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218节

  孙策也算了一下,一年六十余

  万缗,占府库三分之一左右。

  哪怕不兴师动众、大肆封赏,府库里的物资也已经捉襟见肘了。

  剩下的一百多万缗堪堪也就能数万士卒、官吏发放薪俸,可能府库还会空虚。

  孙策之所以不怎么担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作为一个穿越者,极大的推动了技术进步。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工业是最能制造财富的产业。

  孙策手中掌控着吴县织造署和海盐的滩涂盐场。

  手里面还有三百多万匹布帛以及两百多万石盐。

  往昔,汉室境内一石盐八百钱,这两百万石盐就价值一百五十多万缗。

  孙策就算将价格大降,以便利民生,也能卖上一百多万缗。

  另外三百多万匹布帛、丝绸也价值近两百万缗。

  只要需要,他可以大量出售,最多使得布价大跌。

  不过这也看出来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脆弱性了。

  才在吴郡粮仓边上兴修一个规模局限于一县境内的水利设施,就几乎使得府库破产,财政空虚。

  这也无怪乎,自古以来中原兵法都讲究慎战。

  如果战事一旦不顺,迁延一年,刚刚有起色的国家,就再次濒临民生、朝政崩溃了。

  孙策不得不对张昭说道:“阳羡、毗陵两县水利关乎江东昌盛。秦以止戈,修郑国渠,而富裕关中,终定天下。吴郡疏浚水泽,兴修水利,亦是为我江东强基建本,若民生稳固,我江东可不战亦有百年基业矣!为成此大业,孤将调刑徒、俘虏三万,前去助力兴修。”

  孙策所言毫无夸张,在吴郡这两县兴修的这个大型水利设施,对江东甚至对自此往后的所有南方势力而言,这都是一处堪比郑国渠的重要水利工程,足以将一片人迹罕至的荒野,垦辟成一片天府之国,成为南方势力的根基。

  春秋之际,吴国以吴县一地,而称霸天下。

  如今孙策将水泽疏浚,垦辟良田数万顷,将使南方根基从苏州一带扩大到苏常一带,根基之地范围大增。

  其意义完全不弱于秦修郑国渠。

  这都是需要兴师动众数十万人,才能完成的伟业。

  孙权历史上拥兵十万,孙策如今在江东的人口更胜一筹,没有养十万大军,征集二十万到三十万民夫,开拓生产是绰绰有余的。

  尤其孙权还需要劳师远征,孙策只要在粮仓旁边兴修水利就可以了。

  而且这三十万民夫也不是一次性就拉过来,会分批次过来修建。民生受到的影响会非常有限,如果再得到了当地豪强的襄助,那必然会更加顺利。

  这两县的泽国被疏浚之后,豪强们必然率先而至,在这里垦辟荒田,投入的只是两三年的辛苦,收获的那可是百年财富啊!

  如今天下兵戈凌乱,城邑灰烬,满目疮痍。大量郡县,盗贼与难民杂处,流民聚居故市,井邑穷民,郡县常不满百户。

  稍有见识的大族、豪强都能看出来,这项水利工程,将吸引大量的北方难民前来。

  他们如果不想眼前这片将来的鱼米之乡被客家人抢走,就只能主动参与其中,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

  孙策甚至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留下大量的官田,以防灾年。

第232章 推行户税

  由江东的中央财政拨款,直接在吴郡兴修大兴水利,灌溉数万顷,从而为江东树基建本,这是关乎江东数百年基业的事情。

  今冬开工,明年一年全力疏浚,后年基本上就能见成效,足以把毗陵县境内泽国疏浚聚拢到一座大型水利当中,然后沟渠连通水田数万顷。

  而毫无疑问,世家、大族将是这一举措最大的受益者。

  应该说,在江东不立田制,鼓励工商的政策下,江东的世家大族都纷纷受益,从孙策创业江东到如今,经过五年的恢复和发展,江东大族田连阡陌,役使贫民。

  虽然还达不到文景之治时期,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的盛世。

  但豪强、商贾皆富庶一方,家訾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馀顷,无不如是。

  这显然是不利于江东稳固的。

  所以今天孙策召集群臣的最后一个议题就是关于这个方面的。

  在确定完兴修水利设施的议程后,孙策主动开口说道:“今江东境内,休养生息数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城邑。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妪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

  “而贫贱之民,为其役使,无立锥之地,无养妻子之业。尤其长江以北,诸侯并起,民失作业,大率饥馑。若一切齐以科禁,税赋相当,恐或有失公允。”

  “故而孤欲征以户税,为天下均富,使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风流笃厚,禁网疏阔。”

  听完孙策所言,殿内文武皆面色一变,尤其是江东世家大族出身的士人,更是骤然失色。

  孙策所言虽然引经据典,文采斐然,但可以完全归结于一句话:“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更确切的说就是课豪强户税,大赈贫乏。

  文武们立即想到了此前一直恐惧的限制豪强,抑制兼并。

  顾雍作为江东大族之首,立即坚决反对,说道:“将军当初入江东,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又与江东父老约法三章,尽去苛捐杂税,不立田制,奖赏发展,遂使豪强、贫民多来投附,数月间归之者数万人。大军所向郡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江东民心之所归,三郡旬月而定。”

  “若将军冒然失信于民,岂不使江东动荡?强取豪夺大族之财,更将遭至民心失散!”

  “孝武帝一纸告缗令而出,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败,商者少而物贵,百姓动,不安其生。”

  “此前车之鉴也,不可不警之。”

  显然江东

  大族都极其反对汉朝那个抑制工商、限制土地的法令。

  简直畏之如虎,谈限制产业,便为之色变。

  孙策也没有着急,在顾雍说完之后,才从容解释道:“孤当初有言不抑发展,如今亦然。户税者古以有之,名曰户赋。列侯封邑,按户计征,每户二百钱。因户赋由郡县征收后,直接输给封君列侯,故不在国家正税之中。”

  “孤打算效之,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豪强依旧可以蓬勃发展,仅以资产多寡而定户税多少。”

  就如孙策所言,户赋早就有了。秦朝之时还有一条重罪,叫匿户罪,指匿户弗徭、使,弗令出户赋。

  孙策口中的户税,如今天下还没有,要等到曹操平袁绍,打下冀州,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为户税之始。

  一直到刘晏推行两税法施行,正式成为国家正税,令天下户口,由所在刺史、县令据当时实在人户,依贫富评定等级差科。用户税代替租、庸、调的征税方法。

  仅一年便得户税两百多万贯。由是大唐顺利中兴,灭亡前还扫清了宿敌吐蕃。

  同时也使得江南财税成为天下之重心。

  于是欧阳修评价其:“刘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赀,以佐军兴。虽拿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唐中偾而振,晏有劳焉,可谓知取予矣。”

  孙策一直在照这个方向改革下去,自古中原的改革方向就是‘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

  所以孙策这个改革方向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

  至于当初的约定?

  政治家的口头约定也能信?

  当初高祖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尽去暴秦苛政,紧接着就来了个汉承秦制。三年楚汉战争下来,关中真的是老弱病残都被萧何动员起来,源源不断的输送补给前线,才有的刘邦一次次大败之后,才最终反败为胜,推平了项羽。

  孙策快五年了,才终于推进税制完善,已经算是诸侯中诚信楷模那一列了。

  当然,孙策敢推动户税这一项制度,也不是没有底气的,那就是严格来说,孙策并没有食言而肥。

  因为从一开始,孙策就没打算对小民征税,天下熙熙攘攘的普罗大众,就算是想缴纳这个户税也没有资格。

  当初约定的尽去苛捐杂税,对普通小民而言依旧。

  孙策向众人阐述道:“孤欲令天下百姓,贫富分等负担税赋。令天下各户按其资产分为三等,每等再分上中下三级。”

  “有田千亩或奴仆十人,家訾千缗的中下户以上方纳户税。中下户1500文,中中户2000文,中上户2500文。”

  “家财万贯以上或奴仆千人的上户则以资产为宗,算缗征税。一缗一算。王公百官同样纳税。”

  算缗征税,也就是征收财产税。有一万缗的家财就要缴

  纳一千两百缗的资产税,年年如此。

  而为了通行这一点,孙策继续说道:“允天下,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复其民籍。”

  这条政令是官府开始强制推行剪除豪强部曲、宾客的法令。

  有了这条法令配合,那些部曲成千上万的大户就可以减少奴仆数量,从而降低自己的户等,减少纳税额度。

  大户人家这个词,在户税推行的江东,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户税这个制度,是一定能推行下去的。

  曹操对天下都征户税,也没人敢反抗。

  孙策相信,只要自己意志坚定,户税必能贯彻江东。

  而大殿内的文武则迅速推算了一下。

  这个法令针对的人群实在是太明显了。

  良田千亩以上的,那不就是豪强和世家吗?

  将军们自然是十分支持这个提议的,大汉郡县豪强,都豪暴日久。一姓之訾,谨以除之,计其资产,足充当县一年税租。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太守,只要这些官吏肯严格对豪强查抄赋税,足以有大量资产,以供军需。

  大军何至于像如今一样捉襟见肘?

  不过是在两个县修建水利,就近乎使府库空虚。无以给车徒之众。

  如今征收户税,于小民毫无影响,于声望无所动摇,反倒能大量充实府库。

  无论是扩大部队规模,还是增加将士廪给,皆对军中是好事!

  将军们自然是极其支持的。

  而文臣中,其实顶层的实权公卿,也倾向于施行。

  毕竟就连算缗推行后,都有卜式这种豪杰,他极善于牧羊,颇有产业,主动向天子上书表示愿意献出一半的家业来资助边疆战事,他还说:“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官府,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很多人他追求的就是一个人生理想,多纳一点赋税还是少纳一点赋税,对张昭、周瑜这种公卿而言并不太在意。

  像张昭所在意的是朝政实权,以及得施抱负。

  现在他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孙策面前无法挺直胸膛,硬气不起来。

  没办法,就算是天子、公卿,手里没钱,也难免底气不足。没办法理直气壮。

  从军兴以来,江东的财赋就严重依赖孙策的补助。

  从最初的筹集军粮,孙策正妻陈月带着三族变卖家产,才凑齐了十余万石粮草,供孙策势力的军队渡过浙江,南征会稽。

  到后来孙策创建吴县织造署和海盐的滩涂盐田,掌握在孙策手中的财富极其庞大。

  哪怕到了如今,兴建吴郡的大型水利之后,要给将校士吏发放廪给,供车徒之众征讨荆州,还是需要孙策出内库而补贴国用。

  没有吴县织造署和海盐的万亩盐田,没有府库里的三百多万匹绢帛、盐场里积储的两百余万石海盐,哪有现在垂拱殿里的文武公卿们安然高坐?

  财政、廪给、薪俸都指望着孙策,

  大臣们面对孙策自然就硬气不起来。

首节上一节218/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