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283节

  因此孙策以为朝廷这是行了个昏招,诚然朝廷是眼见袁、孙联盟,并未交兵,已经急不

  可耐了。

  可这个意图太明显了,袁绍未必就会轻易失去理智,直接破坏联盟,进攻孙策。

  而且朝廷低估了袁绍的野心,如果袁绍在汉室统治之下,地位低于孙策,他未必会恼怒于孙策,很可能直接砸了棋盘,自己另起一个社稷,建号魏国或者赵国。

  袁绍的国号选择也遇到了孙策的这个问题。

  他的治所在魏郡,爵位是邺侯,所以理论上他应该称魏王。

  曹操建号魏国,也是因为他抢了袁绍的根基,把自己的封邑转到了魏郡。

  可袁绍的野心恐怕很大,而且他的根基一直很广,不同于曹操之前势力在中原,为了称魏公,所以划地十三郡进入他的封疆之内,最后强行建立魏国,袁绍的根基一直在河北。

  他对外也是一直宣称有燕赵豪杰的支撑,燕地在幽州,他统治不是很牢固,那建国号称赵也是可以的。

  再不行也可以跟司马炎一样建号晋,或者干脆像窦建德一样,建号夏。

  但不论袁绍是建号魏、晋、赵、夏哪一个,他建国号、立社稷之后的第一件事肯定是灭汉室,以增强自身的合法性。

  这对孙策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袁绍灭了汉室的小朝廷,孙策再灭了袁绍,那继承大统就名正言顺了,没有任何人能再存物议。

  而且袁绍一直有这方面的野心,在他撤军回济北之后,就挥师西进拿下了河南、河内的大部分郡县,可即便如此,他还没有停止进军。

  由于张在进攻曹操本营的战争中力战克敌,一战定鼎了袁曹两军决战的胜负。所以他被评为了此战首功,袁绍封其为平狄将军,令其领兵四万余人,继续进攻河内旁边的河东郡。

  河东郡这可是北方之大郡,号称表里山河,关中门户。

  这里土地肥沃,还有盐池之利,多山川盐铁,堪称北方最富庶的郡县之一了。

  朝廷之所以能够恢复生机,除了诸侯给朝廷的供奉,最重要的便是因为河东盐池产出的池盐了。

  这支撑了朝廷近半的赋税,以及安置百姓的全部费用。

  随着孙策进攻天子,与朝廷交恶已经不可避免了,虽然朝廷及时弥补关系,遣使封他为大司马,意图稳住孙策,以免他也派大军跟袁绍一同进攻关内。

  可孙策还是断了对朝廷的贡奉,这也就意味着孙策治下的青、徐、兖、豫、荆、扬、交七州都不再向朝廷输赋。

  而袁绍显而易见,也不可能再向朝廷贡奉,他称帝的野心几乎就要按耐不住了,怎么可能再贡奉天子。

  所以河东的归属,就关乎朝廷最后的经济命脉。

  朝廷以刘备为大将,率两万军队在河东极力抵抗张的进攻。

  曹操的头疾发作,只能留在雒阳重聚他兖、豫的溃兵,整顿军心。

  张率军四万对抗刘备两万,并未占据多少上风。盐池附近已经杀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但对朝廷不利的是,并州诸羌胡选择了支持袁绍。在袁绍所任命的河东太守郭援,以及并州刺史高干统帅下,并众数万,助张攻取河东,所到皆克。

  朝廷不得不继续向关中诸将求援,使钟繇督马超、成宜、杨秋等西凉部将助刘备防守河东。

  大家也可以给一给建议,用什么国号。

  如果没有特别的意见,应该就是像宋武帝刘裕北伐一样,气吞万里如虎之后建号为宋了

第300章 江东势力封赏

  孙策跟夫人陈月交谈不久,赵云便向前一步汇禀道:“君侯,长史请求觐见,有要务汇禀。”

  由于孙策的职位已经到了大司马,所以他势力内的官员都跟着水涨船高。

  张昭职位已经升为了扬州牧领大司马府长史、梁馀乡侯。

  一州之州牧,这是陆逊后期才能担任的职务,陆逊以丞相之身份,兼任荆州牧、右都护。

  而如今张昭就有这种封赏,足以看得出来,孙策对部下着实是十分慷慨。

  但慷慨归慷慨,一些不可动摇的底线,孙策也随着这次的封赏贯彻了下去。

  那就是张昭被直接剥夺了军职,他不再担任任何将军之职,而州牧也失去了一切军事方面的权柄。毕竟江东施行的是募兵制,州牧只要不打算造反,就没办法公开募兵。

  军权一直掌握在孙策本人手中,甚至薪俸都是由三司使直接发放,张昭只有审议、监察之权,并无直接干预的权力。

  军政分离,这是自古以来中原改革的方向。就算在汉室,其实也是按这个方向推进的。只是汉末乱世,使得州牧的权利增强了。出现了一点反复,孙策这个改革,也算是拨乱反正了。

  改革肯定是要触犯一部份人的利益的。不过好在孙策这一次是借着封赏的机会进行改革的,先给了所有人大量利益,然后再限制其权力边界。

  所以抵触之情并不是很严重,毕竟哪怕是没了军权的州牧,那也是实实在在的封疆大吏啊!

  当然这个州牧跟乱世的州牧不同,他没办法直接任免自己治下的太守和县令。随着孙策权威的加强,他治下数百个县的县令、县长任命之权,再次回归中枢,只是这个中枢已经从雒阳转移到了建康。

  所谓唯器与名,不可假与人。

  如今汉室已经失去了对这七州之地的官员任命、升迁之权,所有权力转移到了孙策手中,那国家神器、天子之位转移到孙策手中也就剩下时间问题了。

  孙策自然要借着封赏拉拢一波人心,除了张昭担任扬州牧,张也担任了荆州牧,鲁肃依旧任交州刺史,陈群则转任为了兖州刺史,虞翻担任豫州刺史,吕范担任了徐州刺史,顾雍担任了青州刺史。

  吴景则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庞统兼领益州刺史,魏滕则兼领凉州刺史。

  后面这三个虽然暂时不在孙策治下,可不耽误孙策直接就授与其印绶,以示其必取之心。

  可以说除了河北袁绍占据的三州之外,孙策已经任命了剩余天下所有州郡的长吏。

  当然就算是与袁绍分占的兖州、青州,孙策也直接任命了刺史。双方分别在兖州、青州部署了刺史。

  为此袁绍还派人过来商谈此事,要求孙策归还青州数郡。

  并提议,他袁绍罢置兖州刺史,孙策则罢置青州刺史。

  孙策选择充耳不闻,虽没有当面拒绝,但

  也学袁绍玩起了拖延,不见河北使节,让他留在建康体验江南繁华。

  而袁绍忙于称帝的野心,一时也没心思关注一个小小青州刺史的问题。

  直到此刻他还是认为自己优势在握,虽说是以五州之地,对孙策的七州之地。

  但徐州寥寥二十余万可以忽略不计,交州则地处偏远,难以转化为实力,五州对五州,按长期以来北方富庶,南方稍弱的形势,他习惯性的轻视南方。以为孙策即便能兴霸业,也不过是以往吴国一般的霸主,难以威胁河北。

  春秋之时,吴国北上争霸也未尝没有进攻到如今一线,徐州境内的邗沟就是吴国北上争霸所挖掘的运河。

  可吴国面对晋国未必能占优,袁绍以为当今之势亦然。毕竟经济中心依旧在北方,南方经历的经济中心转移规模有限。

  但他不清楚的是,由于不立田制导致的农业腾飞,才是经济转移的最重要因素。

  为什么从唐朝开始,南方超越北方,几十年后宋朝建立,南方对北方就有了压倒性优势?

  还不是因为经济制度的改革,使得生产力在南方腾飞?

  眼下的江东,经济财富已经是春秋之时无法比拟的了。

  刻舟求剑、古板印象只会导致他吃一个大亏。

  所以孙策压根就不想跟他交流,让他自以为是,骄狂自大,对江东本身就是一件有利之事,以这种心态交战,北方早晚吃个大亏。

  况且江东境内的政务,就足够让孙策操劳不已了。

  听完赵云之言,孙策拍了拍陈月的素手,说道:“唉,孤想偷得浮生半日闲都难得啊。各种政务追着赶着黏上来。”

  陈月心疼得为他揉了揉脑袋,说道:“夫君身体为重啊,那些政务上的小事,就交给下面人,夫君不必过问了。”

  “不必过问?”孙策笑了笑,问道:“豫章贼寇叛乱,聚众数万,孤不过问行吗?”

  “豫州旱灾,赤地千里,石米三千,孤不过问行吗?”

  “昌叛乱,攻打郡县,诛杀长吏,一州板荡,孤不过问能行吗?”

  孙策深深叹息一声,说道:“孤家寡人啊,怎敢怠政?夫人先去休息吧,孤忙完之后,再去夫人宫中休寝。”

  待陈月离开,孙策对赵云说道:“让长史过来吧。”

  同时孙策在想,要不要学大明组建内阁。

  虽说大部分事情孙策也还是要过问,但至少不要动脑了。

  内阁把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条上,贴在奏章上面,孙策看完,觉得可以,就让女官拿着朱笔把纸条上的内容抄在奏折上,然后盖章,就算他本人做出回复了。

  如果不同意,就直接驳回,让内阁重新出意见。嫌麻烦,也可以在纸条上写下怎么修改,需要注意的事项。

  不要瞧不起这个,这个难度和省时省力的情况,相当于你读一本小说和写一本小说的区别了。

  前者不太需要动脑,只要读下来享受就行了。

  后者要躬身在案前冥思苦想一天,然后伏案写作自旦达昼。

  所以内阁一般都有好几人轮值,为天子提供咨询备问。

  当然了,既然是咨询之权,他们就不会太强力。如果天子足够勤政,或者对某一个事情极其关注,那不需要内阁提意见,他直接亲自在奏折上写自己的处置方法,也是可以的。

  毕竟设立内阁本身就是天子省事的方法,让内阁帮天子想处置的对策,内阁执行的是天子的意志,而不可能限制干预天子。

  而贾诩、刘晔就比较适合这个职务,他们俩足够聪明,又没有什么实权,不会威胁孙策。

  毕竟就像孙策所言,现在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哪敢怠政懒政?一旦大权旁落,那就是阖族之灭。

  孙策想着建国之后的改制问题,张昭就抵达了垂拱殿前。

  张昭是将军府的长史之职,所以他的办公府署就在昭明宫内,距离垂拱殿不远。

  有点类似汉室天子和尚书台的关系,当然更像大宋的宫殿布局,中书省、枢密院和三司使都围在了天子附近。

  张昭现在理论上的位置跟孙策其实已经很近了,两人都是州牧,将江东是所有人共有的势力演绎的淋漓尽致。

  就孙策目前的这种布局下,江东这些文武怎么可能不心向孙策而尤系汉室?

  他们的州牧、刺史、将军、侯爵名号都是孙策给的。

  追随孙策他们是一方牧伯,军中大将,若是汉室扫平天下,他们还能继续担任州牧、刺史之职?

  这就不需要多想,如果天子的军队东出,打下了豫州、兖州一带,天子论功酬德、笼络人心也一定会把官职封给朝廷的功勋文武,比如让刘备担任豫州牧、曹操担任兖州牧。

  因而事实上,到了如今,江东文武都已经在期待孙策能更进一步。

  不然君臣相处,谁不战战兢兢?

  孙策是豫州牧、张昭是扬州牧,他难道就不担忧孙策猜忌?北方士人给他张昭写信,张昭都第一时间公示出来,要不是孙策胸襟豁达,将其比为仲父,他根本就无法从容处理政务。

  可要是孙策进一步为天子,那他立即就心安下来了。

  而将军们更是如此,要知道在如今,只要是将军位号,大抵都是相差不大的。还没有后世的品级之分。

  江东的这些将军们更是恐惧流言,无不期望孙策早建社稷,定君臣之份。

  所以到了如今,江东的文武,见到孙策就再也不以将军为称,皆改称君侯。

  不然其他将来称呼孙策为将军,再被其他人称为将军,岂不是地位与孙策相同?

  张昭虽然贵为扬州牧,但见到孙策还是以属吏自居,立即拱手,说道:“拜见君侯,打扰君侯雅兴,实感愧疚。”

  孙策笑着摆了摆手,也不称呼其为牧伯,而是开口说道

  :“长史免礼,都是为了政务操劳啊。来人,给长史赐座。”

  而很显然,不仅仅是孙策如此,其他江东文武也都是如此,甚至张昭也喜得其他人称呼他为长史。为将军府长史,则表明他仍为孙策之臣。

  待入座之后,张昭拱手,对孙策说道:“若只是小事,实不愿打扰君侯休沐,只是北方有形势剧变,需及时告知君侯。”

  “北方剧变?”孙策问道:“发生了何事?”

首节上一节283/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