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为千古一帝,老朱麻了 第213节

  好歹是个翰林清贵,怎么现在反倒是自己的家奴一样了?

  解缙依旧笔挺的站着,礼法这块,从来都是解缙的底线。

  尤其听到朱元璋说这是大明嫡长孙之后,解缙更加肃穆恭敬,即便在私下,他也不敢有一丝丝僭越。

  张天也不愿去纠正他了,开口道:

  “你要用心去揣摩皇帝给你下放的原因。”

  “在这期间,你首先需要做的,不应该是去监察政事,而是要学会如何为官。”

  “在你学会做官的同时,你还要试着去想,怎么样去学会圆滑的做事和做人。”

  “遇到事情之前,不要总想着开口,多在心里想想在开口。”

  “百言百语,不如一默。”

  张天笑笑:“呵呵,我也就是随口说说,我相信解大人理解的一定比我通透,献丑了。”

  等张天说完。

  解缙突然愣住了,有些吃惊的看着张天,喃喃道:“真是亲爷孙,说话都一模一样……”

  张天没听清,问道:“啥?”

  解缙摇摇头:“没啥,在下记住汝此话,定会好生揣摩,不负期望!”刚才张天这番话,不就是洪武老爷子的翻版么…<>

  老爷子在自己临走前,也和自己交代过意思差不多的言语!

  只不过老爷子的话更直白,更居高临下,相较于老爷子来说,张天的话,则更具有艺术性,同样的意思,到张天嘴里,就更能令人感到容易接受。

  这对爷孙,真是性格棱角分明,各有各的人格魅力啊!解缙抬头看了看天,对张天抱拳道:

  “在下要上路了。”

  张天点头:

  “一路平安。”他冲解缙招招手,转身离去。

  解缙望着张天离去的背影,踟躇良久,再次行礼:“臣,告辞!”

  朱元璋早早来到张天府宅。

  邱湘说张天去送解大人去了,老爷子点点头,便背着手自顾自去了书房。“这个臭小子,桌子上乱七八糟的。”

  朱元璋走过去,准备将桌上纸张收拾赶紧,“这邋遢样子,和咱简直一样!”.

  “咱当年可是你奶奶给咱收拾这些的,你这小家伙,现在让你爷爷开始做这活了。”

  朱元璋嘴里碎碎念着。

  他脸带笑意,才摞起桌上的纸张,突然被纸张上的内容给吸引住了。朱元璋稍稍看了一眼:

  “改大明驿站策……”

  朱元璋来了兴趣,干脆坐在太师椅上,开始有些好奇的看起这些纸张。

  “大明有驿一千五百余处,用来传递公文接待过往官员。一驿有驿丞,吏员并帮工,小驿数十人,大驿数百人,还有马匹军械牲畜伙夫。”呵!

  朱元璋嘴角勾起冷笑,小子对这些调查的倒是很精确嘛。

  “国朝初年,朝廷有云,非军国大事不得用驿。驿站只为官府所用,但各地情况不同,驿站亦有不同。”

  “北方边塞之地,战事频发,驿站自不能对百姓开放。可是南方诸地,国泰民安,朝廷耗费钱粮供养驿站,岂不大材小用乎?”

  朱元璋点点头,这话说的到也在理。

  北疆的驿站作用多大,朱元璋心里有数。

  不过相较于北疆来说,南方太平之地的驿站,着实有些闲置耗费钱财。

  “江南之地富饶,天下商贸频繁,南方诸地除运河外,商队往来亦繁多。若驿站可开设商业用途,为百姓传递信件,为商旅提供住处,为货物提供仓储,窃以为,其收入少言三十万两白银打底!”

  朱元璋看到这里,突然瞪大眼睛,有些目瞪口呆的倒吸凉气起来!

  他拿着纸张的手有些颤抖,深吸一口气之后,才定住心神。

  老爷子从没有如此失态过,但这可是涉及到朝廷开源之策,他如何不激动!

  片刻之后,朱元璋稳住心神,便继续朝下看去。

  朱元璋看到书房梨木桌上散乱的纸张,面色从起初的随意,到现在渐渐凝重,呼吸粗重。

  朱元璋凝眉,眼中露出复杂光芒。

  朝廷缺钱,这是人所共知的事。

  朱元璋泥腿子出生,在踱定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之后,他心里不是不知道,在他抓起农耕税收之后,就意味着他彻底放弃了商业税收。

  商税很丰厚,他朱元璋执政这么多年,并不是个看不出来。

  但当下的政治体制,不足以让朱元璋大力发展商业。

  很多人不理解,总会质疑朱元璋为什么这么蠢,为什么一味的抑制商业。

  在不考虑明初的人口数量、土地形式和社会体制的前提下,一味抨击朱元璋的执政理念,这是不负责的。

  朱元璋作为皇帝,执政二十多年,主宰帝国二十多年,他眼睛还不瞎,他真看不出商税利润之高?

  他真不想动商税吗?

  并不是!

  至少在这二十四年内,社会体制决定了朱元璋必须将他的执政重心放在农业上。

  这就让他陷入纠结之中。

  江南富饶,商税很高,这么大“五八三”一笔利润,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朱元璋怎能不眼红?

  可问题是,如何在不抬高商人的地位前提下,能让朝廷参与进来,并且吃到商业红利呢?

  二十四年时间内,朱元璋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可他找不到切入点。

  而今,看到张天这些策文,他似乎有了方向!

  这么想着,朱元璋便继续认真的看着张天的改大明驿站策……

  这里面很多人口路程等数据,张天写出来的都和现实的大相径庭。

  错误很多。

  但这不妨碍张天这片策文的核心思想。

  等朱元璋看到最后,他双目渐渐眯了起来,然后背着手,推开书房的门,站在院子内。

  他目光朝天空中仰视许久,眼神漂浮不定,脸色也无比凝重。

  没多时,朱元璋收回思绪,走到大门前,对隐藏在暗中的锦衣卫指挥使蒋蹴道:

  “去史馆将《钦依直隶均平录》、《洪武会计录》拿来。”等蒋走去,朱元璋则背着手站在院外的寒风之中。

  不多时,张天从外而归,看到朱元璋在门口站着,不免好奇的道:“老爷子这是在干啥?进去啊,外面这么冷。”张天搓了搓手,哈了口气。

  朱元璋凝视着张天,目光久久不愿移动。

  张天摸了摸脸:“怎么了?脸上有东西?”

  朱元璋默不作声,转头道:“大孙,跟咱来,咱有事请教你。”说完,朱元璋便背手朝院内走去。

  请教?

  这可是稀罕事啊!

  以前都是我请教老爷子的,现在老爷子居然也会不耻下问吗?

  张天噢了一声,便跟着朱元璋朝宅院走去。

  朱元璋来到院子中央,躺在摇椅上,闭目久久不语。

  张天有点好奇,“老爷子,您究竟在搞什么鬼?要干啥?受了啥刺激了吗?”

  “你!”

  朱元璋淡淡说了一句,这声音,有点不平静。

  “我?我哪里刺激到您啦?”

  朱元璋努力平复了许久,才猛地站起来,眼神有些吓人:

  “书房内的改驿站策,是你写的?”

  张天捂额,猛地想起来昨夜连夜写的一些不成熟的构想,还随意放在书桌上。

  见老爷子有些吃人的眼神,张天赶紧道:“我随便写的,你也别生气,有啥话心平气和的说。”

  上次因为商业之争,爷孙两气的好几话,张天可不想因为这小事,又和老爷子吵起来。朱元璋仰天大笑:

  “咱不心平气和吗?有吗?咱有吗?”

  “咱问你,你说将江南驿站从官用,改成官民通用,那若是出了紧急的军政大事,当如何?”

  张天脱口而出道:“自然是官民两道分开。”

  “怎么区分?”朱元璋再次问道。

  张天摇摇头:“这个,我对驿站的构造还不甚清楚,没去看过,没法说,所以我说这个策文还不成熟。”

  朱元璋没理会张天,道:

  “咱告诉你,驿站里面可不止只有军马,还有大量的骡、驴,这些牲口脚程慢,完全可以作为民用,它们闲置在驿站也是闲着,平常也不会有那么多官吏进京驮行礼。”

  张天双目一亮:“原来是这样,那如此一来,官用驿站和民用邮递就可以用马和骡驴来区分。”

  朱元璋点头:“你说的一切都是便民之策,咱很喜欢,可你说可以利用此开源,何以为?”

  张天笑了,反问道:“那么我得先问老爷子,您觉得此事算是商业吗?”朱元璋拧眉沉思,片刻后表情严肃的摇头:“不算,顶多算是人情世故。”

  “纵然民间百姓,让人带信件去异地,都会给带信人一些腊肉、鸡蛋等等礼品,现在更是成了带信给钱的风气。”

  “这哪里算是商业?哪儿有异地孩子不念爹娘的?这是帮着他们达成心愿罢了。”这不是朱元璋他一人是这么看的,而是天下百姓,乃至达官显贵,他们都是这么以为的。

  这算什么商业?这是大家最喜欢的人情世故,以前打仗的时候,那可是要托十里八乡的百姓,才能带一封信回家报平安。

  想将信件带回到异地,在这个时代是何其困难?

  能给旁人捎带信件的,谁人不感激?就算是敌军,看到这些民间带信的脚夫,也不会轻易杀害,这是失民心之举。

  由此可见,此项政策若是达成,百姓将会多感激他朱元璋?

  为什么朱元璋看到张天这篇策文后,便久久不能平静?钱财之外,朱元璋考量的还有更深更多的其他事!张天点头,“既然老爷子不认为这是商业,那就好办了。”

  “至于如何开源,那就得先要将这些邮件书信分门别类,以直隶为例,将信件发向云南承宣布政使司,这其中,嗯,大概多少公里我也不清楚……”“四千多里地。”朱元璋随口说道。

  张天有点惊愕的看着他,老爷子果然博闻强识,对大明这些地貌风俗,真比自己了解太多了…

第225章 330逛青楼?

  朱元璋眯着眼睛看着张天,他这时候,才说道:“你小子,点子果然多。”

  张天笑了笑,他看着躺在椅子上的朱元璋,这才说道:“多谢葛爷爷的夸奖。”

  朱元璋笑了笑,这才说道:“说你胖,你还喘上了。”

首节上一节213/597下一节尾节目录