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212节

  肥肉来了!

  战后剩余物资的肥肉终于来了,这正是李毅安来美国的目的之一,这块肥肉吃上一口,就能让人少奋斗几十年!

  “嗯,在纽约我就有几家的公司,可以办理这个业务。”

  想了想,李毅安说道。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现在就购买一批货船。嗯,100艘吧!”

  现在南洋急需大量的轮船,不仅需要加快移民的运输速度,在日本还有几百万吨设备需要运回国,这些都需要船!

  李毅安的回答,让杜鲁门笑道。

  “真的吗?李,你知道,这可是在给我送政绩,如果我们今天达成协议的话,明天,全美国所有的报纸,都会称赞我是一个合格的推销员,上帝保佑,如果当年我这么成功的话,或许,会一直做个商人,而不是成为一名政客。”

  杜鲁门说的是实话,他是因为经商失败才改行从政的。

  “那样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少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这句话既是恭维,同样也是肺腑之言,无论是从以火烧东京为象征的火攻,还是用水雷封锁日本的“饥饿作战”,或者是最后力排众议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他都足以配上得这个词。

  无他……杀的小鬼子够多。

  “从来没有什么伟大的政治家。”

  杜鲁门的脑袋向后靠着沙发

  靠背,说道。

  “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应该做的事情,我相信现在你也能够体会到,作为总统我们必须要履行自己的责任。”

  “确实如此。”

  李毅安点了点头。

  “所以,责任在这里,把责任推到这里,到此为止,哈利,我一直在努力这么做。”

  听到李毅安引自己的话,杜鲁门笑了起来,然后他们又继续聊了下来,他们就这么聊着天,直到天色暗了下来,才在助理的催促下结束这场会面,其实也就是转移到了另一个场合而已白宫的宴会。

  不得不说,为了迎接李毅安的到来,杜鲁门颇费了一番心思,从办公室里的单独见面再到白宫的宴会,论规格绝对远远超过李毅安在伦敦时的待遇,在伦敦,他也只是和英国首相艾礼德有过一次短暂的见面而已。

  而现在作为白宫客人,实际上也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杜鲁门很重视李毅安的到访,而在宴会上,杜鲁门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就是李毅安表示愿意购买不少于100万吨闲置商船,一时间,宴会厅里尽是一片惊讶。

  正像杜鲁门说的那样,隔天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报纸,都用“最成功的推销员”来形容杜鲁门,至于对李毅安的形容,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这位把海蒂拉玛骗到亚洲去的富家公子,或许买下了一个国家,但绝对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在酒店宾馆里,面含着微笑,李毅安饶有兴趣的念着报纸上的文章。

  “……那些“自由轮”尽管给欧洲带去了自由,但它是一种为战争而建造的简易货船,平均建造工期不到50天,建造最快的甚至只有几天时间,属于应急产品,与和平时期慢慢造出来的船只不可同日而语,它的期望寿命仅仅只有五年而已,这样的商船在战争结束之后被大量闲置在港口,不是没有原因的……而那位慷慨的国王陛下,却承诺购买100万吨自由轮,不得不说,他是一位慷慨且仁慈的国王……”

  李毅安轻轻地将手中的报纸放下,嘴角勾起一抹淡笑。

  “这份报纸,写了这么多,依我看,上面所写,不过是三个字‘冤大头’罢了。”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调侃。

  “你觉得呢?”

  “这……”

  面对询问,李国仁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了。

  人家都说你是冤大头了,你还问我的意见,你可是国王,大总统,亿万富翁啊!

  我是什么?

  是你的下属!

  这种问题,是我能回答的吗?

  说你是冤大头……我有那么傻嘛!

  “这个,这个……这个报纸说的似乎,似乎……”

  瞧着李国仁那副结结巴巴的模样,李毅安笑道。

  “是有那么几分道理吧,战争期间造的快,难免会影响质量,而且为了

  降低成本,所以用的钢板很薄,也正因如此,现在这些自由轮……嗯,几乎全都闲置在港口里,没有几家航运公司对它有兴趣。”

  总统的话,让李国仁的心里一阵无奈,你知道啊。

  这报纸上不都写了嘛,

  为什么会闲着,因为商人们也不傻啊!

  自由轮是什么?

  那是船吗?

  那是消耗品!

  从最初设计时,不仅对于使用寿命就没有什么的要求,甚至将自由轮作为一次性使用的消耗品,认为一艘自由轮只要能完成一次跨越大西洋的航行,没有被德国潜艇击沉,把满满一船货送到英国就算完成使命了。

  这样的“应急克难”型的简易船,谁要啊!

  “现在没有航运公司对它有兴趣,不代表以后没有,”

  点着一根雪茄烟,李毅安的神情中尽是得意,什么是先知先觉,这就是先知先觉。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的是虽然“自由轮”的钢板相对较薄,可是这种船还是非常坚固的,甚至可以说,坚固到超出我们的想象,别说是五年,就是使用个四十年,也是没有问题的。”

  “这怎么可能?”

  李国仁拿起报纸说道。

  “这报纸上说的很清楚,自由轮结构简单,造价只有180万美元,是同吨位用传统工艺建造的货轮的四分之一,所以使用寿命堪忧。”

  这就是信息差啊!

  这个时代的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到,被称为“一次性使用的万吨轮”的自由轮,质量会如此之好,会如此耐用。

  这并不是夸张,在另一个世界,国内曾在五十年末,向国外购回一批自由型货轮用于运输煤炭。后来,到了六七十年代,为发展远洋航运业,又以“废钢船”的名义买进8艘自由轮,继续为新中国建设出力,直到1980年代初方才陆续退役报废,算起来,这些原本设计寿命五年的自由轮,服役了差不多四十年。。

  只不过现在……没有人相信。别说是现在没有人相信,五十年代,那些船东们觉得“自由轮”已经超寿使用了,再用下去危险,要淘汰,可不曾想,它们又安全的在大海上航行了二十年。

  “可能不可能,买回来用了就知道了。”

  将雪茄烟搁烟灰缸上,李毅安说道。

  “眼下,咱们需要的是船,需要船运输从日本拆下的机器设备,需要船从唐山运人,而自由轮……是我们目前唯一能买到的现货。只要有了船,我们就可以在德国、意大利,甚至还可以日本雇佣海员,运送移民和机器设备,从成本上来说,只要我们把买船的价格压低,那么来回运个几趟,差不多也就回本了。”

  面带着微笑,李毅安站起身,走向窗口,俯视楼下拥挤的街道。现在对那些媒体他可是非常感激的。

  如果不是他们“仗义直言”,买这些船至少要多花一两倍的,现在嘛……反而好办了。

  “压价?先生……”

  李国仁恍然大悟道。

  “报纸,报纸上的这些新闻,就是咱们压价的筹码了!”

  “你说呢?”

  重新走到桌边,拿起烟灰缸里的雪茄烟,李毅安说道。

  “他们都觉得我是“大冤种”,可他们不知道,他们越这么报道,那些自由轮就越难卖,为了能够让我这个“大冤种”痛快的掏钱,他们甚至会给咱们一个非常低的报价。”

  到底有多低?

  李毅安并不清楚,但是战后,上千艘闲置的自由轮确实很让美国政府头痛,虽然战各国航运都在战争中遭受巨大的损失,但是他们只愿意租自由轮。毕竟,没有谁想把“只有五年寿命的玩意”砸在手里。

  “所以,接下,你只管和美国方面谈判,他们肯定乐意出血的,至于谁是大冤种……”

  李毅安笑道。

  “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等到那个时候全世界都会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冤大头”!

第330章 海外研究中心(第二更,求订阅

  )

  想要掐死那些该死的家伙!

  如果可以的话,这是参与购船谈判的美国官员们的共同心声。

  他们想要掐死的不是那些恨不得把船价压到废铁价的南洋官员,而是美国的那些媒体!

  从谈判刚一开始,那些报纸上就会不断的挑“自由轮”的毛病,不但直接了当的拿出当年国会作证时“自由轮不适合和平时期远洋航运要求”的证词,甚至还拿出了军方的机密报告,证明有1500多艘自由轮船体在应力和低温环境下产生大量裂纹,有些船体甚至从中间断成了两截。但所幸找到了解决办法用钢板在裂缝处修补加固,取得了良好效果,保障了正常运输。

  虽然问题看似解决了,但是这种现象恰恰也证明了一点“自由轮是应急的低劣货”,以至于美国方面不得不再次降价。

  “让那些该死的媒体赶紧闭嘴吧,发挥一下他们的爱国之心!”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美国的记者们需要用去制造一些新闻。

  没有什么比看到冤大头让人更开心的了。

  面对不断被揭露的质量问题。南洋那边参加谈判的官员们则是不断的压价。

  面对压价,美国方面都恨不得直接掀桌子。毕竟,他们开的价格已经不再是买船了,根本就是在买废铁。

  但是他们不能,也不敢!

  毕竟,这是总统亲自当推销员谈出的生意,对于参加谈判的官员们来说,他们绝对不能把生意谈砸了。

  面对那些不爱国的报道……得,那就再降价吧!

  就在美国方面因为媒体的出卖,不得不接连降价,甚至打骨折的时候,婆罗洲航运公司已经开始大规模的雇佣船员。

  “其实,还是有很多华人船员,比如在战争期间,英国为了补充商船队编制,从上海、新加坡、香港等地招来了近两万名有经验的华人海员,战争结束后,随着英军的退役,这些华人海员不断被航运公司的解雇,但是因为战争的关系一直滞留在利物浦。”

  在纽约婆罗洲航运公司总部,阿尔贝托向面前的老板,不,应该是国王陛下介绍道。

  “这些人里不乏高级船员,我们雇佣他们,既向解决了他们的失业问题,也解决船员不足的问题。”

  阿尔贝托的建议,让李毅安想到当年初来唐人街时,朱一海提到的华人船员,便点了点头说道。

  “我看可以,要是可以的话,直接租船把他们带到美国,对了,还有一些自由轮滞留在英国吧,嗯,谈判时,交接的话,可以要一些滞留在英国港口的自由轮,这样的话,他们可以直接走地中海,把设备运回国。”

  顿了顿,李毅安又提醒道。

  “至于船长和高级船员,可以从德国雇佣,那边的人力便宜。”

  能不便宜嘛,

  那些纳粹的前海军

  军官们,基本上都处于失业状态,正眼巴巴的等着被人雇佣,好养活家人呢。

  在简单的讨论了一下船员的问题后,李毅安又提到航运公司总部撤离纽约的事情。对于此阿尔贝托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毕竟,现在战争已经结束,婆罗洲航运公司,必定要“返回”婆罗洲,撤离纽约。

  其实,需要撤离纽约,迁往婆罗洲的并不仅仅只一家航运公司,还有包括卡尔金属公司在内其它十几家公司,当初李毅安在美国那也是大展拳脚的。

  而现在像卡尔金属公司、KJT化学工业以及空中加油公司等多家企业,都是需要撤离的,这自然涉及到很多问题,从设备的拆迁,到人员的解雇等等,千头万绪的事情,不是三五个月就能解决的。

  所幸,这个时代美国的资本家都是无良的,不需要支付什么离职补偿。

  但,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需要撤离,比如无线电试验室,它本身就是建立在利用美国的智力资源上,比如沃尔特布拉顿领导进行的晶体管研究就是如此。

首节上一节212/2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