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163节

  “不论如何,我们至少不用挨饿了,而且这里也很暖和,不用再担心冬天没有煤炭了。”

  是的,至少不用挨饿、不用担心没有煤炭取暖。

  想到在德国几乎所有人都在忍受着饥饿与寒冷,楚泽点了点头,说道。

  “没错,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来这。”

  为了裹腹,在战争结束后,楚泽不得不重新从事艺术创作,他制作了木刻版画并卖给农民和美国军队。也是为了裹腹,他才会接受这家公司的雇佣。

  当然,楚泽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面包才来到这里,面包只是促使他离开欧洲来到这片土地的一个因素,而真正驱使他来到这里的,是对方的承诺。

  “你可以获得优先的资源,继续从事你的研究!”

  这是楚泽来到这里的原因,因为即便是在德国,他的研究也从来没有被重视过,即使是在德国的航空试验室里,他也只是一个人在工作,顶多就是有两个助手协助他建造而已。

  和很多工程师一样,楚泽和家人一同住进了山打根西南的云海高原,1500米左右的海拔,让这里全年气温都只有二十二三度,这里不仅山峦重叠,林木苍翠,还有广袤连片的高山草甸。

  这片面积300平方公里的高原,就是李毅安规划中的科学城,规划中的科学城的中心地区作为“研究学园地区”,有计划地布置实验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商业和服务设施、住宅等,而且婆罗洲的最高学府,南洋大学也设立在这里,为的是就近利用研究机构的智力。

  两天后,在12月的最后一周,楚泽就随同助理张天奇,一同来到了他的试验室,试验室就设立在南洋大学内,虽然南洋大学还没有招生,但事实上,已经有多达3000名研究生跟随着导师从事各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生都是毕业自国内的大学,有一多半都出身于盟军特遣队,现在,他们脱下了军装,跟随着那些德裔学者科学家学习。

  或许,婆罗洲现在还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供那些德国科学家发挥他们的长处,但是他们却可以在教育一展所学,也算是人尽其用。

  不过,对于工程师出身的楚泽来说,他无疑是有些陌生的。

  一进入试验室,看着面前的十几名年青的学生,有些茫然的问道。

  “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楚泽先生,和您在德国的工作一样,继续从事你的研究,当然,并不仅仅只是把它制造出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理论,毕竟,缺乏理论基础是走不了多远的。”

  作他的助理,毕业国内大学的张天奇学习的是数学。而现在他将会协助楚泽继续进行计算机的研究。

  “楚泽先生,你曾经为德国航空实验室建造过计算机器,你可以在这里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当然,并不仅仅只是你一个人孤军奋战,你将会得到我们所有人的协助,作为你的学生,当然,也是你的同事。”

  面对着试验室里的这些青年,楚泽并不知道,这些人中有学习数学的,有学习物理学、电子学的,他们或许年青,但绝对是一群非常优秀的青年学者,仅仅只是这样的团队,都是他不曾拥有过的,毕竟,过去他一直都是在单打独斗,即使是在德国航空试验室,也就是给他划拨了一万多马克的经费,然后自己动手,手搓计算机了。其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已经接连手搓了V1、V2、V3三台计算机,从V1的电动机械式的,到采用600多个继电器的V2,再到采用2000多个继器的V3计算机。几乎都是他独立手搓的。

  现在,突然拥有一群助手的楚泽,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毕竟,助手的存在可以帮助他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几乎是下意识的,楚泽就说道。

  “好的,先生们,那就让我们开始工作吧,也许……”

  看着试验室里的助手们,楚泽显得有些激动。

  “不,我相信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可以复制出V3计算机,很可惜,它被我留在了德国,,它是一台基于二进制浮点数和交换系统的计算机,它采用2000多个电磁继电器……它每秒可以进行3~4次加法运算,而且可以在5秒钟之内完成一次乘法运算。”

  简单的介绍过自己的发明之后,楚泽想了想说道。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用电子真空管替代电磁继电器,只是电子真空管太过昂贵了,但我相信用它我可以设计出比V3更先进的计算机……”

  说出这番话之后,楚泽才意识到自己似乎有点激动了。

  电子真空管……那可是非常贵的,尽管他在很早之前就有了这种想法,但是……钱。

  钱真的可以决定一切。

  “当然了,考虑到成本的关系,我们可以继续用继电器,毕竟,它的价格更低,”

  尽管楚泽的有些无奈,但是还是想到了自己的这个构想,在德国遭到其他人拒绝的时候,退而求其次居其次的选择。

  “其实继电器也是挺不错的,它非常的可靠。”

  “先生,大概需要多少电子管?”

  张天奇直接问道。

  “需要多少经费?”

第258章 德国佬的臭毛病(第四更,求订

  阅)

  4000根电子真管以及其它的相应的材料,需要多少钱?

  大概也就是三四万美元。

  可就是三四万美元,让人类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从38年推迟到了46年。

  早在1938年,楚泽和他的朋友已经在考虑用2000个电子真空管和其他电子元件组装新的计算机。当他向一些人提出这个构想时,便被打上了“幻想”的标签,因为电子真空管的价格是昂贵的。

  现在,在楚泽提出这一设想后的第一时间,就被上报到公署。

  “给他所需要的一切。”

  在得知康德拉.楚泽需要几千根电子管和大约十万元左右的试验经费后,李毅安直接了当的做出了批示。

  尽管康德拉.楚泽并不在柏林提供的那份名单之中,但却在李毅安的名单里,或者说,是少有的几个他能想到的德国科学家,没有办法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电子计算机之父。

  与美国的同行不同,生活在纳粹德国统治下的他,既无从得知有关计算机的理论基础知识,也无法得到大学或者政府机构的资助,只能在卧室里孤身一个人开始漫长的研制工作,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他的研究是有回报的,从电动机械式的V1到采用电磁继电器的V2,再到V3。楚泽发明的V3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编程语言的计算机,也正因如此,很多人曾假设,如果楚泽不是生活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他可能早就把V型计算机系列升级为电子计算机,世界计算机的历史将会改写。

  事实上,他在研究V2前,就已经选择了电子管,只不过,电子管太贵了,个人负担不起,官方和企业也没有意识到电子计算机的作用。

  然后,电子管变成了廉价的继电器。

  只能说造化弄人吧!

  “给他所需要的资金以及电子管,还有其它的任何方面的协助。”

  在作出这个指示之后,李毅安看着这份报告,尽管他并不知道,楚泽的到来,会给电子计算机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肯定会制造出婆罗洲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毕竟,在度过战后最艰难的时光后,49年,楚泽再一次以重新组装Z4,还是手搓的那种。

  尽管当时美国已经发明了早期电子计算机,采用继电器的Z4显得有些老套,但Z4编程的简单、具有异常处理能力的强大算术单元,仍然让人印象深刻。随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买下了Z4,用于数学和工程领域研究。此时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已经真正开始,Z4成为历史上第一台完全正常运行的商业计算机,也是当时欧洲大陆唯一可用的计算机。

  “到底是Z4,还是“ENIAC”呢?”

  心里这么盘算着,李毅安难

  免会有那么一些期待,毕竟,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他,深知电子计算机是如何改变人们生活的。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早早的从贝尔试验室挖走了沃尔特布拉顿,出资建立了一间试验室,由其进行晶体管研究,尽管他并不愿意离开美国,可是……无所谓了,重要是晶体管,是半导体!

  毕竟,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才是未来。至于电子管,还是让其它人一条黑路走下去吧。

  只不过,晶体管的研制直到现在,似乎都没有太大的进展。

  “要不要督促一下呢?”

  这个念头不过是一闪而过,虽然不懂得技术,但是李毅安还是知道,技术上的事情,有时候是急不得的。尤其是这种开创性的技术。

  急不得。

  并不代表不能做什么,鞭子不能用,可以用糖果的。通过经济上适当的刺激往往会收获出人意料的回报。

  就在46年的元旦即将到来的时候,从亚庇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新式的单缸柴油发动机研制成功了。

  在一万元资金的刺激下,研制团体仅仅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制造出了新式的两冲程单缸柴油发动机。

  虽然谈不上是奇迹,但绝对称得上是进展神速!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李毅安就立即赶了过去,毕竟,两冲程单缸柴油发动机不仅事关农用三轮车,还有关系包括小四轮拖拉机、抽水师一系列小型农业机械设备,甚至还关系到婆罗洲的汽车工业。

  农用三轮,那也是汽车工业嘛。

  等到了亚庇的机械维修厂之后,李毅安人还没到技术处,就听到了熟悉的“嗵、嗵”声,甚至距离很远,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柴油烟雾味,

  对,没错,就是这个味道。

  等到了技术处,李毅安就看到试验台架上,一台看起来有点儿熟悉的柴油机正“嗵嗵”作响的运转着,喷吐出来的黑烟让简直称得不是烟雾缭绕。

  “米工,这是我们的柴油机吗?”

  与上一次叫老米不同,这次李毅安又换了一个称呼。

  “是的,12马力两冲程单缸柴油发动机,按照你的要求,在设计时尽可能对结构进行了简化,它的零件数量比道依茨的单缸柴油发动机减少了25%,工时降低了20%,成本上……嗯,预计可以下降20%-30%,而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

  从米利安的手中接过技术参数资料后,只是简单的看了一下,李毅安就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

  “好了,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柴油机,怎么样,可以装车吗?”

  不得不说,那些德国的工程师们还是非常出色,他们可以在这么简单的时间里,领会自己的意图,设计出这么一台技术谈不上先进,但是简单耐用的柴油机,足以证明他们的能力。

  “长官先生,我们已经进行了200小时的试车,虽然还

  需要进行不少于5000小时的耐用性测试,但是装车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发动机设计师的回答,让李毅安的笑容变得更灿烂了,扭头问道。

  “我们的车身设计完成了吗?”

  或许是受楚泽在卧室里手搓电子计算机的经历鼓励,那手搓农用三轮车肯定没什么难得了。

  计算机都是搓出来,况且只是傻大黑粗的三轮车?

  “长官先生,通过完善你的初步设计,我们已经完成了三轮车的基础设计。”

  提到三轮车的设计时,米利安难免有些得意,毕竟,在借鉴了李毅安构思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完善了设计。

  等到图纸展开的时候,李毅安整个人都愣住!

  “怎么有车棚了?”

  “长官先生,这是考虑到本地多雨的气候环境,增加驾驶室车棚,可以避免日晒雨林,能够明显改善驾驶环境!”

  这个勉强还可以接受,但是很快,李毅安就变得不淡定了。

  “为了完善它的驾驶性能,我们采用方向盘式转向,它比握把式转向更舒适,更有利用驾驶。”

  居然又增加了方向盘,李毅安甚至都没有兴趣再听米利安说下去了,他的眼睛里只剩下了复杂的转向机。

  这得增加多少制造难度啊!

  你们就不知道自己的逼数嘛!

  居然弄出了方向机!

  这就是一间维修厂!

  不是汽车制造厂!

  们难道不知道这样的话会增加很多制造难度吗?

  现在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还有那么一切洋洋得意。

  在这一瞬间,李毅安觉得楚泽是个天才,他可以把非常复杂的东西变得非常简单。把成本昂贵的电子管计算机用廉价的继电器去实现它的计算功能。

  而这群人呢,却把简单的东西给复杂化了。

  这一瞬间他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三德都会失败。

  就是这些精益求精,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的家伙。他们总是从工程学从各个方面去想要最好的,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现实的需求。

  现实的需求是什么?

  绝对不是复杂的玩意,而是简单的容易制造的。

  战争期间如此,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结果他们倒好,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在这里洋洋得意气。

首节上一节163/2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