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22节

  看到了卡尔有些失落,李逸安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往后,公司这边你要多辛苦。”

  “辛苦没关系,唯一的问题是……”

  卡尔收起笑容说道。

  “现在我们公司想恢复生产,必须要先招聘工人,可是你知道现在人们要么去了军队,要么去了其它的工厂,熟练的工人很难找不说,就连同普通的工人也找不到。除非……”

  想了想,卡尔像是做出什么重大决定似的,说道。

  “除非我们到南方,招聘那些黑人,现在很多工厂都在用黑人,他们不仅廉价,而且还驯服……”

  驯服,能不驯服嘛,都在南方被“三k党”收拾快一百年了。

  二战,可不就是黑人大量北上,然后占领北方工业城市的开始嘛。

  眼下自许“灯塔”的美国,对黑人的歧视是非常直接的,甚至觉得黑人低劣到不适合当炮灰。于是就大量征召白人,每十个白人就有一个被征召入伍的时候,黑人仅仅只征召了区区几十万人,相比其人2300万的人口总数,甚至都不到5%。于此同时,北方的工厂在战争的刺激下,不断扩大生产,急需大量工人,可白人却被大量征召,于是乎黑人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黑人开始北上,最终占领了芝加哥等城市,最后被黑人占领的芝加哥从美国的象征沦为了什么?

  贫民窟!

  这就是典型的自做自受。

  虽然挺想为美国的黑化添砖添瓦的,但是李逸安还是直接了当的说道。

  “什么?用黑人,这绝对不可能!”

  老板的否决,让原本好不容易做出违背祖宗决定的卡尔,急忙说道。

  “老板所言甚是,绝对不能用他们,不过,我们总得找到工人吧!”

  这时,站在一旁的张卫伦则说道。

  “是啊,老板,工厂复工,肯定要先招工的。”

  “用华人啊!”

  用华人!

  张卫伦不由一愣。

  李逸安抽了口烟,他压根就没想过用白人!

  朱一海当初为什么没有进厂?不就是因为美国佬歧视嘛!

  “卫伦,那些美国佬,宁可用黑人,也不愿意用华人,咱们的工厂为什么不能专用华人?”

  “专用华人……可,可以吗?”

  “为什么不行?”

  抽了口雪茄,李逸安冷笑道。

  “往后我的厂子还真不惯那些白皮,黑皮的娇情,专用华人,有何不可。当然了,技术人员上有所不足的话,也可以从其它方面补充,可是,但凡有机会,同等条件,华人优先!”

  一旁的卡尔听着李逸安的这番话,非但没有觉得有任何不适,反而觉得,这才是真理,自然是双手赞同。

  得了,不是真理,就是人性。

  人性是家人被人家害了,不会在自己身上挑毛病,而是会去杀了对方,把那家伙碎尸万断!

  呃,这是白左,现在没有那么左,只是有的国家有点右。

  其实,专用华人,也有李逸安的小心思,毕竟,美国只是跳板,他最终是要去北婆罗洲当土皇帝的。

  不仅人去,这座工厂也要迁过去,最好是能带一批熟练工人过去,这是发展北婆罗洲的必须。

  在一锤定音之后,李逸安又想起了另一件事,便对卡尔吩咐道。

  “对了,卡尔,这么大的工厂,没有安保力量肯定不行,我可不希望自己成天被一群黑手党围着,还是自己人放心,我们要招一些武装保安。”

  “我知道的老板。”

  卡尔笑了笑,任何一家工厂,都需要保安人员。

  “我正好认识一些人,他们,嗯,老板您肯定能信得过。”

  看了眼一旁的张卫伦,李逸安说道。

  “卫伦,咱们的厂子里头不仅需要工人,还需要很多工程师,你那边有没有合适的人推荐一下。”

  他会这么问,是因为袁家骝的关系,这个时代的中国留美学生互相大都有联系,其中必定有不少工程师。

  “老板,你还真问对人了。”

  张卫伦扶了下金丝边眼镜,笑着说道。

  “老板,咱们华人在美国的工程师还真不少,姑且不说这几年从西南联大过来的,就是战前从清华、交大、中央以及浙大等大学过来的公费生、私费生也有不少,战事断绝交通,他们现在大都在美国人的公司里头,要是老板愿意,他们肯定乐意为咱们自己人的公司工作!”

  “确实,咱们华人又不比洋人差,卫伦,你告诉他们,包括上次咱们一起吃过饭的袁先生,只要他们来我这公司,我保证待遇不比外国公司差!外国公司有什么设备,咱们添什么,总之一句话,国人当为国人!”

  别人不知道,李逸安又岂能不知道,这些留学生中有多少大咖啊…别的不说,诺贝尔奖得主和差点得诺贝尔奖的至少有那么好几位。要是能笼络他们为已用,非但公司可以得到大量的工程师,就是将来去北婆罗洲时,也不用为担心人才不足……

第33章 广而告之(第三更,求票)

  清晨的阳光透过一尺见方的窗户映入室内,黄色的光线划破了地下室内的昏暗,光亮中偶尔有一只蚊虫飞过。

  六月的天气,有些太过闷热,潮湿的地下室里弥漫着一股霉菌味。

  尽管这的环境,让李乐勤的身上长出了湿疹,可是他并没有别的选择,毕竟,这是他唯一能够负担得起的房子。

  两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乐勤就失去了经济来源远在江苏的家人,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资助他读书,作为私费生,官费是想都不用想了。

  “我只是需要一份工作而已……”

  又一次,李乐勤自言自语道。

  目光落在一旁的报纸上,久久的都无法移开。

  报纸上有很多招工广告,可是又有几家工厂愿意雇佣一名华人工程师呢?

  那怕是他毕业于纽约大学又怎么样呢?

  看着光线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里缓慢地移民,李乐勤长叹一口气,然后站起了身来,又一次,洗漱过后,他换上一身体面的衣裳,对着镜子露出微笑。

  “你好,我叫乐勤,李……”

  微笑中闪过一道几乎不易觉察苦恼。

  很快,他就走出了地下室,来到街口,他就花了几个美分买了一份《纽约时报》。

  和往常一样,手拿报纸的他边走边看,突然有一个广告信息吸引了他。

  “卡尔金属公司,招聘各种工程师、工人,待遇从优,如有意者请致电……”

  任何人都会被这则招聘信息所吸引,因为它是用中文发布的,作为工程师的李乐勤一眼看出,这是手写后通过拍照转印的,毕竟美国人的报社中,绝对不会有汉字字模的。

  中文的招聘信息,让李乐勤激动差点跳了起来。

  “我的天!这,这是专门给国人看的,就是专招国人了……”

  招聘信息是用中文发布的,自然是专给国人看的,一个看似简单的招聘信息,立即在纽约等地的华人圈里引起了轰动,这个圈子并不大,消息传的很快。尤其是那些因为战争滞留在美国的留学生,无论他们是因为经济原因中途辍学的私费留学生,还是学业完成,滞留在美国的公费生,都纷纷赶到了纽约。

  赶到了卡尔金属公司,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工作机会。

  在李乐勤乘公共汽车来到卡尔金属公司时,他看到公司大门外挤满了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华人,操着广东话、福建话或者国语的人们在那里兴奋的说道着,而在另一边公司的办公楼里,走廊中同样也站满了人,李乐勤刚到这里,这碰到了几个熟悉。

  “文礼。”

  “乐安。”

  “嘉德……”

  ……

  李乐勤非但看到和自己一样学工学的朋友,甚至还碰到了一位同乡。

  “景安,你怎么也来了,你不是学英美文学的嘛。”

  “哎,乐安兄,我寻思着公司这么大,总

  不会专用工程师吧,总需要有人处理一些文案工作。”

  赵景安扶了一下眼镜说道。

  “在这里当职员,总好过在餐厅端盘子吧!”

  “嘿,端盘子也得能找到人雇吧,要知道你端盘子的时候,指不定会有一客人指着人激动的大喊一声“japs”。”

  “japs”就是日本鬼子的意思,

  “哈哈,那就到后面洗盘子嘛。”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道出的尽是华人在美国找工作的艰难,你不仅要比别人更优秀,更出色,还要承受种种不公与歧视。

  “知道为什么这家公司会用中文发招聘广告吗?”

  “我听说这家公司被一位华商收购了,所以才专用华人。”

  “居然在美国开了这么大的工厂,可真是国人之光啊!”

  一时间,走廊里尽是赞叹之声,这不是恭维,不是马屁,而是发自肺腑的,毕竟,这个年月能在美国办这样的大工厂,绝对是值得称颂一件事。

  不但值得称颂,更能引人注意,尤其是那篇中文招聘广告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广告,甚至还是某种新闻,以至于就连同《华尔街日报》都在报道这篇广告以极其背后的新闻了。

  “居然没花一分钱就买下了这么大一家工厂?”

  看着报纸上的新闻,宋佩伦忍不住惊叹道。

  “他一个华人怎么就能在美国这般巧取豪夺,如此抢夺他人家业,甚至报纸上还称赞其“颇具手腕”。”

  他的话声刚落下,正用着早餐的王福基则说道。

  “宋兄有所不知,这就是美国,对于那位卡尔先生来说,工厂不是资产,而是负担,如果他继续持有下去,整个人都会被拖破产,大萧条的时候,许多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就是这样被拖破产的,银行利息,房产地税,这些叠加在一起,即使是千万富翁,也撑不了多长时间。”

  相比于宋佩伦这位工科专家,学习经济学的王福基不仅了解经济,同样也了解美国,毕竟,他已在美国学习生活了十五年,经历过大萧条的他,目睹过许多百万富翁是如何走向破产。

  “所以,把公司连机器带地皮全都白送出去就是最好的选择,而且那位李先生也不是没有出风险的,要是他接不到订单,不能让企业起死回生的话,到时候,工厂很有可能也把他给拖破产,……”

  “原来这白占的便宜也不好占啊!弄不好是要倾家荡产的,不过这种事情倒也新鲜的很。”

  宋佩伦摇头轻叹时,突然,王福基像是想到什么似的,看着宋佩伦说道。

  “宋兄,他以中文发招工广告,为的是照顾我同胞,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助其一臂之力,毕竟,公司手里头可是有不少订单的。”

  “你是说,咱们把订单给他……”

  盯着报纸上的新闻,宋佩伦的眉头一皱,轻声说道。

  “可是他没有什么经验,公司的订单事关重大,贸然找这么一家公司,董事长那边,恐怕不好交待吧。”

第34章 大买卖(第一更,求追读)

  作为始作俑者的李逸安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一篇中文招工广告会产生什么样的回响。

  早在李乐勤他们来应聘的时候,李逸安就已经乘飞机回到了伦敦。

  回到伦敦的几天里,他一直都没有闲着,从租仓库再到与剃刀党的人联系,不过,这一次与他见面的不是约翰,而是剃刀党头目汤米,一个四十多岁的英国佬,见面的地方仍然还是那座酒吧。

首节上一节22/2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