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 第108节

  孙策说道:“这种无能无谋之辈,亦敢发起叛乱,简直是雄杰之耻,盟约绝不可订立,当速平之,跳梁者虽强必戮!”

  贺齐拱手应诺,说道:“明府,初商升不难。其无雄杰之志,我只需遣使为之告谕祸福,分析利害,其认清之后当会乞降。但商升一人生死,不足以定南疆之事。”

  “南疆动辄叛乱,我以为其根本在于,名豪盘踞地方,山越藏匿于山林。凡此伺机之辈,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战则蜂至,败则鸟窜,故而朝廷不能羁也。”

  孙策点头,对山越,朝廷也不是没想过羁縻,即承认当地土著头目,纳入朝廷管理。

  但有个非常严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朝廷有隙,就会伺机叛乱。毕竟在山里刨土,总比不上劫掠来的更惬意。

  如果山越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情况还能稍微好一点。

  一位山越王,总得考虑劫掠之后,朝廷大军前来平叛,导致的战争成本和部族伤亡情况。

  可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山越破碎,各处都是名豪、宗帅,他们可没什么雄图大志,有机可趁,他们就直接肆虐。等朝廷大军来了,他们就投降,不能投降就逃进深山里。

  反正他们本来也没有多大的势力,就算损失了,相比于劫掠获得的钱财,那也是劫掠的收益更高。

  这些乱七八糟、盘踞地方的名豪、宗帅,反而是最棘手的。野心勃勃又雄志不足,所以一直为患。

  孙策问道:“那你以为当如何平定?”

  讲道理,孙策不觉得贺齐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他虽然的确是东吴最擅长对付山越的名将之一,甚至在这方面,能与陆逊比肩。

  但山越为患,是个非常棘手的顽固之疾,至少贺齐历史上是没办法解决的。

  可贺齐却真的意气振奋,激动的起身,对孙策说道:“明府,此前国家难以羁山越,其中关键在于,朝廷无法强力掌控当地。派兵少,则不足以震山越。派兵多,则不足以供饷食。”

  对他的说法,魏滕十

  分认可。魏滕也是会稽人,他对戎马征战方面可能没什么了解,但对掌控当地的难处可是有太清楚的认知了。

  他皱着眉头说道:“此前朝廷亦曾犁庭扫穴,派万余大军南下平定叛乱。但大军扫灭叛逆之后,就不得不北归。郡南、郡北相去近千里,从山阴供粮,根本无法维持上万大军消耗。而要镇服当地,却不得不设兵驻守。”

  说罢,他看向贺齐说道:“贺都尉,我知你有威服南疆,扫灭叛乱之志。但会稽饥馑,能供你平定叛乱就已不易,要驻军当地,经年累月,即便派兵少,亦实难供应。”

  但贺齐斗志,却全无影响,依旧锐气勃发,说道:“魏功曹所言难处,我当然知晓。此亦正是我欲与明府所言的第二处关键,甚至足以成为解决山越的关键。”

  “可以畅谈。”与魏滕不同,孙策面带笑容,总是愿意给部下英杰一个展现的机会。

  万一功成呢?

  万一这些豪杰真的带来惊喜呢?

  贺齐立即振奋意气,侃侃而谈,说道:“明府,我以为此前平定山越之难,需兴师动众,如今已然不复为患。明府麾下虎狼之师,兵精将勇,虽一人亦必当百夫!若明府信重,以我为督,调数部南下,我必能御众,为明府扫清叛逆。以区区数千人,而镇服南疆。”

  孙策点头,这是可以预期的。理论上,军中各校尉,都应该有率徒卒一千而击破山越万人的才干。

  尤其军中都演练鸳鸯阵,最适合会稽南方这山陵众多的破碎地形。即便攻不下山越凭险而守的山寨,最底线的预估,在野外也应该能击败下山的山越数千人。

  而贺齐也随即说道:“当此之时,名豪不敢叛逆,而山越不能为患,我以为可不急于攻山,而应当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又在南部新设数县,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

  张看向贺齐,就贺齐所言的这些,虽然意气风发,但归根起来,也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只是分兵把守交通要隘,加强巩固疆界,把山越困在里面。

  如果只是这一步的话,最多算是以罗网之态,将山越困住。

  要说解决那还差远了。关键是,怎么给这些士兵提供补给依旧没有解决。

  总不能在藩篱之后,又进行屯田。那岂不是等于效仿居延塞,凭空又为后方府库增添了大量负担。

  所以张问道:“那你打算如何给这些守卒供粮?”

  贺齐立即意气风发的说道:“何需供粮?《孙子兵法》言,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南部山越并非不事生产,其众数万人,耕田、畜殖,足以养数千之兵。只是往日这耕殖之资,不为我等所得。”

  “我以为用要隘、坚疆为罗网,将其分割围困之后,可侯其谷稼将

  熟,便纵兵芟刈,使无遗种。”

  “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其又劫掠无法侵入,必使山民饥穷,渐出山而降。”

  “其一旦出降,则皆设屯聚居,以一百五十人为屯,令各就高堡,东起滨海,西至疆界,出入河山之险,寇来不能为害,而人得肆耕其中。如此军储所资,亦足以宽其忧矣。”

  孙策顿时眼睛一亮,贺齐这个规划并非是原创的,明显是改进于当世的兵法。

  大汉每出兵之时,就喜欢在春耕时出兵,目的就是为了干扰羌族、山越的粮食生产。

  所依仗的就是一个自己兵精粮足,府库富庶。消耗着对手无法进行生产,最后穷困崩溃,饿殍遍野。

  而贺齐的这个规划则干脆更进一步,允许山越耕种,但每到收获的时节,官兵就来“征税”了。

  贺齐统御诸将,他反正也不派兵进攻险峻的山陵,就带着部队抢收山下的麦子。

  纵兵芟刈,使无遗种!

  也就是什么也不留给山越,哪怕收割不及,宁肯烧了,也不留下一粒谷粮。

  这时候山越打又打不过,还无法突破郡兵严密包围的网络和防守森严的疆域,他们要么在深山中饿死,要么就出来投降。

  而最关键的就是他提出的这个聚屯设堡的思路。

  这应该是整个汉室,甚至魏晋都没有过的想法。已经有点类似大宋的保甲法了。

  当今诸侯的军队,不论是打羌族、打氐族还是打山越,一般在获众数万人之后,都是内迁或者就地安置。

  比如曹魏,他就爱干这种事。击败羌人后,获男女数万,常直接安置。

  把原来的土地空缺出来,就被其他部落趁虚而入。

  安置下来的这些男女,也未必能融入郡县。

  所以叛乱此起彼伏。就一个凉州,折腾了几十年。只要官兵一走,地方就可能复叛。

  当然,这也不是曹魏一家的问题。

  夷狄志态,不与华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每个政权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这个问题。

  江东的山越,也不可能在安置之后,就直接顺利转化为编户了。

  所以贺齐也没有打算直接将山越编户齐民,迁入内地。

  而是直接在当地设堡垒,继续生产。一百五十人一屯,任何一个屯里的百姓逃走了,都能够直接追究,非常类似于保甲法。

  显然到这一步,贺齐并没有追究一步到位,把山越彻底融入郡县。

  关键的关键在于,你得把这些山越,从山里迁出来!

  郡县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你们到平原上生活,就足够了。

  而到了平原上,这些名豪就无法干预山越了。

  因为他们全部分散,聚于屯中。由各屯管理。

  要相信,一个势力,他的管理者越多,势力就会越分散,人心就越不齐。

  拉起一个部落叛乱,和聚集十个屯叛乱,那难度就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这些人从山上下来,充实了当地的人口,使当地也没有空虚,不会被其他山越部落趁虚而入。

  这些被切实掌控的土地,会源源不断的给驻军提供军资,继续围困深山里的山越。

  孙策英气勃发,对贺齐说道:“你所言之规划,既扫凶慝,又充军用,我不知其是否必成,但还是愿给你一个尝试的机会。”

  贺齐立即长拜到底,激动的说道:“齐必尽忠效死,为明府成此事业。”

第119章 起义军的宿命

  贺齐的的平越大业,在孙策的支持下,获得了大量可以调用的资源。

  这也是他这一趟回山阴的最大目的,除了他本部的两千士兵,他顺利争取到了对南方数部将士的统御权。

  由于孙策将整个南方军政都托付给他,于是周泰、徐逸、全琮、董袭、吕岱等将领都被调入了他麾下,孙策又调鲜于烈统帅五百骑兵前去助战。

  所以他腊月南下的时候,统帅了足足接近五千的步骑。

  有这个规模的部队,贺齐可就完全不担忧什么贼众多,官兵少了。

  他直接派大军从永宁南下,一路摧枯拉朽的击溃了所有前来阻拦的叛军,四战四捷,斩首上千级,一路狂飙数百里。

  但……这么耀眼的战绩,其实他大军还没走出永宁。

  前面距离着东冶,还有数百里的道路。

  在前往东冶的道路上,还有十几名山越宗帅、地方豪强统帅万余人,在沿线梯次防守。

  大军若是就这样一路披荆斩棘的长驱直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哪个敌酋给率军断了后路。

  五千人,没带多少补给,却要一路开拔上千里,打进山越中心去,这么莽撞的话,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于是贺齐便停驻在永宁边境,也开始修建屯堡,修路屯粮。

  同时他又写信给叛乱的首领商升,说会稽郡如今兵强马壮,有精兵上万人,还有丹阳、吴郡两个大郡为支撑。

  孙郎骁雄,战无不胜。连扬州牧刘繇率众数万人都抵挡不住,被一战击溃。王朗更是败军之将,正因其统兵万人,拒战败绩,才逃到了东冶。

  如今你才不及王朗,军力更远不及刘繇,却兴兵作乱,为叛逆之首。

  若不思悔改,孙郎誓要取你首级,大军挥师南下,直趋东冶,其他人或许未必遭殃,而你却是必死无疑。

  郡中诸公,皆欲将你枭首,以震慑山越。

  唯我素与你相识,知你并无倡乱之心,或许只一时被人所蒙蔽而已。

  若你能悔祸,宜束手军门,率部投降,仍不失富贵荣华。

  但若执意叛乱,与孙郎为敌。我为府君帐下之将,就不得不亲率部众,扬威南疆了。

  你量南疆之人,谁能挡我?

  到时候,我大军搜山检海,你插翅难飞,必死无疑!

  就如贺齐所言,商升与贺齐此前相识,十分畏惧贺齐威名,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甚至整个南疆没有人能与贺齐才干相媲美。

  如果贺齐率部直奔东冶而来,其他人死不死不清楚,他商升是死定了。

  南走越,北走胡,已经是中原人能逃难的最后去处了。

  可这个越就是山越的越!他已经躲到山越的最深处了,贺齐还是带着大军长驱直入,要来抓他。甚至直接威胁,若不投降,哪怕搜山检海也要把他抓回去,明正典刑。

  商升接到信,畏惧不已,分析祸福之

  后,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

  但事情就如贺齐所说,商升一人不足以影响会稽南部叛乱云起的豪杰。

  这里的叛乱就跟西凉之乱一样,头领不愿继续作战,下面的领兵宗帅就杀死头领,另立头领。

  西凉的叛军领袖从边章,到北宫伯玉,到阎忠、韩遂,被杀掉的首领一个接一个,但叛乱就是无法平息下去。

  南部山越也是一样,贺齐威逼商升投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便共谋而反,诛杀商升,然后继续引兵叛乱。

  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强自称会稽太守。

  他们俩本事不大,胆子倒是真不小。一人占了一个,把孙策的权柄全抢光了。

  但叛军最容易的便是自相残杀,他们要是能够齐心合力,对抗官兵,那还能勉强算是山越起义,可还没等官兵到,他们就先自相残杀起来了。

  遍数中原,大部分的农民起义,都是自相残杀削弱了实力,然后才被诸侯官兵给趁机缴平。

首节上一节108/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