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39节

  格局要打开!

  既然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那就要把步子迈大一点。

  虽然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就在李毅安决定迈开步子的时候,海德里克已经来到了梅奥医院,在梅奥医院的地下室里,他找到此行要找到的人。

  “沙茨先生,这是济生制药给你开出来的条件,每个月500美元的薪水,和一间……”

  看了一眼房门紧闭的地下室,海德里克说道。

  “一间条件比这里更好的试验室。”

  “先生,我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没有防护设备,为了避免结核杆菌传出,对其它人造成伤害,毕竟,已经有人因此感染了结核病,所以我只能一个人躲在地下实验室里工作以防传染他人。”

  阿尔伯特沙茨的回答,让海德里克佩服道。

  “了解,沙茨先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所以你才值得更好的试验条件,当然,还有更好的待遇。”

  “可是……”

  阿尔伯特沙茨说道。

  “我还有博士论论需要发表,在这里有瓦克斯曼先生指导我的论文。”

  “沙茨先生,在纽约会有更好的教授,更好的学者,这一点,我可以向您保证,公司绝对不会影响到您的学业,我知道,你刚刚因为背部受伤而退出军队医院工作,你之所以又重新来到威克斯曼的实验室工作,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现在,机会就在你的眼前,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紧紧的抓住这个机会,毕竟,你的家庭以及你个人,都需要这份工作。”

  说话时,海德里克将一份合同递到了他的面前,并且强调道。

  “这是一份长期雇佣合同。”

  对于出身贫苦家庭的阿尔伯特沙茨来说,无疑,这份合同充满了诱惑力,500美元,即便是威克斯曼教授的薪水也没有这么高。

  “让,让我想想吧……”

  其实很多时候,普通人是没有选择的,对于来自康涅狄格州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的阿尔伯特沙茨来说,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

  “好了,又一诺贝尔奖到手了!”

  在收到海德里克的电报之后,李毅安有仰身靠着椅子,并且轻轻吹起了口哨。

  “可惜了,没有丑闻的诺贝尔奖,还是诺贝尔奖吗?”

  阿尔伯特沙茨是谁?

  正是链霉素的真正发明人。

  不过,他的功劳却被窃取,这是学术史上最知名的学术丑闻。

  在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学习土壤生物学的阿尔伯特沙茨,不是因为他对土壤心怀热情,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他觉得学习土壤生物学,至少可以在农场中有些用武之地。

  在43年,专业上的知识,让沙茨产生了一种直觉,认为土壤微生物中会有与青霉素并驾齐驱的新抗生素。青霉素对一种名叫革兰阴性菌的细菌不起作用

  。导致结核病的微生物,就属于此类细菌。于是沙茨耐心地检验了上千份样本,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研制出了第一种能够消灭革兰阴性菌的药物链霉素。这是20世纪微生物学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沙茨的指导员塞尔曼瓦克斯曼立即注意到他的这一发现,因为害怕感染从来不敢进试验室的他立即负责起该药的临床试验,其间他让沙茨签署了一份协议,将专利权转让给了罗格斯大学。后来,年青的沙茨发现,瓦克斯曼将这一发现的功劳全部揽到自己的头上,并阻止他受邀参加各种会议,这样本该属于沙茨的赞扬和关注,都属于塞尔曼瓦克斯曼所有。

  瓦克斯曼不仅窃取了荣耀,还窃取了金钱,尽管沙茨反对为这种对人类有益的药物申请专利,但在导师的坚持下,两人联名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并同意如获专利将以一美元为代价卖给格拉斯大学,即他本人将不会从这项发明中获取任何经济收益。

  可沙茨万万没想到的时,格拉斯大学却和瓦克斯曼私下达成协议:红利的百分之二十归瓦克斯曼本人所有。

  在随后的几年中,瓦克斯曼不仅收获了荣誉包括1952年以链霉素发明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奖,每年还有高达数百万美元的丰厚利润分成。

  初衷遭到背叛、名誉遭到窃取的沙茨能怎么样?

  由于无法得到任何满意的结果,沙茨最终起诉了瓦克斯曼和罗格斯大学,并以胜诉告终。在和解协议中,作为发现者的他成了“共同发现者”,获得到了部分版税和荣誉,但打官司本身毁了他:人们认为起诉学术上级是很恶劣的举动。

  就这样,本应该以链霉素发明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巨额财富的沙茨遭到整个学术界的打击学阀并不仅仅只有中国有,不仅失去工作,甚至他的论文也屡遭主流杂志拒稿。

  直到瓦克斯曼去世20年后,美国微生物学会做了一次迟来的努力,邀请沙茨在链霉素被发现50周年之际向学会发表演讲,以求弥补过失。为了表彰他的成就,学会授予沙茨最高奖项:塞尔曼瓦克斯曼奖章。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充满了讽刺。

  这绝对是学术史上最大的丑闻,导师窃取学生的成果,收获了诺贝尔奖以及“抗生素之父”的荣誉,而真正的发明人呢?

  被打击,被排斥,一生郁郁寡欢!

  不过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改变了。沙茨将会在公司给他提供的试验室里进行试验,没有任何人会夺取他的荣誉,当然了,他的专利也会属于公司。

  在专利期到期之前,链霉素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润?

  唇角轻扬,李毅安颇为得意的说道。

  “到时候,这可就不是一两个小目标的事情了!”

  到时候,仅仅只是制药公司的利润,甚至就有可能支撑得起北婆罗洲的战后重建!

  又一次,李毅安的心思飞到了东南亚的那片土地上,哪怕那是片只有几十万人的穷乡僻壤,甚至对它仍是一无所知的,可那又怎么样。

  这块肉,无论如何都要吃下来!

第62章 布局传媒(第三更,求收藏)

  想要吃肉,想要加入到战后世界那个蛋糕的瓜分之中,就要做好准备,这个准备并不仅仅只是财力的准备,还有其它方方面面的准备。

  这些准备并不局限于在华盛顿建立关系网,与杜鲁门搞好关系,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东西左右美国人。其实左右美国人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控制舆论,只要控制了舆论,也就左右了美国人的想法。

  “老板,您是打算要收购一家电视台吗?”

  公司主管会议结束后,林安德来到李毅安的身边道:

  “电视台,压根就没什么观众啊,我听说全纽约只有一万多台电视机,收购电视台会不会太冒险了一些?”

  作为李毅安的秘书,林安德是学法律出身,四年前毕业的他,受战争的影响,一直滞留在美国,原本在一家小公司工作的他,在得知卡尔公司的招聘后,就立即辞职来了这边,又被调到振华公司。

  在之前的会议上,老板让朱经理去调查电视广播公司时,他就觉察到了老板的想法。

  看了看林安德有些紧张的眼神,李毅安不由笑道:

  “一万台电视机,看似不多,但是,你说说看,这一万台电视机都是什么样的家庭在用?”

  林安德想了想,回答道。“什么样的家庭?嗯……应该都是富裕家庭吧,毕竟,几百美元一台的电视机,不是普通家庭能买得起的?”

  “对,没错,就是富裕家庭,这些家庭绝对都是中产以上,他们很多人是律师、是医生,是美国社会的精英,不要小看这些人,就是这些人左右着大多数人的想法,他们的想法甚至可以影响到政客,因为政客本身就是他们的朋友,他们会在一起用餐,一起讨论,而这也是我收购广播电视公司的原因。”

  看着林安德,李毅安继续说道。

  “在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看似有自己的判断力,可是却很难不受外界的影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将来电视台肯定是要作为我们的喉舌的,比如在涉及到我们华人的新闻,肯定是要选择站队在我们这边的!至于什么新闻的真实性,这不重要,重要是,我们在电视中报道什么……”

  其实,之所以办电视台,完全是受犹太人的启示,为什么在二战后,在战前影响力微乎其微的犹太人,到了六十年代就成为影响美国政坛的力量?要知道在战前,他们甚至无法游说美国接受犹太难民,美国甚至直接关闭了犹太移民的通道。

  就是因为犹太人看到了传媒的力量战前纳粹对犹太人的打击,就是先从舆论上搞臭,通过宣传鼓动民间反犹思想,然后才开始全面反犹,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们就想到了自己控制传媒。面对美国传统报纸、广播界早已经被美国人垄断的现实,犹太人趁着电视兴起的机会,投资创办多家电

  视台,到了60年代,美国60%的电视台为犹太人掌握,等到70年代,犹太资本控制了70%的电视台。

  控制着电视台的犹太人所影响的是什么?

  不仅仅只是舆论,甚至就连同美国人的思想也为其所左右。而美国的政客们所迎合的是什么?是犹太的资本吗?不是,是犹太资本控制下的传媒。

  而与此同时,犹太资本又趁电视对电影的打击,利用电影院的衰退,低价收购院线,到80年代,美国院线几乎全部为犹太资本控制,这直接导致了好莱坞的犹太化因为电影公司的电影是需要上院线的。

  于是乎,犹太资本直接掌握了舆论工具中最有效一项,并用其为自己服务,犹太人的崛起,其实与电视的崛起是息息相关的。

  “当然,办报纸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是报纸并不是未来,电视才是真正的未来,不是每一个都会看报纸,但是每一人都会在家中看电视,战争结束后,电视机必定会普及到所有人的家中,人们会在客厅里看电视,听新闻,看电影,到那时,只要通过适当的引导,电视台就会成为我们影响大众舆论最有利的工具。”

  如何创办一个好的电视台?

  李毅安并不清楚,但是再怎么着,他也曾看过有关cnn等美国电视台崛起文章,多少总是了解一些,当然更清楚,电视广告对电视台的重要性。

  在电视节目的草创时期,随随便便的把那些模式拿出来用的话,这绝对是王炸中的王炸啊!

  别看早期电视用户少,可经不住用户高端,这些人影响力大啊,况且仅仅几年之后,电视机就走进了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成为大多数家庭的必须品,只要抓住这个先发优势,想不成长为一个传媒巨头,都有点儿困难。

  为什么要提前布局传媒?

  说白了,就是为了下一步铺平道路,毕竟,将来的北婆罗洲,肯定是要去拿下来的,如何在反殖民浪潮中,独善其身,不仅仅只有总统的关系,还需要民众的支持,只有如此,自己才能稳稳当当的在北婆罗洲做土皇帝。

  但是,想把土皇帝做稳了,最重要的还是武力,没有武力,又怎么可能在独立浪潮中站稳脚呢?

  武装很重要!

  枪杆子非常重要。

  不过还好,现在公司的武力已经搭起了一个架子,在过去的两个月里,丁恩一直在到处招聘安保人员,按照李毅安的要求,必须是身家清白的华侨子弟,不能是帮会成员,这样的人……还真不好找,毕竟,大多数华侨青年都已经参军,还有相当一部分回国助战了。

  能招到一百多人,已经是不容易了。毕竟,十个在美华人里头,差不多有两个都去当兵了,他们不仅仅是为美国而战,更多的是为中国而战。

  透过窗户,瞧着在公司大院里进行训练的保安员们,李毅安自言自语道

  “枪杆子的事情,还是要抓紧啊……”

第63章 雇佣兵(第一更,求收藏)

  其实,枪杆子有现成的。

  眼下或许没有,但是等到战争结束呢?

  无论是战后的欧洲或者亚洲,都是被贫穷与饥饿笼罩着,别说是那些除了打仗之外没有任何特长的军人了,就是科学家也是要饿肚皮的。

  只要有钱,在欧亚大陆,随时可以拉出一支雇佣军,这支雇佣军不需要多少人,只要有个几千人的规模,就足以维持公司在北婆罗洲的统治。

  “一步步的来,先弄一支雇佣军,然后再建立自己的武装吧。”

  在回家的路上,李毅安又一次在心里规划着对北婆罗洲的规划。

  一块殖民地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了人了

  就像纽约一样,曾几何时,这里是荷兰人用几块玻璃球从印第安人的手中换来的,可是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最终印第安人被赶去了保留地。

  而白人呢?则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所以,北婆罗洲的未来就在于移民!

  明白其中的关键后,剩下的就是为将来的移民做准备了。

  “可以趁着国防物资供应,和国内建立一些联系,等到战争结束后,从国内引进移民……”

  点了点头,李毅安又想了移民的运输。

  “想要把移民送到北婆罗洲,非得有船不可,船……登陆舰最好,即便是没有码头,也能把人接过来,运过去。嗯,需要加强和陆战队那边的联系。”

  越往下盘算,李毅安就越意识到情报的重要性,他需要各方面的情报,不论是经商还是北婆罗洲的建设,都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情报。

  “调查公司……先作为一个开始吧”

  点了点头,目前没有多少选择的李毅安,只能暂时先把宝押在这上面。

  汽车沿着平整的柏油路行驶着,坐着他的司机开的“奔驰”汽车里,李毅安寻思着回家到,先去痛痛快快地洗上一个热水澡,唯一让人遗撼的是,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要不然去酒吧里玩玩?

  身子向后仰着,点燃了一根香烟后,在李毅安寻思着要不要去夜总会耍耍时,汽车在路边的停了下来,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丁恩下车后,买了一份《晚报》。

  展开报纸后,报上最新消息栏里有一则消息进人了李毅安的眼帘。那则消息是刊登在《晚报》的头版。

  看着报纸上的新闻,李毅安接着又一连读了几遍。随后他的目光投向了车窗外,对于车窗外的路人来说,这篇新闻报道顶多只是让他们抱怨上几句,发几句牢骚而已,毕竟这个胜利并不属于他们,然后他们就会将这则消息置之脑后,毕竟,意大利已经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即使是发生一些变故,也不影响大局。

首节上一节39/2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