒是无所谓真假,因为明朝一定不会同意议和。
“文臣以口舌纸笔支吾了事,不肯担当以玷清议,武官只垂手听人指挥,不敢专决。”
“宋朝前例在那里摆着,不会有人同意议和的。”
“靖康耻……这事太大了。”
“没有人能担得起这个骂名。”
“哪怕是皇帝也不行。”
“但是……”
刘邦倒是觉得议和这事不是不能谈。
毕竟宋朝最起码还能和辽、金野战,甚至还取胜不少,以战迫和。
明朝此时在战场上却完全不是清朝的对手。
大汉与匈奴的和亲获得了宝贵的七十年和平,才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的北伐匈奴。
明朝此时间面临两线作战,几乎使国力耗尽。与清和谈,从而避免双线作战不失为一个自救的方法。
问题是……
“后面的皇帝能不能有惠文景武那两下子。”
刘邦保持怀疑的态度。
……
【但陈新甲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擅自议和,表示议和是崇祯帝的指示,并有崇祯的敕谕。】
【崇祯帝此时又一次甩锅,不仅不愿意承认是自己授意、指使议和,还要求陈新甲自我坦白擅自议和的罪行。】
【眼看自己要成为背锅侠,成为袁崇焕第二,陈新甲多次上书,咬住皇帝。】
【崇祯大怒,以对清军作战失败为缘由将陈新甲斩首于西市。】
……
炎汉光武帝时期
“人经常因为自己做错了决定,感到懊恼而展开反省,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识到现实世界不是我能够完全操控的。”
“不是我如何计划、如何想象,别人就会依照我的计划行事,事情就会依照我的想象发生。”
刘秀对气呼呼的刘庄开解道:
“如此一来,我们就受到了约束限缩,以后就不可能再如此独断。”
刘庄看着天幕里皇帝,撇了撇嘴。
“儿子可没看出他哪里受了约束。”
刘秀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所以,就要不断的迁怒,深深相信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我之所以失败、之所以无法得到计划中的结果,不是我的计划有问题,不是我太一厢情愿想象,都是别人害的。”
“独断专行永远和迁怒的反应联结在一起。”
“越会迁怒的人便越是自我中心。”
“倒过来,要一直保有这种不听人言的独断,也非不断迁怒不可。”
“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指的是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有这样一份最诚实真挚的反省之意,那不是表现于外、对别人认错,不是迫于形势或为了挽回面子给自己下台阶而认错,是自己真切感受到违背了原则,必定如此认错。”
“如此才能不贰过,不再犯下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