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56节

  但可能真的是有运势这种东西,周瑜离去,孙策次日便收获两名贤才!

  而这两名贤才,正是孙策第二次写信招来的知交故旧。张和张昭。也就是演义中并称的江东二张。

  但其实两人都不是江东人,一个是徐州彭城人、一个是徐州广陵人。俱以才名知于州郡。尤其张昭,曾经被徐州举为茂才。但张昭看不起陶谦,所以不应,被陶谦愤而拘押。靠着广陵太守赵昱营救,方以得免,避难广陵。但后来徐州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张昭于是南渡江东。

  吴郡丹徒县跟广陵郡郡治广陵只有一江之隔,两县

  百姓甚至能隔江对望。曲阿又与丹徒疆域相连,所以大量徐州士人避难在此。

  张昭和张亦是对孙策军纪严明,恩德在民,保全曲阿的做法非常赞赏,所以愿意接受孙策之请,助其平定江东。

  这一点尤其打动张,他可是孙策平定江东的战略总设计师。孙策如今的平吴方案,便是按照他当初的规划施行的。

  对这两位徐方名士,孙策非常敬重,亲自出营三里将他们迎入营中。

  这可是江东最重要的两位谋士了。

  张昭地位更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每一位霸主都有一位地位尊崇的谋士,齐桓公的谋士是管仲,项羽的谋士是范增。

  而张昭就是孙策的管仲、范增。

  历史上,张昭南渡之后,孙策对其极其礼遇重视,曾经升堂拜母。文武之事,一以委之。

  江东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稳定江东张昭可谓居功至伟。因此张昭的名望甚至逐渐超过了孙策,极受北方士人敬重,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皆专归美于他。

  张昭欲隐而不宣又害怕孙策怀疑他有私心,欲宣之于众又恐怕不合适,于是进退不安。

  如果是普通诸侯,甚至是普通后世穿越者,这时候也该嫉恨了。

  但孙策听闻此事,非但没有介意,反而欢声大笑,说:“当年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开口仲父、闭口仲父,耽误他成为霸主,为天下所尊崇了吗?如今子布贤明,我能用之,难道这江东功名不在我吗?”

  所以张昭极为亲爱孙策,可谓是君臣相知的典范。

  在孙策去世时,张昭更成为孙策唯一的托孤重臣。“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那是演义虚构的。周瑜从来没担任过托孤重臣。

  而孙策更是对张昭说出了跟刘备一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假如战事不顺利,从江东西归朝廷,也不用忧虑。(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所以赤壁之战,张昭才会主张投降。

  可以说张昭就是东吴执掌政事的重臣,堪比魏之荀,蜀之诸葛亮。

  孙策跟刘备相比,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不是他出身高贵。孙策起兵也就寥寥千人,孙策有周尚资助,刘备同样有公孙瓒和陶谦相助。

  到现在为止,刘备手握徐州一州,孙策手下只有两个县。刘备大军十万,能与袁术争锋于淮南。孙策只有一万,跟遣散了新兵的曹操此时是一对难兄难弟。

  但曹操和孙策都能脱颖而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俩听劝啊。谋士说什么,他俩听什么。

  荀让曹操安心跟吕布交战,别去徐州。曹操就带着寥寥万余人死磕吕布,一直将他赶出兖州,才环顾其他势力。让他守官渡,他就死守官渡,咬牙坚持。

  张让孙策恩德在民,孙策就严肃军纪,敢取百姓一钱者

  必斩。

  反倒是刘备,陈群劝他别去徐州,他非要去。庞统劝他取益州,他犹犹豫豫。诸葛亮劝他别东征,他非要打夷陵之战。这三次,就足够将他的大部分实力消耗殆尽了。

  讲道理刘备手下陈群、庞统、诸葛亮这三位谋士可完全不弱于曹操的荀、贾诩,孙策的张昭、张。

  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是一位诸侯必备的素质。

  孙策把两位谋士请到帅帐,宾主入座之后,稍作寒暄便开口请教道:“两位皆是高名播越的智士,才可治世,我欲平定江东,结束战乱,不知二位有何教我?”

  张最先开口,他跟孙策都已经不仅仅是升堂拜母的交情了。当初孙策去寿春第一次找袁术要兵,是把老母弱弟委托给了张照顾。二人志向相投,义气相和,是这个时代性命相托的君子之交。

  最可笑的是,历史上吕布夺取了徐州后,居然图谋张,举荐张为茂才,想让张放弃孙策,从江东返回徐州故土去辅佐他。张极其厌恶吕布,耻为之下,根本不予理会。

  以他跟孙策的交情,自然是全力辅助孙策,说道:“将军扬威干才,奋寡击众,猛将之烈,威震吴郡。自刘振武弃军遁逃,诸城邑长吏,皆捐城郭奔走,窜伏山草。如今正是人心惶惶之时,士民不知变故,皆失魂落魄。”

  分析完形势,张说道:“当此之时,我以为大军不宜再进行征伐,宜发布檄文,以安人心。”

  “大军不再征伐,传檄郡县?”孙策对传檄而定这个词还是听说过的,只是凝眉问道:“那檄文内容为何?”

  张昭此时开口,问道:“将军以为现在最惊惧的是何人?”

  “江东豪强?”孙策思考了一下。他印象中,江东世族、豪强非常激烈的抵抗孙家入主江东。这里面吴郡还稍微好一些,因为孙家在吴郡颇有人望,吴郡人都能算是孙家乡党,所以抵抗和支持孙家的人勉强能各占一半。

  但会稽郡就抵抗非常激烈了,有的家族甚至抵抗到全家血脉全部战死。所以陈琳写檄文讨伐江东时,特意提及了会稽周、盛两族,被屠戮一空,以指责孙氏残暴。后世人对孙策攻打江东杀伐甚重的印象就出自这里。

  但张昭严肃的摇了摇头,说道:“豪强远在乡里,聚众千人,据守坞堡,与将军几无交集,此时是焦虑,而非惊惧。真正担忧将军屠戮的是刘振武及笮融等人乡党。他们引军与将军对抗,得罪将军深矣,皆心怀惊惧,窜伏山野,担忧将军清算其罪。”

  “设将军能发布恩令,连此辈都能宽恕,豪强又有何可担忧?”

  张亦点头,说道:“将军可发布檄文,刘振武、笮融乡党部曲来降者一无所问。愿从军的,一身从军,复除门户。不愿从军的,亦不勉强,予以安置,授其吴郡田籍。”

  “若如此,必然从者云集,旬日之间可得上万大军,威震江东,形势转盛。”

  一身从军,复除门户。也就是一人参军,免除全家的户赋。户赋是人头税,一家五口,哪怕是襁褓中的婴儿,只要超过六个月就要交口赋,然后从成年一直到死都要交算赋。

  这是稳定人心最好,也是最快的办法。甚至很多普通百姓,哪怕不是刘繇部下,也会主动跑过来应募。

  孙策立即点头,抚掌说道:“汉之弊端便在于赋税沉重,我反其道而行之,必能收江东人心。”

  而这只是孙策收拢江东人心的第一步。

  关于免税,孙策从来不觉得是个治世良策。尤其是只给某一个特权阶层免税的时候,会对整个国家治理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

  但也正因此,免税必然是拉拢人心的最佳手段。

  孙策嘴角含笑,这可是个双赢的政策。

  所谓双赢,就是自己赢两次!

  这么好的拉拢人心手段,自己怎么可能只用一次?

  所以孙策笑着对张说道:“如此我便将此事全权托付给张公了。务必将此事广宣于州郡,不惟只于刘牧乡党部曲,更要宣之于豪强、世家,甚至每个百姓。”

第62章 正妻送来消息,吴郡纳入麾下

  张受命全权负责稳定江东之事,离去后,孙策便跟张昭谈起了另一件事。

  即对外招揽人才。

  张昭可是孙策当初跟吕范交流时,便定下的负责此事的人才。他名望极高,能够堵住所有士人的嘴。

  毕竟连汉末第一喷子,狂傲自大的祢衡,对他都有些发怵。

  历史上刘表曾经亲自作书,写信一封要给孙策,写完后先给祢衡看,祢衡看完后蚩笑刘表,问他:“像这样是想要让孙策帐下的孩童读吗,还是想要让张子布看到?”

  要知道祢衡对荀都嘲讽为吊丧脸,却也害怕张昭会笑话他。

  所以孙策郑重的对张昭说道:“张公在士人之中素得人望,北方士人,避难江东,无不敬重张公。我欲平定江东,必先得人,敢请张公宾礼名贤,为我招揽豪俊。”

  张昭对孙策折节下士的尊敬之态,十分欣赏,手扶须髯,缓缓颔首,说道:“中原遭难,士人多远离故土,或避难于辽东,或避难于荆扬。刘景升,使人迎士于武关、南阳,于是荆州文教俨然。将军若能有周公之量,宾礼名贤,交御豪俊,必能使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

  夸赞完孙策气度,张昭话锋一转,问道:“那将军可曾想过,江东豪士,所投将军为何?”

  为何?

  孙策愣了一瞬间,此前还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天下士人为什么要投奔他孙策?

  总不能每个人都是为了救时难而济同类吧!

  像吕范、张、顾雍这种名士,能遇到几位就非常可贵了。

  可如果不为济难救时,谁又会投奔他这种袁术麾下的一个小小校尉呢?

  所以孙策起身,郑重对张昭行礼,说道:“今日事计,决之于君。若我能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平定乱世,此乃君之勋力,还请张公教我。”

  面对孙策如此大礼,张昭亦极受震惊,见其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言志,乃起身郑重还礼,慷慨而谈:“我闻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我听说根据才德来制定爵位,那么百姓就会注重道德修养;根据功劳来制定俸禄,那么百姓就会争相建立功勋)。”

  “士民流散,失其本业。若将军能予其名爵,赐其本业,人心思安,何愁吴会之人,不云集而至?”

  孙策骤然眼神一亮,只感觉豁然开朗!

  此前他一直困扰于自己是袁术麾下之将。与袁术势力纠葛不清。

  可听张昭一言,孙策当即便想清楚了该如何与袁术逐渐割裂。

  所谓唯器与名,不可假于人。

  袁术最大的失误,便是没能掌握住这一点。

  而孙策只要在江东亲赐名爵,所有人才的名爵、俸禄都假于自己之手,那江东就是袁术麾下独立的一套藩镇体系!

  如果中央失去了对藩镇人事权、财

  政权、军事权的各种干预能力,那藩镇想要独立还不是将领一句话的事情?

  张昭此时说道:“便以张子纲为例,其渡江而来,辅佐将军,虽非为名禄,但将军却不可不赐。”

  “张公所言极是!”孙策重重点头。

  北方士人流落到江东,基本上都是人失本业,无以为继。江东很多士人前期都生活困苦,饱受屈辱。

  比如东吴列传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张昭、顾雍、诸葛瑾的大臣步骘。

  他避难到江东时,单身穷困,与同龄的广陵人卫旌相识交好,两人白天靠种瓜自给自足,在晚上则刻苦读书。

  会稽人焦矫是郡中的豪族,其门客贪残虐民。步骘与卫旌居住在其乡里,担心被他们所侵凌,于是共同带着名帖和瓜果,前往献给焦矫。到其府邸后,焦矫正在室内睡觉,两人只得在外面等待。

  过了一段时间,卫旌等得不耐烦了,想要就此离去,步骘制止他说:“我们来的初衷就是畏惧他势力强大,如今到来拜访未果又擅自离去,想以此来表示清高,只会与他结怨而已。”

  过了很久,焦矫开窗看见了他们,于是命人在外面铺上座席,让他们坐在室外,而自己却在室中帷幄端坐。卫旌越发觉得耻辱,但步骘神色言谈自若。

  焦矫安排他们就餐,自己的大案上堆满了佳肴美味,却以小盘盛饭给步骘。卫旌,只有少许蔬菜而已。

  卫旌心中郁闷,难以下咽,而步骘却把饭菜全部吃光。其后才与卫旌告辞而去。

  卫旌怒骂步骘:“你怎么能忍受这种侮辱?”

  步骘答道:“我等本是卑微低贱之人。主人以低贱之礼招待我等,本来就很恰当,有什么可耻辱的?”

  步骘、卫旌所受苦难,只是北方士人失其本业的一个缩影。

  很多人流落异地都没有生计,惶惶不安。

  此时孙策赐下名爵俸禄,给其生计还是小事,关键是能安其心,让其在江东有了一份安身立命的根本。

  这个名爵可以不正式,但绝不能没有。因为这是大部分士人劝服自己的契机。读书人,在大部分时候,都只是需要一个劝服自己的理由而已。

  所以孙策对张昭说道:“我打算任命张公为长史兼抚军校尉,总览军政。以子纲为正议校尉,随军谋划,参与机要。张公任职之后,首要之事便是给我部下豪杰,策勋封赏。然后览奇取异,招募贤士。”

  张昭拱手行礼:“将军有桓、文之量,以国士待我,我焉敢不以国士报之?昭必期於尽节,死而后已。”

  张昭才干斐然,他总览政事很快便梳理完了孙策部下功勋,在一众将校还在整顿士卒时,便开始策勋激励。

  所有将领都惊喜不已的迎获升迁。

  其中程普为振威校尉,增兵至两千四百人,督四部司马。

  韩当为振武校尉,同样增兵至两千

  四百人,督四部司马。

  徐琨为吴郡都尉,别领一军,准备扫平吴郡,接收城邑。

  陈武更是升为骁骑校尉,统领全部骑兵。击败笮融、刘繇之后,军中合格战马已经多达近两千匹,他正在全力扩建骑兵队伍,争取建立一支千人规模的铁骑。

  就连杨骁和鲜于烈都升任了骑督,统领玄甲铁骑。他们虽然仅各统帅百名铁骑,但身份却相当于别部司马。

  张昭策勋顺利的同时,张负责的事宜也大获成功,檄文发布下去之后,响应者云集,旬日之间,得兵万余人,战马数百匹。

首节上一节56/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