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 第34节

  如今危机解除,他只想以最快的速度,最风光的姿态回到京城。

  所以,他非但不去宣府,还打算扣下脱脱不花一家子跟也先家眷做俘虏,充当他回京的脸面。

  那无耻程度,直接让郭登跟罗通开了眼。

  皇爷猜测的那种最最不得已情况出现了,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遵旨行事吧!

  

第52章 开眼:一整个大殿都被震住了

  “报!”

  “大同守将郭登、居庸关守将罗通各率三万兵马,奉皇爷之命,绕道瓦剌王廷。成功营救上皇,活捉脱脱不花一家与也先家眷……”

  “此话当真?”

  朱祁钰豁然起身,满脸兴奋地走下丹墀。伸手便夺过报信之人手中的急报,一目十行地看过去。

  结果越看,脸上的笑容越僵。

  后头更是双眼圆睁,满满的不可置信:“这,不会的,皇兄他……”

  上皇?

  咋,该不会……

  群臣目光灼灼,耳朵竖起,生怕错过哪怕一个字眼。结果却只见帝王意兴阑珊,好像受到了什么重大打击般。

  有那心思活络的都开始怀疑上了:该不是皇爷困囿于自己当初承诺,怕上皇平安归来之后,不得不让出皇位。

  所以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干脆命人斩草除根,然后才来他们身边演如遭雷击、痛不欲生了?

  咳咳。

  不是他们当臣子的不忠不孝,胆敢质疑君王。实在是帝王演技上佳,把所有人都蒙在鼓里啊!

  就连于谦心里都有些忐忑。

  甚至张口安慰:“混战之中刀剑无眼,即便有所伤亡也在所难免。如今有脱脱不花一家与也先家眷在手,不愁不能反过来狠狠威胁。让对方军心大乱,狼狈窜逃。”

  “里应外合之下,将瓦剌精锐灭个七七八八。此后至少数年,北方无患矣,也算为上皇报仇雪恨了。”

  朱祁钰一抬头,就看到自家好臣子们都一脸认同。

  仿佛就算他真对好哥哥做了点什么,大家也都能理解的样子。

  看得他好生无语,彻底歇下为某人遮羞的想法。赶紧把手中的急报交给于谦,让他看过之后与群臣传看。

  然后,于谦也石化了。

  木呆呆把急报传给了王文,接着,这震惊、痛苦、欲骂又止的症状就出现了人传人现象。

  一个大殿都被镇住了。

  连那些自幼读书满腹经纶的翰林学士们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谁能想到呢?

  军士们跋涉千里,拼命去救的上皇啊!

  在明知道里应外合,多方出兵,简直梦中捉鳖的情况下。还能畏瓦剌如虎狼,说什么也不肯随军去给瓦剌兵个狠狠震慑也就算了。

  他特么……

  他特么还脸大如盆,为他那找都不知道丢到哪个爪哇国的脸面,试图扣下脱脱不花一家子跟也先家眷?!

  满脑子仁义道德的文官们努力揉眼睛,想证明自己眼花了。他们曾经效忠过的君王,不可能那么不堪。

  脾气暴烈的武将们粗喘,艰难忍住骂娘的冲动。

  只说好在皇爷有先见之明,早早给郭登和罗通两位将军下了死命令。

  两位也是好样的,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回绝了上皇。只派人妥善将其送回京城,复又带着脱脱不花一家与也先家眷们驰援宣府了。

  宣府乃九塞之首,最是易守难攻。

  有杨老将军父子叔侄几个跟武清侯石亨联手,兵马齐备,粮草丰足。加上双头铳跟铁丝网,再加上朝鲜跟建州女真的援兵,郭登的人手与脱脱不花那张大王牌……

  优势在我!

  至于为何连朝鲜和建州女真都指望上了,也没动辽东的兵?

  那就是朱祁钰的阳谋了。

  要知道,不仅梦里建州女真所创的清政权取代了大明。就是现在,也有些女真人狼子野心,配合瓦剌一起攻打大明。

  此一役,瓦剌注定伤筋动骨,甚至就此消亡。

  若不加以节制,建州女真跟鞑靼都可能趁势发展,成为大明新的心腹之患。

  作为皇帝,他当然要提前防范。

  不管实际怎么样,明面上,建州女真还是大明辖下呢。

  帝王有命,他们从,就要被消耗战力。不从,则是抗旨不尊。等大明这边缓过手来,就能以此为名,提前犁庭扫穴。

  为此,杨洪还没出发呢,朱祁钰的宣旨太监就已经出发往建州卫了。就怕他们人还没到,仗就已经打完。

  错过这消耗对方战力的大好机会。

  但再多的英明神武在拉胯皇兄面前,他也是不免垂头丧气。

  各种失魂落魄间,还不免呢喃了句:“皇兄这……这是受了多少苦,才能对区区瓦剌如此心有余悸?待圣驾还京,再度登基……”

  再度登基时还能否胜任的担忧之语还没说完,之前力主他登基的于谦跟王文就噗通跪了:“臣知皇爷至情至性,就算已然登基也只拿自己是代上皇掌天下。”

  “难道不是?”

  朱祁钰皱眉,满眼本该如此的表情。

  这事儿要是发生在他监国时,群臣得欣慰到往太庙烧香。感谢朱家列祖列宗保佑,给他们降下这么个中孝两全又有勇有谋的好贤王。

  但现在……

  想想今上这半年来种种风光伟绩,再琢磨琢磨上皇的处处上不得台面。

  所有人等就再不愿意皇爷这般无私了。

  于谦更是直言:“当然不是。不管当初什么原因让皇爷上位,如今名分既定,就再也没有轻易悔改的道理。皇爷博览群书,看遍各朝史书,可曾见过哪位太上皇又重新登基为帝的?”

  “于少保所言有理。”王文也赶紧跟上:“皇爷临危受命,带着文武大臣与兵丁百姓们打赢京城之战,又精密部署迎回上皇,眼瞅着雪尽前耻。”

  “便是上皇归来,也只有欢喜欣慰,对您倾注更多希望。哪能以尊就卑,再度登临皇座?”

  也是朱祁镇御驾亲征时,把他那些个心腹带走了个七七八八。

  朝堂上如今能说得上话的,多是主战派。

  咳咳。

  也就是支持朱祁钰登基,遥遵他为太上皇的那些。

  那些主和的都被边缘化,自然不敢冒头。

  主战的么……

  甚至还有一部分,根本都不希望他能活着回来。

  毕竟多年君臣,他们也知道那是个多睚眦必报的小心眼。

  而他们拥立王登基,固然他们是为了大明江山,做了对天下社稷最最有利的决定。但不可否认,这实际上等于废了朱祁镇的帝位,将他当成了一颗弃子。

  

第53章 太后盖章 他或许不是个坏人,但绝不是个好皇帝

  如今弃子归来,当一个有荣华没实权的太上皇还好。若重新登临帝位,那他们岂不是随时都要被秋后算账?

  不行,这绝对不行!

  为求自保,不对,是为求大明江山的繁荣昌盛,天下安稳。

  群臣见劝不住他们至诚至真的皇爷,就又给母后皇太后跟圣母皇太后上了折子。

  将那封急报也一并附了上去,真连条亵裤都没给朱祁镇留。

  只请两宫皇太后以国朝安稳为念,劝劝皇爷。再择一宫殿给上皇,让他好生颐养天年。

  知道好大儿获救,正往京城赶来。孙太后喜得张罗着给自己小佛堂的佛像重塑金身,结果还没忙活完呢,就收到了群臣联名上奏。

  一字一句,将那封急报看完,孙太后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严重怀疑蠢到那样的,还真能是她亲儿子?

  可反反复复看了许久,越看越绝望。

  实在不能明白,为何只要他约略配合些,往宣府,走一遭就不说载誉归来也能让朝野间高看一眼的事儿,他怎么就……

  还不顾战场形势,提出那么自私到让人震惊的想法。他真的是自己那幼来聪慧,执政九年的儿子么?

  偏偏屋漏不仅有连阴雨,还有昔日对头看笑话。

  这不,圣母皇太后吴氏不请自来。

  一身华服,珠翠满头,要多富贵有多富贵。

  装模作样地见过礼后,就特别夸张地哎哟了一声:“姐姐你看这事儿弄的,妹妹我宫女出身,全靠生了个好儿子才侥幸当上太后,哪见过这阵仗呀?”

  “再说了,太祖爷不是有命,宦官与后宫不得干政嘛!这,这折子送到我这,也不合适啊。”

  “姐姐执掌后宫多年,先帝临终前也托您跟太皇太后多多照应。对于此等事情,应该是经验丰富的,那不如能者多劳,都一并操心了吧!横竖我儿圣旨上写得分明,虽则两宫并立,但以姐姐你这母后皇太后为尊。”

  那特别加重的好儿子三字,气得孙太后额角青筋暴跳。

  这贱婢分明指桑骂槐!

  看足了笑话,还不愿深摊这个事儿。只逼着她下懿旨,亲自将儿子送到别宫去。否则……

  瓦剌到京城路远迢迢,关隘重重。那朱祁钰小儿跟不想他顺利回来,再度坐上龙椅的朝臣们不知道有多少办法让他崩在半路上呢。

  午门血案、更立皇帝等事还历历在目,她可知道那些忠臣们为了天下能做到什么程度了。

  而她虽有大义,更有血脉亲情,无法置自己十月怀胎生出来的亲儿子于不顾。

  所思所想,都更偏着儿孙们的利益。

  朱祁钰再好,也是隔层肚皮隔层山,更何况人家亲娘还在呢?

  虽然土木之后,亲儿给她出尽了难题,也一点点的,渐渐堵死了自己的复位之路。但不到最后,谁又知道鹿死谁手?

  孙太后正沉吟着,周贵妃就带着上皇长子朱见深过来请安。

  才三岁的小家伙唇红齿白,瞧着跟个糯米团子般可可爱爱。却又格外聪明孝顺,像模像样行礼:“孙儿给皇祖母请安,皇祖母康乐无极。”

  孙太后再怎么愁思满怀,见到小家伙也不由轻快了几分。

首节上一节34/1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