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班,没让你中兴大明 第14节

  不想永乐皇帝随手把胡善祥指为太子妃,让她正妻梦碎。

  可那又怎么样?

  还不是被她一点点哄着先皇废后,让她实现了从妃到皇后再到太后的逆袭?!

  如今也是一样。

  未来还远,究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呢!

  心里万千遍劝慰自己之后,孙太后才微微点头:“皇上做得对,事关天下安危,确实不可草率从之。否则大明天下但有丝毫损失,就算你皇兄被顺利迎回也无颜苟活。”

  “母后……”

  “去吧,母后知你是个能当大任的好孩子。有你,有于谦石亨等人跟二十几万大军同心协力,必然能打败瓦剌,顺顺当当把你皇兄接回来。”

  如果不能……

  那就且看后世史书如何秉笔了。

  毕竟也先敢率区区九万人入寇京师,除了瓦剌多骑兵战力强悍之外,最大倚仗就是朱祁镇那个太上皇。拼着自己受伤,都不可能让他有丝毫意外的。

  如此前提之下,她的祁镇若还能有什么意外,那是谁下的手,谁的命令还需多言吗?

  朱祁钰:……

  不得不说,他这个嫡母虽然政治手腕平平,但在人心算计上还是颇有些研究的。

  难怪梦里头能委屈婉转,以一己之身护住儿孙。在代宗重病之际还当机立断,收了宫门钥匙。旗帜鲜明地同意夺门之变,并给不少朝臣下了懿旨。

  助力她那废物儿子再登龙椅,又祸害大明整八年。

  一句话好几个弯,八百个心眼子。

  听明白这弦外之音的朱祁钰笑:“母后放心,皇考子嗣单薄,只有儿子与皇兄两滴骨血。但凡有一丝丝可能,儿子也一定把皇兄平平安安迎回来的。”

  

第21章 德胜门大捷

  拜别孙太后,朱祁钰还到了自家亲娘所住的清宁宫。

  行礼未半,人就被扶起来。

  再抬眼,就看着亲娘泪光盈盈满是关切的样子:“听说今儿昨儿彰义门外,我儿也披甲上阵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你现在都已经是皇上了,怎还这般不知珍重自身?万一……”

  “呸呸呸!”

  大敌在前,吴太后唯恐犯了忌讳,赶紧呸掉。

  然后才紧皱眉头:“我也不是说别的,只恐你这孩子年轻气盛,孤身赴险。”

  毕竟,七月里天下还是朱祁镇的天下。

  就因为不听朝臣劝说,莽莽撞撞地非要搞什么御驾亲征。结果贼子未除,自己倒是陷落敌营。读作太上皇,写作敌军手里的大筹码。

  简直把祖宗脸面都丢尽了!

  前车之鉴尚在,吴太后如何不一颗心提到嗓子眼,唯恐儿子有丝毫不妥?

  跟敌军、朝臣与嫡母斗智斗勇了那么久,朱祁钰也是满心疲惫。

  再看到亲娘那能遇到几乎化为实质的担忧,自然心中生暖。特别配合地原地转了几圈:“娘您看,儿子好好的,连根汗毛都没伤着。”

  “是是是,儿子今时不同往日,肩上挑着江山社稷,更该珍重自身。”

  “娘金玉良言,儿子字字句句都记在心上呢。只是儿子半路出家,根基尚浅。不勤勉些、多施仁政,可如何站稳脚跟呢?”

  比起跟亲哥反复扯皮,给后世留下无尽谈资。

  朱祁钰更愿意让百官发自内心地认可他,自动自觉地引经据典。恨不得搜肠刮肚地找名分既定,暂无更改之理的典故。

  就算他把皇位双手奉还,也有百官哭天喊地阻止,吓得太上皇亲哥死活不敢领受。

  只是这话不好对人言,亲妈面前他也没过多透露。

  约略说两句,让吴太后心里有底而已。

  结果等他走后,吴太后也跟孙太后一样佛前虔诚焚香,连连祷告,求佛祖保佑大明,保佑她们各自的儿子。

  但贼军势大,且装备精良。

  反观大明这边,虽然说人多势众,但更多精锐都在南方平叛或者陷于土木堡。

  紧急招募这些不但战斗力堪忧,装备也严重不足。

  就算在朱祁钰强烈建议下,王骥也被征用。无盔甲的士兵不像他梦中所见不足十之一二,也缺失过半。

  为此,他不得不下令向民间搜究。

  礼工兵三部官员与五城兵马司一起派人前往,凡官吏军民等,家有鞍马盔甲的都得送去官府。

  由官府造价赔偿。

  敢藏匿不交的,都依律处置。同时加强京中宵禁,严防奸细。

  冬日严寒,天气亦多变。

  白日大雨雪,夜里就风雷雨电交加,朝中气氛也如这天气一般沉凝。

  无它,土木堡一战,明军丧失几十万精锐。数十上百大小朝臣,连皇帝都被虏去当了俘虏。

  不但损失惨重,也让朝野间把对瓦剌铁蹄的恐惧刻在了骨子里。

  这不,里里外外的,都已经超过三十万人在被调集与被调集的路上了。朝臣们还有些不放心呢,又提议往朝鲜与野人女真卫调兵来涿州接应杀贼。

  好家伙!

  这风大雪大,路远迢迢的,怕不是传令兵还没等到地方,瓦剌大军就往草原逃窜了吧?

  劲儿使不上,赏却少不了。

  如今这天下是他朱祁钰的天下,国库也是他朱祁钰的国库,哪能容得这般浪费呢?

  朱祁钰一句远水解不了近渴,阻止了谏言官员。

  又一句相信满朝文武上下一心,相信我大明将士悍不畏死。区区瓦剌在三十多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定如土鸡瓦狗般不堪一击。

  群臣:……

  知道皇爷有信心,但没想到他信心能这么大。

  彰义门前几百贼兵而已,真不至于把你膨胀成这样啊!

  但是很快,敌军再次来袭,于谦于尚书就跟石亨等联合着报了个喜讯──德胜门大捷。

  提及此事,清冷自持如于谦都忍不住眉眼含笑:“起初贼兵只派了几骑过来窥探,臣与武清伯等埋伏在两旁的空房子里。也只是派了几个人过去迎战,且战且败的,让敌军误以为此处防备空虚。”

  然后几人变过万,信心满满的就过来攻城了。

  结果就尝到了神炮火器的滋味儿。

  一万多人统统变了炮灰。

  前头居庸关与彰义门前折损的,再加上此次德胜门大捷。总数九万的贼兵去了一万大几小两万,这……这就是五分之一还多的兵力啊!

  如此一换算,可不就军心大振?

  紧接着,西直门外也报喜讯。

  都督孙镗斩杀敌军先锋,杀得敌军溃退。

  只是孙镗追击后,敌军援军增多,他力战不过。毛福寿、高礼等人增援,激战之下高礼差点死于流矢,亏得王骥及时率军出现。

  他从战场上被调回来的,手下不但是正规军,还兵甲充足且人数众多。

  被他那‘超过武清伯石亨,成为立功最多、最大之军’地一嗓子,其麾下兵丁跟打了鸡血似的。

  一路追杀到了土城,又收割了敌军万于人。

  把也先都给整懵了。

  他不明白原本软弱不堪的明军怎么跟打了鸡血似的,不顾生死地拼杀,连普通乡勇都拿起砖头瓦块像他们抛掷。

  居庸关、德胜门再加上西直门。

  三场损失加起来都快冲着三万使劲儿了,那可是他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就算其中只有大几千直系,那也足够让他心疼了。

  更要命的是,他们辎重不多,原也更擅长奇袭。

  不想原本羸弱的明军突然厉害起来,京城连着几天打不下来一点,倒是各地勤王军队接连赶到。

  再不撤,他可能就跑不了了。

  为能留得青山在,也先趁夜就带着朱祁镇往良乡方向撤。

  就打量着阿剌知院再怎么废材,整整三万人打一个小小的紫荆关也该成功了。

  正好方便他走良乡、沿畿甸周边劫掠一番。然后再带着所得财宝与人口回瓦剌,多多少少的,也算弥补些损失。

  不想朱祁钰命石亨与王骥分别率军追袭,别说劫掠了,差点儿让也先命丧大明。

  

第22章 贼败:退后,退后,朕命你们都退后

  没办法,石亨曾随上皇出征,结果兵败,连皇帝都当了敌军俘虏,他却完好无损逃回来。

  前脚人到京城,后脚就下了大狱。御史台与六科交劾,要治他死罪。

  亏了朝廷还在用人之前,亏了于谦力保。

  他才能以戴罪之身重新领兵。

  如今一朝天子一朝臣,想要继续被重用,可不就只有奋勇厮杀这一条吗?

  王骥更惨些。

  他武艺高超,带兵能力卓越,但不善与人交际。

  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

  还是入了王振眼后,才渐渐崭露头角。即便麓川之战没有达成预期效果,被群臣疯狂弹劾。也在其关照之下,平稳度过。

  可惜成也王振,败也王振。

  如今上皇北狩,王振成了祸国殃民的奸宦。满门抄斩,党羽多被诛灭。

  他也被归类成了王振党。

  若不是新皇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他。也许此番事了后,等待他的就是又一波疯狂弹劾甚至清算。

  别说军权了,这条老命还能不能保住都未可知。

  因此上,不管是石亨还是王骥都急需立下大功。大到让世人侧目,新皇都不好卸磨杀驴的泼天之功。

  比如生擒也先,迎回上皇。

  当然后面一条是王骥的想法,他老实人,真觉得今上对上皇手足情深,无时无刻不盼着将人接回来。

首节上一节14/10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