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 第87节

  真用这香饵将宗室所有赐地都弄回来。

  为他在全国范围之内丈量土地,重新分配,甚至一步步禁止土地买卖打下坚实基础。

  遍看史书,再加上梦里飘飘荡荡数百年。

  朱祁钰发现土地兼并问题历朝历代皆有,一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行,雍正的摊丁入亩也不行。

  而这个问题一旦愈演愈烈,只要遇上天灾就会有大量的百姓为求生存而成为流民。

  流民汇聚,地方不安。

  朝廷一旦安抚不力,就很容易激起民变。

  然后时势造英雄,说不定哪个豪杰就趁势而起成功改朝换代。

  比如刘邦,比如本朝太祖。

  想大明长治久安,不落得像梦中那般下场,这个土地兼并这道难题必须得到彻底解决。

  而从正统十四年秋一直琢磨到景泰二年夏。

  反复思量许久,朱祁钰越来越觉得土地可以随意买卖才是造成这个问题的根结所在。那么是不是……

  废除土地可以随意买卖,将所有田亩收归国有。

  农人按人丁分地,只有耕种权,没有买卖权。从根子上杜绝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情况的发生。再将其写入律法,从重处理相关事件。

  是不是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

  就……

  古往今来没有相似成功案例,只有王莽那反面典型的样子。

  让朱祁钰几经纠结。

  相关注意事项都写了一个小本本,可行性计划更是超过十万字。却至今提都没敢提一句,就怕没有万全准备就触怒绝大部分人利益让他们挺而走险,也送他们一家子‘易溶于水’。

  他这儿反复沉吟,秦可就大刀阔斧多了。

  从区区六品到四邻知府,他这都连升了不止三级。压力之外,更满满斗志。宁可抛头颅洒热血,也要把差事办好,不负皇爷提拔重用之恩系列。

  接着圣旨后,这位年轻的郇阳府知府大人就开始奋战在了第一线。

  冬去秋来,双脚踏遍了郇阳府每一寸土地。

  亲自主持着给流民们讲解皇爷政令与恩惠,给大家伙附籍,分地、分种子和耕牛与农具。

  有诸王倾情奉献,再加上新开放的荆襄之地与武当山。

  秦手里有地心不慌。

  可巧。

  他家皇爷刚刚有两次海贸汇聚的大笔金银,也很阔绰。买起种子、耕牛与农具来半点不含糊。

  更吸引人的是,朱祁钰这个皇爷特命流民若无做奸犯科者,都以民籍附籍。

  且不用实行垛籍制。

  何谓垛籍?

  都知道大明户籍分军、匠、民等,其中军户除了在蒙元时就是军户的之外,就是犯罪被充军与垛籍了。

  在入籍的百姓里头,每几户选出个军户来。

  而在大明,军户不但世世代代从军,本人死亡还要从兄弟子侄里勾捕。还得冒着生命危险,受上级压迫。

  战时自己买武器去前线拼命,非战还辛辛苦苦种地。

  所得还多半被剥削等等。

  苦的哟!

  就跟那黄连汁水似的。

  谁愿意受那个罪,又谁愿意自家孩子去受那个罪呢?因为这个,许多人都宁可继续当流民!

  但这个巨大的危险被清除了,流民们可就抵挡不住分地、分粮种跟耕牛,还免流民复业税的巨大诱惑了。

  尤其这位年轻的府台大人还安排人四处清查、不断强调。

  当今皇爷宅心仁厚,不忍百姓因为种种原因流落山野。只能在山中开荒,住在简陋的棚子里。所以才花费无数,行此德政。

  若仍负隅顽抗,视这般优良条件而不见,继续一意孤行就要依法论处的。

  毕竟如此德政之下,百姓大多欢喜雀跃,甚至恨不得给皇爷立生祠。

  尔等如此抗拒不但不合常理,还颇有曾违法犯罪之嫌。总归要锁拿去郇阳府,仔细审问一番确定无任何问题之后才能再行放归的。

  至于说分发下来的土地仍归国有,百姓只能耕种,不能转卖?

  

第134章 改土归流初见效果

  秦不但不觉得有丝毫问题,还专门写折子大赞特赞了一番皇爷英明。

  毕竟斗米恩升米仇,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

  如今诸王为了加入皇家船队前赴后继献地,皇爷手中地多,但失地百姓也同样不少啊!

  仅荆襄之地就是数十万。

  各地因天灾人祸、地主盘剥等原因造成的失地百姓也不在少数。

  若郇阳府不但给流民分地、分种子耕牛,还不用缴流民复业税,不用垛籍的好消息一经传出。天知道会有多少人星夜前来,汇聚荆襄之地。

  而流民一多,就不可避免地容易发生混乱。

  甚至激起民变。

  届时有任何不妥,他这个知府乌纱帽会丢还是小事。刚成立的郇阳府可能名存实亡,皇爷为之费心许久的流民问题也难免愈演愈烈。

  死伤过多,这德政可就出恶果了。

  秦才刚当上知府,且盼着大显身手。让那些质疑他能力的家伙们通通闭嘴,转而去称赞皇爷有用人之名。

  简直伯乐,搭眼就瞧中了秦首辅这匹千里马。

  君能臣贤,缔造一段千古佳话。

  朱祁钰可不知道自己破格提拔的这个好能臣心里还有此等想法,他只一字一句仔仔细细瞧着郇阳来的每份奏折。

  特别关注这个‘流民特别行政府’,试图在这里把梦里困扰了大明中晚期的流民问题彻底解决了。

  从他不辞辛苦,不知道跑坏了多少鞋才终于完成了丈量荆襄之地田亩。

  把所有流民都登记在册。

  该劝的劝,该抓的抓,甚至还抓了几个隐藏在流民间的逃犯。

  到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执行自己所有命令。还会查漏补缺,提出些更好、更妥帖建议。他脸上的欣赏笑容啊,就一直没停过。

  数度在朝堂之上公开表扬,号召文武官员们都向他学习。

  想君王之所想,忧君王之所忧。且为了帮君王解忧而不辞劳苦,不惧艰难。

  群臣:……

  那姓秦的确实优秀,但也没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吧?我等虽比不过,远在贵州的李瑾应是不遑多让。

  自从皇爷把人派过去搞改土归流试点,也一直任劳任怨。

  从不为自己表功,只一心扑在皇命上。

  最难得的是,人家还允文允武。

  要知道,云贵川与两广很多地方说是归朝廷管辖。可实际上,那些土司代代相传,与一个个小国无异。

  骤然间想抹掉人家世代传承的土官之位,改由朝廷派流官?

  这都已经不是去人家碗里抢饭,是直接端锅了呀!

  会被积极配合才是有鬼呢吧?

  短短一年时间,大大小小的‘起义’就进行了十几次。

  都被李瑾以武德服人了,所以现在,改土归流试运行也进行得顺顺利利。都提到李瑾了,那些被派去清屯的官员们也得被拎出来夸了又夸。

  总之主打一个不让秦专美于前。

  争相举荐间,竟连景泰二年刚刚考中的文武进士们都提名了不少。

  朱祁钰:???

  就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意外之喜,赶紧照单全收。

  毕竟他要革除种种弊端,建设空前强大的大明。所需人才多着呢,只恐不够用,哪里还会嫌弃多呢!

  这不是,前脚刚有了收获,后脚就面临支出?

  因为有李瑾跟王骥的强强联手,贵州各地土司敢怒不敢言。

  咳咳。

  敢言的也有一个算一个,都被武德征服了。

  现在自然超级乖觉,赶紧用他们那蹩脚的汉字写了折子。承认自己才疏学浅,根本胜任不了如今职位。恳请陛下另派贤良流官治理云云。

  朱祁钰早就盼着改土归流,将云贵川与两广等地的羁縻制度改为实打实控制。见到这些折子后自然欢喜:“好,好啊!难得各位土司如此深明大义,倒让朕却之不恭了。”

  “传旨!”

  又是好一番嘉许与赏赐,群臣齐赞皇爷英明。然后这巨大的人才缺口,可不就显露出来了么!

  连着考察许久,终于把人选定好的朱祁钰痛并快乐地摇头:“好在去年开了次恩科,今年又赶上大比之年,选了小三百个新科进士。不然就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彻底闹出笑话来了。”

  李爱卿跟王骥辛辛苦苦,大力推进改土归流。

  可算有了突破性进展,结果朝廷这边人手不足,派不出许多合适官员去出任地方官……

  想想就让年轻帝王头皮发麻。

  哦,不对,他这不仅发麻,还有些发疼呢!

  一低头,果然是小女儿又笑呵呵地扯住了他头发,正对他来了许久也不抱抱孩子的行为抗议呢!

  汪皇后吓得俏脸发白,忙不迭要替女儿道歉。

  朱祁钰却只轻点了点小家伙的鼻尖:“梓童别急,这小坏蛋是嫌弃朕光顾着闲话没她呢!”

  说着,他还真就姿势特别娴熟地抱起了自家小公主。那粉团子般可爱的小家伙露出无齿笑容来,简直萌化人心。

  所以当汪皇后试图板脸,对还在无齿小儿展开说教时。

  不但孩子父皇帮着说情,连皇祖母都积极替找理由。硬把小家伙的不耐烦说成了聪明劝谏,用她自己的方式告诉她父皇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做事情就是得分清主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否则就容易顾此失彼,什么都想做,却什么都做不好,甚至做不成。

  咳咳。

首节上一节87/1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