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为千古一帝,老朱麻了 第314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江宁的城郊,大地上都铺了一层绿色,空气中都带着阔别已久的春日清腥味儿。

  乡村的田埂之上。

  张天搀着老爷子席地而坐。

  朱元璋也不嫌脏,大喇喇坐在田埂,随手抽了一根狗尾巴草在嘴里嚼着。

  张天给他打开茶杯,老爷子咕隆咕隆喝了一口。

  张天也跟着喝一口。

  一切都那么随意。

  这个昨晚还让朱允惊恐到极点的铁血冷漠的皇帝,在张天面前再次恢复和蔼老人的一面。

  张天抬头看去。

  农田里已经有许多春耕的百姓开始一年的春日农耕。

  有些大跌眼镜。

  张天揉揉眼睛,不可思议的道:“咱大明不是已经普及牛耕了么?为啥……”朱元璋抬头看了一眼。

  前方农田内,一群百姓正手扶曲辕犁卖力耕种,放眼望去,用牛耕的却鲜有几户人家。朱元璋叹口气,道:“去年一场大雪,京畿各地不知死了多少耕牛。”

  “牛崽子还没长起来,老一点的牛,也舍不得继续用,百姓和牛是有了感情的,能让牛歇歇就歇歇。”大明的耕牛和战马一样,都是稀缺物。

  要不是实在难以耕种的土地,一般百姓人家舍不得用耕牛。

  “这样一来,耕种的效率不就大大的减弱,长期使用人力,也会让一部分人累出问题?”张天自言自语的说道。

  朱元璋叹口气:“那又有啥办法?”

  张天似乎想起什么,忽然道:“为什么不将田埂两端架起代耕架?”朱元璋不解的道:“啥是代耕架?”

  代耕架是明末农耕器具发展的一大进步,明末战乱纷争,耕牛锐减,于是伟大的劳动人民便想出这样的省力耕种器具。

  张天想了想,道:“就是在田地的两头,各设起一个人字形的木架,每个木架各装一个轱辘,轱辘两头安上十字交叉的橛木,手板橛木,犁自行动……嗯,大概就是这样。”张天在努力回想着,虽然这种农耕器具在明末农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对于后世的张天来说,这东西始终还是太过陌生。

  他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去说。

  等他说完,再去看朱元璋,不知何时,朱元璋已经一动不动的盯着张天,表情有些痴呆。

  朱元璋神色渐渐有了变化,时红时青,变幻莫测,此刻他大概明白张天说的代耕架的用处了“你……你想出来的?”

  朱元璋有些愣神,只是表情看起来有些想吃人一样。“有……有问题?”

  张天不确定,也不知道对这个时代来说,这种东西是算好还是不好,但从用途上来说,张天觉得应该没多大问题啊。

  不知道老爷子为什么这副表情。

  朱元璋拍着张天,目光赤红,一脸懊恼的大呼:“你为何早不说?!”

  “啊?”

  老爷子自幼泥腿子出生,除了打仗,就是种地。

  对种地,他是手到擒来,各种农具更是一点就透。

  张天说的代耕架有什么作用,朱元璋稍稍思考一下,便能想明白。

  田埂两头架起代耕架,用麻绳窜起,将爬犁套在中间,那么人站在田埂中的老农就不要使力。

  真正需要用力的,只是田埂两头的百姓,而他们只要转动橛木,中间的爬犁就能开垦!

  这就相当于一个动滑轮的装置,会大大节省人力。

  朱元璋目光灼热的看着张天:“这么好东西,你咋早不说?”“你知道每年大明田耕累死多少头牛?”

  “你知道百姓因为耕种不力,少收了多少粮食?”

  “你知道咱大明多少土地因为百姓没能力开荒,许多荒地被大户吞并?”老爷子说到最后,面颊都在颤,他是真心激动了。张天摇头:“这……我不知道啊。”

  朱元璋咆哮一通,看着委屈的张天,突然意识到自己失态了。

  老爷子有些恼怒和自责,歉意的道:“刚才咱冲动了,确实不关你事。”

  “是个好东西!”朱元璋再次凝眉回想,眼圈通红,似乎想哭,越想越觉得这代耕架有戏。蒲扇大的巴掌拍到张天肩膀上,老爷子颤着道:“好!”

  去年年末,江南一直持续大雪,这是洪武开朝二十多年亘古未有的事。

  因为南方疲于应付突然而来的大雪,导致春耕困难重重。

  “成,这玩意儿是好东西,回去问问礼部,看看能否在大明普及实践开来。”张天点头,想了想,道:“如果可以,还要劳烦老爷子送一份样品去交趾。”朱元璋笑笑:“你小子啥事都不肯吃亏,咱省得了,不会忘了你交趾布政司。”爷孙在田埂上悠闲的看着春耕的百姓,一片优哉游哉。东边日出西边雨,一片安宁一片杀。

  相较于江宁城郊的安宁春日,应天城内则截然相反。

  在锦衣卫和御史台的联合查办下,兵部职方司、车驾司员外郎被抄家砍头,吏部文选清吏司、考功司两名员外郎也被抄家砍头。

  这些,都是六部衙门身居要职重权之官,职不大,但权力很大!

  随着四名京官,砍头抄家,应天城顿时陷入一片腥风血雨。

  所有官吏现在都人心惶惶。

  自正月十四上元出事到现在,满打满算不过四天。

  四天时间,洪武皇帝已经砍了十几名吏部造册的官,甚至各衙门机要,都丝毫不眨眼的说砍就砍。

  短短四日,牵连乃至被诛杀的官吏及家眷,高达三百多人!

  没有人知道,洪武皇帝的刀,还会不会继续下去。

  要真查下去,京畿内没有干净的官!

  当死亡血淋淋的逼近百官的时候,没有人不颤抖,没有人不恐慌!

  五军都督府内。

  李景隆面色有些凝重。

  袁氏给李景隆沏茶,面色也有些不太好。

  “老……老爷,吏部考功员外郎……咱们还通过他运营了两个外甥进了五军都督府~~。”这声音,清脆中,带着几分颤。

  “老,老爷子,会不会顺藤摸瓜,摸到咱们啊?”

  李景隆板着脸,脸上都是怒气:“老子让你不要给你那两个废外甥运营什么破官儿,你他娘的不听!”“会不会烧到咱身上?我告诉你,不会!”

  袁氏心下一松,白着李景隆:“那老爷你这么大怒火作甚?”“放屁!”

  “你以为老爷子是将我当亲戚,才不会动我?我告诉你,要不是张天在前面顶着,李家现在指不定已经引火上身了!”“你就偷着乐吧,当初要不是咱积德认识了张天,现在指不定啥样!”

  “外面人都踏马说我李景隆舔,你这娘们估计心里也没少编排我,现在了?”“舔的对不对?啊?”

  袁氏有些后怕,再看李景隆,多了几分肃穆:“老爷厉害,见识长远,妾身一个女人家,当然没老爷这种长远的眼光,但妾身知道,老爷你是个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妾身跟着你,安全!”

  “呵!”

  李景隆白他一眼,不过现在回想,也有些后怕。

  尤其府前时不时经过几个锦衣卫,枷着官吏走过……那种震撼,真令人心神难安!

  就是不知道,老爷子究竟还要杀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已经三百多人了,也不知能不能平息老爷子的怒火。

  徐府。

  相对于李景隆的后怕和庆幸,徐家就显得一片惶恐!

  不知洪武皇帝有意还是无意。

  这些伏诛的官吏,多多少少,都是和中山王府有牵连的。“五妹,我怎么觉得,老爷子这是在针对徐家?”徐辉祖面色无比凝重。

  这些被杀的人,许多都是徐家的外围羽翼。

  虽然像黄子澄这样无辜的人也被杀了,但如果深入分析,就会觉得洪武皇帝这场杀戮似乎意有所指。

  徐妙锦蹙起秀眉。

  当这两天,一波又一波的官吏被诛杀,她就感觉不太对劲。

  拨开杀戮的外表去分析,徐辉祖说的没错。

  被诛杀的那些官吏,多多少少都是徐家外围的力量。

  她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老爷子这是针对徐家的一场屠杀。

  先减除外围,在针对核心,这好像是从外到内,一点点在削减徐家的影响力和力量!徐膺绪面色有些白,道:“咱徐家也没得罪老爷子啊。”“是不是弄错了?黄子澄那些人,不也一同被牵连了么?”

  “而且老爷子杀的这些人,都是和文豫章有瓜葛的,也是包庇文伯祺的。”“咱们不要小题大做,自己吓自己。”

  徐妙锦看着徐膺绪,反问道:“二哥,我问你,考功司、武选司,这都是重中之重的衙门。”

  “皇帝杀人,也需要考量和权衡利弊,哪些人能杀,哪些人不能杀,老爷子杀了一辈子的人,不比你清楚?”“々这些机要衙门,杀了之后,立刻就能改变各家族的平衡,老爷子心里没底么?”

  “平衡被打破,政权上许多事,就有被操控的可能,老爷子不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样压根不利于他控制皇权。”“皇权需要平衡,老爷子也需要平衡。”

  “其他人杀没问题,这些核心衙门还没备选好接替人脉,就先杀了,这不是一代帝王该有的格局。”徐妙锦说完,徐家三兄弟顿时陷入沉默。

  徐增寿瞪大眼睛,惊呼道:“莫非老爷子找到继承人了,朱允一脉?”他咽了咽口水,看着徐辉祖,又看了一眼徐膺绪。“我,我还有一个疑问。”

  “张天这么快出狱……有没有可能……是老爷子在推波助澜?”此言一出,徐府中厅再次陷入无穷沉默。

  徐妙锦很好奇:“为什么这么说?老爷子又不认识张天。”徐辉祖看着徐妙锦,沉声道:“如果认识呢?”

  徐妙锦愣了愣,死死盯着徐辉祖,颤声道:“大哥你这话什么意思?”徐辉祖摇头:“不知道,还没弄明白,等我打听明白了再说。”“无论如何,咱还是按兵不动。”

  “唔!(赵得赵)加快对书院的发展吧,也算给徐家留一条后路。”

  “希望……”徐辉祖目光有些复杂,道:“希望老爷子不是在针对徐家!”

  如雪花一般的奏疏飞入到皇宫谨身殿。

  各科给事中、都察院等言官,都在劝老爷子止杀。

  被诛杀的人越来越多,应天城一片人心惶惶,这不利于王朝安稳。

  可是,奏疏进入皇宫,却好似石沉大海,没有一点点反响。

  他们当然不知道,现在的朱元璋,根本不在皇宫大内。

  江宁城郊,张天搀着老人在田埂中走着。

  谁又能想到,一手搅起应天杀戮风云的一代帝王,此时正像个民间老农一样,在田埂中悠哉漫步闲?

  同样的,谁又能想到,一纸文书便让千里之外交趾高官人头落地的皇明嫡长孙,此时在陪着他家老爷子漫步乡野?

  千里之外的交趾。

  一封文书,被骑士加急送来,安宁的交趾城,同样将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两个杀戮机器,两名杀戮的推动者,一个在应天,一个在交趾,攀比屠杀!

  南疆下了一场雨。

  让炎热的南疆缓解了几分热气。

  交趾地处热带雨林气候,这里常年干燥酷暑。

  应天春寒料峭,可这里却燥热不堪。

首节上一节314/5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