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55节

  而与此同时,国内也传来了与他有关的消息在李毅安捐赠的武器大量运抵国内的同时,国内的报界纷纷对此加以报道,一时间,他绝对是风头最劲的国人。

  这个消息也让在美留学生以及侨界对他刮目相看。毕竟,人家为了支持抗战,一下就捐出了价值上亿美元的军火,在人们惊叹于他的财力的同时,更多的惊叹他不惜毁家捐赠的义举。

  不过,人怕出名猪怕壮。

  一夜成名之后,李毅安总会接到各种各样的团体发来的邀请,既有邀请他回国参观访问,以鼓励军民的,当然也有希望他能够捐赠物资的,什么难民救济啦,遗孤抚育啦。

  总之一句话,出名之后,事情多。

  人是不去了,可钞票不能少,多少总是要寄一张支票了表心情的。

  甚至有时候,在美国这边也会有国

  内来的人拜访,不胜其烦的李毅安为了避开这些纷乱的事物,便把自己关进了试验室。所谓的试验室,其实是一座机场。

  没错,就是机场。

  机场位于南汉普顿,这里是纽约富人的“世外桃源”美丽的海滩、一流的餐馆以及大片的农田。不过此时的南汉普顿,并不像后世那样,豪宅林立,大片的农田才是主流,而李毅安购买的机场就位于农田之中,其实这就是一片占地足足有1600英亩的农场,农场中间有一座起降农用飞机的机场。

  经过简单扩建后的机场,可以起降诸如dc-3之类的双发飞机,两架dc-2停于谷舱的一旁,而在谷舱里,科汉姆正指着图纸向李毅安解释着他在去年刚刚完成的设计新型空中加油设施。

  “……加油机从后机身下方或机翼吊舱中放出加油软管,软管末端有一个漏斗状锥套,看起来就像一特大号的漏斗,漏斗锥套带自动锁扣。锥套能使空中的软管保持稳定并能引导探管插入连接器,受油机在机身一侧或机翼前缘安装一根前伸的探管,飞行员将探管插入锥套就完成连接。在探管进入连接器后,锁扣锁死,就可以实施加油了。”

  看着科汉姆绘制的图样,不需要他的解释,李毅安也认了出来,这就是后世流行的软管-锥套式空中加油系统,如同历史上一样,科汉姆是在二战期间发明这一技术,但直到战后才被英美空军采用为了轰炸俄国。

  但是眼下,在李毅安的支持下这个在二战期间只停留在图纸上空中加油技术,即将变成现实,甚至为了支持试验,他还花费高价,买来了2架dc2运输机,不是他不想买dc3或者更大的飞机,而是根本就买不到。

  “它的加油速度是多少?”

  “根据我的计算,每分钟的加油量应该在300加仑左右。”

  300加仑,差不多就是一千升了,虽然速度慢了点,但是勉强也够用,毕竟,b29执行轰炸任务时的载油量也就只有十几吨。

  在心里稍微盘算了一下,李毅安说道。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把这套加油系统制造出来?”

  “嗯……”

  科汉姆想了一下,说道。

  “大概需要两个月吧,我们需要重新布设飞机的燃料管线,还需要对加油机器进行测试,进行第一次试验的话,大概要等到6月份。”

  “6月份,能不能提前一些?”

  等到6月的时候,黄瓜菜都凉了三个月后,67架b29轰炸机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的四国岛。这次轰炸开启了对日本大规模轰炸的序幕,当然,这次轰炸为罗斯福拉来了大量的选票,毕竟,相比于进攻德国,此时的美国人更恨日本人。

  而美方不断的催促中国加快机场施工,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战争,可实际上呢?

  轰炸日本,就是为了给罗斯福拉选票。

  “一个月可以吗?”

  李毅安直接了当说道。

  “现在是3月12日,嗯……4月15日前,能不能把第一套空中加油设施装上飞机,20日之前,进行至少五次空中加油?”

  他之所以如此的急切,是因为他需要在b29从成都起飞之前,给五角大楼那边另一个选择,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中国的利益,而不是为把“驼峰航线”宝贵的运力浪费在运汽油、炸弹上,而国内急需的枪支弹药甚至等到战后才运抵中国。

  “这……”

  在科汉姆迟疑时,李毅安则说道。

  “我会给你你所需要的一切,人员、机械,整个卡尔金属公司,只要是你需要的,全都归你调配,30天!30天后,我一定要看到结果!”

第89章 从南京到东京(第一更,求收藏)

  只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就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对此,没有任何人会怀疑,就像美国每天下水三艘自由轮一样,本质上就是人力、物力的堆积。

  在李毅安的坚持下,卡尔金属公司所有的技术力量都集中到了空中加油系统的制造,在数百名技术工人加入,数以千计的零部件被迅速制造了出来。

  仅仅只用了几天,就制造出了第一台输油机,并将它安装在dc2飞机的机舱里,很快科汉姆他们开始进行地面试验,所谓的地面试验,实际上就是进行锥套的对接和锁定,在短短五天内,就进行上百次试验,并且找到了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

  终于,在4月3日这一天,两架经过改装的dc2型飞机,停在了起飞跑道上,骄阳照耀着机身,令未涂装的机身闪闪发光,就像是最耀眼的明星一般。

  “老板,我们的飞机还没有正式的名字,如果没有命名的话,是不吉利的。”

  科汉姆的提醒,让李毅安想了一会,说道。

  “一号机就叫“南京”,二号机叫“东京”。”

  从南京到东京……这是中国人最质朴的愿望,无关其它,只是为了复仇!

  在场的十几名中国技术人员闻言,皆是一阵沉默,所有人的目光中迸发出了异样的神采。

  他们的表情中带着兴奋,但更多的是期待。

  从南京到东京,距离不远。但是他们已经走了7年!

  很快,两架飞机的机尾上就用油漆写下了这两个呼号,不仅有英文,还有中文。

  上午十一时,终于,在进行最的检查后,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两架飞机便一前一后的起飞了。飞机升空后,并没有飞远,而是在机场上空盘旋。

  很快,前方的那架飞机便释放出了一根长达二十多米的软管,软管的尽头上则是一个漏斗式的浮锚。另一架飞机开始缓缓靠近前方的飞机,这架飞机的机头有一根伸出一米多的受油管。

  “开始了……”

  从望远镜中看着开始进行空中对接加油的飞机,李毅安的眉头不由皱成一团儿,自言自语道。

  “怎么会这样?”

  空中的浮锚看似稳定,可是实际上却在不断的摆动,以至于后方的飞机进行多次尝试才稳稳的把受油管对准漏斗浮锚,实现了空中的对接,一分钟后,完成加油的飞机,通过电台通知地面,完成空中加油时,地面上尽是一片欢呼声。

  “我们成功了,成功了……”

  在欢呼声中,任志远冲着老板大喊道。

  “老板,我们要去东京,要去炸东京了……”

  你瞧,中国人的愿望就是如此的简单,只不过相比于他们的兴奋,李毅安的眉头却锁成了一团,他拿电台麦克风,对着空中已经收回加油软管的加油机呼叫道。

  “南京,南京,再次释放加油管。”

  再次释放?

  不是已

  经完成加油了吗?

  在众人的疑惑中,飞机再一次释放出了软管,一开始时浮锚看似很稳定,但是很快,就开始微微摇晃,显然是受到了气流的影响。

  几个小时后,站在飞机旁的李毅安正在检查着飞机的浮锚锥套,软管末端的锥套是漏斗状的全钢闭合结构。

  “将近八十厘米的直径……”

  拎着足足几十斤重的钢制锥套,李毅安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它在空中摇摆的场面。

  “老板,锥套的尺寸和重量都是精心设计的,太轻的话,受气流扰动的影响严重,太重了也不行,而且这个尺寸我们也要保证受油管能准确的伸进去……”

  听着科汉姆的解释,李毅安则闭着眼睛回忆着在电影或者军事杂志上看过的加油画面,那些加油机的锥套好像和这个不太一样。

  “受气流影响扰动,也就是说……”

  扭头看着科汉姆,李毅安反问道。

  “那我们给他换形状呢?”

  “换个形状?”

  不等科汉姆反应过来,李毅安就跑到了机场边,从一张桌子上取过一个羽毛球,远远的把羽毛球打了过去,在羽毛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飞行时,李毅安大声说道。

  “羽毛球!用羽毛球形外形,它比漏斗更稳定!”

  为什么会想到羽毛球,因为另一个世界的加油锥套就是羽毛球状的,甚至还是可折叠的,它的质量更轻,对接轨迹也更稳定。

  有时候,看似一张简单的图片所带来的灵感,实际上却是前人多年的研究成果。有了李毅安的提醒,很快,羽毛球状的加油锥套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制造了出来,并且很快进行了试验,正像他说的那样,它的质量更轻,对接轨迹也更稳定。

  在进行了十几次空中对接与加油后,一下飞机,科汉姆就对李毅安喊道。

  “老板,我们可以通知陆军来观看了!”

  不是观看,而是推销!

  是向陆军推销他们的产品,尽管专利已经被公司买断了,但是作为发明人的科汉姆仍然渴望着这种空中加油技术能够在战争中得到应用。

  “不着急……”

  相比之前的着急,李毅安现在反倒并不怎么迫切了。

  “我们先制造几套加油机,还有受油管配件,先做好大规模试验和生产的准备,至于陆军那边……”

  朝着华盛顿的方向看了一眼,李毅安微微一笑,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是时候动手了!

  心里闪现出这个念头的之后,李毅安就直接返回了办公室,进入办公室后,打开书桌下的保险柜,他拿出了一个厚厚的档案袋。

  用手轻轻拍打着档案袋,李毅安冷笑道。

  “好了,现在,是时候把刀子捅出去了!”

  冷笑间,李毅安取出一根香烟,点着香烟,然后看着这个档案袋,为了这一天,他可是准备好几个月!

  打开档案袋,拿出一份带有五角大楼徽章的文件,李毅安脸上的冷笑越来越浓了……

  狠狠的抽了一口香烟,就像是做出什么重大决定似的,他拿起了桌上的电话……

第90章 背刺罗瘸子(第二更,求收藏)

  这一天,机场来了一个客人。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哈瑞,作为公司在华盛顿的说客,他不仅是称职的,而且可以说超范围进行了很多工作,为李毅安提供了大量的帮助,甚至还帮公司物色了很多人才,直到猎头公司成立之后,才稍微轻松一些。

  “李,你让我来这里,不是为了看你的飞机吧?”

  哈瑞直接问道。

  “当然不是,走,进屋里说话。”

  请哈瑞进了屋子后,李毅安走到酒柜边,问道。

  “喝点了什么?”

  “威士忌吧,加冰。”

  为两人倒了两杯威士忌,喝了一口后,李毅安问道。

  “你认识杜威吗?”

  “杜威?”

  还没来得急放下酒杯的哈瑞,手悬在半空中,诧异道。

  “李,你不会是想捐助他吧?杜威,他是赢不了大选的。”

  托马斯杜威,纽约州的州长,也是罗斯福的竞选对手,虽然呼声很高,但是很多人并不看好他。

  “船到中央不换船长,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李,……”

首节上一节55/2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