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249节

  而孙策不肯冒然出兵跟曹操决战的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也在于军力不足,曹军虽然损兵折将,可在中路这里,曹操还是占据了优势。

  诸葛亮溃围而入,斩杀了夏侯渊也只是斩首两千余级,曹军仍有三四万人。

  东路于禁五千人覆灭、西路曹仁折损三千人,合计曹军全军才折损了万余人。

  曹军此次南侵以周瑜估计约在五六万之间,折损了万余人,在中路也应该有三四万人。

  而江东军此次淮南合战全军才四万人,左路周瑜处万余人,右路魏延处三千余人,再加上把守各处要地的军队,孙策在东山这里的军队总共才两万人左右,还要减去防守东山和进攻夏侯渊所部的损失。

  所以中军这里,孙策并没有太占优势。

  双方军队规模总数相当,之所以孙策在中路处于劣势,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孙曹双方采取的战术不同。

  曹操就想在临淮逼迫孙策决战,所以重兵屯聚于此。

  而孙策的反击就针对性的部署,避开敌军锋芒,以徐琨所部在东山挡住敌军兵锋,然后两翼重兵出击,以势胜也。

  其实从于禁在徐州平坦的土地上,被江东铁骑震撼一击,猝不及防,被迫率部投降那一刻开始,东路军全军覆没,此次曹操的南侵就事实上已经宣告失败。

  曹操剩下的坚持,不过是心有不甘而已。

  也正是因此,他才遭受了额外两千军队折损及夏侯渊战死的惨烈损失!

  此刻,他曹操亲率主力而来要求致师,孙策自然不会放弃优势,集结部队莽撞的跟他大战一场。

  先不说胜负归属,仅是两军大战的损失,就完全没必要。

  因而孙策便仅带着赵云等十余骑出东山,与曹操在城下相会。

  孙策严禁的是大军出击,曹操的致师请求,孙策倒非常感兴趣,对着曹操喊道:“曹将军欲要致师,那就请退兵,但你我决胜负如何?我闻曹将军亦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刺杀张让,舞手戟于庭,才武绝人,群贼莫之能害,乃登墙而出。你我二人但身决胜负,以免两军之涂炭!”

  听闻孙策大喊,曹操眼神阴狠,却大笑着说道:“孙策小儿,略有其父之黠耳。勇武有余,大略不足。如何能以主将之躯,而躬自私斗?”

  这很显然,曹操虽然略有勇武,却不可能跟孙策争胜!

  毕竟双方身高上就有巨大的差距,他曹操身高七尺,才一米六多一点,孙策身高八尺三寸,已经一米九六!

  这个差距,怎么打?

  所以曹操便令许褚向前大喊:“曹将军欲与吴侯相谈,且各自退兵,仅一从骑相会如何?”

  孙策笑了笑,他当然知道曹操不可能跟他致师,只是特意这么喊来调侃调侃他罢了。

  不过曹操敢只带一从骑便向前相谈,这份胆略还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孙策乃同意其言,只带赵云一人,未持长槊,只佩剑向前。

  而曹操见此亦同样放下长兵,在虎痴许褚的护卫下,策马至孙策前方。

第264章 枭雄曹操

  天空高悬,云影飘渺,孙曹两军旌旗招展,战鼓擂动,气势如虹。

  这还是孙策第一次见到曹操这位汉末传奇人物,超世之杰。

  曹操坐骑高嘶,身着黑褐色锦袍,头戴武弁大冠,双眸炯炯有神,狭长的眼睛如同鹰隼般锐利。鼻梁高挺,嘴唇紧抿,有一股阴贽和果断的气质。

  他红色蜀锦披风飘动在背后,手按长剑,身体虽然不高,但却充满了傲气和自信,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不愧是霸主之像!

  难怪他历史上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将见匈奴使节时,使崔琰代替,自己则捉刀立床头。

  匈奴见之,评价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使任何人见到曹操这气度,都不得不赞叹一句英气杰济。

  曹操气质凛然威严,宛如一尊冷酷无情的帝王,站在战场之上,令人心生敬畏。但曹操此刻看向孙策同样亦心生震撼,只见孙策英姿勃发,气度非凡,容貌威严,令人倾倒。

  其身姿挺拔,高大而雄武,宛如一尊骁雄绝世的霸王。面容俊秀而坚毅,眉宇间透露出一股锐利的光芒,犹如星辰闪耀。其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自信而坚毅的笑容。

  双方虽然皆是英雄,很显然此刻临阵相见,气度和心态有着天差地别。

  曹军困窘,而孙策大军胜势已定。在两雄相见的阵前,孙策更是骁雄绝世,完全不忧曹操能暴起刺杀他,故而带着从容自信的笑容说道:“曹将军邀孤前来,有何话说?”

  说着孙策看了一眼按剑跟在曹操身后的许褚,他体形魁梧,肌肉虬结,身体如择人而噬的猛虎一般躬身紧绷,颇有一鼓悍猛虎烈之气。

  只是他此刻显然如临大敌,对方一主一从两骑,皆身披玄甲,腰配长剑,身高八尺,英气逼人,一看便是勇冠三军的猛将。

  若暴起发难,许褚着实难保曹操无碍。

  曹将军这个天性浪漫,爱冒风险的性格,属实是让部下心惊。

  与孙策的从容自信相比,曹操则谨慎的多了,矜持威严说道:“孙将军,吾与汝父,曾共出身为国,破家立事,志竭力命,兴复汉室。虽天下乱世,历经风雨,多有纷争。然仍不失各为一方之雄杰,曾英雄相惜。”

  孙策嗤笑,他曹孟德还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啊!现在就敢跟自己先父论资同辈了?

  孙策乃立即开口,打断曹操说道:“家父逢黄巾之乱,便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太尉朱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更曾先登陷阵,转战平乱,故朝廷录功封为乌程侯,乃堂堂县侯之尊,如何会与你这般赘阉遗丑为伍?家父为县侯之时,汝岌岌无名,一介白身。”

  “家父以诸侯之尊,起兵讨董,威震天下,横扫群逆之际,汝连一镇诸侯都算不上,又兵败覆亡,折我军

  威。凭汝亦配与家父英雄相惜?”

  随后孙策看向曹操身后的许褚,说道:“会天子播越,群虏乱政,边鄙有乱危之警,中原有匪遑离乱之局,故使曹操逞凶。其无才无德,残贤害善,兖、豫有天怒人怨之势,英雄豪杰,皆骋良弓劲弩欲诛之久矣!卿等豪雄,何不顺人心而行义举,反助纣为虐?可传之三军,若能诛杀曹贼者,孤赏其千金,表封万户侯。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也。千古勋名,争之顷刻!”

  曹操目光阴狠的看向孙策,当今天下诸侯仍算是汉室同僚,相互之间断然不会如此绝势,毕竟万一战败势衰,还要考虑对手是否会高抬贵手。

  而孙策以如此言语,当面折其势,曹操冷哼一声,问道:“果然不愧是江东儿,只是汝以为自己就胜势已定?”

  许褚亦怒目直视孙策,说道:“我明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称雄中原。汝区区小虏,以江东无人,故竖子称雄而矣。我大军临之,汝等窜逃,甚至不敢与我交锋。何敢妄言胜败?”

  孙策闻言,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戏谑之色。他声音高昂,气势如虹,说道:“孤挥师北伐,若举炎火以飞蓬,覆沧海以沃炭。必诛汝曹贼,而后安天下之社稷。”

  曹操勃然大怒,说道:“竖子!竖子!老夫今不破汝,势不退兵!待破汝之后,汝母上妻女,孤皆为汝养之!”

  话毕此次交谈就不欢而散,曹操直接策马而去,许褚按剑在后,警惕的看着孙策、赵云,然后缓缓而归。

  赵云看着两人离去的身影,眉头微蹙,问道:“将军,曹操似乎有所恃,完全有恃无恐。并不像败军之势。”

  孙策亦不得其解,这次孙策肯见曹操,除了对曹操这位枭雄好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向曹操传达一个态度。

  没办法,别看孙策说的很坚决,其实他是有点打不动了。

  一到冬季,江东北伐就会因漕运冰封而受阻。

  此时江东为了维持前线四万大军的粮草,就不得不征募数万徭役。

  维持四万大军在淮南尚且如此,要北伐中原,江东实在是还没做好军力、徭役方面的准备。

  此次交战能打下徐州,联通袁绍已经是战事的极限了。

  可以说,孙策就没想过淮南一战就能覆灭曹操。

  毕竟公孙瓒在界桥之战、鲍丘之战败的那么惨,数次被斩首数万,被联军十万人猛攻,尚且坚持了六七年。

  曹操一战而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而孙策此次主要是威慑曹操,意图牵制其兵力,使其在与袁绍的交战中,不敢尽全力,不得不将大量部队驻守在南方。

  可曹操邀自己目的是什么?

  起初孙策以为他是想拉拢自己,毕竟

  袁绍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

  他曹操与袁绍对抗的上计,莫过于拉拢江东、联合关西,共敌袁绍。

  所以在他一开口攀谈关系的时候,孙策就直接打断了他的话语。

  可现在看来,他似乎别有所图。

  对这位人杰,孙策不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回城之后便立即派遣游骑严密监视曹军动向。

  可就如曹操所言,其似乎完全不惧当下危局,欲必破孙策于淮南。

  其虽处被合围之势,但一直有条不紊的集合部队,屯兵于淮河之畔,沿线设垒,布营十余里,令士卒架船设网,以为捕鱼。

  一连数日,曹军皆是如此,好像全然没有粮草即将断绝的危机感。

  到了十月中旬,曹军依然稳固,孙策就不得不惊奇了,对他最倚重的谋士贾诩问道:“曹操在作何谋画?怎么会毫无败乱之像?其营中纵有粮草,从公瑾断其粮道至今十余日,亦应该已经补给断绝,怎么会处变不惊,云淡风轻?”

  想了想,孙策蓦然想到一种可能,问道:“曹军不会又在吃人吧?”

  曹操、刘备这两位枭雄在这方面都有过往经历,在粮草断绝的情况下,营中吏士大小相啖。

  不过这种事非到万不得已,没有诸侯愿意去做。

  士兵也是人,吃人肉这种事情会极大的打击他们的士气和军心。

  没有人疏导,很多士卒直接心理就崩溃了。

  所以才会有粮草断绝的情况下,一战被敌军所破的常态。

  他曹操若是指望吃人就能打赢淮南之战,可是太异想天开了。

  以曹操之雄略,绝不至于作此不智之举。

  况且他曹操大军屯聚于淮南,难道就不惧北方袁绍出河南而犄其后,雷震虎步,所向必破?

  要知道,江东北伐,治所离前线远在千里。但袁绍要是南征的话,治所邺城离前线就只区区百余里。比曹操的治所许县可是近太多了。

  所以袁绍要是南征,规模和威胁性都在江东北伐之上。

  而贾诩闻孙策之言,亦是微微摇头,说道:“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若无可胜之念,则无必守之心。我以为其既然敢坚守,则必然有能解粮道危困之法。”

  孙策眉头一拧,说道:“若是如卿所言,只有一种可能,公瑾之处有变!”

  很显然贾诩已经猜到了这种情况,只是以他性格,仅以自保,若非孙策主动问策,他几乎绝不多言。

  更何况这还关乎孙策的至交好友周瑜,若直言其可能有失,不合其份。

  但孙策的疑虑还未来得及细思,次日将军府从事是仪便急促的找到孙策,禀报道:“将军,袁绍处交战不利,已被将军程昱所拒,兵锋止于黄河沿线。”

  袁绍这个盟友终于是动了啊!

  孙策立即关切的问道:“河北是何形势?”

  是仪说道:“据从河北返回的商旅探子所言,既

  逢曹操南侵,冀州别驾从事田丰乃说袁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侵入淮南,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

  “袁绍以幼子染疾而辞之不纳。田丰以杖击地,怒曰,夫逢千古难遇之机,而以婴儿病失其会,岂不惜哉!”

  “袁绍虽闻而怒之,亦终纳其言,以奋威将军沮授督淳于琼、韩猛等十余部进攻黄河沿线曹操营垒。然曹军大将程昱忠壮,勇过贲育,力拒之,袁军屡战不克,值河北天寒地冻,遂被迫撤军。”

  闻言,孙策倒没有多少怨愤,其实他倒是有些理解袁绍为什么会辞田丰之谏。

  其力战而平河北,不因此势以图中原,而托子疾,仅以沮授督军南下,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恐怕亦有其考虑。

  毕竟河北大战持续,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所以此前袁绍就定下了务农逸人,积谷练兵的策略。

  此时整个河北也是并无南侵准备,冒然之间南侵,恐怕既显仓促,又难以安人心。

  弃庙胜之算,而决之一战,此智者所不为也。

  只能说,荀、郭嘉对袁绍的那个好谋无断的评价还是很准确的。

  袁绍这些谋士的谏言,他可能的确是无法判断谁的是谋国之长计。

  所以他就每个人都听一点,但又不肯全听。

  沮授让他休养生息,他就去休养,但又同时整顿大军,消耗靡重。

  田丰让他趁势而攻,他又在想休养生息的事情,也只听了田丰的一部份谏言,没有亲自集结大军,而是只派了沮授督师万余南下。

首节上一节249/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