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93节

  每亩产盐的数量甚至比北方一亩产粮的数量还高。但要知道这还是并不完善的盐田初次产盐规模。

  在这个结果面前,整个海盐县的豪强彻底为之疯狂!他们夙兴夜寐,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部曲、宾客立即熟悉晒盐之法,然后将其改进!

  而孙策也是信心大增,这个程度虽然只有后世亩产粮的几百分之一,但已经足够!

  这可是盐田,上半年、下半年都有两个产盐丰收季。这个丰收季可不是农田里面的丰收季。

  盐田再怎么不济,那也占了个工业生产的属性。而且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每四五天就能产出一批海盐。如果风调雨顺,一个丰收季能产盐十几甚至二十几次盐。

  五百万石海盐的规模,已经指日可期!

  有了这个财富,他立即将精力从内政生产方面投入到了军事征服!海盐所得,已经足以为他接下来的军事征战提供充足的后勤支撑。

第101章 打开武库,发放物资

  时间进入七月,吴郡全郡都进入了丰收时节,不仅海盐县的滩涂盐田开始收获海盐,全郡的早稻、粟米也全部顺利收入谷仓。

  而为了保证这次收获,一郡十三县的田曹官吏皆忙碌起来,指导百姓秋收。

  上百个乡,数百上千的三老、啬夫等小吏更是奔波不停,督促巡视各处稻田有无懈怠延误秋收。

  郡府府吏更是带着各曹掾史巡视各县,督察秋收情况。

  而一切也如顾雍所预料的,今秋无事,一个平和岁月,安心生产的吴郡也迎来了一个丰收,有稻田的百姓家家户户都粳稻丰积。

  虽然如今还未到十月份征收田税的时节,可各县的百姓也已经纷纷开始推着谷粮、刍草开始沿着新修的道路向城邑出发,要将地里的产出卖个好价钱。江东大地之上,车马于路,络绎不绝。

  如此盛景,一直持续十余日,直到下旬才有所平淡。

  七月末,郡县官吏终于统计完各项数据,诸卿济济一堂,准备汇禀政绩,并筹备接下来的军政要务。

  高堂满座的诸人,无不是面带喜色,随着早稻的丰收,吴县饥馑的情况顿时为之缓解,各处府库都迅速充盈。这丰收的喜庆,不仅让人心情愉悦,更是让所有人腰杆笔直。有了如此充盈的府库,则吴郡进可扫平吴会,退可据江而守,以待时变。

  孙策此时也在周澄的服侍下,于后堂穿戴上了雍容华贵、色泽亮丽的朱红色锦服,锦服上以金线绣织有玄鸟、云雀,这高贵华丽、光滑柔顺的锦服更凸显孙策年轻英气,与如今其他人灰扑扑的黑色皂服完全是云壤之别。

  在一旁侍奉的侍女们看着风华绝代的孙郎不禁都脸飘红霞,尤其是赵锦,呼吸都有些急促。如果说其他人是灰蒙蒙的尘世凡人,那孙郎这一刻简直如同谪仙临尘,尤其在阳光晨曦之中,更是如梦似幻,让人好想将他揉进胸膛。

  周澄此刻其实也有些梦幻的感觉,这般英武绝世的男子,真的是自己顺利嫁于的理想夫君?就是自己昨日在床榻上缠绵的亲密之人?自己何德何能可以拥有如此卓越脱尘的夫君啊?

  所以认真帮孙策佩戴上一左一右两条由七块玉石组成的玉佩后,周澄起身,主动说道:“夫君,我为夫君管理府中仓廪,具体详情不宜在前堂宣之于众,便提前在这里汇禀一番。”

  孙策收回张开的手臂,从容点头,说道:“可。府中私库同样关乎江东权柄,在救急之时能解极大困境。”

  这个私库将来就是他的内库,孙策一直期待自己只靠着工商就能维持起来一个庞大的内库,能是国家财政之外的重要补充。

  而周澄也立即说道:“如今府库之中有钱四千六百缗,绢帛八万四千匹,锦一千四百匹,盐两千两百石,另外还

  收粮两万七千石。”

  缗就是用麻绳串起来的铜钱,一般是一千钱一缗。四千六百缗就是四百六十多万钱。

  孙策惊讶的眉头一挑:“府中怎么会收了这么多钱、粮、布、盐?”

  尤其八万多匹布,这个数字已经可以说是自创军建业以来从来未见过的庞大规模。

  周澄从容解释道:“这归功于吴县织造署,上万名女工每日能纺织布帛六千余匹,锦绣两百余匹。”

  这个数字跟理论上的数值差距极大,孙策最初估计每名女工都能三日断五匹,那上万女工能每日织布至少一万匹,甚至乐观的估计能有数万匹。

  但事实上这的确是太乐观了,那是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能达到的最高效率。

  而上万女工专业化的持续生产,不论是组织动员能力,还是原材料供应能力,都方方面面的限制了他们的效率。使得他们无法一直保持最高水平的生产。

  能有当前水准的效率,还是周澄夙兴夜寐,不断完善的结果。

  对吴县织造署的未来,孙策充满信心。有周澄这位尽心尽责,又能力斐然的管理者,日后必然能不断的提升织造署效率,从组织结构改良,到材料供应体系,甚至织机技术改进,都能在各个方面日渐提升织造署的生产效率。

  而即便当前这个水平,日产六千多匹布,全年也足够生产两百多万匹布帛。

  织造署在城邑里都设置了布坊,出售布帛。如果能够都顺利在市邑出售,那足够整个吴县百姓都顺利分到四匹布!百姓的饥寒问题至少能够最初步解决了,不至于有些百姓连裤子都没有一条,也不至于无法换洗衣服,一年到头穿着同一件衣服。

  至少孙策麾下的大军,每个人都发了两套春夏戎装,两套秋冬戎装。彻彻底底的实现了戎装齐整,器械精好,军容肃然。

  周澄继续说道:“府中能够产出大量布帛、海盐,在城邑中设商铺,正合民生饥馑之所需。所售钱财,一直能在市场中买到谷粮。”

  孙策对此稍稍关注,随着早稻的丰收,民间已经存在了一批粮食,官府府库是否充足,就看能否用各种手段顺利收购到一定规模的粮食了。

  “府中情况我已了解,这就随我去前堂,与诸位同僚共议平定吴会之事。”

  话毕孙策从一旁的桌案上提起长刀,径直走向前堂。

  前堂内的诸位文武,见到孙策进入房间,皆是有种眼前豁然一亮的感觉。

  作为当世豪杰,他们关注的自然不是孙郎风华绝代的姿颜,而是孙郎此刻展现出来的阳刚气度与蓬勃之气。

  在这位年轻的将领身上,所有人都仿佛看到了一种万物竞发的活力,一种充满光明希望的未来。

  有这种君主,整个势力注定不会死气沉沉,会锐意进取,会让整个天下都为之蓬勃奋发,生

  机勃勃!

  仿佛见到这名君主,所有人就心中顿时充满了火热的意气,众人纷纷起身行礼:“拜见将军。”

  孙策大步走到主座上,挥了挥手说道:“诸位都且入座。”

  “我自挥兵东驱,至今已近一载,思欲平乱暴之军,而复吴会太平。夙兴夜寐,罔敢荒宁。如今吴郡已安,而会稽仍旧未宁,当此之时,当义武奋扬,重复江东之河清海晏。”

  “我欲亲总三军,挥师南下,扫清王朗。诸位可已准备周当?”

  长史张昭率先发言,说道:“夫用兵之重,国之大事。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故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为将军给馈饷,供粮道,请先将此事详情,示以众人。”

  在座的都是江东英杰,没有莽夫,对粮草的重要性皆十分了解。可以说,以吴郡上万步骑之强,只要后勤粮饷能够稳定供给,则必能克破一切强敌。而大军实力能发挥多少,就完全看后勤补给到底有多充裕了。

  所有将校都极其关切得看向长史,大军从历阳渡江,一直为后勤所掣肘,不得驰骋,这一战也该让所有将校酣畅淋漓得发挥了吧?

  张昭乃起身,对众人说道:“如今常平仓收获颇丰,各县常平仓累计收粮二十余万石。郡府又从数十户豪强族中收购有十四万石粮食。此乃全郡府库之所有,而供将士征伐所用之军粮,已经在钱塘囤积有十万石。”

  钱塘有军粮十万石!

  所有将校都欣喜环顾,如果动用一万步骑,那这十万军粮足够将士们支撑接近半年。

  有半年的时间可以从容征伐,诸将有绝对信心击败王朗,扫平会稽。

  而孙策亦极为振奋,十万石粮食存在钱塘,可见陈宝在南方各县的收购颇为顺利,各户豪强都被迫向官府出售了大量积存的谷物。

  显然张昭的这次汇禀,极为振奋士气,无数将校都在摩拳擦掌,准备请缨南下。

  在张昭之后,张亦主动起身,说道:“军政方面,将军麾下军容亦有所壮大,在此前十二部校尉之外,又组建有两部北府军共计千人,如今全郡共有步骑一万五千八百七十二人。”

  由张总览军务,这个军队的数字极其明确,每个人都登记在册,没有空饷。

  孙策顿时对全军情况有了最直接的了解。

  以四十万人的吴郡,养接近一万六千人的部队,规模无疑是大了点。

  即便吴郡富庶,如今也是将民间的财富大量征收上来供养军队,不可避免的就导致了民生饥馑。

  毕竟这次早稻收获的数量是有限的,多被官府收集一批,民间留下的财富就要减少一份。

  于是孙策郑重的说道:“以吴郡一地而供养步骑一万

  五千余,有捉襟见肘之态。平定会稽,既是为了扫平江东,亦是为了减轻吴郡父老负担。”

  “此战宜早不宜迟,立即打开武库,将装备器械发放各部,除北府军之外,其他各部次第开拔,南征会稽,讨平王朗。”

  一众将校立即兴奋的起身,以上万大军讨贼,此战堪称狮象搏兔,亦用全力,大军横扫之下,必势如破竹。

  而吴郡出身的将校则最积极,扫平了会稽,他们不仅能获得更多官职,更重要的全郡父老供给车徒之众的压力也会大为减轻,全郡百姓也能过上更富庶的日子。顺利的对外扩张,永远是缓解自身矛盾,撷取利益的最直接手段之一。

  而随着武库打开,如今装备器械之精良,简直令士卒们震惊。

  仅是马甲如今就有五十多套,军器监整顿之后,有专门的铠甲司,上百名工匠没有任何杂事,就专司负责制造马甲,所以效率大幅提升。以往一名专业工匠,要耗时半年才能制作一套甲胄。而如今分工协作下,平均两三个月就能制作一套。

  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懂得团结分工,专业的制甲司,有人冶炼,有人锻造甲片,有人编制甲胄,使得他们顺利在军事征伐之前为大军筹备齐了孙策要求的五十套马甲。

  五十名身高一米八以上的具装龙雀突骑,骑着从全军精选的雄骏马匹,甲骑具装的列阵于营中,简直是这个时代最强战力的巅峰。他们排列成两排,军阵规模却比上百名列阵等待领取甲胄的徒卒还要庞大,而且气势更加威严。

  看着他们耀武扬威,雄健壮阔的身形,即便是孙策军中的徒卒,大部分亦艳羡不已。

  但也不是所有徒卒都在仰着脖子围观这些具装龙雀突骑,一旁另一个阵型森严的方阵,所有徒卒亦同样是剽悍之气奋烈。他们心高气傲,甚至敢与具装龙雀突骑争锋。

  而能撑起他们如此信心的自然是他们身上精良的玄甲,整个方阵所有人都甲胄森严,旌旗招展,列阵完成之后,更是旌旗甲胄,光照天地。

  就算具装龙雀突骑的雄壮骑士们亦频频侧目,彼此交谈。十分严肃凝重的讨论起来,如果冲击这支重装步兵方阵,会是孰胜孰败。

  而这支器械精好,戎装整齐,全部红袍玄甲的部队正是周泰和朱桓所统帅的徒卒精锐。

  在击败笮融之后,大军就在他营中搜集到了六百余套玄甲,然后加上从刘繇军中的缴获,以及吴郡全郡府库的整理,全军已经有了上千套甲胄。

  而随着整个梅雨季,吴郡南部督邮、北部督邮两人巡视郡县,收吴郡之兵,合计收上来三万多件违禁兵器,以及一千多套各种各样的甲胄、兜鍪,甚至重铠都有十余套。

  军器监将其全部融化,铸成了甲胄、箭矢。

  于是便有了如今雄壮一幕,军中玄甲足足一千四百套,两倍于吕布麾下的陷阵营。

  而强弓更是有三千多张,除了一千余名发放在鸳鸯阵士族手中。剩下还有两千人的弓弩手!

  此时精锐将士们从武库中领取了作战物资,皆已整装待发,准备南下讨平王朗。

  孙策都已经动身,吴郡却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第102章 纪灵屈服

  说是吴郡的不速之客,但对这几位不速之客孙策其实还是挺感兴趣的。

  来人正是袁术的使者,正使是扬州治中从事袁涣,副使是典军中郎将纪灵!

  原因是孙策渡江已有大半年的时间,袁术那边终于姗姗得知孙策成功击溃了刘繇,前来表赏了。

  就时下的这个信息传递速度,孙策渡江,击溃振武将军、扬州牧这种大事,还要接近大半年的时间才会被人得知。孙策自然是敢在自己的地盘上各种浪,别说在固定疆域推广各种晒盐法、江东犁,就算是他把具装龙雀突骑带出去,驰骋千里疆场,也根本无法迅速传播出去。即便跟曹操发生大战,曹操也得吃过几次具装骑兵的苦头,才会思考这支骑兵跟北方骑兵究竟有什么不同,还不一定能第一时间发现马鞍的秘密。

  更重要的是,江东地处长江以南,基本上都是北方人渡江流亡南下。而少有南方人会大量迁往北方。

  孙策可以基本不用担忧南方的讯息即时流传到袁术那里。

  但无论如何,袁术的使者过来了,孙策还是得做一下表面功夫,亲自带着一众江东大臣在郡府接见两名使节。

  袁涣出身陈郡袁氏,虽然跟汝南袁氏不是一家,但也是绝对意义上的世家大族,父亲袁滂更是位至三公,是大文豪蔡邕的舅父。

  出身这种世家大族,袁涣仪表堂堂,气度不凡,大步走进公府之后,便对孙策拱手说道:“拜贺孙将军,神兵东驱,大破强敌。”

  孙策站在堂前和朱治同时拱手还礼,但孙策却不由得看向堂外。

  在堂前,两支卫队已经是剑拔弩张,互相推搡,大有一言不合就刀剑相向,碎尸一地的倾向。

  这让孙策颇为惊叹,对方这百余名虎卫的确是壮勇过人,哪怕身处在吴郡当中,也依旧毫不畏惧,敢护卫着使者横冲直撞。绣衣卫要解其佩剑,直接被悍勇的士卒撞开,护送着袁涣佩剑进入堂中。

  但袁涣仿佛对这一幕视若无睹,依旧侃侃而谈,说道:“袁将军听闻孙将军已攻入故土,特意让我来送孙将军锦衣银印,使将军衣锦还乡。”

  说着他一摊手,说道:“印来!”

  一旁高达八尺有余的猛将纪灵,双手捧着青绶银印放到袁涣手中。

  袁涣郑重的说道:“袁将军闻孙将军器为时生,神兵东驱,奋寡犯众,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又克丹阳,复吴郡,故表汉朝,以将军为殄寇将军。”

  袁涣壮勇不凡,谈吐慷慨,中气十足。

  但堂内一众吴郡将校还是不禁纷纷嗤笑。

首节上一节93/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