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 第25节

第38章 小试探,大效果

  几经踟蹰,还是于谦勇敢地发了声:“回皇爷,您都说了,太祖爷布衣出身最是体恤百姓。关于那道命令,微臣想着,太祖爷本身应也没念着持续许多年。”

  “只是他老人家日理万机,难免疏漏些许。后来山陵崩,太宗爷至孝未敢擅改成法。倒是先帝爷能上体太祖爷之意,下安黎庶之心,这才应民意而改。”

  朱祁钰笑,为了找这么个相对说得过去的理由,也是难为他家少保了。

  一般话说到这儿,他顺着台阶一下,事情便也过去了。

  但有梦境启示,朱祁钰可知道要改变大明未来渐渐积贫积弱,民变四起甚至被建奴偷家,以至于神州陆沉的走向,这些所谓的贱籍们到底有多重要了。

  无商不富,无军不强。

  西边那些弹丸小国就是靠着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才发展强大起来的。

  可见科技发展的重要。

  已经拿到正确答案的他,当然不可能再做错题。

  自然而然的,也就没下这个已经搭好的台阶。而是认真地看着他家少保:“既然皇考都能为了天下黎民而深体太祖爷未尽之意,那朕这个孙辈再体一下也无妨吧?”

  “总归太祖爷心系大明,一辈子所想就是大明繁荣昌盛,朕这也是为此而努力呀!”

  所有人等:……

  觉得您这就是在狡辩,也并不觉得这么一个奖励能为大明富强带来什么可喜变化。

  朱祁钰摇头,到底能站在他面前的,不是勋贵就是书香门第。本就不是从真正的底层走来,又怎知底层疾苦?

  一入贱籍,祖祖辈辈便都是贱籍。

  不得脱籍,不能科考,所有晋升的路都被堵得严严实实。

  除了被剥削,就是被剥削。

  能活着就已经殊为不易,还讲什么骁勇善战、说什么发明创造呢?

  但还是那句话,他才刚刚上位,屁股底下的椅子还没坐稳。

  很多事情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步子太大扯着蛋,容易变王莽。

  几句话说得于谦也哑口无言后,朱祁钰便再度微扬唇角:“铁丝网没经过实验之前,爱卿们也都不以为然。结果刚刚,大家伙眼见为实了,该知道小东西也能发挥大作用了吧?”

  群臣沉默,朱祁钰也不以为忤。继续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咱们再试一下吧。”

  “也不用别的,就把这个顺天府叫周回童的箭户封赏印在邸报上,使全国知晓。并言日后无论在军、匠、商等方面有突出贡献者,都可以视功劳大小给单个甚至全部子嗣转为民籍。无需等过三代,直接就能参加科考。”

  “咱们拭目以待,看看星星之火是不是真的能够燎原!”

  “皇爷这……”

  怕是不妥的后话还没说完,朱祁钰就摆手:“朕意已决,众卿不必再劝。”

  也许是午门血案之中的镇定,也许是京城之战里的身先士卒。

  总之,平日里温柔和蔼的皇爷一旦严肃了脸色,群臣竟是谁也不敢多劝,直接听命而行。

  当日这赏赐就到了顺天府,次日邸报就开始往各省各地传达。

  那个叫周回童的箭户一口气没上来,直接晕倒在地。

  被大家伙又是掐人中,又是扎手指头地弄醒后,二话不说给了自己一个大巴掌:“疼,哈哈哈,我疼,那就是真的,不是在做梦了?”

  得到肯定答案之后,这实诚人又咚咚咚冲着京城方向磕了几个响头。

  把脑门都磕得见了血,他还兴奋得直哭呢:“呜呜呜,苍天有眼,皇爷有德啊!他老人家这金口一开,我老汉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往后侄子孙孙都不用做匠户了。”

  “他们,他们都是正正经经的民籍了。闺女说亲事,都能被婆家高看一眼。能买上几亩地,过上点好日子。若是祖坟冒青烟,真在子孙后辈里有那么一两个出息的。咱也能参加科举,改换门庭了!”

  不用强制坐班,也不用强制轮班了。

  呜呜呜。

  想起来就让这七尺高的汉子眼泪不停,只这一次是喜悦的泪。

  前头还笑话他异想天开的匠人们急了:早知道有如此奖励,他们也行啊!不就是发明吗?不就是创造么?

  他们生来就是匠户,从会说话就开始跟着家里学活计。

  周箭户能做的,他们未必不能啊!

  这想法一出,谁还坐得住呀?

  赶紧忙活起来,豁出老命来也去立功。给孩子挣赏赐,给孩子脱贱籍,让自己或者自家孩子能挺起胸脯来堂堂正正做个良民。

  匠户都如此,军户只会更甚。

  毕竟匠户只是地位低,被歧视而已。

  军户,尤其是戍边的,那可真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

  尤其现在上皇北狩,也先在京城那边吃了大亏。泄愤也好,打草谷也罢,反正是没少派人过来骚扰。

  苗民那边不消停,麓川也常有摩擦。

  这朝廷多艰,就容易被人浑水摸鱼,连朵颜三卫都开始不老实了。

  战争一起,就必定有无数人倒下。

  战前还整整齐齐的一家人,可能战争结束之后只余孤寡。就这,幼子长大后,还是要进入军中,走他爷老子走过的路。

  子子孙孙无穷尽,就是尽了,也得往族地勾补个近支族人来。

  全无半点希望。

  就是因此,才有那么多军户冒着被严惩的风险去做逃户。

  可现在不同了,邸报上明明白白说了:但凡军、匠等户,在军、匠、商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者,就可视功劳大小给自己或者单个、全部子嗣升为民籍。

  打破洪武之制,也不必等三代后就能参加科考的民籍!

  这就好比昏暗冰冷了数十年的房子里终于射进了一束光,燃起了一团火。

  或许还远远不足,但却让黑暗冰冷了许久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改变现状,脱离泥沼的希望。

  为了这点希望,相关人等都积极行动起来。

  不过嗅觉最灵敏,动作最快,力度最大也最让人震惊的还得首推商人。十万石粮,万匹马的大手笔一出,朱祁钰都惊呆了。

  

第39章 争相奉银,民籍的诱惑力

  只见他满脸惊讶,目光炯炯地看向户部尚书陈循:“爱卿此话当真?”

  陈循恭谨行礼:“臣启皇爷,确有此事。来者为京城庆丰商行东家董福汇,保定商籍。因家中世代经商,颇有些资财。”

  “想着朝廷连番与瓦剌用兵,必然花费颇多。遂见了邸报后,前来为国尽忠,不知皇爷可还愿意接纳他这一番孝心?”

  那当然是一千一万个愿意啊!

  春起打仗,过后安抚流民。河道漕运,兵饷、宗俸等等,哪个不需要大笔大笔的银子呢?

  咳咳。

  虽然现在,某些宗室在他眼里已经跟蛀虫画上了等号。

  但朱祁钰也不得不承认,饭得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困扰大明二三百年,所有造成大明亡国的那些大麻烦啊,也得一个一个的视轻重缓急处理。

  现在的他,还不具备对抗全部宗室的实力。

  前些日子,他襄王叔还写折子对他谆谆教诲呢。

  让他莫忘初心,早日迎回上皇。

  对母后皇太后也要执礼甚恭,晨昏定省。

  上皇三个皇子那里,也要多多照拂,勿使宫人有丝毫懈怠云云。

  母后皇太后感念小叔深情厚谊,不但赏了不少金银玉器,还使人广为流传嘞。

  那急切的,连他一辈子不沾染宫斗事的母后都撇嘴:“这哪是感念,分明是敲打呀!啧,就算当了多少年太后,她那骨子里还是当年的太子嫔。”

  嘴里说着不争,实际上连个米粒儿都不带错失的。

  朱祁钰敛好自己飘忽的情绪,脸上笑容都不免热切起来。

  “有民如此,是朕之福,社稷之福。朕亲自接见都来不及呢,哪能伤了臣民之心?”

  陈循拱手:“皇爷仁德。”

  “本也是朕分内之事。待廷议过后,陈爱卿将人带来养心殿右侧殿吧。”

  那可是皇上素日里批阅奏折,召见重臣的地方!

  陈循有些惊讶,但见皇爷态度坚定便也没再说什么。只稍后少不得要多嘱咐庆丰商行那董福汇几句,让他千万谨言慎行,莫冲撞了圣驾。

  天知道这商行东家用了几辈子自制力,才勉强没有乐晕在户部衙门的。

  我滴个老天爷啊!

  他,他他他就是听着点慌信儿,想着成葫芦瘪葫芦的试一试。

  万一呢?

  万一新皇爷说话算数,真就履行前言,许他一个甚至所有子嗣都能脱离商籍呢?那孩子们日后议婚就不会被挑捡,他天资聪颖也饱读诗书的长子就有机会下场一试了!

  但凡有个秀才的功名,以后也可见官不跪啊。

  进而改换门庭,再不低任何人一等。

  于是乎,他顶着旁人看傻子似的眼神,舍了三成家业换的那十万石粮、万匹马,当了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谁想……

  董福汇哭:“谁想竟皇恩浩荡至此呀?小的区区一介商户,就能入得皇宫,面见皇爷了?哈哈董家这祖坟不是冒青烟,是着大火了吧!”

  陈循扶额,总觉得自己刚刚提点那些算是白说了。

  罢罢罢,看在那些粮食跟马匹的份上,回头他帮着找补一二便是。

  但事实上,能闯下那么大片家业,能当机立断做那么大主的,就没有一个等闲人物。

  入宫之前,董福汇激动不已。

  但等入了宫门之后,他立即恭谨守礼了起来。

  面圣时虽紧张到双腿发颤,但却硬是没出一丝丝错。 规规矩矩行礼:“草民保定商户,庆丰商行东家董福汇叩见皇爷,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祁钰微颔首:“平身吧。”

  “谢皇爷。”

  “来人,赐座。”

  董福汇赶紧再度跪下:“皇上隆恩,草民原不该推拒。但尊卑有常,圣驾与尚书大人面前,哪有区区草民坐的道理?”

首节上一节25/1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