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过去做财阀 第161节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欧洲的战后重建同样也需要大量的汽车。这也是为什么搜索队没有办法从那里弄到更多汽车的原因。

  突然,李毅安的眉头一挑,脑海中灵光一闪。

  “农用三轮!对,没错,就是它……”

  但凡是去过农村的,都见过俗称“三蹦子”的农用三轮车,从20世纪九十年代直到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它凭借着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皮实耐用而风靡大江南北。它不仅可以载人还可以载货,特别是农忙时节拉个粮食、秸秆非常实用。而且它非常适应当时的农村土路,能下地能越野,还有不错的速度水平。

  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三蹦子的结构简单,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三蹦子都是在县级农机厂甚至农机维修厂生产的,那些工厂的设备水平、技术水平虽然参差不齐,可即便农机厂能造,自己肯定也能造了。

  汽车不够,三轮来凑。

  制造汽车或许困难一些,但是制造三轮农用车应该没有问题吧?

  毕竟,婆罗洲现在还是有几座大工厂的。

  说干就干,随后李毅安就开始绘制起了图纸,靠着系统给予的汽车工程师的技能,回忆着农用三轮车的结构,画一个简单的图纸,还是没问题的。

  整整忙活了一夜,才算绘出了十几张图纸。虽然靠这几张图纸肯定不能进行生产,但作为基础图

  纸已经够了,剩下的就交给专业人士去完善吧。

  次日上午,将图纸往纸筒里一装,和莉莉她们打了个招呼,李毅安就乘火车直奔亚庇了。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婆罗洲已经先后建立起了多达数十家工厂,比如每个垦殖区都设有农具厂,农具厂的规模不大,但却具备生产简单农具和维修功能的,除此之外,在山打、亚庇以及古晋等地还建立了机械维修厂。

  尽管这些工厂都是那种因简陋就简,利用现有厂房、仓库建立起来的工厂。但是这些工厂却是婆罗洲的工业基础。

  在这些工厂之中,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完的要数亚庇的机械维修厂,它是利用日本遗留的海军维修厂扩建而成,厂房大都是现成的,是婆罗洲投产最早的工厂之一。

  李毅安之所以来亚庇,就是因为这里的设备最齐全拥有上千部机械设备和将近两千名工人,在婆罗洲绝对称得上大型企业,这样的企业肯定比另一个世界的县级农机厂规模要大。

  到了工厂技术处,一见到工厂的技术主管米利安,李毅安就拿出了自己画的图纸。

  “老米,过来看看!这就是我们要生产的新产品!”

  李毅安直接开口说道。

  老米?

  米立安愣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李毅安是在叫自己。

  作为一个德国人,米立安并不太习惯这样的称呼,在这里别人都是称呼他为“米先生”,猛然换成了“老米”,他的心中还很不适应的。

  虽然不适应,但想想李毅安的身份,米立安也就释怀了。

  “李长官,这是什么?看起应该是汽车吧。三轮车?”

  米立安开口问道。

  “对,这东西叫农用三轮车,接下来你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研发出来。”

  李毅安开口说道。

  “农用三轮车?是做什么用的?”

  米利安开口问道。

  “主要是拉货,搞运输!其实和卡车一样,只不过它的结构更简单。采用单缸的柴油发动机,风吹日晒雨淋、沙尘、涉水都没问题。”

  李毅安一边说,一边解释着农用三轮车的构想。

  “似乎和热球拖拉机差不多,它用的也是单缸柴油发动机,只不过是热球式柴油发动!”

  米利安开口说道。

  热球拖拉机设计简洁,操作起来也很方便。由于可以使用价格低廉的柴油和重油,性价比非常高,而深受市场欢迎,就是发动机启动太困难。

  “不一样,这种单缸柴油发动机不需要用热球启动,而是靠手摇启动,而且结构更简单。”

  李毅安接着解释着他的设计,其实所谓的设计,就是凭着回忆,绘制的草图,虽然在结构上可能有一些偏差,但是基本上还是大差不差的,毕竟,那玩意实在是在太过简单。

  简单到汽车工程师都不屑于聊它,但农用三轮车,绝对称得上是神器,不仅风靡

  大江南北,甚至还走向了国外,被国外农民惊呼“神器”,毕竟,它在农田里的适应性,远超过皮卡。

  有了另一个世界,三蹦子冲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成功经验,李毅安相信,凭借着三蹦子简单的结构以及对各种环境的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肯定会征服这个时代的各国农民,成为市场上的宠儿。

  “原来如此!”

  米利安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李长官,恕我直言,你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操作起来却不实用。市面上本来就有三轮摩托车啊,据我所知农民并不喜欢那种东西,载货实在是太小了!”

  米利安说的是事实,这个时代确实已经有了三轮摩托车,其实这也是三蹦子的最早起源直接使用现有摩托车的前半部,然后新设计一个具有运载平台的后半部分与之拼接,就成了三蹦子。

  “你说的没错,那种三轮摩托车载重也就是四五百公斤,而且摩托车的结构复杂,导致其价格高,所以一点都不实用,农民这才不喜欢它。但我这个农用三轮车不同,它可以拉一吨货,甚至两吨货!”

  其实何止能拉两吨货啊,有的农用三轮车甚至都能五六吨货,论装载能力甚至都不比小卡车差多少。

  “这绝对不可能吧!就算是发动机动力够用,承重、刹车,这些都是问题。”

  米利安觉得李毅安是个外行,他打算详细的给他解释一下。

  李毅安却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他指了指图纸,开口说道:

  “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在加强后桥的同时,尽可能的简化它的结构……”

  李毅安一边解释着他的构想,一边向米利安强调着一个原则简单,他可真的害怕这些德国工程师们把简单的东西给复杂化了。

  “这种农用三轮车的核心就是简单耐操,尽可能的简化结构,简化的结构的重量,本身就是载重量!”

  说罢,李毅安看着米利安说道。

  “既然造汽车的难度太高,就先从造三轮车开始吧!”

  恳求各位大佬继续支持!求订阅,求月票,求包养!拜谢!!!建了一个书友群:739209015欢迎大家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第255章 李大老板的糖衣炮弹(第四更,

  求订阅)

  造汽车的难度是高,可造农用三轮车也不简单。

  李毅安对于农用三轮车的记忆,还是源自于身在另一个世界的想当然,那个时候已经是2000年左右了,国内当时有一大堆小四轮拖拉机制造企业,市场上各种零配件以及发动机都有现成的,再加上工厂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造几千块一辆的农用三轮车自然像是玩的一样。

  可是在婆罗洲这边……除了橡胶林,其它的都没有。

  想造农用三轮车,用木头造吗?

  还好有很多卡车零配件可以使用,卡车的车轮、轴承等配件也都还算齐全。通过在现有的零件之中去寻找可用的配件,一一解决了农用三轮车生产的难题。

  自己的工业配套没出来,那就先从国外进口零部件吧。还好,现在欧洲那边的工业生产正在恢复,而是目前的农产品价格非常高,完全可以通过出口大米,白糖,咖啡之类的农产品,在欧洲换取各种各样的配件,把欧洲各国变成自己的工业配套。

  与此同时米利安便带领技术部门,投入到农用三轮车的研发当中。

  造车,哪怕就是农用三轮车,也急不来。

  这种专业的事情,李毅安也帮不上忙,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他完全直接化身为甲方,各种提要求,让技术部门去完成。

  不过在金钱方面,李毅安并没有亏待这些技术人员,他专门拿出了五千元钱作为奖金,技术处每突破一个技术关键点,就可以得到一笔奖金。

  在金钱的鼓励下,农用三轮车研发工作也是一日千里。

  与此同时,机械维修厂的生产车间,也开始了改装工作,要将原来的设备,改装成适合农用三轮车的生产线。虽然谈不上是流水线,但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技术部门碰到了最大的拦路虎这天前脚刚进技术,就看到那边摆放着几台的发动机。

  有汽车的,有摩托车的,有柴油机,甚至还有热球式柴油机。

  米利安和几名工程师站在这一堆发动机的面前,眉头紧皱,仿佛是遇到了困难的事情。

  “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动机吗?”

  李毅安开口问道。

  发动机,单缸的,这是李毅安提出的要求,农用三轮车之所以风靡大江南北,靠的是什么?

  就是单缸柴油机的简单耐操!

  要是用摩托车发动机,结构太过复杂,成本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那样和其它的三轮摩托车有什么区别。

  幸好,这个时代已经有了卧式单缸低速柴油机,

  “李长官,就目前来说,符合你要的发动机,只有卧式单缸低速柴油机,但是它的重量有点大较大。它虽然体积是大了一些,可马力和扭矩却是够用的,基本上只可以满足农用三轮车的要求!

  ”

  米利安的话音顿了顿,接着问道:

  “不过,因为这种发动机采用的是双飞轮设计,需要对三轮车的结构进行调整,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安装发动机,这就需要重新调整最初的设计。”

  调整谁的设计,当然是李毅安的“设计”,但是那个设计可是经过几十年使用考验的,调整了,万一影响了车的性能怎么办?

  农用三轮车,将来可是婆罗洲横扫全世界的拳头产品,毕竟,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人能拒绝便宜货。

  在一辆卡车5000美元的前提下,1000美元一辆的卡车谁不爱?

  哪怕就是1000美元,那利润也有五成以上!

  你们哪里是在调整设计,分明就是在调整小钱钱!

  “不能装?怎么回事?”

  李毅安直接问道:

  “那个单缸柴油机在哪?”

  农用三轮车,凭什么能横扫市场?

  靠的不就是单缸柴油发动机的简单耐操嘛,哪怕就是一个说文盲也能简单的保养、维修,换成其它的发动机,又怎么可能打入广大的亚非拉市场。

  所以,农用三轮车的根本就是小型的单缸柴油发动机!

  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可无论如何,李毅安都没有想到,自己农用三轮车,最终还是卡在了发动机这里。和另一个世界的差不多,就是发动机卡脖子,只不过眼下的这个技术水平更次了点。

  “李长官,这是道依茨公司制造的15马力卧式单缸低速柴油机,其它的国家也有类似的发动机,它的动力范围很广,使用最广泛的是8马力、15马力、25马力、40马力机型。”

  顺着米利安手指的方向,李毅安看到他心念念的单缸柴油机,就它……

  瞧着以前见过的单缸柴油机不一样啊!

  甚至就连同启动方式都不一样,它是通过来回转动半圈飞轮来启动,,不过启动之后“嗵、嗵”的噪音以及呛人的油烟,却让李毅安找到了几分熟悉的感觉。

  在发动机启后,两侧对置的飞轮就开始高速转动了,却影响到了它在车辆上的安装。

  “可以把飞轮去掉吗?”

  看似随口一问,其实就是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制新型柴油机!

  这绝对没有任何问题,至少人才上绝对没有任何问题,毕竟,在高原的别墅里,还住着十几位道依茨的工程师呢。

  那些工程师原本只是在维修厂里培训技术人员,协助维修发动机,再就是当导师带几名实习生,这简直就是人才上的浪费,于是乎,为了解决农用三轮车的心脏病,这些人才自然被召集在一起,以研制新型单缸柴油机,参与研制的不仅有道依茨的工程师,还有几十名公司的实习生,他们大都曾在国内学习过的机械,在这里也是学以致用。

  其实在柴油发动机上,李毅安虽然是外行了,但是他是有系统的,系统完全可

  以灌输的技能,只不过,对于李毅安来说,这个时候相比于农用三轮车,他反倒是更看重人才的培养,通过研制发动机来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毕竟,三德子的馈赠总有用完的一天,人才队伍归根到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首节上一节161/2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