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 第69节

  

第105章 孙太后薨

  吴太后愣,特别惊诧地看着匆匆赶来的儿子:“我……我是想着顶好气死她来着,可……”

  可没想到还真能成事。

  一听到静慈仙师四字,孙氏整个人都不好了。

  再听她会被废后位,以御嫔之礼下葬。等于当年她怎么羞辱胡皇后的,如今又被怎么羞辱了一遍。更可怕的是,她还顶着个牝鸡司晨、祸乱江山的罪名。

  群臣不但不会像同情胡皇后那样,各种直言给她求情。反而会齐齐跪地,让朱祁钰那庶子早下决心。为江山稳定故,只讲国法,不徇私情。

  前后反差之大,让她这一生辛苦都成了泡沫、成了笑话。

  从高山骤然跌落悬崖。

  吴太后又惊又恐又唏嘘,还微带后悔:“早知道我就不来这一趟了,免得她一死倒是痛快,连累我儿被人怀疑诟病。”

  亲娘都这样了,还在考虑他,朱祁钰哪里还舍得责备半句?

  赶紧柔声安慰着:“母后不必多思,儿子安排太医好生救治着便是。也用不了几天,明日早朝上,群臣就得再上折请奏,再提代父废后事,儿子应下就是。”

  排除隐患的同时,也给梦里的代宗报个仇。

  “可是……”

  “没有可是,母后不必担忧。自从土木之变到现在,儿子对他们母子可以说仁至义尽。天下群臣不但不会非议,还得额手称庆。天幸他们皇爷虽至情至性,却关系到王朝兴衰的大事上,还是不糊涂的。”

  朱祁钰眨眼,微带促狭地说道。

  固有印象害死人!

  梦里的代宗艰难代班,辛辛苦苦守住家业,自然不愿意替谁打白工。为防朝臣与好皇兄频繁联系,所以派重兵守卫南宫。为换太子,不惜以君王身份贿赂臣子……

  以至于他后期不管干什么,都是僭越、都是背信弃义,吃相难看。

  鲜少有人仔细想想,若没有他站出来与文武大臣们同心协力,可能京城就没了,大明也没了。

  而他只是喊足了不贪权柄,拼命救兄长、救大明,还政与培养侄子等名号。

  实际上,坑哥、杀哥的事儿一样没落。

  但臣子们的赞歌从来没停过,还生怕他过于宅心仁厚。顾念血脉亲情,连谋反这等大罪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让他每每得意,觉得自己那国朝第一好弟弟的形象树立得可太对了。

  吴太后哪知道自家看着憨憨厚厚,宽容到都有些缺心眼儿的儿子实际上比煤球还黑呢?

  她只半信半疑,辗转忐忑。

  想着实在不行的话,便她自己认了这心狠手辣的名,也不能让儿子有丝毫损失。

  结果翌日早朝,群臣就纷纷上表。以助正庶人谋反,试图颠覆大明之罪,请皇爷代先帝废后,追究孙氏与孙氏一族之罪。

  左都御史陈镒甚至拿出了死谏的架势。

  李贤也字字珠玑,句句都在刀刃上。仿佛今日朱祁钰不顺着他们的意思废了孙太后,就会给江山天下带来多大祸害一样。

  接连三日,朱祁钰才叹:“既卿等都如此认为,那就依你们吧。着礼部拟旨,孙氏身为皇太后,不以大明江山为重,只重私利。为助其子夺位,不惜私命朝臣、私开宫门。谋害皇嗣,试图弑君……”

  一连串的罪名后,就是他这个儿子为严明法度、杜绝后宫干政的恶例,不得已告太庙而废之的决定。

  结果他话刚说完,礼部尚书胡就拿出了早已经准备好的文稿。

  当殿誊抄,当场瞧着掌印太监用了玉玺。

  朱祁钰震惊,就想问你一句:你们到底有多急切呀?

  亏得他没问。

  否则群臣肯定异口同声:没办法,皇爷太宅心仁厚了。

  就离谱。

  但群臣深信不疑,并常常因此而烦恼。就算日后他们皇爷一路征伐,将大明龙旗恨不得插遍世界各地。满朝文武歌功颂德之余,也免不了叹几句皇爷英明神武,亘古烁今,只是有些过于仁善。

  被倾心相待的嫡母嫡兄下毒谋害,拥兵造反,都还舍不得从严处置云云。

  让当事人听了哭笑不得,受害者恨不得从坟墓里发出抗议的咆哮。

  孙太后本就油尽灯枯,全靠太医精心调理吊着一口气而已。

  闻听朱祁钰那庶子还真胆大妄为,行替父废后事时,更是一双眼珠子都瞪红了:“竖子,混账,竟敢欺哀家至此!”

  “好,好啊!想不到哀家三传懿旨,竟扶上这么头白眼狼来。早知如此,哀家便听徐之语,迁都南京,让大明变成南宋也不便宜你这狗杂碎……”

  从接旨到临终,她就没停止过对朱祁钰的怒骂。

  还说面见先帝时,要狠狠告他一状呢。

  朱祁钰笑:“莫说鬼神之说是否存在,便在,那朕百年之后面见先皇。他老人家也只会满脸欣慰,道一声还好由你吧?若不然,天下都被朱祁镇那不肖子孙给败没了。”

  孙太后目眦欲裂,手直直地指着他。

  想要说什么,却终也没说出来。只双眸死死地盯着他,里面盛满了愤怒与不甘。

  像是想不明白为何只是找个替班,帮自家儿子过渡一二而已。

  怎么就跟刘备借荆州似的,有借无还了呢?

  她都已经到太后了啊!

  为什么还会被废?

  天家重脸面,就算私下里斗得再怎么你死我活,面上也要兄友弟恭,母慈子孝。尤其朱祁钰那庶子还惯来重虚名,怎么……

  一切一切的疑问,终是没有任何答案。

  倒是随着他们母子的相继离去,属于正统与正统一脉的时代彻底结束。

  往后就看景泰如何处理后续相关,内抚流民、发展经济,改掉一些个阻碍大明良性发展的痼疾。外通海贸,铲威胁。

  把梦里那些日后来华夏大地撒野的流氓们,一个个的变成领土或者附属国!

  朱祁钰眯眼,满身的斗志昂扬。

  结果第二天才一上朝,新的问题又都蜂拥而来。

  孙太御嫔跟正庶人两个罪魁祸首已经先后离世,伙同逼宫的从犯们却还都在牢里关着呢。该如何发落,需要圣裁。

  正庶人那些妃嫔要不要殉葬,也需要斟酌。

  

第106章 下旨废殉葬

  殉葬!

  是了。

  梦里头,正统帝当了留学生,做了敲门砖。

  谋反复位后,还杀了于谦,清除了景泰重臣。任用奸佞,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刚一死就爆发了荆襄百万流民大起义。

  如此罪行累累,还能混上个‘英’字庙号。

  除了即位的是他亲儿子,搞子为父隐外。就是那厮往自己脸上贴的两层金了:一是废殉葬,二是释放建文帝与其兄吴王一脉的建庶人、吴庶人两房人。

  按着太祖洪武皇帝定下的规矩,帝王逝后,除皇后外的所有妃嫔都得殉葬。

  先帝崩,按制,朱祁钰生母吴太后都在殉葬之列。

  亏了太皇太后慈爱,以他还年幼需要生母照顾为由破例开恩。才免除了其母殉葬,有他们如今的母子天伦。

  为此,太皇太后活着时,母后尽心尽力孝顺着。老人家薨后,就四时八节上香、烧纸、抄经。

  让朱祁钰至今想来,还充满了感激与庆幸。

  差点失去母后。

  还好还好。

  现在再度听到这两个字,还是给他那好皇兄,他心里能舒坦就怪了。

  “皇……朱祁镇既然已经都被朕废了帝号,削除宗籍,只以民籍下葬了,哪还需要什么殉葬?朕却不知,是哪位爱卿这般体恤他,为他着想啊?”

  轻飘飘一问,差点把提起这茬的官员胆子吓破。天可怜见的,他可跟叛党没什么关系。只是职责所在,不得不问这么一句罢了。

  朱祁钰冷笑:“问一句?最好如此。”

  全场噤若寒蝉,就怕多说半个字都落得那同僚下场,被打上疑似叛党标签。

  朱祁钰满意挑眉:“既然说到了这个,朕便也谈谈自己的想法。皇考驾崩时,朕才七岁。小小一个,不但要面临丧父之痛,还要担心一觉醒来,母妃也被拉去殉葬了。”

  啊这……

  群臣蒙住,想要安慰一两句,都不知从何说起。

  就怕帝王过于仁善,直接借高上梯子,当场就废掉太祖爷定下的殉葬制度。

  而事实证明,他们就算不给机会,朱祁钰也会自己找机会。这不大殿之上,满朝文武就听着他幼年时期如何亲眼见了被殉葬的小宫女?

  什么哭哭啼啼抗拒,却无济于事,生生被绳子勒死。勒了许久也不咽气,又被灌了水银啊!

  凄惨无比,吓得他连做了好几日噩梦。

  从那时起就暗暗发誓,日后一定勤学苦练,长成皇兄最喜欢的弟弟。好与他求情,让他废了这残忍的祖制。

  却不想如今心愿尚在,皇兄却……

  “罢罢罢,他不在,这事儿就由朕来做。自今日起,废除殉葬制度。正庶人后宫有生养的嫔妃可以留下来抚养孩子,无生养的可留下,也可往皇家寺院带发修行为大明祈福,或者被家人接出宫赡养。”

  怕什么来什么!

  三言两语间,就把殉葬祖制废除得彻彻底底。

  吓得群臣赶紧跪:“皇爷,这,这于礼不合啊!还请您万万三思。”

  “嗯。”朱祁钰点头:“从垂髫到如今,思了十几年,早就思来想去。觉得人殉之道有伤天和,徒增杀孽,也影响人口繁育。”

  毕竟上行下效,皇帝让妃嫔宫女殉葬。

  藩王的妻妾丫鬟等,也被殉葬,甚至更残忍。皇宫还能剩下个皇后呢,藩王的王妃都不能幸免。

  永乐十二年,郢王朱栋薨,王妃郭氏殉。

  宣德元年,唐王朱琼烃薨,未过门的王妃都不能幸免。宣德五年蜀王,正统三年卫王,正统四年越王……

  帐怕细算。

  火怕烧到自家房子。

  当年轻帝王似有似无感叹,明里暗里说太宗为防外戚乱政,有意控制皇后出身。初心最好,却忽略了一国之母该有的气度、魄力与眼光等。

  名将徐达的女儿能在危难之际守住京城,让太宗前线无忧。

  指挥史的女儿辅佐两代君王,被称女中人杰。

  主簿家的么……

首节上一节69/1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