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198节

  建康也将因此成为江东霸业的重要支撑。江东的治所就在建康,绝大部分时间,一个王朝能够征收赋税的核心就在他的京畿之所在。

  建康城繁华富庶,哪怕是胭脂水粉、青楼勾栏也将提供源源不断的赋税。

  秦淮水上的青楼画舫,商人、世族的一掷千金,就再非达官显贵们的醉生梦死,也将直接成为国家赋税的中流砥柱之一。

  当然,青楼女闾这种东西,虽然是一时特色,但跟国家工商业相比,那还是相差甚远,不足为道。

  能够支撑起这繁华江南、胭脂水粉的一定是富庶且发达的工商业,没有充足的钱粮器物,再美的绝世佳人,也不过是瘦骨嶙峋的红粉骷髅罢了。

  顾雍手指正在兴建的市肆两岸,对孙策说道:“我刚入建康,置办衣食所需之时,便听夫人言,这邵县君在建康大开市肆,不算城内,仅这秦淮沿线,就有大市八十,小市三

  十余。”

  “更有白瓷、澄锦,就地生产,工坊连绵数里,烟囱罗列上百。城内人家,直接到工坊附近购买,价格比市面便宜不止三成。”

  赵云惊诧的问道:“大小市肆罗列百余?那需要多少粮仓才能供应这些贩夫走卒?”

  毕竟算一算便可知,这么多市肆怕是从事工商之人就不下三五万,若人耗粮十石一年,则仅这市肆耗粮便有五十多万石。

  每年怕是要往建康转运粮草不下三五百万石。

  顾雍指向远方正在修建的邸阁,说道:“子龙可看彼处,乃是建康秦淮仓,建成之日将周回二十余里,储粮六百万石。如此方可保建康供应无忧,保丹阳粮价平稳。城北还有一处含嘉仓,规模尤在秦淮仓之上,主要是水运,从吴郡运来的粮仓。可储粮上千万石,以防吴郡丰年,谷贱伤农。”

  上千万石粮食!

  这要是指着牛马一趟趟的拉运,需要锱车四十万辆次的往返。

  江东的驮马跑坏十几副马蹄铁也拉不完。

  但要是走水运的话,一艘船载粮一千五百石,千艘漕船往来六七次就拉完了。

  建都建康,是真的凸显出江南之利。既有发达便利的水路运输,又有鱼米之乡丰厚到极致的产出。

  当今天下诸侯中,恐怕只有孙策、曹操能够筹措到上千万石的粮草。

  袁绍在冀州有这么多粮,但未必都集中在邺城附近,运输要相对困难许多。不像曹操,屯田就在治所附近。

  而顾雍继续手指东岸,说道:“在城东则有草场二十余所。每逢冬月,诸乡纳刍秆草者,牛车填塞道路,车尾相衔,数量如有千万。场内堆积如山,以供所需。”

  顾雍还是习惯说纳这个词。

  但其实江东没有向百姓收刍税、牛革税一类的苛捐杂税。

  孙策当初跟百姓所言,尽去苛捐杂税,是真的做到了实际。

  百姓十月缴纳赋税,一般都是到城邑中缴纳的田税,即江东通宝。

  当然,至今还是有许多人家,家中没有通宝。

  所以逢冬月,纳税之际,百姓就肩两石布袋,往城中常平仓或者市肆贩粮,肩挑担扛者不绝于路。

  而纳刍秆也是百姓最重要的收入之一,官府掌握铸币税,所以府库充裕,会在草场里面以通宝市买刍秆。

  于是百姓便以车载刍数十束,卖往草场,以添家用。每逢此际,则牛车、推车络绎不绝,草场内刍秆堆积如山。

  如今江南渐平,路无虎豹豺狼,建康附近几个县的百姓都添了车,一路赶到建康售卖一些物品。

  建康城虽然犹在建设当中,但这个市肆规模,工商繁华,皆已然成为东南之最。

  但只有一座城市发达,显然是支撑不起来整个江南的,尤其是驿站建设,必须保证沿路各县都仓廪丰积才能最终建成。

  孙策看了一会儿,对顾雍说道:“顾府君,我等沿秦淮水再向下看一看各县情况如何。”

  顾雍立即拱手,说道:“敢不从命?”

  随后顾雍说道:“自建康南下,最近的就是秣陵,建康本从属秣陵,两地一衣带水。秣陵百姓有粮、有刍皆市往建康,观秣陵府库,便可略窥江东各县府库一二。”

第212章 贫富倒置

  秣陵县也就是建康的古称,占地约数百里,面积广阔。

  不过随着孙策大力开发丹阳,这里行政区划就精密起来了,一个县被一分为二,南秣陵、北建康。

  因此秣陵县的人口大概只有三千余户,但是他的县君倒是一位能臣,名为郑礼。

  郑礼是豫州沛国人,也就是刘备曾经驻军的那一带。这里战乱不断,到如今也依旧有曹操、刘备在这里激烈争夺。

  所以沛、谯一带皆有大量士人被迫远离中原,避乱淮南、江东。

  比如郑礼的老乡刘馥,便是避难于袁术所在的淮南。孙策打下了淮南之后,声望大震,刘馥便顺利的投效到了孙策麾下。

  这可是曹魏最著名的六位精达事机、能肃清万里的刺史之一,正是他单骑入空城合肥,安定了江淮,修缮起来合肥城,使这里成为了张辽威震天下的根基。

  如今他以奇才,被委以重任,担任守寿春令,也就是代理寿春县令,负责安定地方,恢复生产。

  不过与刘馥这位老乡不同,郑礼很早就投到了孙策麾下。他早年避难江东,与孙邵、滕胤等齐名。在孙策打下曲阿之际,便顺势而降。

  魏蜀吴三国历史上建国之后,都有人主持修订了律法、礼制,比如曹魏主持这方面的是陈群,蜀国是诸葛亮、刘巴、法正等人,而吴国负责这方面的便是张昭、孙邵、滕胤以及郑礼,此四人,采周、汉,撰定朝仪。

  以庙廊之才,而治三千户人家,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待孙策跟顾雍抵达秣陵,他这位秣陵长就立即率数名身穿皂袍、头戴帻斤的小吏在城邑前相迎了。

  郑礼的足迹可谓是踏遍了大半个中国,所以口音并不特别明显,说的是雅言。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定都洛邑建立东周,洛邑的语言就渐渐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也就是孔子正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的。

  这个传统要一直延续到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然后结合吴语,形成金陵雅音,然后为南朝历代所传承。后世常说的吴侬软语,说的便是这种。不过软并非秀气,女子讲来具有独特的柔美灵秀之风,男子讲来则颇具儒雅倜傥之气。

  郑礼说话便是儒雅从容,给人一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感觉。与其交流,让人如沐春风。

  孙策好奇的问道:“郑县君口音并非雒阳北方雅音,可是在南方居留许久?”

  郑礼点头,说的:“《荀子》有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我此前曾担任乌伤县长,故口音有受其影响。”

  乌伤县长!这个地方孙策知道,毕竟这是他所领的会稽郡最南面一个县了。

  再往南大概穿过一千里路,会

  抵达东冶,也就是新设的吴兴郡。

  在吴兴郡设立之前,乌伤县以南,穿越一两千里都没有大汉任何县邑、城池,要一直到交州,才会再见到从属于大汉的州郡。

  往日里这近两千里的土地上,尽皆是山越、宗贼,虽名为汉臣,但完全不为汉室所管控。

  没想到郑礼此前竟然在乌伤县担任县君,孙策立即来了兴致,问道:“卿此前赴任乌伤县,当地情况如何?”

  郑礼没有一味的夸赞,而是很公正的说道:“将军曾遣会稽南部都尉贺齐,击破山越北地,降宗贼之类,遂空其地。后又有王朗窜逆,东冶叛乱,以致会稽空虚,居民散逃。我进入乌伤之际,其县已空,时惟空城。”

  顾雍此时开口称赞道:“自将军扫逐山越,选贤任能,安定郡县,乃有华夏。始迁四方之人,以实其县。初始习尚错杂,靡有定趋,建安以前,耕无百亩,商多悬罄,婚丧仅足成礼,卒伍苦于版筑。”

  “然及将军推广教化,郑县君劝课农桑,比复三年,闲旷之地皆成沃壤,中产之家颇蓄六畜。伏处天末,亦与内郡同风。我经过乌伤县时,入目所见良田阡陌,皆连绵沃野。”

  伏处天末,亦与内郡同风!也就是当地虽然偏远,可语言、风俗、穿着都已经与华夏内部州郡相同。也难怪郑礼的雅音已经有了南方的特点。

  而百姓更是开垦了大量的荒田,使沃土千里,已然中产之家。

  这诚然有孙策不立田制的制度优势,不然百姓根本没有这种积极开荒垦田的主动性。全等着平均授田,当地怕是到现在也不过耕田尚无百亩。

  尤其当地还有大量的山越人,能安抚山越,使其大量参与农桑,这可绝不是一件易事。

  最终能有如此盛景,郑礼功不可没!

  所以他三年之后,就能从最南面的偏僻县邑,直接升到秣陵县长。

  要知道秣陵这可是建康城边上的最重要县邑了,几乎相当于长安城旁边的五陵,要不了多久,里面就会住满了达官显贵,五陵少年。

  张昭这也是想用郑礼之政才,开垦丹阳,建设建康繁华。

  郑礼三年前到乌伤县时,时惟空城,郡县空虚,而待其离开之际,县内已然沃土千里,有了数千户人家。

  若是能将这壮举在秣陵复现,秣陵恐怕无需几年就能从三千户人家,涨到户籍过万,为天下赞。

  孙策也没敢想治下每个县的人口都有上万户,那一百一十九个县,户籍恐怕还要超过贞观之治初期了。

  能有十几个县甚至几十个县户籍过万,江东就已然堪称盛世!

  孙策认真的对郑礼询问道:“丹阳如今形势与会稽相类,卿为秣陵县君,可有何治县良策?”

  郑礼显然早就想过这个问题,立即答道:“自汉列亭障以来,丹阳居民杂处,所来从旧。百姓大都以织

  毛毡、勤耕殖为本业,民大率贫瘠。镇夷山越,气习刚勇,好勇斗狠,历代相沿,以至今日。”

  “我以为当改易其俗,四境之内,皆劝课农桑,以丝织锦缎,代其毛毡,以阡陌良田,代其耕殖山间。阅武暇日,则诱习诗书。习学者,免其税赋,如此必使民慕习文教,夷俗丧变。如此阡陌之间或陋习难除,而富庶之家,必率尚廉洁。”

  免赋免税这件事还有待考量。

  孙策宁肯像秦朝一样,给勤耕尚学的孝悌力田发布帛、肉、油,也不期望免税,导致国家最后像大明一样征不上士大夫的税来。

  不过郑礼说的另一条,孙策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倒是跟甘宁有些不谋而合。

  那就是在秣陵附近也广开桑田,用生丝纺织取代其毛毡耕牧,吸引山越风俗、文化皆与华同。

  见孙策还在思考,郑礼说道:“只要将军麾下大军未殁于战事,丁补于伍,便不会如凉、并一般,番夷内附,近据郡县。”

  孙策不禁莞尔一笑,你这还真是信任我啊。

  要我大军屡战屡胜,不能大规模的抽丁补充军队。

  这么说来,募兵制的精兵军队,还真是比较适合同化异族。毕竟民间有大量的壮丁,不会出现民间空虚、被番夷反客为主的情况。

  不过既然郑礼都已经有如此信念了,孙策自然也是雄心壮志,相信自己必能以精兵强将,扫平乱世。

  随后孙策说道:“卿所言,与孤志向相合,随后可致信一封与长史详谈此事。孤此来是为了查看一番秣陵县的邸阁、仓廪情况,以建驿路。”

  理论上这个事情,其实应该找县丞。毕竟县丞负责一县内的仓储事宜。

  但如今制度下,县君权力极大,能插手一县内所有事情,从税收、储存、治安到人口、文教、甚至兵事都能干预。

  所以孙策已经有意废除县丞,把田曹跟市曹合兵,成立一个专门的度支,来专业化管理税吏和征税。

  当然对应的,中枢也会设立三司制,负责度支、市舶、户部三大财政。

  不过这个事完全急不来,至少要等驿站建起来,孙策能够强力掌控各县的时候才能推进。

  郑礼也没有多想,立即回道:“如今秣陵县邸阁中有粮仓三座,义仓两座,一共存有椹干两千石、豆子一千五百石、麦麸五百石、粟米一千石、稻米五百石,共计五千五百石谷粮,以备荒年。”

  荒年能吃麦麸,那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

  秣陵县能存储五千五百石粮食,大概能够五百户人家渡过荒年,比十室九空还是要强上不少的。

  只是孙策眉头微蹙,问道:“今年梗稻丰收,为何不多储存一批稻米?只积储了五百石。”

  郑礼不慌不忙的回道:“义仓两面储存的便主要是稻米。稻米规模有限,主要原因有二。”

  “一则义仓数量

  不足,县里正招募百姓,新建三座义仓,力争明年春耕之前,能建完三座义仓,储米两千石。”

  “二则就算义仓建起,官府、百姓亦不敢大量储存稻米。稻米积储之后,只两三年便会发霉。而粟米若储存完善,能积储五六年,听闻建康城新建粮仓,以地窖储藏,设数层草木灰防潮,更是能储粮长达七年有余。”

  顾雍认可的点头,说道:“据我所知,民间一般是豪强之家种稻米,贫寒之家种粟米。稻米丰产,豪强可以大量售出,赚取财富。粟米耐旱易储,百姓则备之以应荒年。”

  孙策感叹道:“民生不易啊。如今国家虽有小安,但百姓仍忧饥馑。如此可见民心依然不安。”

  百姓显然就是不相信如果再出现旱情、兵灾的情况下,官府会从吴郡、会稽等地运送来几百万石粮草,赈济灾民。

  当然绝大部分百姓可能也不相信,如今江东一个郡产出的粮食,就足以使江东数个郡不至于饿殍遍野了。

  所以,大部分百姓淳朴的想法都是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首节上一节198/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