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89节

  “轰”的一声巨响从身后传来。

  赵应时回头一看。一座破墙已经在爆光中化成了瓦砾。那边的几名战友,不是倒在血泊中,就是被埋在废墟里。

  “撤退,你们先撤,我掩护!”

  躺在血泊中的战士看着不愿撤离战友,大声怒吼道。甚至将枪指向身旁的战友。同时还不忘记取出弹匣,脱下战术背心扔给距离自己最近的战友,因为战术背心是可以保命的玩意。它确实能够挡住子弹。

  随后血泊中的战友端着突击步枪,继续战斗着,很快,急促的枪声消失了。

  “啊……!”

  身后传来的嘶吼声和手榴弹爆炸声,让赵应时和战友们都像只垂死的野兽一样撕吼着。泪水已模糊了他们的视线。他们不知道从这里能不能回到衡山,但是在这一瞬间,他们的泪水流了下来,因为他们知道。战友是为了他们而牺牲的。

  在战场上他们都是愿意为了彼此而牺牲的。

  眼里含着泪水,赵应时只是麻木的拖着受伤的腿蹒跚的向前奔跑。

  就在这时一枚炮弹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爆炸了。巨大的气浪把他掀翻震昏过去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轰隆隆的炮声又把他给震醒。德国人的大炮仍然在轰鸣。

  不知道过了多久,赵应时晃了晃晕忽忽的头。刚想从路边的雪地中爬起来。朝周围望去。战友们已经离开了。朝脖间摸了一下两块铭牌只剩下了一块。显然战友已经误认为他已经死去了。

  很快,他就朝着己方守卫的防线跑了过去,或许,在外人的眼里,他已经死了,但是他必须要为自己的弟兄们去战斗,为那些活着的和死去的弟兄们。

  在他的身后,占领了镇子的德国人也像是受伤的野兽一样,在那里舔舐着伤口,地上的尸体和镇子内外燃烧的突击炮、坦克,无不在提醒着人们,他们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

  “一个冲锋……”

  看着手中的损失报告,拜尔莱因忍不住抱怨道。

  “一个冲锋,我们冲了四天……”

  结果冲了四天,几乎没有任何进展,这座城市仍然牢牢的掌握在敌人的手里。

  更要命的是他们在这里付出的损失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极限,如果再这么损失下去的话,他的部队很有可能失去突击能力,毕竟901战斗群这里已经损失了上千兵力,还有二十几辆坦克。

  付出如此惨重的损失,所得到的仅仅只是几个不起眼的小村子。

  “该死的,那些中国人打仗的时候,怎么比俄国人还顽强。”

  曾经在东线和俄国人打过仗的拜尔莱因在感慨之余,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日本人会在中国打了七八年,还没有击败中国人,没有办法,那些中国人实在太顽强,不仅如此,在战场上他们简直就是一群无所畏惧的勇士。

  仅仅只是几天的交手,就让拜尔莱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些来自中国的军人。

  拥有这样的士兵是所有军官的渴望,是和这样的军队打仗绝对是所有军人的噩梦。

  但即便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对于拜尔莱茵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命令部队进攻,毕竟,这座城市是他们进军比利时的必经之路,即便是现在主力部队已经绕了过去,但是他们卡在这里也是不是个事啊。

  裸奔了……恳求各位大佬继续支持!求订阅,求收藏,求追读!拜谢!!!建了一个书友群:739209015欢迎大家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146章 宣传的力量(第三更,求订阅)

  巴斯托涅仍然在坚守!

  12月7日,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巴斯托涅这个比利时小镇,突然登上了美国的报纸头条。

  从《纽约时报》到《华盛顿邮报》再到《波士顿先驱报》,从东海岸直到西海岸,几乎所有的大报社都在头版报道了巴斯托涅之战。

  广播电台里同样也在讲述着这场战役。

  不是阿登战役!

  而是“巴斯托涅战役!”

  这是一场史诗性的战役!

  拥有五个师的德国装甲军正在进入巴斯托涅,而在那里仅仅只有几千“美军”,他们的手中只有步枪、迫击炮,而德国人却是整整一个装甲军。

  此时在美国几乎所有城市的街头巷尾,所有人都在谈论着这场战役,谈论着这场战役中英勇“美军”。

  6000VS70000!

  轻步兵VS装甲兵!

  只要一想,就他妈的刺激。

  不对,是只要一想,就知道结果,这注定是一场悲剧,等待他们的注定将是死亡,是失败。

  可是这些手持步枪的步兵不仅没有失败,还成功的坚守了这座城市!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在美国的报纸上,压根就没有巴斯托涅的新闻,甚至就连德国人反攻,也只是出现在报纸的角落里。

  但,绝大多数时候,钱是万能的。

  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比如,可以让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在内的报纸在头版刊登巴斯托涅之战。

  同样钱还可以让那些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大咖们,用饱含热情的文字去描写巴斯托涅之战。

  在这些人中最为卖力的是索尔兹伯里,这个刚刚从莫斯科回来的美联社新闻记者,曾经去过列宁格勒采访,相比于其它人,他对围城战有着更直观的了解。因为新闻线索有限,为了对得起5000美元的稿费,他将许多在列宁格勒采访时获得的线索,嫁接到了巴斯托涅。

  在他的笔下,巴斯托涅是一个遍地英雄地方,为了能够让文字更加精彩,他更为夸大了德军的兵力第47装甲军,成为了一齐编满员的,装备着大量让人望而生畏的虎王以及黑豹坦克。甚至就连其士兵也都是从东线调过来的身经百战的精锐。

  他用尽他所有可以使用的文字把第47装甲军塑造成为德国最强大的军团,而巴斯托涅正是这个最危险最厉害的敌人志在必夺的地方。

  在他的描述里,德国的第47装甲军简直就是撒旦在世界上的代言人,在战争之初,他们作为入侵俄国的急先锋,一路直指莫斯科,尽管德军一次次的失败,但是第47装甲军总能力挽狂澜,总能击退俄军逃出生天,这支装甲军简直就是东线的“不死军团”,是在任何时候,都会让朱可夫、崔可夫等俄国元帅们心生畏惧的德军精锐。

  作为

  美国作家协会副会长的他把他在文字上的造诣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用尽了他所有的华丽词藻和施展出他所有的煽情功夫试图让人们相信,在巴斯托涅的“美军”遇到了一个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的如此强大与邪恶的敌人。

  索尔兹伯里终于成功的让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话,他又一次书写一篇精彩至极的文字向美国报界展现了他的归来。

  在他那篇史诗性的新闻报道中,德军是何等的强大,巴斯托涅的美军是何等的弱小。他用华丽的文字的描述了什么是螳臂当车,是什么是以卵击石。

  而所有华丽的词藻,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衬托出巴斯托涅守军的英勇,在他的描述中,巴斯托涅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阻挡德国人的坦克,他们在雪地中与精锐德军撕杀。

  在他的描述下,巴斯托涅之战变成了一篇史诗。

  6000VS70000!

  人类VS坦克!

  意志VS钢铁!

  这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一夜之间,巴斯托涅成为了美国舆论的中心,美国的新闻记者们当然乐意描述自己的英雄们,于是乎,从报纸到广播,人们听到的是巴斯托涅,谈论的是巴斯托涅。

  不过他们这会绝对没有想到的是巴斯托涅的那支“盟军司令部特遣队”只是一群穿着美国军装的中国人。但是新闻传播之后,一个自然而然的效果出现了。

  每天,美国的报纸与广播,都会在头版插入“巴斯托涅之战第X日”来提醒美国人巴斯托涅的英雄们,仍然在坚守着,他们仍然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对抗着德国人的坦克、飞机以及重炮。

  最终舆论的压力传递到了五角大楼,当然,也传递给了白宫。

  什么是哑巴吃黄连?

  现在的五角大楼就是这样。

  “我们甚至都没有办法向外界解释,巴斯托涅的守军,只是群穿着美国军装的中国人……”

  在椭圆形办公室里,马歇尔这位在几个月前的丑闻勉强保住了参谋长一职的五星上将,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他真的很惆怅啊。

  “解释?”

  罗斯福反问道。

  “那样解释的话,是不是告诉外界,因为是中国人,我们就不需要尽全力打破德国人的包围,救援他们吗?”

  翻看着手中的资料,罗斯福继续说道。

  “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有记者追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打破德国人对巴斯托涅的包围,什么时候,那些英雄才会得到救援。”

  “是的,总统先生,现在全美国,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巴斯托涅,所以我已经命令艾克,必须尽快打破德国人对巴斯托涅的包围。”

  听马歇尔提到艾克,罗斯福长叹道。

  “艾克压根就不知道,他中了的那家伙的计,那家伙是个商人,想要从他的身上得到东西,是要付出代价

  的……”

  虽然和李毅安没打过几次交道,但是政客敏锐的直觉,让罗斯福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如果没有人在幕后操纵的话,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报社、广播台报道巴斯托涅之战?

  是谁在幕后推动这一切?

  肯定是李毅安那家伙了!

  “现在全美国都在关注巴斯托涅,甚至我,作为总统,也要向他们致电鼓励,艾克用他们守住了巴斯托涅,而李,那家伙却把巴斯托涅变成了象征,就像阿拉莫一样,现在的问题,其实已经不再救援巴斯托涅的问题,而是……”

  想到战役结束之后,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后果,罗斯福的眉头皱成了一团儿。

  “我们必须要向英国解释,婆罗洲警备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可真是一个麻烦事,丘吉尔那个家伙,肯定会大作文章的。”

  相比于总统担心政治上的后果,马歇尔更关注的是军事问题。

  “总统先生,我想最终问题总会得到完美的解决,毕竟,丘吉尔先生,很清楚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打破对巴斯托涅的包围!这才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那是艾克考虑的事情,但是,艾克……他并不知道给自己惹了多大的麻烦。”

  面对总统的指责,让马歇尔急忙为自己的心腹解释道。

  “总统先生,艾克必须要考虑整个战局,如果他不使用这支力量,我们很有可能输掉这场战争,这才是艾克最关心的事情。”

  对于这个道理嘛,罗斯福自然是非常了解的,他几乎从来不会去干涉前线将军们的决定,但是做为一个政客,他必须要考虑到那些将军们做出的决定所引发的政治后果。

  而这次,艾克做出的决定或许是符合军事上的需要,但是从政治上来说引发的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一直以来罗斯福竭力避免的事情。

  但是现在。罗斯福也很无奈啊。

  毕竟艾克做出来的决定,是符合战争形势发展的最佳选择。

  需要解释一下,巴斯托尼是为了给下一步铺路,就是重返婆罗洲。所有的一切核心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去

第147章 巴顿来了(第四更,求订阅)

  美国的民众关心的是巴斯托涅,毕竟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他们所关心的也就是人云亦云的事情。

  而对于身处法国战场的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而言,他关心的是整个战局,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巴斯托涅,也不局限于阿登,而是整个西线战场。

  这天临近中午时,结束了对战线视察后,艾森豪威尔已经乘指挥车回到了凡尔登。整个旅途中,他一直在思索着阿登的问题。这场战斗太过诡异了,有着太多让人吃惊的地方。

  最让人惊讶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突然在美军防线后方冒出来的那股神秘的穿着美军制服的德军突击队,他们胡乱指挥交通,袭击后勤车队以及军官车辆,让盟军后方笼罩在一片前所未有的恐惧之中。

  这种恐惧感已然远远地蔓延到了巴黎。前天早晨他正要离开的时候,负责他安全的上校坚持要求他乘坐一辆防弹车。

  “我有确切的情报,将军,”上校有些激动的说道。

  “奥托斯科尔兹内已经派出穿美军制服的突击队特别小组,来刺杀您。”

  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斯科尔兹内已经派出穿美军制服的突击队在美军的后方制造了大量的混乱,而且还杀死了很多军官,也正因如此,才会如此的惶恐,毕竟没有谁知道面前的美军到底是李逵还是李鬼。

  在这种混乱之中,有人信誓旦旦的宣称在什么地方看到了几名德军伞兵,他们据说现在正在朝巴黎奔来,目的就是为了刺杀盟军统帅。

  但是斯科尔兹内的突击队只能产生部分影响,左右不了大局。在心里反复研究着阿登的局势,艾森豪威尔的车驶进了凡尔登。上午11点多,他走进一间会议室。他看了看面前围成半个圈的人,他们个个表情严肃。

  “现今的形势,虽然看起似乎有些不浸透,但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艾森豪威尔说道,

  “我们应该把它当作机会,而不是一场灾难。”

  他又扫了一下参会人员:

首节上一节89/2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