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308节

  太子手里可以没有军权,但太子系的人,手里一定要有军权!

  要有给太子保驾护航的大将,能够稳住局势!

  而诸葛亮显然就是孙策给太子孙绍找的将来太傅。

  孙策就算不给太子指定,宋国的这些大将也会早早下注,选定皇子。

  到时候太子所托非人,比如把军权交给了魏延、司马懿这种,那可能影响更恶劣。

  所以孙策就干脆早早指定了诸葛亮为太子系的核心,组建太子的班底。

  这也是为什么自古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

  势力内最富名望的大臣都站太子一系几十年了,结果皇帝晚年想更换太子,不杀个人头滚滚怎么可能实现?

  而历代开国王朝,第二代皇帝都是最容易产生动荡的。

  要么二世而亡,要么二世而乱。

  孙策可不想遇到烛光斧影、或者宣武门之变的情况,所以必须全力培养出来一位太宗继位。

  太宗两个字就足以证明一切的能力、胸襟和抱负等等,自古能坐稳太宗这个谥号的皇帝,除了极个别,基本都是雄才大略。

  朱棣一辈子心心念念就想要个太宗谥号,千辛万苦达成了,结果被后世不肖子孙给改成了明成祖,地下有知怕是要跳起来打死嘉靖这个混蛋。

  宋室的朝堂政治布局,也影响到了军事上的部署。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宋室也不可能避免。

  诸葛亮是世子系的人,因而就导致他跟周瑜并不怎么融洽。

  因为周瑜天生不可能属于太子系,他是二公子孙苏的舅父,天然绑定在孙苏身上。

  孙苏即周夫人周澄生的第二子,虽然并非嫡子,可由于周夫人极度受宠,且大权在握,有织造司和锦署为支撑,也未尝没有进位的可能。

  这倒不是权谋上的斗争,而是这个时代子嗣夭折率实在是太高了,一场风寒,或者一场瘟疫就足以让一位皇子少年夭折。

  这一点在东汉皇室简直是淋漓尽致的写照。

  东汉皇宫可能跟宋代皇宫一样,在建筑用料上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所以皇子的夭折率极高。

  汉灵帝一生生育了大量子女,养在宫中没有一个存活下来的,直到刘辩出生,养在宫外的道士家里,才终于顺利坚持到了十几岁。

  宋公孙策的嫡长子孙绍别看现在活蹦乱跳,可谁也不敢肯定他就能避免夭折的命运。

  而世子一旦夭折,孙苏就是天然的继承人。

  而且他也有军中大将周瑜的保驾护航,未必不能孚重任,安社稷。

  这两位公子各有一系班底,对军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影响。

  那就是周瑜跟诸葛亮很难通力合作,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去见诸葛亮的是陆逊,一力说服诸葛亮的也是陆逊。

  这种合兵进击的事情,理论上当然是周瑜亲笔书信一封送给诸葛亮才更合适。

  但两人各拥立一位公子,就导致他们两人很难亲密无间的合作。

  因而周瑜同诸葛亮的围城方向都不在一起。

  这种事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朝廷分裂,可这也是这个时代的无奈。

  医学的落后,导致幼子夭折率极高。

  整个势力都期望孙策能够开枝散叶,多生几个子嗣,为势力稳固国本。

  哪怕是现在两位公子,也不敢保证在二十年后,能有一位顺利健康的长大。

  孙策只能选择对朝廷局势影响最少嫡长子制度,保证朝廷的稳固。

  但任何君王都是自私的,孙策保证后代稳固的前提是,这一切不能威胁他的统治权力。

  除了诸葛亮为太子护航,周瑜为二公子孙苏护航。

  其他任何将领敢于过度接触这两位皇子,都是在越雷池!

  孙策必须保证大部分的军权都掌控在他的手中,绝不允许重蹈赵武灵王的复辙,儿子率军把自己给囚禁了。

  儿子太优秀,像李世民一样还好,至少老父亲还能够颐养天年。

  要是像赵惠文王或者赵光义一样,搞出一个似有似无的烛光斧影,那就难堪了。

  魏延是个莽夫,诸葛亮也没办法向他解释朝堂之争,便说道:“张将军向南是为了稳固粮道,高览不可不防。以我所料,赵室朝堂必已令高览出兵,袭我之后!”

第326章 天助宋军

  听闻诸葛亮之言,帐内诸将皆有所意动。

  己方大军从青州一路长驱直入打到了冀州,仅是跨过的郡界就有乐安、济南、平原、清河、安平。

  要说后方补给问题,的确是有些棘手。

  这么长的补给线,肯定需要有军队去布防。

  随着军队开拓疆土,大量部队被分散到了各处城池防御,前线能够用的部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减少。

  但说高览有意攻击宋军粮道?

  魏延皱着眉头问道:“高览有此气魄高才?”

  要断宋军粮道可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高览如今龟缩在济南历城县,往西一步就出青州了。他要攻击宋军粮道就要向东数百里,深入青州境内,才能找到宋军的补给线。

  宋军这一次北伐可是倾举国之力!

  早在北伐之前,各地官府就已经开始征募徭役,动员百姓。

  所以给河北运粮,并非完全走水路。

  这就导致赵军无法沿河寻找宋军的补给线,而且从青州向河北进军也不是一个极为卓越的军事路线。

  虽然自古以来,北伐常常从青州刺史部向北进军,南征也是常有幽州铁骑进攻济南,但各个军事将领考虑的都是这里位置重要,又地理距离较近,实际上这里并没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水运要道。

  给部队运送补给,几乎全靠农夫肩挑担抗。因此宋军往河北送粮,是走的海陆两路,但代价都极大。

  海上因为风暴虽然只出现一次事故,但沉了六艘舰船,岸上民夫的消耗完全不弱于前线士卒。

  这种情况下,要是青州补给线再被袭扰。

  不仅前线缺粮,恐怕整个宋室都会缺粮。

  宋军大将只是觉得高览并非绝世之将才,没有气魄、也没有才干截断宋军粮道,所以才大胆的绕过他,进攻到了安平。

  因而诸葛亮回道:“高览虽非名将,但亦是可堪一用之将才,执行军令、号令严明不在话下,今袁尚挡我大军于下博城下,高览焉能不截断我等之后?况且宋多步兵,步兵利险;赵多胡骑,胡骑利平地。赵军焉能不利用此优势,袭扰我等后方?”

  诸葛亮所说也是宋军目前最头疼的事情了,随着宋军北伐的深入,赵军从最初的慌乱之中也逐渐适应过来,他们开始利用铁骑优势,不断袭扰宋军后方。

  而河北平原一片平坦,地势广袤,正是赵国骑兵的用武之地。

  这还是袁尚胆子小,只撤退到了下博,他要是再往北撤到安平一带,宋军此刻攻赵,就跟北宋进攻幽州城没什么区别了,步兵深入,敌军胡骑纵横于后,四向袭扰,使北伐大军苦不堪言。

  哪怕是袁尚,他也清楚不能让宋军肆无忌惮的围城,在兵法上,被动死守就等同于坐以待毙!

  所以他的军队一直在向外攻击,步兵毫无疑问的在守城,但他的骑兵一直从城北一线出击,扰乱宋军的攻

  城,甚至袭扰宋军后方。

  他怎么说也是有两万余精锐步骑,不要总觉得军队规模应该动不动几十万人。那都是吹嘘的。

  事实上军队规模到了一万就非常庞大了,袁尚率两万军队进驻下博,他的军队规模比城中人口都多两三倍。

  在当今一个县有五六万人都已经是富庶、繁华、人口稠密的大县了。

  两万人守卫这样一个县邑,只要他们军心稳固,粮草足够,他们能守到天荒地老,一守数百天甚至数年。

  所以袁尚的骑兵可以从容出击。

  赵军的问题一直是精兵劲旅而缺少良将,旗鼓相当的交战他们可能发挥不出实力,可眼下这种据城而守的战事,就算是袁尚也能从容应对。

  真要让他们拖在这里数百天,赵军主力赶制,宋军恐怕反而会兵败下博城下。

  提及赵军主力,众将皆为之凝重。

  战事到如今,赵军就算是缓缓退兵,大军主力也该抽调出不少人回到冀州了。

  张辽所部向西南,无疑就是布防于西南,既防止粮道被断,又防止己方攻城之际,敌军大军来援。

  所以说,现在惟一的问题就是如何攻破博了。

  此城得失,堪比北伐燕云的幽州之战。

  但要打下下博城,确实并非易事,这里虽然并非军事重镇,但云集了两万赵军,宋军兵力也就是稍占优势而已,并没有到数倍于敌的情况。

  要攻破下博城,着实是考验军中诸将的将才与壮勇。

  此时太史慈开口,说道:“以我所见,袁尚并非名将之才,也可能是与下博周围地势平坦相关,袁尚的部署稍显保守。”

  “自古善兵者守城,皆并非将部队龟缩在城内固守,而是会依托城池周边的地理形势,打造一片军镇用以防御,上及山川,下及丘壑。比如在周边山岭高地上设置营寨堡垒,亦或在护城河周边设置箭塔等等。”

  “但由于下博地处平原之上,仅以漳水为屏,未能设军镇、立营垒于城外,我以为只需引漳水围城,即可包围敌军,进而围城打援。”

  围城打援,这是兵法上最著名也是最难的战术之一!

  因为一旦操作不当,就会演变成守军与援军里应外合,中心开花,使攻城大军惨败而归。

  仅想一想就能清楚,城外的攻城大军三万余人与守军援军在野外力战一天一夜,然后守军两万人一直以逸待劳,待敌军疲敝之后,从城中出击,攻敌军之后,会形成怎样的溃败!

  基本上围城打援成功的案例有多辉煌,失败的案例就有多惨烈!

  而且围城打援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但因敌援军抵达而惨败而归的战例却是多到了不可胜数!

  诚然这一战,宋军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杀伤赵军精锐,可这样部署委实也有些太冒险了。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宋军到现在也没有完成对下博的围城。

  袁尚军中有大量谋士,军事才能是要比曹洪高出不少的。

  宋军掘沟堑围城期间,赵军屡次出城逆击,使宋军无法顺利合围。

  加上此前宋军想要尝试一鼓而克,因而在城池周围挖土山、掘地道而进,也阻碍了沟堑的合围。

  因而文聘皱着眉头,说道:“如今赵军屡屡出城而逆击,沟堑何以合围?”

  太史慈此时说道:“可示之以诈也,我军毁毁土山、地道必使城中喜而乐见,然后挖沟堑以浅,示若可越,城中守军必不出争利。”

  “待沟堑合围既成,然后一夜浚之,广两丈、深两丈,引漳水以灌之,必使城中不可复出也!”

  “下博城邑狭小,因此而守备森严,但亦因此使得围城工事易成也!”

  最后一句,成功说动了诸葛亮。

  引漳水灌城,是当下最合适的攻城之法,不仅可以围城,且下博城墙乃是版筑而成,在水中浸泡,必定会出现坍塌。

  到时候大军趁机而入,也是破城之法!

  于是诸葛亮点头,说道:“便按太史将军之言施行!”

  而太史慈也不愧是天下之智士,一切果如其所料。

  袁尚见宋军撤去了土山、地道,又改挖潜沟,果然笑之,令士兵不必出城争利。

  没了土山、地道,他能守得更久的城池。

  而敌我两方皆心知肚明,越拖延战事对宋军越不利。

首节上一节308/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